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扇叶糖棕(Borassus flabelliferL.)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3.
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是保证一播全苗、促壮苗早发,夺取优质高产的基础措施之一,更适合棉花良种的高倍繁殖。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棉种繁育工作的经验,浅述其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非洲菊试管苗移栽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管苗移栽到基质上时,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移栽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同基质直接影响试管苗的成活率,珍珠岩、蛭石具备疏松通气,持水量高等特性,成活率可达到90%以上。湿度必须控制在17-20℃;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适当遮荫和控制水、肥;这些是试管苗移栽成活必不可少的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5.
无土育苗移栽技术在江西棉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磊  柯兴盛 《江西棉花》2008,30(1):25-27
通过对无土育苗在江西棉区3年的应用实践进行分析,认为无土苗移栽后在江西主要表现为成活率高低不一、缓苗期有长有短、生育进程有快慢和产量有高低;分析了影响无土育苗移栽成活率高低和缓苗期长短的几个关键因素是棉苗素质、移栽质量、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水分、肥料等;针对江西棉区的气候情况和土壤条件,提出了江西无土育苗移栽保证较高成活率、缩短缓苗期的6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脚麻移栽,也称分株繁殖。近两年来,脚麻移栽已成为我县扩大苎麻面积主要繁殖方法之一。如阳城公社在1980—1981年,利用脚麻扩大苎麻面积1483亩,占现有苎麻面积29%。生产实践证明,脚麻移栽方法简单,操作容易,易被群众所掌握,凡有苎麻的乡村都可以采用;脚麻移栽既不减少老麻面积,又能扩种新麻,  相似文献   

7.
宋银桂 《江西棉花》2007,29(6):55-56
1要适期移栽适期移栽争早发,效果较好,实践证明,苏沿海棉区一般适期移栽期为:蒜套棉5月上旬末(立夏以后),麦套棉5月中旬,大麦(油菜)茬在5月下旬,移栽时间上,还要掌握“早茬慢、中茬快、晚茬抢”的原则,力争不栽“芒种茬”。  相似文献   

8.
9.
茶花是我国较为著名的花卉之一,它四序常青,冬春着花,深受国人喜爱。然而茶树一直以来就用于茶叶生产,而忽视了其不俗的观赏价值,很多老化或者换种茶园都无情对其进行了砍伐,至今为止还没有看到其在园林绿化、室内外观赏中得到应用。以实现其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茶树的应用和栽培管理技术进行研究。鉴于此,笔者着眼于茶树在园林绿化方面的应用,探讨茶树移栽技术在园林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棉花栽培过程中,棉农普遍存在重前期管理,而忽视中、后期管理的现象,田间管理技术措施不到位,影响棉花产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此,笔者针对湖北黄冈地区生产实践,提出了棉花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降低机插稻育秧、运秧劳动强度,在云南籼稻地区探索籼稻小苗机插技术。以吉优716为材料,设置160 g/盘(T1 )和180 g/盘(T2)2个播种量处理,秧龄9 d,每667 m2大田用秧6盘。以常规播种量70 g/盘,15 d秧龄,每667 m2用秧15盘为对照,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秧苗素质、栽插质量、茎蘖动态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虽然密播小苗处理秧苗素质不如对照,并且缺丛率较高,但每丛基本苗数、各时期的茎蘖数和有效穗数均显著高于对照,最终产量均高于对照。较高的有效穗数是机插密播小苗技术增产的主要原因。其中,T1处理用种量比对照减少了8.57%,秧盘数比对照减少60%,但产量比对照增加了9.0%,节本增效的效果明显,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12.
倒扣移栽法作为一项应对棉花高脚苗的补救措施,可显著地提高棉株的移栽成活率,缩短缓苗期,提高产量。增强棉株抵抗台风灾害的能力,是一项节本增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培育适应种植制度特点又适应插秧机作业的秧苗,对采用钵苗穴盘、钵形毯状盘、塑料软平盘培育的机插秧秧苗和机插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钵苗穴盘育秧,具有节省种子,播种精度、出苗率、成苗率高的优点。秧龄为20 d时3种秧苗质量差异小,此后,钵苗穴盘秧苗质量优势逐渐突出。30 d时,3种秧苗插秧质量差异不大;但40 d或更长时间,钵苗穴盘育秧插秧质量好于钵形毯状盘、塑料软平盘育秧,且返青期明显缩短,这更适宜于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区域。  相似文献   

