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对尾巨桉DH32-29容器苗苗期进行5个水平的指数施氮肥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的指数施肥方法对苗木的生长、SPAD值和苗木质量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施肥处理的苗木其苗高、地径、生物量、SPAD值和苗木质量指数分别为不施肥处理的260.7%、228.7%、654.8%、129.9%、571.2%;尾巨桉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SPAD值和苗木质量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施氮量为50mg·株-1的苗木苗高最大,施氮量为100mg·株-1的地径、生物量和苗木质量指数均为最大,SPAD值在施氮量为150mg·株-1时达到最大;不施肥处理的根冠比最大,苗高、地径、生物量、SPAD值和苗木质量指数均最小;施氮量为100mg·株-1的苗木质量最好,为最佳指数施氮量。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造林前的苗木质量,以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第 3 代种子园轻型基质容器苗 为研究对象,采用 6 种不同大量元素水溶肥处理,包含 2 种常规施肥和 3 种指数施肥,其中常规施肥包 含等量施肥(C60)和 1 次性施肥(H60),指数施肥包含 3 个处理(即 30 mg/ 株 , E30、60 mg/ 株 , E60、 120 mg/ 株 , E120),另设对照(CK)。每种施肥处理供试苗木 300 株,每间隔 2 周施肥一次,总施肥 10 次。分别在施肥期间的第 10 周、第 20 周和第 38 周(造林前 1 天)取苗木测定苗木苗高、地径和生物 量,分析杉木容器苗生长和生物量变化动态。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对照处理,各种施肥均显著促进了杉 木容器苗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综合生产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以指数施肥 60 mg/ 株 , E60 处理为最佳 , 该处理下 9 个月生杉木容器苗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分别为 30.39 cm、5.37 mm 和 4.95 g,与对照(CK) 相比增长了 23.84%、40.58% 和 55.66%。  相似文献   

3.
【目的】指数施肥能诱导苗木对养分的奢侈消耗并建立养分库,从而实现苗木对肥料的稳定持续吸收,进而实现养分在体内的稳定积累,针对1年生赤皮青冈幼苗对不同水平指数施肥的响应,对比常规施肥,旨在探索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水平对赤皮青冈在不同时间段苗木生长阶段的生长速率大小以及苗木质量指标的影响,揭示指数施肥对赤皮青冈苗木生长的潜在影响以及赤皮青冈苗期对氮素的需肥规律,为赤皮青冈苗木培育和人工林培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赤皮青冈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法,基于对照(CK)、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1、EF2、EF3、EF4)等6个处理,施氮量(纯氮)分别采用0、3.0、1.0、2.0、3.0、5.0 g·株-1,分5次施入,每30天施入1次,施肥前先测量苗高、地径,生长期结束后,用全量收获法测定每1株的苗高、地径、干质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生长指标分析。【结果】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施氮处理对苗高、地径等影响不同,赤皮青冈的苗高生长差异表现较大,表现为EF2 EF1 CF EF3 EF4 CK,其中处理EF2的苗高达136.5 cm,比对照处理95.2 cm高出43.41%,比常规施肥CF处理高出25.34%,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0.05)。对地径的影响差异表现为EF2 EF1 EF3 CF EF4 CK,其中中低浓度的指数施肥EF2和EF1处理,对地径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0.05),地径分别比对照处理高出49.33%、37.38%;中高浓度的指数施肥处理EF3、EF4与常规施肥处理CF对地径生长的促进作用效果相同,也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由不同处理条件下赤皮青冈苗木总生物量介于58.13~125.80 g·株-1,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质量指数差别较大(P 0.05),其中以处理EF2、EF1最佳。【结论】指数施肥不仅能节约肥料的施用量,减少肥料的浪费,还能有效提高赤皮青冈苗木质量。综合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指数施肥方式EF2处理(2 g·株-1)指数施肥处理在苗高、地径、总生物量、质量指数等指标显著优于1 g·株-1的处理及其他处理,在根比重方面也表现略优,从苗木质量培育的角度综合考虑,指数施肥2 g·株-1是赤皮青冈苗木培育的最佳处理,能获得最佳的苗木形态指标和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探明指数施肥对杂交新美柳(Salix matsudana×alba)幼苗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可为其苗木培育提供基础。以1年生杂交新美柳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法,设置对照(CK)、常规施肥(CF)和指数施肥(EF1、EF2、EF3、EF4)共6个处理,每次施肥间隔时间为30天,共施肥5次,每30天对苗木的苗高、地径进行测量,生长结束后,测定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情况下,杂交新美柳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表现较大,EF2处理的苗高生长量最大,比CF处理高出36.40%;EF1处理的地径生长量最大,比CF处理高出21.63%。EF处理的生物量显著高于CF和CK,其中EF2处理表现最好,全株生物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与CK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96.86%、84.31%和157.60%。综上,指数施肥3.0 g株-1施氮量和19.99 g株-1多元复合肥是杂交新美柳1年生培育的适宜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5.
