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农牧交错区草地生态安全进行量化研究,为该区域构建草地保护新格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榆林市草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以 PSR (Pressure-State-Response) 模型为基础,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选取 12 个草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构建榆林市草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该市 2019 年的草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对 12 个县(区)草地资源进行生态安全等级确定,最终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结果】榆林市各县(区)草地生态安全多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全市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 0. 435 8,生态安全状态为临界安全。【结论】草地生态安全保护治理措施是榆林市各县(区)草地生态安全状态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采用社会经济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模式,开展分区域生态调控,实行“一区一策”。  相似文献   

2.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而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对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开展动态评价,对我国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集成分析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质量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我国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特征,构建了包含16个指标(14个一般性指标和2个限制性指标)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情况(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指数)分为7个等级,以期为科学客观地评价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案例研究看出,2010-2015年间,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指数为-0.7,评价等级为"显著变差"。  相似文献   

3.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而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对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开展动态评价,对我国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集成分析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质量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我国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特征,构建了包含16个指标(14个一般性指标和2个限制性指标)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情况(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指数)分为7个等级,以期为科学客观地评价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案例研究看出,2010-2015年间,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指数为-0.7,评价等级为"显著变差".  相似文献   

4.
李琳  林慧龙  高雅 《草业学报》2016,25(6):34-41
三江源地区处于青藏高原腹地,考虑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复杂性、敏感性,及其所蕴含的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全面的评价该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对于维护该地区生态环境健康和未来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为理论基础,以能值分析法为主要计算方法,选择合适的6项评估指标,对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原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进行逐项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0年中,三江源区草原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从1375亿元/年上升到1780亿元/年,年际变化较大;从趋势上,以2006年为分界点,2006年后的年份,其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且普遍高于2006年前的年份。对不同草原类型进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可以看出,多雨冻原高山草甸类生态服务价值占全部草原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的比例最大,10年中皆超过99.5%,这主要与该草地类型所占的面积比例有关;各类型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比例年际变化不大;在6项指标中,释放O2与固定CO2的价值所占总价值比例最大,两者之和约占全部价值量的90%,而直接的草产量价值仅占全部价值量的1%左右,远远低于其他生态服务项目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草地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对维持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格局、功能和过程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目前,草地退化导致的区域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评价我国草地资源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尤其是其潜在的生态调节功能和生命支持功能的价值,对于制定合理的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决策、保护和恢复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涵基础上,再叙述2003年即千年生态系统框架提出以来我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现状,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总结,旨在为区域及全国尺度开展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草地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对维持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格局、功能和过程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目前,草地退化导致的区域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评价我国草地资源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尤其是其潜在的生态调节功能和生命支持功能的价值,对于制定合理的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决策、保护和恢复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涵基础上,再叙述2003年即千年生态系统框架提出以来我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现状,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总结,旨在为区域及全国尺度开展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雅  林慧龙 《草业学报》2014,23(3):290-301
本研究将草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分为4个步骤进行,分别为:内涵确认、功能分类、指标设定及价值核算,并按此顺序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做了阐释,发现现有的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在内涵确认、指标设立、评估方法及计算结果方面都存在很大分歧。主要原因有三:1)没有充分认识到草地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的异质性特征;2)对评估对象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找到真正的评估对象,从而导致评估过程中出现重复计算问题;3)对价值评价的主观性特点,以及价值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缺乏认识。针对以上分析,基于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CSCS)提出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实践方案,包含确定研究空间尺度及其内部草地类型,确定研究范围内的利益相关者,选择评估指标和合适的评估方法四步骤,并强调实地研究在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RUE和NDVI的三江源区草地生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三江源区草地生态退化和恢复状况,基于降水利用效率(RUE)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三江源区15年(2001~2015)的生长季最大NDVI数据(NDVImax)及同期65个气象站的年降水量数据为基础数据,计算每个像元的RUENDVI及其变化趋势,综合评价三江源区草地生态退化、改善趋势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近15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呈明显好转态势,草地退化面积仅占三江源区总面积的5.85%;(2)从空间分布上地退化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区中东部,呈明显的西北—东南条带状分布。在三江源区东部,草地退化呈点状分布格局;(3)三江源区RUENDVI与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NDVImax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基于RUE和NDVI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简单易获取,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避免了仅利用RUE变化趋势指标引起的误判,研究结果为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管理和进一步的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类型天然草地的优良可食牧草产量、生物产量、化学营养成分、载畜量等定量指标,应用新型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天山北坡中段地区的7个草地类和33个草地型质量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天然草地质量类的综合评价效果较好,但对复合型不易明确区分,可适用于对不同草地型一级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以指导草业生产和安排合理的载畜量.  相似文献   

