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氮磷钾肥对结球甘蓝商品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311-A拟饱和最优回归设计,通过氮磷钾肥配比田间试验,建立结球甘蓝施用氮磷钾肥对叶球紧实度、经济产量及施肥利润的效应函数。寻优结果表明,结球甘蓝叶球紧实度氮、磷、钾优化施肥组合为N233.15kg/hm^2、P2O575.00kg/hm^2、K2O158.19kg/hm^2,此时的叶球紧实度为0.1112;最高经济产量的氮、磷、钾优化施肥组合为N302.99kg/hm^2、P2O575.00kg/hm^2、K2O125.06kg/hm^2,此时的产量为104794.00kg/hm^2;最佳施肥利润的氮、磷、钾优化施肥组合为N289.80kg/hm^2、P2O575.00kg/hm^2、K2O121.16kg/hm^2,其最佳施肥利润达103171.6元/hm^2,经济产量达104773.00kg/hm^2。  相似文献   

2.
1我国向日葵发展概况 我国向日葵播种面积居世界第5位,位于俄罗斯、乌克兰、阿根廷、印度之后。1949年我国向日葵播种面积2020hm^2。20世纪70年代初期8.1万hm^2,均为零星种植,用于嗑食。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家大力发展油料,引进派列多维克油葵,油葵面积逐步扩大。1980年达到80.4万hm^2,2003年达到117.3万hm^2。  相似文献   

3.
该品种系江苏省农科院与国家杂交稻研究中心合作选育的超级杂交稻组合。桐庐县于2000年引进、试种、示范,平均产量达9750kg/hm^2以上,该杂交组合表现出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等优点,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因此,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4年全县种植面积达5800hm^2,占单季稻面积的70%以上,两优培九已成为我县目前单季稻的当家品种。  相似文献   

4.
石大豆2号是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大豆研究室育成的高产、优质、适宜机械化栽培的高产品种。2000年引进我团试植,表现高产,适宜机收,深受种植户的喜爱。该品种种植面积逐年增大.至2005年已成为团场的主栽品种,2006年种植面积达0.18万hm^2.平均单产3613.5kg/hm^2。其中0.17万hm^2单产4125kg/hm^2;0.014万hm^2单产达4500kg/hm^2,创造了大面积高产的全国记录。  相似文献   

5.
密度和施氮对转基因抗虫棉皮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次均匀设计,对转基因抗虫棉皮棉产量的密度和施氮效应进行了组合研究,通过对皮棉产量模型的分拆,筛选出皮棉产量≥1350kg/hm^2的优化农艺组合;密度9.25-10.22万株/hm^2,施氮247.6-280.3kg/hm^2,同时提出不同肥力下密度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6.
该品种由麻阳苗族自治县种子公司选配育成,三系杂交水稻中熟组合。2005年1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参加湖南省中稻区试,平均产量8055kg/hm^2,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1.1%。2004年湖南省区试,平均产量7629kg/hm^2,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3%,全生育期128d。其表现为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米质优,一般产量7500~9000kg/hm^2,最高产量9750kg/hm^2,粮农反映很好。为探索T优82高产制种技术,通过几年的制种实践,春季制种产量一般3600~3750kg/hm^2,最高产量达4658kg/hm^2。现就其制种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向日葵种植面积从0.2万hm2发展到现在的100万hm2,从观赏栽培植物发展成为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向日葵种业从引进国外品种大力推广种植到利用引进种质资源自主选育填补我国向日葵杂交种空白,从进口品种一统天下到国产品种主导市场的逐步发展壮大的历程,并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向日葵种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期望推动我国向日葵种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Ⅱ优98杂交水稻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01年参加云南省区试,平均产量10450kg/hm^2,比对照增产11.73%,达极显著水平,是10个参试品种中产量最高、唯一比对照显著增产的品种。2000~2001年参加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8570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3.66%,达极显著水平。2001~2002年参加江苏省杂交稻新组合区试,平均产量9712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达7.0%,达极显著水平。2004年在我公司品比试验中,平均产量9481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8%,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向日葵油富含人体所需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是优质食用油。向日葵是重要油料作物,1991~2006年16年平均我国向日葵面积为88.8万hm^2,居世界第5位;总产为155万t,居世界第4位,平均产量1755kg/hm^2,食葵占64%~71%,油葵面积在23万~37万hm^2之间。向日葵适应性广,抗旱耐瘠,生育期短,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11个省(区)。  相似文献   