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N、P、K3种大量元素配方施肥对1a桢楠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为桢楠苗期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桢楠幼苗苗高、地径和各器官生物量的影响差异均显著,其中N2P3K1组合(尿素2 g·株-1、过磷酸钙8 g·株-1,氯化钾0 g·株-1)条件下植株苗高、地径及各器官生物量均处于最高水平,该组合植株生长表现最佳.N、P、K对桢楠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效应不同,主次顺序均表现为N>P>K,其中N元素影响最大,P元素和K元素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采用3种不同的氮素施肥处理(平均施肥、直线施肥和指数施肥)对尾巨桉苗木进行施肥处理,结果显示:指数施肥获得的苗木苗高和地径均大于其他施肥处理;指数施肥下尾巨桉苗木的叶、茎、根和地上部分干质量和整株生物量均显著大于其他施肥处理,指数施肥获得了更多的苗木生物量;3种施肥处理下,指数施肥的苗木净光合速率 Pn、气孔导读 Gs 和蒸腾速率 Tr 均为最大值,且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因此,3种施肥方法中,指数施肥方法最利于尾巨桉苗木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7.
氮素指数施肥对落羽杉苗木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6年4月1日开始,在浙江省桐乡市以1年生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苗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方法,设常规施肥(CF)和指数施肥(EF1,EF2,EF3,EF4)5种处理,共施氮5次,纯氮总用量分别为5.0,1.0,3.0,5.0,8.0 g·株-1。生长结束后,利用全收获法测定落羽杉的株高、地径、生物量及养分含量。结果表明,EF3的苗高和EF2的地径显著高于CF(P0.05),与CF相比,EF2地上部、地下部和总生物量显著增加了42.9%,44.3%和43.5%(P0.05);与CF比较,EF地下部氮积累量显著增加了37.5%~86.6%,EF1,EF2,EF3地上部氮和钾积累量显著高于CF(P0.05);EF磷积累量和地下部钾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F(P0.05)。氮素指数施肥显著提高了落羽杉幼苗生长,施氮量为3.0 g·株-1的指数施肥是落羽杉苗木温室培育的适宜方法。探讨氮素指数施肥对落羽杉幼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为落羽杉苗木培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控释肥和灌溉方式对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容器苗生长、养分含量、基质电导率(EC)及2年造林效果的影响,为培育高质量苗木提供参考。[方法]以栓皮栎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置5个施肥水平(以N元素含量为基准,5个施肥水平分别为:25、75、125、175、225 mg·株~(-1))和2种灌溉方式(上方喷灌(O)、底部渗灌(S)),测定栓皮栎容器苗形态指标、养分含量、根系生长、基质EC值及连续2年造林效果。[结果]表明:(1)施肥量和灌溉方式二者对苗木形态指标影响存在交互效应,225-O处理的苗木地径、根生物量、单株生物量最大,但根生物量、单株生物量在225-O、125-S、175-O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225-S处理的苗高、茎生物量、茎根比最大,茎生物量在225-S与225-O之间差异不显著。(2)苗木茎、根的氮磷钾浓度和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施肥量125、175、225 mg·株~(-1)处理之间的根氮、磷含量及单株磷含量差异不显著。(3)增加施肥量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施肥量为125、175、225 mg·株~(-1)处理之间的根系表面积、体积差异不显著。(4)基质EC值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底部渗灌显著提高了基质上层、下层的EC值,基质上层、下层的最大EC值分别为4. 69、0. 56d S·m-1,没有对苗木生长产生不利影响。(5)和上方喷灌相比,底部渗灌显著地促进造林第1年幼树的树高、地径生长;造林第1年、第2年的树高和地径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造林第2年,施肥量125、175、225 mg·株~(-1)处理之间的树高、地径差异不显著。[结论]底部渗灌提高了栓皮栎容器苗体内的养分含量,促进了造林第1年幼树树高、地径的生长。施加控释肥有利于苗期苗木质量的提高及造林后苗木的快速生长。综合考虑苗木质量、经济效益、环境利益,培育栓皮栎容器苗可选择底部渗灌和控释肥量为125 mg·株~(-1)的组合(以N元素含量为基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和用量对交趾黄檀苗木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采取2种不同施肥方式(等量施肥和指数施肥),以不施肥为对照,分别设置3个处理(100、300和500 mg/株)开展交趾黄檀幼苗盆栽试验,施肥结束1个月后对植株各项生长和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施肥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施肥有效促进交趾黄檀苗木生长、生物量分配、养分和叶片叶绿素含量;不同施肥水平对交趾黄檀苗木生长影响不同,施肥水平处理显著促进交趾黄檀苗木的苗高,而对地径的粗生长影响不显著。