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几内亚凤仙的离体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条件的改善,室内摆放鲜花已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对鲜花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几内亚凤仙由于色泽鲜艳、花期长、易于管理等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1999年初我所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引进了新几内亚凤仙,并利用我所先进的组培设备,对其离体快繁技术进行了研究,已取得了成功。1 材料选择与灭菌1.1 材料选择材料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组培苗质量的优劣。作为选材的植株,要求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没有病虫危害,尤其没有病毒病危害。一般晴天上午9点左右,选取新几内亚凤仙的顶芽或侧芽,用湿纱包好带回实验室备用…  相似文献   

2.
新几内亚凤仙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颖  刘忠智 《北方园艺》2007,(12):211-213
新几内亚凤仙为凤仙花科凤仙花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试验对新几内亚凤仙的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几内亚凤仙繁殖采用组织培养具有变异几率小、花大、繁殖速度快等特点.新几内亚凤仙最好选择春季接种,可以减少杂菌污染.试验利用多组培养基配方进行组织培养试验,筛选出适合新几内亚凤仙的培养基:诱导培养基MS BA 2.5,增殖培养基MS BA 2.5 NAA 2.5,生根培养基MS NAA 2.0.新几内亚凤仙在MS BA 2.5 NAA 2.5上进行培养,增殖系数可达4~5;在生根培养基MS NAA 2.0上进行培养,10 d后的生根率可达67.5%.新几内亚凤仙组培苗移栽易于成活.以素砂为基质,驯化后移栽,成活率达95.2%.  相似文献   

3.
结合新几内亚凤仙在西宁地区温室生长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快速繁殖、科学的种植新几内亚风仙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新几内亚凤仙的无土栽培技术,首先介绍无土栽培技术在花卉培植方面的应用,然后从基质选配、肥水管理、光照通风、温度调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具体阐述新几内亚凤仙花的无土栽培技术。希望本文能对我国花卉无土栽培技术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红花新几内亚凤仙幼苗为试材,采用砂培法,以不加铜的日本园试配方营养液为对照,研究3.2×10-9、3.2×10-7、3.2×10-6、3.2×10-5 mol/L不同浓度的铜对其叶片、开花性质及花瓣表皮细胞色素分布等观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营养液中铜浓度为3.2×10-7 mol/L时,红花新几内亚凤仙的花色最深、花瓣上表皮细胞内形成的色素数量最多;铜浓度为3.2×10-6mol/L时,红花新几内亚凤仙的开花数和花朵直径最大。  相似文献   

6.
新几内亚凤仙(Impatiens ‘New Guinea')灌木状杂种多年生草本,是由霍克凤仙(L hawkeri)和其他凤仙花属植物,如狭叶凤仙(I.linearifoia)、施莱奇凤仙(I.schlechteri)等杂交而成,通常作为一年生栽培,目前已成为流行的观叶和观花的花坛和庭园装饰植物。  相似文献   

7.
以新几内亚凤仙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获得无菌苗,研究了6-BA+NAA组合与KT+NAA组合对芽增殖的影响,并比较了NAA单独使用与NAA+MET配合使用对生根的效果。结果表明,KT+NAA组合的芽增殖倍数要明显低于6-BA+NAA组合,NAA+MET组合比NAA具有更好的促进生根效果。因此认为,适合新几内亚凤仙增殖的最佳组合及浓度为6-BA 2.0 mg/L+NAA0.05 mg/L,芽增殖倍数达到4.57。适合新几内亚凤仙生根的最佳组合及浓度为NAA0.5 mg/L+MET0.3 mg/L,平均根数为5.37条,平均根长为1.34 cm。  相似文献   

8.
郭文 《花卉》2011,(7):8-8
新几内亚凤仙(Impatiens linearifolia)属凤仙花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茎肉质粗壮。分枝多而扩张,暗红色。叶色深绿或铜绿色,中脉明显,叶柄常呈绿色,花具长柄。品种花色丰富。有白、橙、黄、紫、粉等色系及一些重瓣和彩叶品种。  相似文献   

