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本项研究针对高寒牧区草地有毒有害草、杂类草的大量入侵,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的实际问题开展试验,分析了草地毒杂草的主要种类、危害及其入侵变化趋势,筛选出了对草地毒杂草有高效灭除效果的“97-01”除杂剂配方,同时研究提出了“97-01”除杂剂配方的适宜施用时间、施用浓度和灭除对象等除杂技术。  相似文献   

2.
尚琰 《青海草业》2005,14(3):56-57,59
对半农半牧区草地毒杂草种类、分布及危害现状进行探讨,提出了防治措施,通过“退牧还草工程”对严重退化、毒杂草集中地进行围栏封育,实施人工补植优良牧草、灭除不可食毒、杂草.  相似文献   

3.
甘肃臭草入侵对亚高山草地土壤碳氮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臭草(Melica przewalskyi)型退化草地是祁连山北坡常见的一种毒杂草草地退化类型。以臭草型退化草地和其周边未遭受臭草入侵的未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臭草入侵对草地植被群落结构和草地土壤碳、氮库的影响。结果表明,臭草入侵导致草地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发生明显变化,甘肃臭草代替针茅成为草地群落优势物种。土壤含水量、容重、pH、电导率等土壤指标在两样地间也存在差异。臭草入侵并形成杂草群落后,增加了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含量,但与未退化草地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臭草型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氮储量(0~30 cm)显著高于未退化草地(P0.05)。说明甘肃臭草的侵入只改变了亚高山草地的植被群落结构,没有导致草地固碳、固氮能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放牧方式对毒杂草型退化草地恢复效果的影响,在祁连山北坡选取甘肃臭草型退化草地,喷施臭草利宁后,分别以轮牧和自由放牧两种方式进行利用,8a后对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如下:轮牧草地甘肃臭草消失,自由放牧草地甘肃臭草再生,但与对照相比重要值显著降低;灭除甘肃臭草后轮牧草地和自由放牧草地植物群落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提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降低;灭除甘肃臭草后,轮牧草地0~30cm土壤pH显著降低,土壤水分、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升高;但是,自由放牧草地0~30cm土壤pH无显著变化,土壤水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0~20cm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因此,臭草利宁对甘肃臭草斑块的扩张具有明显遏制作用,化学灭除甘肃臭草与轮牧方式相结合,既能增加可食牧草比例,又有利于土壤水分、养分含量的提高,是治理甘肃臭草型退化草地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高山草地毒杂草侵入对蝗虫相对多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祁连山高山草地毒杂草侵入对蝗虫群落组成、相对多度以及群落数量的影响,2008-2009年6-9月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毒杂草(狼毒、甘肃臭草和披针叶黄华)侵入型草地和天然草地植被群落、土壤理化特性以及蝗虫多样性及群落数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毒杂草侵入显著降低草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0.05),植被群落高度和生物量明显增加(P<0.05);甘肃臭草侵入型草地土壤有机质和含水量最高,狼毒侵入型草地土壤紧实度和天然草地全N含量显著大于其他样地(P<0.05);毒杂草侵入影响蝗虫群落组成、降低物种多样性、改变物种相对多度。但蝗虫群落数量因杂草种类呈现较大差异,蝗虫群落数量因甘肃臭草侵入而降低、随狼毒和披针叶黄华侵入而增加。高山草地毒杂草侵入通过改变植被结构和营养价值、影响蝗虫土壤理化特性和栖息生境,而草地蝗虫群落组成、数量和多样性对此做出积极响应。该研究不仅为研究高山草地毒杂草型退化对昆虫以及无脊椎动物的影响提供参考,而且也为高山草地生物多样性维持和保育提供有益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在热性草丛类马唐型草地进行了人工除草、机械刈割除杂、2种除草剂喷杀的4种除杂处理,以期筛选适宜的同类南方天然草地除杂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从植物物种种类、数量、株高、干物质产量表现来看,灭草松除草剂防除效果最佳,其次是人工除杂和机械刈割,乙羧氟草醚除草剂除杂效果最差。从投入成本比较而言,除草剂用时最少、费用较低,100 m~2天然草地1人除杂仅用0.15 h,费用2~3元;机械刈割用时和费用其次,人工除杂用时最多,费用最贵。综合评定以灭草松除草剂防除效果最佳,其次机械刈割。  相似文献   

7.
李成保 《青海草业》2012,21(2):44-46
经调查,兴海县退化草地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2.31%。其中,严重退化草地面积为1.14×104hm2,中度退化草地8.8×104hm2,轻度退化草地10.97×104hm2;草地退化使草地产草量从1982年的2760kg/hm2下降到2002年的1575kg/hm2,下降了42%;掠夺式放牧、鼠虫害严重、毒杂草蔓延、“四滥”不禁及人口快速增长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建议采取依法治草,加强草地建设,科学合理利用草地,加强教育等措施保护草地。  相似文献   

8.
用正交试验方法,通过除杂、施肥、补播等措施,对因杂草侵入、缺水缺肥、利用过度而导致建植草种过早丧失生产性能的"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进行复壮试验表明施肥是较有效的复壮措施,牧草产量至少可提高65.4%;100%除杂,每公顷施用尿素150kg、普钙105kg、硫酸钾30kg,松土撒播多年生黑麦草种子13.5kg、白三叶草籽4.5kg为最佳技术组合,两年平均其牧草产量比对照高2.13倍,草层盖度提高0.71倍,草层平均高度比对照高31.2cm,草地营养结构也大为改善.  相似文献   

