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于2017—2019年在福建省龙海林下国有林场翻钟工区开展交趾黄檀19个家系的扦插苗造林比较试验,分析早期生长性状。结果表明:造林1.5 a时,扦插苗试验林平均造林保存率为98.83%,实生苗(对照)保存率为95.57%;家系扦插苗平均地径3.89 cm、平均树高2.62 m,不同家系扦插苗在地径、树高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家系扦插苗早期生长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变化幅度在77.03%~89.40%,具有改良的潜力;与实生苗相比,地径、树高遗传增益明显,变化幅度分别达到33.86%~93.57%、62.51%~129.5%。对地径、树高进行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初步选择出生长表现较好的3个家系(2、13、15号)扦插苗,可以逐步在造林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2016年在福建省龙海林下国有林场,采用从泰国等引进的交趾黄檀26个家系的营养袋苗,进行引种造林试验,2019年对其胸径、树高、冠幅和保存率指标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年生交趾黄檀不同家系间幼林生长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平均胸径4.3 cm、树高4.89 m、冠幅2.62 m、保存率95.82%;表现最优的家系为13号,平均胸径5.3 cm、树高5.44 m、冠幅3.02 m,分别比林分平均值增加23.3%、11.2%、15.3%。根据胸径、树高生长量2个指标,用隶属函数法初步选出5个幼林期生长表现较好的家系(13、22、2、18、15号),可为交趾黄檀的引种与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福建省诏安国有防护林场引种不同种源(家系)的交趾黄檀,造林2年后通过对其胸径、树高和存活率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交趾黄檀不同种源(家系)间幼树生长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造林2年后,平均胸径为2.92~6.19 cm,平均树高为2.78~4.79 m;而保存率差异不明显,为93.3%~100%。经综合评判,初步选出初期生长表现较好的2个优质种源和7个优质家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发展高价值红木交趾黄檀,于2019—2022年福建省平和天马国有林场,对从泰国引进的50个交趾黄檀家系开展家系测定试验。结果表明,4年生交趾黄檀50个家系间林分群体保存率、地径差异极显著,树高、冠幅、风害指数等指标差异显著,平均保存率80.6%~100%,平均地径4.84~6.95 cm,平均树高3.77~5.04 m,平均冠幅1.71~2.25 m,风害指数5.6%~45.1%。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家系保存率、地径、树高、冠幅和风害指数等因子进行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是35号家系,综合得分0.79;得分最低的是17号家系,综合得分0.22。按20%入选率进行优质家系选择,初步选出35、22、48、18、10、8、6、9、49、14、11号等11个优质家系,综合得分0.58~0.79,比总体得分平均值(0.47)提高23.4%~68.1%,选出的家系生长表现良好,适应性和抗逆性强,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选育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优良家系,对引进国内外交趾黄檀10个产地25个家系的种子,于2015年春季在林下国有林场苗圃基地进行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漳州气候适宜交趾黄檀苗木生长,苗木总体良好,但各家系间差异很大。通过种子发芽率、苗木地径、苗高3个考核指标分析,结合生产实际,选择出在苗期表现好的家系试验号有5个:7号、18号、8号、11号、3号,其种子发芽率、苗木地径、苗高分别达到64%、0.46 cm、39 cm以上。选育了苗期优良家系5个,为下一步营建优质家系采穗圃,加快繁殖无性系苗木造林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云南省马关县金城林场云南红豆杉实生苗和扦插苗营造的4年生幼林的生长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生苗造林幼树的树高、地径、生物量干重指标都大于扦插苗造林的幼树,且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实生苗造林幼树的地径变异系数是扦插苗造林幼树地径变异系数的1.1倍;扦插苗造林幼树树高变异系数是实生苗造林幼树树高变异系数的2.8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交趾黄檀不同家系在三亚地区生长的差异,以期初步选出优良种质为进一步的遗传改良提供基础。以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26个家系的交趾黄檀幼苗为研究对象,在三亚地区开展生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监测1年后,26个交趾黄檀家系在三亚地区均能正常生长,家系2、4、9、16和18苗木成活率较高;家系1、10、11、13和22苗木生长量较快,苗高净生长量在0.9 m以上,地径净生长量在12 mm以上。聚类分析将26个交趾黄檀家系分为4类,可用其成活率、生长量作为交趾黄檀引种衡量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青杨优良无性系7号杨在退耕还林地上造林试验,结果表明:7号杨根苗树高、地径、胸径分别超对照中黑防67.2%、53.4%和81.3%;7号杨扦插苗树高、地径、胸径超过对照A5杨104.4%、104.5%和119.3%;无性系7号杨根苗造林效果好于扦插苗;根苗造林可提高成活率25~3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为在交趾黄檀幼龄林造林和抚育中合理高效使用复合肥,选用基肥施用量、追肥施用量、追肥方式3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对其树高、地径、保存率进行测定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树高、地径、保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因素对树高、地径、保存率的影响主次水平均为基肥施用量施肥方式追肥施用量;最优处理组合是基肥施用量750g、追肥施用量400g或600g、施肥方式为沟施或环施。  相似文献   

