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白蛾周氏啮小蜂雌蜂繁殖力与发育期及个体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是我国重大检疫害虫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蛹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蛹作为繁殖寄主,通过解剖利用该寄主繁殖出的白蛾周氏啮小蜂不同发育期(0~72h)的卵巢,观察统计雌蜂个体大小、怀卵量、逐日产卵量,进行雌蜂繁殖力与发育期及个体大小之间关系的探讨。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羽化初期(0~4h),卵巢中的卵都已形成,但都处于未成熟状态;随着雌蜂发育期的变化,其卵不断成熟,雌蜂羽化24h后成熟卵量接近其卵巢容纳量,此时即可产卵。产卵高峰集中在前2d,第1d的产卵量占整个成虫期总产卵量的51.7%,第2d的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34.1%;产卵可持续到第5d。怀卵量随着雌蜂个体的增大而增加,呈线性正相关。个体大小可以作为评估白蛾周氏啮小蜂生殖潜能高低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 et van Achterberg雌性生殖系统结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卵子超微结构,并对15℃和23℃饲养条件下不同日龄的雌蜂卵巢管长度、卵巢管内卵室大小与成熟度进行了比较,揭示了该茧蜂雌性生殖系统结构与特征。结果表明:1)红颈常室茧蜂生殖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一对卵巢、2条输卵管、中输卵管等;2)雌成虫在羽化前期(1~3 d)卵巢内的成熟卵粒较少,卵巢管内含有大量的卵原细胞,卵子内充满了大量的脂滴,中后期(5~11 d)随着脂肪体的降解吸收,卵子内逐渐新生一些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其内存在滋养细胞、卵母细胞,并且滋养细胞无细胞膜存在。3)同一温度不同日龄红颈常室茧蜂卵粒数、成熟卵子数均差异显著,23℃下红颈常室茧蜂每条卵巢管内的日均卵子数20.70粒,显著高于15℃的日均卵子数18.65粒。  相似文献   

3.
首次对烟粉虱的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Zolnerowich&Rose)和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Girault&Dodd)的雌性生殖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两种小蜂的卵巢均由6条卵巢管构成,雌蜂羽化后卵巢内有部分成熟卵,而羽化后24 h的成熟卵量较羽化后6 h有所增加,两种寄生蜂均是同步卵(synovigenic)类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羽化6 h和24 h后体内成熟卵的数量均显著高于浅黄恩蚜小蜂,这与海氏桨角蚜小蜂24 h雌蜂的寄生量显著高于浅黄恩蚜小蜂,而寄主取食量却低于浅黄恩蚜小蜂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明确雌成虫的卵巢发育及其卵子发生有利于害虫发生期和发生量的准确预测及其防治适期的确定。本研究在观察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雌成虫生殖系统结构和卵巢发育级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了营养条件和是否交配处理,即未交配+清水、未交配+20%葡萄糖溶液、交配+清水、交配+20%葡萄糖溶液条件下番茄潜叶蛾的卵子发生动态。结果显示:雌成虫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附腺、交配囊、阴道支囊、受精囊及受精囊腺等组织;左右两侧卵巢的卵巢管数大多相等,各含4根卵巢管;卵巢发育进度可分为卵黄沉积前期(Ⅰ级)、卵黄沉积期(Ⅱ级)、成熟待产期(Ⅲ级)、产卵盛期(Ⅳ级)和产卵末期(Ⅴ级)5个级别。雌成虫只取食清水也可持续形成成熟卵子,未交配雌虫卵子数量于羽化72 h达到高峰,发育至96 h时显著减少,并观察到卵子重吸收现象。取食20%葡萄糖溶液可显著促进雌虫的卵子发生,其成熟卵子、总卵子数在羽化后24 h均显著多于取食清水;雌虫发生卵重吸收后,补充取食20%葡萄糖溶液,卵巢内各类卵子数显著增加。交配对雌成虫卵子发生有明显促进作用,取食20%葡萄糖溶液或清水的交配雌虫,羽化96 h后,成熟...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交配前后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雌成虫生殖系统中的组织形态及结构变化,利用光学体视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麦蛾卵巢形态及卵子的发生情况,并探究交配对卵巢及卵子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蛾卵巢的发育主要分为5个级别:卵巢发育初期(I 级,初羽化雌成虫)、成熟待产期(II 级)、产卵初期(III 级)、产卵盛期(IV 级)以及产卵末期(V 级);卵子的发生主要分为卵黄发生期、卵黄成熟期和卵黄消亡期3个阶段。未交配雌成虫的卵巢发育停留在成熟待产期,而交配后72 h内雌成虫的卵巢管长度、总卵粒数和成熟卵粒数均随羽化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在成熟待产期向产卵初期过渡时达到最高值;交配更有利于促进卵子的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6.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parasaissetiae Zhang and Huang是新发现的橡副珠蜡蚧成虫内寄生蜂,自然寄生率约为15.68%。实验室内对其形态、发育、繁殖、存活、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26±1℃,RH70%±5%条件下,每头寄主出蜂4.5头,雌性比例80.6%;雌蜂生殖系统解剖发现,未交配雌蜂卵巢内的卵经1d可发育成熟,但同一雌蜂卵巢内卵粒之间发育程度不一致;该蜂完成一个世代需15~19d,但幼虫蜕皮现象不明显;该蜂可营孤雌产雄生殖,孤雌羽化后24h内即可产卵,平均每头寄主可出雄蜂5.3头;雌蜂交配后24h内即可产卵,产卵期1~17d;1头已交配雌蜂可寄生1~10头寄主,一生产卵3~76粒,每日平均产卵量为8.2±4.0粒;雌、雄成蜂平均寿命均不超过3d,补充蜂蜜水可延长雌、雄成蜂的寿命。  相似文献   

7.
