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河北省奶牛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及中草药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于河北省收集30份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奶牛粪便样品,对样品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透射电镜观察、PCR扩增及致病性研究。采用传统煎煮法与醇提法提取9种中草药,通过96孔板-二倍稀释平板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强的中草药;将中草药进行两两联合,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抑菌圈直径(inhibition zone diameter,IZD),并通过96孔板-二倍稀释平板法测定MIC和MBC,评价药物的抑菌效果。【结果】 分离获得12株奶牛源大肠杆菌,检出率为40%,均具有致病性,其优势血清型为O55,检出率为58.3%。在中草药水提取液中,五倍子、五味子抑菌效果最强,MIC和MBC均为7.80 mg/mL,其次为乌梅、夏枯草、石榴皮,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MIC和MBC均为15.63 mg/mL;在中草药醇提取液中,五倍子抑菌效果最强,MIC和MBC均为3.97 mg/mL,其次为五味子抑菌效果较好,MIC和MBC均为7.80 mg/mL。在中草药两两联合中,五味子与乌梅联合用药表现出协同作用,抑菌效果最强,IZD为26.00 mm,MIC和MBC均为3.97 mg/mL,其次为五倍子与乌梅,IZD为23.66 mm,MIC和MBC均为7.80 mg/mL。【结论】 本研究成功分离到具有致病性的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为O55型,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单味及复方中草药,为大肠杆菌引起的奶牛腹泻临床应用中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中草药对鸡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将所选中草药按常规法制备水提取物,用平板打孔法、试管法和中药平皿稀释法检测中草药煎液对鸡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所选中草药中,有6种中草药对鸡O5型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有5种中草药对鸡O8型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其中,对于鸡O5型大肠杆菌,以黄芩和连翘抑菌作用最强;而对于鸡O8型大肠杆菌,以地榆和连翘抑菌作用最强。因此,中草药对鸡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草药提取物体外抑菌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通过8种中草药提取物对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标准毒株K99和本试验室分离鉴定的O1、O2、O8、O138、O141、O78、K89菌株进行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各提取物对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硫酸黄莲素纯品和黄芩苷纯品的体外抑菌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中草药对3种不同血清型禽源沙门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水煎法制备黄连、黄柏、白头翁、金银花、女贞子、乌梅6种单味中草药水提液,然后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进一步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鼠伤寒沙门菌LLCL-8株对黄连、金银花和白头翁较为敏感,MIC分别为(62.50±0) mg/mL、(83.33±29.46) mg/mL、(125.00±0) mg/mL,MBC分别为250.00 mg/mL、250.00 mg/mL、大于500.00 mg/mL;鸡白痢沙门菌LLC-51株对黄连敏感,MIC为(31.25±0) mg/mL,MBC为125.00 mg/mL;肠炎沙门菌S株对黄连、白头翁敏感,MIC分别为(62.50±0) mg/mL、(104.16±29.46) mg/mL,MBC均为250.00 mg/mL。说明黄连对3种血清型禽源沙门菌具有广谱抑菌作用,且抑菌效果相对明显;白头翁、金银花对某些血清型菌株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5.
仔猪水肿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梅雨镇某养猪场采集10份疑似仔猪水肿病的病料。经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检查、生化鉴定和致病性试验,分离到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平板凝集试验结果表明,有O138、O139和O141共3种血清型,以O139血清型最多。对这些致病性菌株进行了9种药物的药敏性测定,结果表明:9种药物对所有分离株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且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了追踪由牛源致病性沙门杆菌造成的粪便污染源头,对内蒙古某奶牛场200头健康状况良好的泌乳荷斯坦奶牛的新鲜粪便进行了致病性沙门杆菌的分离鉴定.试验共分离出55株疑似沙门杆菌,再经过形态学观察、动物试验、生化鉴定和血清型鉴定从55株疑似沙门杆菌中分离出8株致病性沙门杆菌,分离率为14.5%(8/55),其菌型分布为A群(O2)、B群(O4)、C1亚群(O7)、D群(O9),其中B群所占比例最高(37.5%),其次是C1亚群(25.0%)、D群(25.0%)、A群(12.5%).在此基础上选用乌梅、黄芩、大黄、黄连、穿心莲、金银花、板蓝根、桂枝等8种中草药按照试管液体2倍稀释法进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试验,结果表明,抑菌效果较好的药物是乌梅、黄芩、大黄;其他中草药对沙门杆菌抑菌效果较差或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金银花、白头翁、石榴皮及复方组合对引起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大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试验用2倍稀释法测定中草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单味中草药及两种中草药复方组合对大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进行抑菌试验测定其敏感性。结果表明:金银花、白头翁、石榴皮对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25,20,25 mg/mL,对阴沟肠杆菌的MIC分别为50,40,50 mg/mL。三种单味中草药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不明显,抑菌效果依次为金银花石榴皮白头翁;三种单味中草药对阴沟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不明显,抑菌效果依次为白头翁石榴皮金银花。