10.
淮北地区中等肥力条件下,郑单958麦后板茬夏立播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性状等结果不同,6.7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9642.0kg/hm^2;3.75万株/hm^2以上,即可实现7500.0kg/hm^2以上产量。  相似文献   

11.
2001~2002年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示范推广粳稻新品种滇系4号7593.73hm2,平均单产11026.5kg/hm2,比对照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479kg/hm2,增产幅度达15.49%;2a累计总产8373.23万kg,新增总产1123.11万kg,新增总产值2475.06万元;推广滇系4号平均每公顷获得新增纯收益3405.73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玉米高产品种的大量种植,玉米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化肥用量也在增加,搞好玉米的生产与施肥是直接关系到高效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此研究以‘辽单527’为试材,通过设置不同氮肥、磷肥和钾肥的肥料组合,对其产量和农艺性状的施肥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施N 135.0~180.0 kg、P2O5 75.0~120.0 kg、K2O 90.0~120.0 kg,‘辽单527’的产量较高。不同肥料效应试验中,‘辽单527’处理间产量和处理间秃尖长度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辽单527’的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磷肥和钾肥效应试验中,‘辽单527’处理间百粒重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合理的氮、磷、钾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辽单527’的产量,其中,N4P4K2处理,‘辽单527’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2004—2005年在长沙(28°13′N)采用低肥(N 135kg/hm2、P 29.7kg/hm2、K 112.1kg/hm2)、中肥(N 180kg/hm2、P 39.6kg/hm2、K 149.4kg/hm2)、高肥(N 225kg/hm2、P 49.5kg/hm2、K 186.8kg/hm2)3种施肥水平,对超级杂交稻两优293和准两优527的产量及生长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不同施肥量处理间超级稻产量及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差异不显著,2年平均产量以中肥处理最高,其中准两优527为9.03t/hm2,两优293为7.28t/hm2;不同年际间超级稻产量及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差异显著;超级杂交稻准两优527和两优293的适宜氮肥用量为150~180kg/hm2。与准两优527比较,两优293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根系活力强、分蘖力强、但分蘖成穗率不高,而准两优527前中期生长平稳,分蘖成穗率高,抽穗后光合产物积累多和运转率高,有利于高产形成,但不抗倒伏,生产上应适量减少氮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郑稻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摘 要:以郑稻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施氮量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0kg?hm-2(N0)、150kg?hm-2(N1)、225kg?hm-2(N2)、300kg?hm-2(N3);栽插密度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18.0×104hm-2(B1)、24.0×104hm-2(B2)、30.0×104hm-2(B3)。结果表明:(1)施氮量、栽插密度对郑稻18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N3产量水平最高,N2产量与之相当,且较N1、N0增产均达显著水平;栽插密度B3产量最高,较B2、B1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千粒重相对较小。(3)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的12个处理组合中,N2B3最为环保高效。  相似文献   