9.
用正交试验方法 ,通过除杂、施肥、补播等措施 ,对因杂草侵入、缺水缺肥、利用过度而导致建植草种过早丧失生产性能的“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进行复壮试验表明 :施肥是较有效的复壮措施 ,牧草产量至少可提高 6 5 4 % ;10 0 %除杂 ,每公顷施用尿素 150kg、普钙 10 5kg、硫酸钾 30kg ,松土撒播多年生黑麦草种子 13 5kg、白三叶草籽 4 5kg为最佳技术组合 ,两年平均其牧草产量比对照高 2 13倍 ,草层盖度提高 0 71倍 ,草层平均高度比对照高 31 2cm ,草地营养结构也大为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陈国明 《四川草原》2005,(10):37-39,44
通过对三江源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现状及成因的系统阐述,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建植多年生人工半人工草地、制定草场合理载畜量、防治鼠害、防除毒杂草、施肥等措施是治理“黑土滩”退化草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免耕改良退化人工草地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改善退化人工草地优质牧草生长条件,对杂草、蛴螬危害引发的退化草地,进行低成本免耕改良试验.结果表明:化学除杂、全日制放牧免耕补播与常规法(耕作重播)均能改善人工种植牧草生长环境,杂草、蛴螬数量明显降低;两种免耕补播比常规法重播成本分别降低54.1%,64.3%;改良草地优质牧草覆盖度、组分、产草量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囊谦县“黑土滩”退化草地现状及成因的阐述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实施退牧还草、建植多年生人工及半人工草地、以草定畜、鼠害防治、毒杂草防除等措施是治理和恢复退化草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利用嵩草属优良牧草恢复“黑土滩”植被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在青南果洛地区进行4年多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黑土滩”的形成过程是高寒草甸草地生草层的秃斑化过程,秃斑化的起点是植被稀疏的过牧地段或鼠害土质疏松地段,生草层的秃斑化造成“黑土滩”植被的毒杂草化,极度秃斑化“黑土滩”的可食牧草和毒杂草比值仅为0.33;②野生高山嵩草、矮嵩草、窄果嵩草和线叶嵩草的抽穗高峰期分别在6月下旬和7月上旬,种子成熟高峰期分别在8月下旬和9月上旬;③电镜扫描观察发现,线叶嵩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共和县由于长期以来超载放牧,致使草地严重退化,草地产草量降低,毒杂草比例上升,优质牧草比例下降,草地质量变劣,草场生产能力不断下降。据共和县草地调查资料显示,全县退化草地面积达19.47万hm2。在环湖地区仅毒杂草的危害面积就已达到6.67万hm2,平均狼毒数量达9万多株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白三叶草十多年生黑麦草混播人工草地上杂草入侵与放牧强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初步结论:1)杂草入侵的种数主要决定于放牧强度;2)α物种多样性随放牧加重而有增-减-增的趋势;3)入侵的主要杂草种为点腺过路黄等8个种;4)所论人工草地都处在恢复演替的先锋阶段,因而草地退化的进程还是能予以遏制的。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资源丰富,草质柔软、营养丰富,是发展高原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长期忽视了对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对草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优良牧草因丧失竞争和更新能力而逐渐减少,同时毒杂草比例增加,整个草场植被组成以家畜不喜食或有毒、有害的杂类草为优势.  相似文献   

17.
利用青海省2个重要生态区域“三江源地区”和“环青海湖地区”1987-2004年具有代表性的草地生态观测数据和1961-2004年气象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及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2个区域草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态势。主要表现为草地“黑土滩”面积不断扩大,牧草地上生物量、高度与覆盖度下降及毒杂草大量滋生,还体现在草地优势种群演化、草群结构变化、草地生产力下降等生态功能的变化上,使得草地可利用面积减少。通过研究表明,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驱动力的作用下天然草地生态环境出现了不良态势,最终导致天然草地退化和载畜能力下降。并揭示了草地生态不良变化的原因、机理及生态过程,气候暖干化,加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是促使草地生境恶化的重要自然因素;在人为因素中,由于草畜季节不平衡、草地不均匀的放牧压力、人口增长以及生物因素等,进一步加剧天然草地生态功能的退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人工草地设置不同管理模式、不同种植类型的2个实验组。对不同管理模式下杂草入侵情况进行分析,用重要值来反映各种杂草的入侵程度。人工管理组分别设置6种种植类型:鸭茅(80%)+菊苣(20%)、鸭茅(80%)+白三叶(20%)、车前草(80%)+白三叶(20%)、黑麦草单播、车前草单播、鸭茅单播,以研究其对杂草抑制能力的大小和物种竞争力的大小。结果表明:共发现杂草18个科38个种,无人工管理组杂草入侵严重,有31种,占81.5%,优势杂草为灰菜、豨签、小飞蓬、空心莲子草;人工管理组有杂草10种,占26.3%,优势种为空性莲子草。不同种植类型下,黑麦草中入侵杂草种类只有4种,密度12.5株/m2,皆为最低,表明黑麦草竞争能力强于车前草和鸭茅。  相似文献   

19.
草坪中外来入侵杂草的化感作用及其利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外来入侵杂草在草坪杂草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而且极难防除,给草坪的建植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文概述了化感作用的作用机理、化感物质的类型、综合作用及外来入侵杂草的化感作用在草坪中的有害影响,并提出从施用化意物质防除杂草、培育能够自身控制杂草的草坪苹品种、培育非自毒甚至有促进作用的草坪革新品种和创造适宜草坪苹生长的环境等方面对草坪中入侵杂草的化感作用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囊谦县"黑土滩"退化草地现状及成因的阐述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实施退牧还草、建植多年生人工及半人工草地、以草定畜、鼠害防治、毒杂草防除等措施是治理和恢复退化草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