石榴皮和金银花的中草药组合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8.74 mm,敏感;石榴皮和白头翁的中草药组合对阴沟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7.84 mm,不敏感,但有一定程度的抑菌效果;白头翁和金银花的中草药复方组合对两种致病菌均不敏感。说明金银花、白头翁、石榴皮三种单味中草药对大肠杆菌和阴沟肠杆抑菌效果不明显,中草药复方组合的抑菌效果也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中草药对埃希氏大肠杆菌抑菌效果,试验对石榴皮、赤芍、大蒜、大青叶、黄芩、黄连及丹参等7种中草药采用水煎法和醇提法制备中草药的提取液,选择埃希氏大肠杆菌标准菌株和野生型菌株,以平板抑菌试验测定中草药的抑菌活性,以试管两倍稀释法分别测定用不同方法提取的7种中草药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石榴皮、赤芍和丹参对埃希氏大肠杆菌具有一定抑菌效果,其中石榴皮的体外抑菌效果最佳;提取方法不同,同种中草药对埃希氏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不同;同种提取液对不同来源的埃希氏大肠杆菌抑菌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中药敏感试验打孔法,用15味中药及所组方剂对2种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猪大肠艾希氏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O_8血清型菌株对丹皮呈高度敏感;O_8血清型和 O_(141)血清型对黄芩、连翘、五味子、地榆呈中度敏感;丹皮、诃子、藿香和黄连分别对 O_(141)血清型和O_8血清型均有中度抑制作用;诃子、藿香、肉桂和黄连分别对 O_8血清型和 O_(141)血清型有轻度抑制作用;而板蓝根、当归、赤芍、甘草、木通、桂枝等6味中草药和方剂均无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选用目前常用的含碘、季铵盐消毒剂,对分离自青海4个规模化猪场的8株优势血清型大肠杆菌(O119、O149、O137、O144、O147、O141、O11、O60)进行了最小杀菌浓度、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对此8株细菌,含碘消毒剂(杀毒宝典)杀菌浓度(1/2560)效果最好;双链季铵盐消消毒液(拜安)抑菌浓度(1/1280)效果最好;季胺盐类的表面活性消毒液(新洁尔灭)抑菌浓度(1/320)、杀菌浓度1/40),抑菌、杀菌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1.
中草药提取物对致病性大肠杆菌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连、黄芩、白头翁、秦皮和穿心莲有效成分的性质,对各药有效成分分别进行提取,获得硫酸黄连素纯品、黄芩苷纯品、30∶1白头翁、30∶1秦皮、20∶1穿心莲提取物,将提取物按一定比例组成配方,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通过单味中草药提取物和组方对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标准毒株K99和本试验室分离鉴定的O1、O2、O8、O138、O141、078、K89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中药提取物及组方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组方抑菌效果明显高于单味中草药提取物。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2种抗生素(庆大霉素和头孢曲松)和4种中草药(苏木、诃子、秦皮和五味子)对狐狸源大肠杆菌的联合抑菌情况,试验采用改良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微量肉汤棋盘稀释法分别测定6种药物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以及2种抗生素与4种中草药两两联合应用的联合抑菌浓度(FIC)指数,并判定药物抑菌活性及中草药与抗生素联用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6种药物对狐狸源大肠杆菌分离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头孢曲松抑菌效果最佳;在8种中草药与抗生素联用组合中,头孢曲松和苏木组合在抑菌效果上表现为协同作用;庆大霉素和苏木组合在抑菌效果上表现为相加作用;庆大霉素和秦皮组合在抑菌效果上表现为无关作用;其他联用组合在抑菌效果上则表现为颉颃作用。说明中草药与抗生素联用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要在日常实践中配伍使用,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测定14味中草药对鸡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筛选出具有较好体外抑菌作用的单味中草药,为临床用药治疗大肠杆菌病以及开发中草药制剂提供依据,试验采用水提法提取诃子、紫花地丁、苏木等14味中草药的有效成分,琼脂平板打孔法测定中草药对鸡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草药对鸡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诃子、黄连、乌梅、苏木、五味子这5种药物抑菌效果较好,其中五味子、黄连效果最好,平均抑菌圈直径≥23.0 mm,MIC和MBC在15.63~31.25 mg/mL范围内。说明中草药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且不同的中草药抑菌效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中草药具有药物较低、无耐药性、毒副作用较小等多种优点,复方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畜禽疾病防治中.实验通过复方中草药对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体进行了外抑菌效果检测,自拟了5种复方中草药制剂,水煮法提取复方中草药药液,浓度为1 g/mL;利用平板打孔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6种复方中草药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复方2、复方4和复方5对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体外抑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15种中药对猪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黄连等15种中草药对猪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试验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微量二倍稀释法应用15种中草药水提取物对猪大肠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测定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黄连、大黄均对大肠杆菌O101呈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8,20.3 mm,其MIC值为7.813 mg/m L,抑菌效果最好;黄芩、黄柏、金银花呈中度敏感,其MIC值为31.25 mg/m L;而苦参、马齿苋、败酱草等不敏感,其MIC值为500 mg/m L,抑菌效果差。  相似文献   

16.