但同等施肥水平内不同施肥方法间差异效应不显著。在合理氮肥供给时,指数施肥优于等量施肥方式。指数施肥方式更有利于交趾黄檀幼苗早期高生长,植株物质积累,N养分以及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累积。N匮乏时,等量施肥促进交趾黄檀幼苗根系和叶片生长,提高根和茎中N、P养分含量。各施肥处理中,300 mg/株的指数施肥处理更有利于苗木生长。【结论】不同施肥方式和用量对交趾黄檀苗木生长、养分承载和生理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指数施肥更有利于交趾黄檀容器苗的生长。合理施肥方式,可以满足交趾黄檀苗木有效N供给,使树体营养元素保持适当的水平,实现苗木的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施肥方式和接种菌根真菌处理对油松苗木质量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1年生油松接菌苗(简称+M)和非接菌苗(简称-M)为研究材料,设置3种施肥处理(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2倍指数施肥(DEF))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处理对苗木形态和综合质量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EF处理下,+M和-M处理间油松苗木菌根侵染率无显著差异;而CF和DEF处理下,+M处理油松苗木菌根侵染率较-M处理显著增加了35.7%(P<0.05)和35.0%(P<0.05).2)3种施肥处理下,苗高和地径均为+M高于-M处理,且在+M和EF组合处理下苗木的苗高和地径均达到最大;而+M和CF组合处理下苗木主根长最小,侧根数最大.3)在+M和EF组合处理下油松苗木总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最大,且地下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最高.4)与-M处理和CF、EF、DEF组合处理相比,+M与EF组合处理下苗木质量指数分别增加了23.8%(P<0.05)、21.0%(P<0.05)、27.7%(P<0.05).综上所述,指数施肥结合接种菌根真菌处理有利于促进油松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氮磷钾配方施肥对圆齿野鸦椿幼苗形态和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以1年生圆齿野鸦椿盆栽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设计L9(33)研究N、P、K不同配比施肥对幼苗生长和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可以改善苗木的生长特性,优化苗木的生理指标.其中,处理5的苗高、地径增长量和可溶性糖积累量最高,分别为72.67%、130.44%、6.94%,处理3的叶绿素含量最高,为37.17 mg·g-1,处理1的生物量和可溶性蛋白累积量最高分别达到7.52 g和45.02 mg·g-1.分析可知N、P、K配比保持在中低浓度对生理指标改良促进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圆齿野鸦椿幼苗的各方面质量.  相似文献   

12.
采用黄心土、椰糠、泥炭土、塘泥、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6种基质的不同配比,对降香黄檀开展了幼苗培育试验,测定分析了幼苗苗高、地径、单叶面积、生物量和保存率等指标,并计算苗木质量指数,旨在筛选出最适宜的育苗基质,培育优质苗木。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比处理对苗木生长指标具有明显影响;处理3(V黄心土∶V椰糠=1∶2)幼苗苗高、地径和保存率最好,处理18(黄心土+0.25%钙镁磷肥)幼苗单叶面积、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最好,处理2(V黄心土∶V椰糠=1∶1)幼苗地下生物量最多;按苗木质量综合评比,处理3、处理18、处理2和处理6(V黄心土∶V椰糠=2∶3)均比对照处理1(纯黄心土)好,适合作为降香黄檀苗木的培育基质,而添加椰糠的基质适合作为轻型培育基质。  相似文献   

13.
杉木容器苗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制定杉木容器苗的出圃标准及提供理论支撑,运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1年生杉木容器苗的质量进行评价和分级标准研究。结果表明:(1)形态因子苗高和地径是影响杉木容器苗质量的决定性指标,生物量因子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整株干质量和根冠比则是影响苗木质量的次要指标,营养因子氮磷含量是影响苗木质量的辅助参考指标;(2)以苗高和地径为苗木质量评价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杉木容器苗3级分级标准,即:Ⅰ级苗,苗高≥32.99 cm,地径≥4.83 mm;Ⅱ级苗,31.99 cm≥苗高≥29.94 cm,4.83 mm≥地径≥4.01 mm;Ⅲ级苗,苗高29.94 cm,地径4.01 mm。  相似文献   

14.
