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耕地适宜性评价及其在新增其他用地配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针对城市边缘带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与农用地大量减少的矛盾,构建了土地自然生产潜力评价系统和土地发展压力评价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并以北京市平谷区王辛庄镇为例,评价了城市边缘带土地的自然生产潜力和发展压力,划分了9大耕地适宜性分区,探讨其评价结果在新增建设用地时空配置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结果表明:王辛庄镇60%以上的土地都具有较强的耕地适宜性,约50%的土地都承载着较大的发展压力,不同的规划目标导向下具有不同的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时空顺序。该适宜性评价方法为城市边缘带新增建设用地的配置提供了明晰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2.
矿业废弃地的优化再利用对资源型城镇转型所需的各项建设拓展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集成3S技术与实地调研,分析其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的状况及时空变化,采用面向地理过程动态环境模型(Environment for Geoprocessing Objects, Dinamica EGO)模拟趋势发展情景下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格局;基于门头沟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耦合主成分分析与BP神经网络方法对矿业废弃地再利用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依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及产业转型的用地需求设置土地转换规则,结合生态位线性规划模型及约束条件对其进行数量结构优化,采用Dinamica EGO模型对服务于产业转型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优化;对比优化格局和趋势发展格局,进行调控。结果表明:1)2006—2018年门头沟区共323.30hm2的矿业废弃地得到再利用,西部各镇的矿业废弃地主要再利用为林地、耕地和果园,东部各镇的矿业废弃地主要再利用为林地、公园、住宅用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地;2)趋势发展情景格局中,再利用为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3.
利用云模型评价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王明舒  朱明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0):247-252
针对当前开发区土地集约评价中权重确定方法受主观性影响较大的问题,该文提出基于云模型的权重确定方法。将云模型引入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并以桂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桂林高新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0.889,用地供需基本平衡;从土地利用状况而言,其土地利用强度较高、工业用地水平较强;就用地效益而言,工业用地产出强度较好,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产出强度较高;从管理绩效来看,截止评价时点,区内无闲置土地,监管成效显著。基于云模型确定权重值的方法具备结果更加客观,算法容易实现的优点,有助于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科学评价,为桂林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永兴县冰糖橙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斐法以及GIS空间叠加方法,对永兴县发展冰糖橙产业的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永兴县共有冰糖橙种植高度适宜性土地1 426.85hm2,适宜性土地28 858.43hm2,勉强适宜性土地406.57hm2,不适宜性土地4 639.71hm2,适宜性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5.72%,整体隶属度值为0.84,位于二级水平。基于土地评价结果,形成了永兴县冰糖橙适宜性评价体系,并提出了永兴县冰糖橙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海涂围垦区土地资源多目标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繁  裘江海  周斌  徐建明 《土壤通报》2008,39(2):218-222
海涂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开发海涂的基础。选择浙江沿海典型海涂围垦区,基于GIS建立空间和属性数据库,采用栅格运算与评价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的土地资源进行多目标适宜性评价研究;根据优先用地规划方案,应用评价结果,初步实现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配置。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地资源具有多宜性特点,不同利用类型的适宜等级间存在"重叠"现象;基于土地多目标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配置时,不同的用地规划方案会产生不同的配置结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功能用地适宜性的农业科技园区规划方案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业科技园区用地适宜性评价和规划方案评估是规划区用地功能配置的前提。该文以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为例,应用GIS地形数据和RS遥感数据,在已有用地适宜性模型的基础上,将水生态安全因子融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高程、坡度、噪声和土地利用等评价因子,构建功能用地适宜性空间定量模型,阐述了功能用地适宜性评价在规划方案评估中的应用与技术路线,分别对生活功能、公共服务、农业实践、展示功能和教学实践等功能用地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最后对6种不同规划方案综合用地适宜性进行总体评估,并充分结合空间布局中规划理性要求,确定方案6为最佳规划方案。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结合水生态安全因子对功能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能够较好地对不同规划方案综合评估,从而选取最佳规划方案,最后为用地功能布局进行辅助决策,因此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该文将区位选择与农业科技园区规划中的功能布局进行关联,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方法是科学可行的,为农业科技园区规划方案评估探索了一种途径,也为城乡用地统筹规划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手段。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四川省马尔康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四川省马尔康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阐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内涵,依据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原则和主要影响因素选取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并采用DTM模型分析确定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坡度值,依此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行叠加分析.得出耕地、林地和草地适宜性等级图,进而为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针对传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缺乏从自然、社会和经济综合的角度考虑土地利用问题的缺陷,建立了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武汉市黄陂区为试验区,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综合考虑的土地利用的经济和生态需求,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仅注重土地自然条件的不足,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三峡库区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域,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研究基于ArcGIS10数据处理平台,结合成本加权距离,选取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4个方面的7个因子综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将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划分为4个等级: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用地,其面积分别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9.52%、50.87%、34.58%和5.03%。研究该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根据自然条件本底因素,结合库区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进行适宜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破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不仅有利于库区土地资源实现合理利用,而且有助于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对区域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合理安排岩溶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运用GIS技术,以贵州省麻江县为例,选用坡度、与河流距离、与公路距离、与城镇距离、土地资源和耕作距离等6个因子建立岩溶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麻江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高度适宜区和中度适宜区分别仅占4.38%和8.96%,而低度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分别占45.48%和41.18%;高度适宜区和中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公路、河流沿线以及城镇附近,这主要与便利的交通条件、充足的水源、平坦的地形以及城镇的吸引力有关。而低度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坡度较陡的山地,这与水源的不足、交通不便、远离城镇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