9.
低硼胁迫对新几内亚凤仙生长和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4个不同硼浓度0.00、4.63×10-6、4.63×10-4、4.63×10-2 mmol/L对新几内亚凤仙品种Harmony Super Red(红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硼胁迫对新几内亚凤仙形态、生理均有显著影响.形态指标上作用效果显著,随着低硼胁迫的加剧,植株生长受到严重的抑制,株高降低,冠幅减小,叶片数量和开花数量减少,侧枝丛生状加剧.在生理指标上,极限缺硼时,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降低.综合各项指标,4.63×10-4mmol/L的硼最适合凤仙花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不同基质对几种花卉组培苗移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试验通过对卡特兰、大花蕙兰、紫罗兰、新几内亚凤仙、捕蝇草、长寿花的组培苗移栽到不同的基质中,比较其成活率和长势,以期筛选出适宜各种花卉组培苗移栽的基质配方.结果表明:卡特兰组培苗最适宜移栽的基质为1/2苔藓 1/2砂子,移栽成活率高达100%;大花蕙兰组培苗最适宜移栽的基质为苔藓,移栽成活率达100%;非洲紫罗兰组培苗最适宜移栽的基质为蛭石,其成活率达到98%;新几内亚凤仙组培苗最适宜移栽的基质为1/2蛭石 1/2草炭,其移栽成活率为96.7%;捕蝇草组培苗最适宜移栽的基质为1/2椰绒 1/2珍珠岩,其移栽成活率达到100%;长寿花组培苗最适宜移栽的基质为1/3珍珠岩 2/3蛭石,其移栽成活率达到96.7%.  相似文献   

11.
<正>新几内亚凤仙(Impatiens hawkeri)为凤仙花科凤仙花属多年生常绿草本。别名:五彩凤仙花。株型圆整,色彩艳丽,叶色丰富优美,用来装饰案头茶几,别有一番风味。露地栽培,从春天到霜降花  相似文献   

12.
组织培养是花卉种苗快繁的重要手段.现就多年从事花卉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及规模化生产组织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工作经验,论述组培中污染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夏、秋季节,正是凤仙花盛开的季节。凤仙花,古称金凤花,因单瓣花朵“宛如飞凤,头翅尾足俱全”翩翩然“欲羽化而登仙”而得名。凤仙花科植物种类丰富,栽培较为广泛的除我国传统的凤仙花外,还有引进的苏丹凤仙花、新几内亚凤仙花等“洋凤仙”。  相似文献   

14.
《西南园艺》2012,(8):44-44
新几内亚凤仙(Impatiens hawkeri W.Bull)别名五彩凤仙花、四季凤仙,为凤仙花科凤仙花属多年生常绿草本。原产于非洲热带山地。该种为日本最新培育成功的矮性品种,耐热性强于非洲凤仙。株高25~30cm,茎肉质,光滑,青绿色或红褐色,茎节突出,易折断,分枝多。多叶轮生,叶披针形,叶缘具锐锯齿,叶色黄绿至深绿色,叶脉及茎的颜色常与花的颜色有相关性。花单生叶腋(偶有2朵花并生于叶腋的现象),基部花瓣衍生成矩,花色极为丰富,有洋红色、雪青色、白色、紫色、橙色等。花期6—8月。  相似文献   

15.
要求无菌环境的组培生产过程中,污染问题是影响其成效的关键因素,会导致生产线中断,造成巨大损失,隐形污染可能会导致种苗质量下降,影响种植成效。因此,各个组培技术环节的操作应十分严格和规范。经多年研究和生产实践,笔者摸索出了  相似文献   

16.
魔芋属植物膳食纤维含量丰富,是公认的天然健康食品。为降低魔芋属植物生产成本,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研究与生产结合,前人进行了大量的魔芋属植物组培快繁研究工作。本研究从魔芋属植物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培养基的选择、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植株的再生、组培苗驯化和移栽等方面介绍了魔芋属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也进一步阐述了魔芋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中存在的褐变与玻璃化问题及预防措施,并对其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魔芋组培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利用组培技术快速繁育园艺植物苗木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在阐述当前园艺植物组培育苗产业现状、组培新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组培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国内组培育苗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组培快繁工厂化育苗的角度,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外植体、基本培养基、外源激素以及培养条件等方面,对油桐、乌桕、麻疯树的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中的初代芽诱导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概括总结出适合工厂化生产的初代芽诱导的技术特点,并提出初代诱导中尚需解决的问题,为建立成熟、稳定、高效的组培快繁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组织培养现在主要被广泛应用在脱毒及快繁、种质资源的保存及转基因新品种的快繁,所以以快速达到大量生产为优势,但是普遍存在成本高问题一直成了组培的一大难题,严重限制了组培在生产中的应用,以致于在一些组织培养会议的探讨中大家张口即谈:组培效益差,组培不挣钱.本文作者通过多年对生姜、马铃薯、地瓜及兰花系列以及部分木质品种的脱毒与快繁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几条降低成本的方法,力图尽量降低组培的成本,提高组培这一行业工厂化操作的可行性与实际应用力.  相似文献   

20.
植物组培继代培养机器人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作用和主要生产环节,重点综述了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中继代培养机器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渐增加,组培生产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急需采用自动化生产技术,以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将对组培产业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