10.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东坝乡“黑土型”退化草地上补种了披碱草(ElymusnutansGriseb)、老芒麦(E.sibiricusL)、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L)和中华羊茅(Festucasinensiskeng)四种牧草,补种当年均处于营养生长,不能完成生育期,第二年平均每公顷产干草6839kg~9407kg,适应性强,越冬性良好,是改良“黑土型”退化草地的优良牧草。  相似文献   

11.
对黄河源区黑土滩人工草地在封育和放牧两种不同管理方式下,从8月到翌年的4月进行了地上植物量及牧草营养成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从8月到翌年4月牧草的自然损失量为138.7g/m~2,损失率为34.3%,家畜的采食量为174.9g/m~2,草地的实际利用率为43.3%;整个冷季牧草总体营养价值呈下降趋势,封育草地粗蛋白降低了56.87%,粗脂肪降低了51.09%。该类草地在夏季属碳氮营养型(CN),冬季属碳营养型(C)。  相似文献   

12.
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生态与生产功能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31年时间序列生态和生产功能演替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1)人工草地群落生态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天然草地。生态功能随群落结构变化显著,其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演替阶段,即2~6龄紫花苜蓿草地阶段、6~31龄苜蓿人工草地向长芒草天然草地演替的过渡阶段、31龄之后的长芒草次生天然草地阶段;苜蓿种群在6龄后开始退化演替,其重要值、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逐渐减小,群落结构趋向于复杂化,生态稳定性相对增大,群落演替逐步向天然植被演化。2)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生产功能呈“倒V”型变化趋势。群落生产力随演替年限延长先增大后减少,6龄苜蓿草地的年生物量最大,之后,年生物量逐渐下降。年生物量与苜蓿种群重要值相关系数最高,与多样性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多样性指数和年生物量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随人工草地生长年限延长呈“倒V”型变化趋势,6龄苜蓿人工草地二者相关性最高,成为人工草地“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转折点。3)可通过灭杂、施肥、有效利用水分和探索适宜栽培种植方式来遏止人工草地向“生态稳定性”天然草地恢复的趋势,延缓其“生产稳定性”,以保持人工草地的生产、生态可持续。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上建植的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研究了不同生长年限人工草地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类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群落α多样性指数测度表明,Shannon-win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但不同生长年限人工草地之间Sh...  相似文献   

14.
贺国宝 《草业学报》2021,30(12):194-201
干旱区山地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分析,有助于探究山地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策略。采用TWINSPAN和DCA排序等方法,研究了祁连山北坡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北坡植物群落可以分为9个类群,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类型由荒漠-荒漠草原-典型草原逐渐转变为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由斑块状分布的盐爪爪+珍珠群丛至灌木亚菊+珍珠群丛和合头草+珍珠群丛过渡为甘蒙锦鸡儿+芨芨草群丛、扁穗冰草+西北针茅群丛和西北针茅+赖草群丛,最后逐渐演化为呈镶嵌分布的鬼箭锦鸡儿+高山柳群丛和苔草+嵩草群丛;草地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物种丰富度指数(R)呈“双峰”变化趋势,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中海拔有最大值,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C)在中海拔有最小值。祁连山植被类型由低海拔荒漠至高海拔草甸草原演化过程中伴随着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和种类组成的改变,体现了山地环境对植物群落构建的过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都兰县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海省都兰县不同草地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类型功能价值进行了尝试性的估算。结果表明,草地系统年平均价值为55.40亿元,各类草地提供的生态服务总价值为:温性荒漠16.50亿元>温性草原13.64亿元>高寒草甸11.60亿元>高寒草原7.61亿元>低地草甸6.05亿元。草地各类功能价值中,提供食物生产的经济价值仅是草地服务价值的一小部分,草地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服务最主要的是其潜在的间接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对青海省甘德县天然草地植被固定CO2释放O2的生态价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德县天然草地植被年固定CO2释放O2生态价值为1.87×109元,平均为3046元/hm2,远高于用同等面积天然草地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收入。  相似文献   