试验选用目前常用的含碘、季铵盐消毒剂对分离自青海4个规模化猪场的8株优势血清型大肠埃希菌(O119、O149、O137、O144、O147、O141、O11、O60)进行最小杀菌浓度、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对这8株大肠埃希菌,含碘消毒剂(消毒宝典,杀菌浓度为1/2560)效果最好;双链季铵盐消毒液(拜安,抑菌浓度为1/1280)效果较好;季胺盐类表面活性消毒液(新洁尔灭,抑菌浓度为1/320、杀菌浓度为1/40)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通过对中草药的药性作用机理分析,筛选出23味中草药,并提取药物有效成分,对大别山地区奶牛隐性乳腺炎4种病原菌进行单味的药敏试验,旨在筛选出抑菌效果好的中草药,为中草药治疗奶牛隐性乳腺炎提供参考。本试验表明:白头翁、蒲公英、通草、女贞子、半枝莲和穿心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石榴皮对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白头翁、半枝莲和地榆对沙雷氏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半枝莲和穿心莲对阴沟肠杆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草药对罗非鱼源维氏气单胞菌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求和补充对维氏气单胞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有效的中草药种类,本试验以从罗非鱼体内分离得到并通过生化鉴定初步确定的维氏气单胞菌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7种中草药进行初筛,测定各中草药的抑菌圈直径,对中度敏感且尚无关于维氏气单胞菌抑菌情况报道的几种中草药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试验。结果表明:有14种中草药对维氏气单胞菌有抑菌效果,但抑菌活性差别较大。其中五味子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为高度敏感,苦楝树皮、山楂、大黄、公丁香、鸡血藤、丹参、决明子、藿香、牡丹皮和生地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为中度敏感,仙鹤草、没药和玄参等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为低度敏感。鸡血藤、苦谏树皮和丹参的MIC值最低,均为31.25 mg/mL;山楂为250 mg/mL;而决明子的MIC值最高,为500 mg/mL。说明五味子、鸡血藤、苦谏树皮和丹参这4种中草药对罗非鱼维氏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单味及多味复方中草药对大肠杆菌的药理活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两倍稀释法测定了16种中草药对4种禽大肠杆菌体外抑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选取24种2味组合和12种3~5味组合中草药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所选16种中草药单味均对禽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MIC在3.9克/升至375.0克/升之间;所选24种2味中草药组合的MIC在11.7克/升至250.0克/升之间,而且少数组合对各血清型大肠杆菌有拮抗作用;12种3~5味中草药组合的MIC在11.7克/升至46.8克/升之间,且全部组合均表现有协同作用,显示了中草药配伍应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中草药对禽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单味及多味复方中草药对大肠杆菌的药理活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两倍稀释法测定了16种中草药对4种禽大肠杆菌体外抑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选取24种2味组合和12种3-5味组合中草药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所选16种中草药单味均对禽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MIC在3.9克/升至375.0克/升之间;所选24种2味中草药组合的MIC在11.7克/升至250.0克/升之间,而且少数组合对各血清型大肠杆菌有拮抗作用。12种3-5味中草药组合的MIC在11.7克/升至46.8克/升之间,且全部组合均表现有协同作用,显示了中草药配伍应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