用氮素指数施肥法对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幼苗进行不同施氮量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大,格木幼苗的苗高、地径以及根、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总体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降香黄檀幼苗的苗高、茎生物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地径及根、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根冠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综合分析苗高、地径和生物量3 个性状,确定格木、降香黄檀苗期的最佳总施N 量分别是1 000、5 000 mg/ 株。  相似文献   

15.
施不同氮磷钾组合肥对核桃楸苗木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核桃楸苗木生长影响的结果表明,氮磷钾组合施肥能显著促进核桃楸苗木的生长,对高径生长、根系发育和生物量均有明显地增效作用。不同施肥处理间在幼苗的苗高、地径、主根长、侧根数和生物量等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影响苗木质量的各项指标,以施氮10 g/m、磷(P_2O_5)6 g/m、钾(K_2O)6 g/m配比的处理表现最优,为适宜的施肥处理,该项研究为核桃楸育苗合理施肥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杉木幼苗进行N、P、K配合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促进杉木幼苗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单施N肥的效果较N、P、K配合施肥的效果差;施肥对杉木苗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达极显著,单施N肥的处理与N、P、K配合施肥的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最适合的配方是N1.5 g/株、P5 g/株、K1.5 g/株,该处理的苗高比对照高38.8%,地径比对照高46%;效果最差的配方是N1.5 g/株,该处理的苗高比对照高17.4%,地径比对照高20.0%。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控制试验,对Cd、Cu不同处理水平下10个黑杨品系苗木的生长量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结果表明,重金属Cd和Cu对黑杨品系苗木生长量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受品系和处理水平的影响。土壤加入50 mg·kg~(-1)和100 mg·kg~(-1) Cd对试验苗木高度、地径和生物量的没有抑制,Cd用量超过100 mg·kg~(-1)则不利于苗木的生长。土壤加入500 mg·kg~(-1)的重金属Cu对黑杨苗木高生长量无抑制,Cu用量超过500 mg·kg~(-1)则降低苗木高生长量;Cu用量在500 mg·kg~(-1)至1000 mg·kg~(-1)时对黑杨苗木地径和生物量无抑制影响。不同黑杨品系在Cd和Cu处理后生长量差异显著,L-9、L~(-1)6和L-6杂交无性系在土壤污染后表现出明显的生长量优势,说明其对重金属Cd和Cu污染具有较强耐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氮磷钾等不同肥料组合对七叶莲幼林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选用N、P、K、NP、NK、KP、NPK、羊粪、阿维菌素9个施肥处理,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开展七叶莲幼林施肥试验。3 a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七叶莲幼林的地径、树高、生物量的生长影响极显著。经多因素综合评价,最佳的施肥组合是NP处理(尿素75 g·株~(-1)+过磷酸钙75g·株~(-1)),3年生幼苗平均高度达到164 cm,地径2.28 cm,萌枝数量2.88枝·株~(-1),地上部分鲜重1211 g·株~(-1);综合评价排名第1,综合评价值为0.5799;年收益是38119.5元·hm~(-2)。可推荐作为七叶莲苗木培育和造林后幼树施肥上使用。  相似文献   

19.
2013年,以2年生无污染的榧树实生苗为材料,以Pb(NO3)2的形式加入,设置0,700,1 400 mg·kg~(-1) 3个处理浓度。处理60 d后,测定苗高、地径、生物量及光合和生理指标。结果发现,700 mg·kg~(-1)的Pb处理促进榧树幼苗生长,表现在总生物量、苗高和地径等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皆显著高于对照(P0.05);叶绿体超微结构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对照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相比,1 400 mg·kg~(-1)的Pb处理则抑制榧树幼苗生长,幼苗生物量、苗高和地径以及Pn,Gs和Tr皆显著低于对照(P0.05),且发生叶绿体超微结构破坏,嗜锇颗粒增多变大的现象;叶片的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H_2O_2)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SOD,CAT,POD活性较对照明显上升(P0.05),表明对榧树幼苗产生了胁迫,抑制了生长和光合作用,导致活性氧自由基的积累、膜脂过氧化加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以1年生Ⅰ级杉木裸根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比较喷施及土壤施入两种施用方法及7个不同浓度处理下,竹酢液对苗高、地径以及枝叶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主干生物量影响,同时对不同处理下苗木净光合速率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竹酢液合理使用可以明显促进苗高和地径的生长、提高枝叶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竹酢液可以提高苗木的净光合速率,改善光合作用;P300和P800两种浓度和施入方法促进杉木苗木生长的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