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纹枯病是江苏省小麦的重要病害,为了解目前江苏省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性现状,为全省小麦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及病害控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对参加2004~2009年度江苏省小麦区域试验和预备试验的415个品种(系)进行了纹枯病抗性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江苏省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性普遍较弱,尚未发现免疫和高抗(HR)纹枯病的品种(系),抗(R)纹枯病品种(系)仅占1.45%,中抗(MR)品种(系)占15.66%,80%以上的品种(系)对纹枯病表现为感病或中感;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淮北品种和淮北迟播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好,绝大多数淮南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差。结果还显示,淮北品种(系)淮核0303、徐麦4036、徐金麦3号、良星99、丰华8829和铜原0033能稳定中抗纹枯病,在丰产性和纹枯病抗性同步改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小麦纹枯病抗性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河南省主栽及新近选育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动态,在自然发病条件下,系统调查了2005-2007年间小麦纹枯病的田间发病情况,并采用动态聚类法就50个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进行归类。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均不同程度的感染纹枯病,多数供试品种田间发病相对较重,但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2006年度发病最轻。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50个小麦品种(系)中,无免疫品种;2个品种表现高抗,占4.0%;表现中度抗病的品种有21个,占供试品种的42.0%;表现感病的有27个品种,占供试品种的54.0%,其中中度感病和高度感病的品种分别为14个和13个。总体来看,河南主栽或新近选育品种(系)半数以上对纹枯病表现感病,仅有少数品种抗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系)纹枯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6~2007年度江苏省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的13个品种(系)和预备试验的50个品种(系)进行大田纹枯病调查,病情指数在31.82~83.40之间。两组试验中大多数品种(系)的病情指数居于50.1~70之间,分别占各组参试品种总数的77.0%和68.0%。按原江苏省攻关协作组制定的品种抗性划分标准,63个品种(系)均为高感品种(系)。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系)纹枯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纹枯病是由禾谷丝核菌或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小麦产区。我国早有发生,但未引起重视。随着小麦种植品种的改变及栽培措施的强化,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纹枯病在部分地区上升为重要病害。到80年代,我国各冬麦区普遍发生纹枯病,而尤以江淮冬麦区为重。近年来在黄淮麦区发病也日趋严重,重病地小麦倒伏或白穗,造成严重减产,严重阻碍了小麦高产稳产的实现。虽然有的研究单位经过研究提出了以化学药剂为主的防治措施,但由于该病原物的顽固性和长年累积,化学药剂防治效果逐步下降。筛选小麦纹枯病的抗源,选育和…  相似文献   

5.
中国小麦抗纹枯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a)引起的小麦纹枯病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麦区的严重病害之一.该文系统综述了中国在小麦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抗性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以及抗病种质创新和抗病育种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尽管在小麦改良品种中尚未发现对纹枯病高抗的类型,但在地方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小麦近缘种属中则有高抗甚至免疫的种质.小麦抗纹枯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抗性可能受2对主效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共同控制.通过品种间杂交,累加和聚合抗病基因可以创制抗病丰产的新种质.文中就如何加快国内小麦抗纹枯病育种步伐,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多发于新蔡县小麦生产过程中的病害之一。本文就其发生的症状、发生规律及环境条件和其防治方法等方面做出了总结和阐述。  相似文献   

7.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比较普遍,近年来不断的加重危害,尤其今年,据笔者在太康县的朱口、马厂、符草楼等乡镇田间调查来看,有80%的麦田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因此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小麦纹枯病菌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四川41个县(市)的小麦纹枯病标样中获得112个丝核菌株。其中,双核丝核菌130个,占98.48%,均属 Rhizoctonia cerealis,即 AG-D 群;多核丝核菌2个,占1.52%,分属 Rhizoctonia solani AG-1群和 AG-2-1群。除双核与多核间有显著差别外,双核丝核菌 AG-D 群的7个菌株间的培养性状在一些方面亦有较大差异。这说明群内尚有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小麦纹枯病发生与栽培因素关系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近年来,由于小麦播期、品种、施肥和气候因素影响,小麦纹枯病在鄂北岗地发生普遍且严重。尽管每年开展防治,但效果并不理想,发病中等以上的麦田仍有10%~30%的损失,成为鄂北岗地小麦高产的重要障碍之一。为了从栽培因素中探索治理此病的较好措施,1992年对本市小麦品种、密度、播期、施肥等方面与发病关系进行了调查。 1.品种共调查30多个品种的发病情  相似文献   

10.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何文兰宋玉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麦纹枯病在我省近几年有逐渐加重的趋势,特别是肥水条件好,小麦产量水平高的麦田,其发生危害尤为严重。受害麦田,一般减产5%~10%,重者可达40%左右,为此,特将小麦...  相似文献   

11.
12.
杨茂刚 《农技服务》2010,27(4):493-493,540
介绍了铜山地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特点,重发原因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耐)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安徽省主栽品种以及当前推广和将要推广的小麦品种对小麦纹枯病的抗(耐)病性,结果表明:安徽省生产栽培的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耐)病性差异显著,但无高抗品种,且抗性差异主要表现为抗扩展的耐病性。根据品种抗性鉴定结果,将安徽省生产栽培的品种分为3类,即:感病类型,以皖麦38、皖麦19、扬麦5号、扬麦158等为代表,相对抗性系数为1.00;中感类型,以皖麦30等为代表,相对抗性系数为0.62;抗病类型,以豫麦18、豫麦21、宁麦9312等为代表,相对抗性系数为0.46。  相似文献   

14.
15.
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双抗抗源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七五”和“八五”期间,进行大量的小麦常规品种(系)之间,以及与近缘物种的杂交工作,从某些杂种后代中,筛选出几百份抗白粉病优良选系。为了创造兼抗纹枯病和白粉病的双抗抗源。于1997年春整理部分优良选系、地方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系),共182份小麦材料进行的纺枯病抗性和白粉病抗性鉴定,对部分抗性材料于当年秋在温室接种情况下继续进行抗性鉴定。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有27份材料与对照材料相比纹枯病病情指数较  相似文献   

16.
小麦抗纹枯病鉴定及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推广的12个小麦品种抗纹枯病能力有明显差异,但无免疫和高抗品种。其中豫麦2号、鄂恩1号、冀麦5418和宛7107为抗病品种,病情级值0.66~0.90;扬麦5号、豫麦10号、百农3217和信阳861为中抗品种,病情级值1.1~1.33;豫麦17号和豫麦13号为感病品种,病情级值1.78~1.95;豫麦16号和西安8号为高感品种,病情级值2.0~2.8。12个小麦品种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在接种纹枯病菌前后,小麦品种的酶带数因抗病力强弱而有不同的变化,抗病能力越强,酶谱变化越小。  相似文献   

17.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及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及其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小麦纹枯病发生及防治研究现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正> 自80年代以来,小麦纹枯病已上升为我国产麦区的常发病害,对小麦的高产稳产构成较大威胁。为使我省农村干群了解和掌握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本文就国内对该病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对潘集区芦集镇小麦纹枯病病害情况、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