15.
应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紫色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麦秆还田量、施氮量(N)、施磷量(P2O5)、施钾量(K2O)和氮肥施用次数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下水稻最高单产8722.5kg/hm2,偏离平均单产1101kg/hm2,最低单产7222.5kg/hm2,偏离平均单产1344kg/hm2,试验田水稻施肥技术代表了本区域水稻生产实际情况,能提炼出符合本区域大田生产的高产、高效科学施肥方法。根据回归模型得出3125种配方施肥方案,从中优化筛选出5套方案,而最优化方案为:2hm2麦田的小麦秸秆还田于1hm2稻田中,每公顷施纯氮270kg、磷90kg、钾45kg,施氮量按底肥、分蘖肥、拔节肥、穗肥、粒肥5次各60%、10%、10%、10%、10%施用,钾肥底肥、穗肥各50%,可获得单产约9450kg/hm2,每公顷收益可达12600元左右,收益比为6.42。农田保护性耕作措施是非常切合时宜的,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优化农田生产小环境,保证耕地可持续生产的得力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氮肥水平和合理密度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影响因子。蜀优217在国家区试中两年平均单产比Ⅱ优838增产8.0 %,表明该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为了更好的指导蜀优217的生产应用,于2016年、2017年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下开展氮肥水平和移栽密度试验研究,为蜀优217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 A4B2(氮肥12 kg/666.7m2,栽植密度0.95万穴/666.7m2)产量达到727.79 kg/666.7m2,比产量最低处理A1A1的648.62 kg/666.7m2,增产79.17,增幅12.21 %。此外,产量较高的组合有A3B2(氮肥10 kg/666.7m2,栽植密度0.95万穴/666.7m2)、A4B1(氮肥8 kg/666.7m2,栽植密度0.95万穴/666.7m2)。氮肥水平和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极显著,而互作不显著。足穗、大穗、较高的结实率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蜀优217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高产栽培时,适宜的氮肥水平为10 kg/666.7m2-12 kg/666.7m2条件下,适宜的栽植密度0.95万穴/666.7m2,可以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7.
向日葵白锈病和黑茎病是危害严重的新入侵病害,探索在种植中针对2种病害的防治措施是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2015年在新疆新源县向日葵白锈病和黑茎病发生地进行了覆膜加药剂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使用2.5%咯菌腈FS拌种+覆膜+2遍茎叶喷雾(第1遍茎叶喷雾22.5%杜邦阿砣SC150mL/hm 2+64%杀毒矾WP150mL/hm 2,对水225L/hm 2;第2遍茎叶喷雾70%甲基托布津WP300mL/hm 2+64%杀毒矾WP150mL/hm 2,对水225L/hm 2),对向日葵白锈病、黑茎病防效最好,向日葵产量也较高。该方法是生产中种植向日葵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降解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和旱地向日葵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减轻农田白色污染,提高旱作区农作物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在阴山北麓进行了地膜覆盖模拟试验。研究不同覆膜处理对土壤温度、水分和旱地向日葵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较露地处理地温平均提高了3℃左右,日本降解膜增温作用最为明显。2009年与2010年,日本降解膜处理的向日葵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8.19、7.23 kg/(hm2?mm),表现均高于其他试验处理。从生长发育结果来看,日本膜处理的向日葵生育期较露地处理和广东膜处理有所提前,籽实产量等性状指标值与普通地膜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露地处理。从地膜降解结果来看,广东膜裂解早,增温保墒作用不足;日本膜约90天分解为碎块,此时向日葵已渡过低温期,日本膜增温保墒作用良好,对向日葵增产作用显著,同时生态环保,适宜在该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9.
超级稻育种实践和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50%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籼稻矮化育种的兴起使稻谷的产量增加了20% ̄30%,给水稻生产带来了第一次突破性飞跃;20世纪70年代三系杂交稻的问世使稻谷产量在矮化育种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使稻谷单产增加了20%,水稻品种矮秆化和籼型杂交稻的三系配套是现代水稻育种史上的两个重要里程碑。本文主要论述了超级稻的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超级稻育种研究的实践以及中国超级稻育种的前景;同时介绍了福建省超级稻育种的特色和所取得的成果,比如超级稻组合汕优明86,2001年在福建省尤溪县西城镇的百亩超高产示范片,头季平均每公顷产量为12765.0kg,再生季平均每公顷产量为7101.0kg,两季合计每公顷产量达19866.0kg。其中产量最高一丘(0.068hm2)头季每公顷产量856.9kg,再生季每公顷产量达12853.5kg,两季合计每公顷产量达21570.0kg,再生季单产刷新世界记录。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探明重庆地区玉米种植最佳密度,选有代表性的3个玉米品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渝青玉3号’在重庆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0~525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12506.25 kg/hm2‘渝单16号’在重庆地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52500~600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11255.7 kg/hm2,‘渝糯851’的最适种植密度在52500~600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9209.1 kg/hm2,同品种在不同密度下产量先增后减,说明重庆地区生产上的种植密度没有达到该品种发挥高产潜力的密度。因此,重庆地区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