14.
培育适于机插秧要求的秧苗是机械插秧成功的关键。综述国外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发展趋势及海南水稻机插育秧技术的发展现状、优势,并指出海南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育苗伴侣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模式下机插秧育秧中的适宜用法与用量,以杂交稻组合德优4727为材料,对不同用量育苗伴侣在机插秧育秧中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水育旱管育秧模式下,采用30 g/盘的用量,采取与营养土混匀装盘方式,40 d秧龄时,秧苗生长整齐,成苗率高,对叶龄的影响较小,极显著提高秧苗鲜质量、秧苗干质量、充实度、根数、根鲜质量、根干质量,从而使秧苗生长矮健,满足插秧机的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6.
研究白天遮荫及晚上补光对香蕉假植大苗培育的影响,为确定最佳育苗光照条件提供理论依据。以巴西品种香蕉组培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香蕉假植大苗的假株高、假茎粗等生长指标以及叶绿素、丙二醛、保护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适当的遮荫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逆性;而白天遮荫60%,晚上补光4 h,可以弥补白天遮荫导致的光照不足,使假植大苗保持较好的长势,且其叶绿素含量较全光照(CK)提高15.48%,还能显著降低香蕉假植大苗丙二醛含量,较CK处理降低22.25%,脯氨酸含量较CK提高41.80%,明显促进抗性酶POD和SOD活性增加,分别为CK的1.48及1.30倍。为本试验条件下得出较适宜香蕉大苗生长的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插前寄秧措施对水稻秧苗素质、产量的影响,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在16个分公司的试验田开展了水稻插前寄秧试验。结果表明,插前进行寄秧有利于缓苗、增加根量、促进早生分蘖,对产量形成有利;寄秧处理还能减少插后本田空穴少,减少了本田补苗用工量。其中,寄秧4 d的处理效果最好,产量比对照(现起现插)增产7.5 kg/667 m2,净增效益48.0元/667 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 BR)浸根对机插水卷苗栽后本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以宁粳8号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浓度BR(T1、T10、T20,分别表示水培营养液中BR浓度为1 mg/L、10 mg/L、20 mg/L)浸根对水卷苗机插本田后返青活棵及产量的影响,以正常水培营养液处理为对照(CK)。结果 BR浸根(T1、T10、T20)能够促进水稻地上部生长,栽插本田21d后株高较CK分别增加11.68%、8.12%和7.61%;BR浸根对水卷苗栽后根系的促生作用更为明显,不同浓度BR浸根对水卷苗栽后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根体积、根直径、根质量和根冠比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根尖数以低浓度BR处理效果更优,而其他根系指标均以高浓度BR处理效果更优。与CK相比,不同浓度BR浸根降低了叶片过氧化氢浓度(至移栽后12 d,分别降低12.50%、23.25%和22.25%),增强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与移栽当天相比,移栽后第2天BR浸根处理叶片中玉米素(ZT)浓度迅速增加(分别为197.27%、153.11%和243.78%),而CK增加缓慢(2.94%),根系表现一致,且根系中生长素(IAA)浓度显著高于CK;同时BR处理在栽后一周内赤霉素(GA3)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与CK相比,T10处理显著提高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分别为15.04%和6.62%),T20处理显著提高了结实率(6.17%),但BR处理千粒重均显著下降,最终产量T10和T20处理较CK分别提高5.11%和7.99%。结论 适当浓度的BR(T10~T20)浸根能减轻水卷苗机插植伤,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H2O2含量,提高ZT、GA3和IAA浓度,高效地促进根系生长,提高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本研究可为减轻机插植伤,促进机插水稻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移栽基本苗对机插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不同移栽基本苗对机插水稻生育性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移栽基本苗,有利于单位面积最高茎蘖数与收获穗数、齐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与有效叶面积率以及齐穗期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不利于茎蘖成穗率、齐穗期高效叶面积率以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的提高。移栽基本苗86.71×104/hm。的处理B3获得单产10.27t/hm^2,比处理B4、B2、B5、B1分别增产0.7%、2.0%、2.4%、5.1%。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甜菜育苗移栽对块根根系发育有一定影响,但与直播比差异不明显,根形直播好于专用纸筒,专用纸筒好于其他载体;不同断根长度处理,除截断载体1/2处理外,其余各处理根形间虽然有差异,但断根长度与根形间无明显相关性;同一载体不同移栽期,以适期移栽(5月1~5日)根形、产质量都好于其他移栽期;专用纸筒苗根形好于营养钵苗,但产质量营养钵育苗明显优于专用纸筒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