10.
2007~2009年在普洱景谷进行了不同类型思茅松苗木造林对比试验,通过调查思茅松扦插苗与实生苗山地栽培的生长情况,分析了扦插苗留圃时间长短对造林初期思茅松生长的影响及不同育苗基质培育的扦插苗对造林初期生长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思茅松扦插苗与实生苗山地栽培2年3个月后,在树高生长方面差异显著,而地径生长差异不显著,林木生长量是扦插苗好于实生苗;思茅松扦插苗在生根良好的前提下,扦插留圃时间长短对幼树生长无明显影响;林下表土与树皮碎片(1?1)混合的育苗基质所培育的扦插苗,造林后其地径、树高生长明显好于育苗基质为林下土的扦插苗。  相似文献   

11.
对造林17个月后巨桉的12个种源、80个家系的树高和地径生长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巨桉家系幼林种源间、家系间树高和地径生长差异显著;树高和地径生长相关密切;5号和33号家系树高生长最优,其次是9,63和75号家系;地径生长以5,33和75号家系最优,其次是6,9,14,25,36,41,45,63,64,70,77和80号家系.该研究为巨桉种源和家系的早期选择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依据相同立地条件下同龄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比较思茅松扦插苗与实生苗造林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1)实生苗造林保存率比扦插苗高,但两者均高于90%;2)扦插苗的树高、地径生长量比实生苗大;3)扦插苗及实生苗高生长和径生长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扦插苗表现出“高胖”的形态特征,而实生苗倾向于“矮胖”。  相似文献   

13.
根据油桐的两个生长性状(树高、地径)因子,分析来自11个不同地区93个家系的油桐在幼林期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油桐的树高、地径在栽植初期(2013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栽植1 a后(2014年),不同种源油桐的地径差异仍极显著,但树高无显著性差异。同一种源不同家系油桐的生长情况有所差异,造林初期及造林1a后湖南沅陵和湖南株洲地区不同家系油桐的树高、地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地区则变化不一。湖南沅陵地区油桐的树高和地径在栽植初期及1 a后均高于所有种源的平均值,生长表现较好。其中,4-11家系的树高、地径均高于种源平均值,生长表现优良。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降香黄檀不同种苗类型及不同季节造林与林分生长关系,对宜宾地区的降香黄檀林分生长性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扦插苗造林的林分在幼林期生长速度要快于实生苗造林林分,扦插苗造林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的成活率都在90%以上,但春季造林(97.87%)的效果明显好于秋季造林(94.33%);实生苗木在春季或秋季造林对林分的树高、胸径、冠幅等性状生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2011年于大型水库周围的湖南省青羊湖国有林场营造马尾松大径材家系试验林,造林半年和1年3个月后分别观测其幼林期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马尾松大径材家系幼林期的地径、树高以及冠幅生长量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同家系地径、树高、冠幅的变异系数均在19%以上。不同年份间不同家系地径的变异系数大于树高的,地径的变异系数在年度间变化不明显,而树高的变异系数则2012年的明显小于2011年的。27个大径材优良家系造林1年3个月后,以80、425、38、34的生长表现最好,其树高、胸径和冠幅均生长良好;27个家系的树高生长量均超过了国家标准1年生树高的生长量,全部家系的平均树高远远超过国家标准1年生树高的生长量;34号家系的树高超过了国家标准2年生树高的生长量。马尾松大径材家系幼林期各生长性状,包括2011年地径、2012年地径、2011年树高、2012年树高、2012年冠幅等,除2011年地径与树高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扦插造林配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选择优良家系建立采穗圃,采取去梢促萌措施,能使采穗母树平均产穗条208条/株;地膜覆盖可使扦插苗生根率提高到89.76%,比无地膜覆盖提高13.47%;采用切根扦插苗造林,其成活率可达95.33%;扦插苗造林比实生苗造林的幼林树高增加29.62%,地径增加28.57%;通过无性系选优的幼林,1.5年生平均树高达1.33m。  相似文献   

17.
收集广东、海南、广西及福建地区 10 个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种子并培育,比较分 析不同家系的早期生长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树高、地径、保存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综合生长指 标以肇庆广宁中学、广州华农林学院,海南乐东抱由林业局和海南乐东抱由苗圃场共4 个家系表现最好, 可作为降香黄檀采种育苗或无性繁殖的材料加以重点研究;树高与海拔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一定范围 内较高海拔有利于树高的生长;年均降雨量与地径、保存率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一定范围内年均降 雨量越大,越有利于促进降香黄檀径的增长及提高苗木保存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选择思茅松优良家系,对半年生9个家系和1个对照的造林苗木进行树高、地径观测。结果表明,所有家系的树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均大于对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家系间树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树高生长量与对照相比,有7个家系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地径生长量与对照相比,有8个家系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苗龄大花序桉造林的早期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7个月苗龄大花序桉幼苗造林时,成活率最高,1175家系成活率达到92.20%,1202家系成活率达到86.70%,二个家系平均成活率达到89.45%。大花序桉1202、1175家系地径、树高、冠幅在处理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7个月苗龄平均地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是最大的,分别达到3 cm、2.3 m、1.3 m。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造林表现最好的为7个月苗龄,故生产上应采用育苗7个月,苗高约45 cm的苗木造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对南方红豆杉实生苗、顶枝扦插苗和侧枝扦插苗定植3.5年后幼树的生长量(树高、地径和侧枝发枝数)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定植3.5年后幼树的树高、地径和侧枝发枝数在3个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树高表现较好的处理是侧枝扦插苗,其次是实生苗,较差的是顶枝扦插苗;地径和侧枝发枝数生长表现较好的均是实生苗,其次是顶枝扦插苗,较差的是侧枝扦插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