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河蟹颤抖病是近几年影响河蟹养殖业持续发展的重大病害。它流行区域广,尤以精养高产塘口发病最为严重。流行季节长,尤以8~9月份为高发期。  相似文献   

2.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河蟹“颤抖病”病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纯化的河蟹“颤抖病”(暂定名)病毒分别免疫家兔和山羊,制备高效价的抗血清。羊抗血清经硫酸铵盐析纯化。经方阵滴定,选择P/N=2.95时作1:100稀释的血清为工作浓度,建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样本144份,包括来自长江水域的野生河蟹、人工感染发病的河蟹、1999年和2000年从江苏采集的自然发病的病蟹及市场购买河蟹。结果显示,病蟹和市场购买河蟹的阳性率为66.7%-100%,人工感染的病蟹和人工感染石蟹致病组阳性率均为100%,来自长江水域的健康河蟹及未接种病毒的对照石蟹阳性率均为0,表明建立的方法可以用于检测河蟹“颤抖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3.
薛晖 《农家致富》2009,(14):44-45
一、颤抖病 1.发生与危害颤抖病又称抖抖病、环腿病等。不沽、较肥、污染较大的水质以及河蟹种质混杂或近亲繁殖.放养密度过大.规格不整齐.河蟹营养摄取不均衡等.易发此病.发病初期.病蟹四肢尚能伸直.以后便肌肉萎缩.步足不能回伸.病蟹站立不稳.翻身困难,口吐泡沫,行动无力不能爬行,连续颤抖.无食欲并停止摄食.不脱壳.体内积水.3-4天后即会死亡。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9种河蟹常见病——烂肢病、甲壳溃疡病、纤毛虫病、肠炎病、蜕壳不遂病、烂鳃病、水肿病、中毒病、颤抖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无公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科学》2001,(12):34-35
随着河蟹养殖业的发展,河蟹的病害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不但导致河筮商品率下降,而且能造成大面积死亡,给养蟹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以河筮颤抖病、纤毛虫病、蜕壳不遂病等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笔者对这三种病症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河蟹常见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河蟹的常见疾病,包括蜕壳不遂、颤抖病、水霉病、青苔附生病、细菌性甲壳病、肠胃炎病等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吕纪增 《新农业》2006,(9):40-41
近几年,各地河蟹"抖抖病"发病频繁,而且很难治愈,常造成河蟹大量死亡,顽强生存下来的也因错过最佳生长期而规格偏小,使养蟹户亏损。近几年,我们在分析发病原因的基础上,加强了防治的宣传和指导工作,河蟹"抖抖病"发病死亡率有了明显的下降,取得了明显效果。一、症状河蟹发生“抖抖病”时用步足撑起整个身躯,趴在水边或水草上(也有的爬上岸),口吐泡沫,大螯下垂,浑身抖动,所以称为“抖抖病”。二、发病原因目前,河蟹养殖形式较多,发病原因各异。但池塘单养、池塘中水草栽种不足的鱼蟹混养塘发病率较高;稻田养殖、河沟养殖发病率较低。“抖抖病…  相似文献   

8.
河蟹抖抖病是目前危害河蟹最严重的一种绝症,主要由病毒病菌侵袭引起神经、血液和内脏器官的综合性病变,即全身感染。病蟹神经紊乱,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临死前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剖检肝胰腺坏死呈淡黄或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的肌肉萎缩水肿,有时背甲的内膜坏死脱落。对于这种病害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以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科技短讯     
《农家顾问》2007,(7):19-19
1.病毒或病毒与细菌共同作用是引起河蟹出现颤抖病的主要原因。——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合肥230036)祖国掌等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金坛市早在1999年便研究推广了“河蟹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在全国首创了河蟹健康生态养殖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河蟹的品质.并且降低了河蟹疾病特别是颤抖病的发病率,生产的河蟹规格大、色泽鲜亮、品味好、无公害。这一模式被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称为“金坛模式”.被亚太地区23个国家渔业考察团的30名专家赞誉为“是对河蟹养殖的一次革命”.并且在全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秋季是河蟹成熟和收获的季节,也是河蟹死亡的高峰期。因此,加强河蟹的秋季饲养管理,是预防河蟹秋季死亡,提高和蟹养殖效益的关键。防止河蟹秋季死亡,主要应注意以下3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金坛市早在1999年便研究推广了“河蟹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在全国首创了河蟹健康生态养殖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河蟹的品质.并且降低了河蟹疾病特别是颤抖病的发病率,生产的河蟹规格大、色泽鲜亮、品味好、无公害。这一模式被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称为“金坛模式”.被亚太地区23个国家渔业考察团的30名专家赞誉为“是对河蟹养殖的一次革命”.并且在全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河蟹病害日趋严重,给河蟹养殖业构成了较大威胁,要控制蟹病爆发,首发要治本,即从预防入手,从冬季抓起,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4.
一、玉米病害防治 1、玉米大、小斑病(1)玉米大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田间发病始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锤形的大斑,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焉,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温度18-22℃,高湿,尤以多雨多雾或连阴雨天气,可引起该病流行。  相似文献   

15.
河蟹死亡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总结分析了姜堰市河蟹的死亡原因,提出了减少河蟹死亡量、提高养殖效益的技术措施,以供河蟹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6.
秋季,是养殖河蟹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又是河蟹极易死亡的时期。有的养蟹户不注意加强管理,常引起河蟹大批死亡,因此,预防河蟹死亡,是提高河蟹成活率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来,河蟹人工养殖发展迅速。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因病死亡。现就河蟹养殖阶段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纤毛虫病 ①病症:病蟹鳃部、整个头胸部、腹部和四对步足(除复眼、口器、肢节等部位外)有大量纤毛虫附生,仅有少数河蟹为局部少量寄生,附生后的河  相似文献   

18.
一、黑鳃瘸:发病高峰在7~10月,主要为害80克,只以上的河蟹,发病率达10%一20%,死亡率较高。1.症状:病蟹鳃丝发黑、发暗,严重时全部发黑,鳃丝残缺不全,末端坏死,鳃丝上长满藻类或原生动物。病蟹爬上岸或水草上,行动缓慢,呼吸困难。严重者几小时内死亡。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河蟹养殖是水产养殖业的热点,随着养殖面积扩大,地区间引种的增多,在养殖总量提高的同时,蟹病日趋严重。据笔者在本地667hm~2养蟹水面的调查,发病率高达60%~80%。现将本地河蟹发病情况及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现代农业》2004,(6):14
在池塘人工养殖河蟹中,那些个体小、生长慢,甚至停长的小河蟹,长期栖居于洞穴中或泥土下,懒得出来活动及觅食,仅以泥土中的有机质来维持生命,因而导致营养严重不良,直接影响河蟹产量。减少河蟹“懒”病的发生,在养殖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