17.
山地草地凋落物分解与持水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利  张文  毕玉芬 《草业科学》2008,25(3):108-110
以云南马龙县退化山地草地为研究对象,对封育2年草地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储水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封育时间的推移,草地凋落物分解速率有所降低.在封育条件下,草地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显著高于自然放牧草地(F=7.647;P<0.01).随凋落物分解时间的推移,其最大持水率呈抛物线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地不同时期土壤及植被营养状况的差异及变化特点,为内蒙古典型草地的合理利用、退化草地的恢复治理以及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从内蒙古不同地区典型草原选取8个监测点,包括G1(鄂温克草原,温性草甸草原,呼伦贝尔市)、G2(乌拉特草原,荒漠草原,巴彦淖尔市)、G3(天然草滩,乌兰察布市)、G4(辉腾锡勒草原,五花草甸草原,乌兰察布市)、G5(科尔沁草原,温性草甸草原,通辽市)、G6(人工牧草种植地,赤峰市)、G7(乌拉特草原,荒漠草原,包头市)、G8(格根塔拉草原,荒漠草原,乌兰察布市);于2020年牧草返青期、旺盛期、枯萎期分别从不同监测点样方中取0~20 cm土层土样及植物样品地上部分,测定土壤和植物中的常规养分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不同监测点不同时期土壤及植被营养水平的综合得分并排序。[结果]返青期、旺盛期、枯萎期土壤全氮含量均为G4监测点(辉腾锡勒草原)最高,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监测点;旺盛期、枯萎期G7监测点(包头市境内乌拉特草原)最低。3个时期土壤有效磷含量均为G6监测点(人工牧草种植地)最高,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监测点。3个时期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为G4监测点(辉腾锡勒草原)最高,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监测点,G7监测点(包头市境内乌拉特草原)最低。返青期G6监测点(人工牧草种植地)的植被氮、磷、钾含量均为最高,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监测点。旺盛期G8监测点(格根塔拉草原)的植被氮、钾含量最高,G6监测点(人工牧草种植地)的植被磷含量最高。枯萎期G3监测点(乌兰察布市境内天然草滩)的植被氮、磷含量最高,G4监测点(辉腾锡勒草原)的植被钾含量最高。3个时期植被粗纤维含量均是G5监测点(科尔沁草原)最高,G4监测点(辉腾锡勒草原)最低。土壤营养状况评分为:G4监测点(辉腾锡勒草原)3个时期评分均较高,G7监测点(包头市境内乌拉特草原)3个时期评分均最低;植被营养状况评分为:G2监测点(巴彦淖尔市境内乌拉特草原)及G6监测点(人工牧草种植地)返青期>旺盛期>枯萎期,其余监测点均是旺盛期>返青期>枯萎期。[结论]内蒙古典型草原的土壤及植被养分含量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总体来看,草甸草原返青期、旺盛期、枯萎期土壤中养分综合评分较高,荒漠草原3个时期评分较低;不同草原类型的植被养分综合评分在旺盛期较高,枯萎期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毛乌素沙化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方法] 以围封作为对照(Ⅳ),采用施肥(Ⅰ)、补播(Ⅱ)、喷藻(Ⅲ)、藻类补播拌种(Ⅴ)和施肥+补播(Ⅵ)措施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沙化草地进行修复,通过监测植被群落特征及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标,评价其对生态修复措施的响应。[结果] 施肥(Ⅰ)、补播(Ⅱ)、喷藻(Ⅲ)、藻类补播拌种(Ⅴ)和施肥+补播(Ⅵ)处理区的植被群落平均高度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区(Ⅳ);藻类补播拌种(Ⅴ)处理区的植被群落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5个处理区;施肥(Ⅰ)处理区的植物种类最多,共20种;补播(Ⅱ)处理区最少,共10种;喷藻(Ⅲ)、施肥(Ⅰ)和藻类补播拌种(Ⅴ)处理区的Margar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高,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组。[结论] 不同修复措施对于沙化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均有显著影响。喷藻或拌藻、施肥等具有养分输入作用的修复措施对短期内修复沙化草地具有显著效果,修复后植物种类、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加,植被群落变得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20.
青海草地资源生态功能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草地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高寒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防风固沙、水源涵养、调节气候等。天然草地是高寒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是青海大农业经济的支柱,是青海藏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赖以当存的基础。据草地资源调查,青海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总价值为4068.03×10^8元(人民币)/年,其中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3948.90×10^8元(人民币)/年,是全省草地经济服务价值的17.6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