通过解剖多后型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雌蛹、有翅雌蚁和脱翅雌蚁,观察了雌蚁内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发育进度。结果表明,多后型雌蚁内生殖系统形成于蛹期,其结构与单后型雌蚁存在一定差异。从发育进度来看,虽然雌蚁羽化后其卵巢大小和卵巢管数量仍有一定增长,但蛹期是卵巢大小、卵巢管数量快速增长的阶段;卵子发生始见于羽化后第4d,且卵量随个体发育而快速增加,直至脱翅后第10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生殖系统的其它结构的变化较小。雌蛹、有翅雌蚁和脱翅雌蚁发育后期的卵巢平均大小分别为1149.23×712.42、1594.88×834.26和1975.60×1303.57μm;而卵巢管数量则分别为62.67、81.33和86.33条。至雌蚁脱翅后10d,卵巢中成熟卵和总卵量分别为20.00±4.62粒和34.00±2.31粒。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浅黄恩蚜小蜂的生殖方式,观察了该寄生蜂的羽化节律、羽化行为、交配行为和产卵行为等。结果表明,雌雄蜂正常交配后在烟粉虱若虫体内产下受精卵,初寄生卵发育为雌蜂;而未经交配的雌蜂将未受精卵产于被寄生的烟粉虱若虫体内,重寄生卵发育为雄蜂。浅黄恩蚜小蜂在08:00—12:00时间段羽化数最多,占全天羽化数的58.1%;其次是12:00—16:00时间段,占全天羽化数的21.5%。黑蛹羽化前有一个明显的"蛹动"过程,羽化后的雌蜂均可立即进行交配。在试验期内,1头雄蜂可以与3头以上雌蜂交配,而雌蜂只交配1次。文中还详细描述了浅黄恩蚜小蜂产卵前后寄主定位、寄主检查和清扫梳理等行为。本试验结果将为浅黄恩蚜小蜂的大量繁殖和田间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分别在19、22、25、28和31℃条件下,观察不同温度对野蚕黑卵蜂Telenomus theophilae Wu et Chen(Hymenoptera:Scelionidae)雌蜂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28℃之间,雌蜂卵巢生长,基端卵子生长和卵巢中卵子发生的速度随温度上升而逐步加快。在31℃下,羽化1d后雌蜂卵巢长宽显著短于25℃和28℃下同日龄的的雌蜂,卵巢中成熟卵也显著减少,但从羽化后第2d开始,各项指标均与25℃和28℃下的接近。这说明该蜂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19~31℃之间,虽然野蚕黑卵蜂的卵巢发育速度不同,但所能达到的最大卵量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这5个温度对于该蜂的卵子形成均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卵巢是实蝇产卵繁殖的重要器官,卵巢构成及发育进度决定了实蝇成虫的行为活动及繁殖力。本研究从桔小实蝇羽化之日起,逐日取样观察记录了桔小实蝇卵巢发育进程,描述了桔小实蝇卵巢形态结构和发育特征,并对卵巢进行了发育等级划分。研究表明:桔小实蝇卵巢由两组卵巢管组成,每组卵巢含卵巢管28根。新羽化桔小实蝇卵巢处于发育初期,无卵巢管。羽化后第4 d,卵巢管开始显现,卵巢管数量增加,至第10 d左右,卵巢发育成熟。进入产卵末期,卵巢管逐渐消解,卵巢变小萎缩。本研究将桔小实蝇卵巢发育进程分为5个发育等级,即发育初期(Ⅰ级)、卵黄沉积期(Ⅱ级)、成熟待产期(Ⅲ级)、产卵盛期(Ⅳ级)和产卵末期(Ⅴ级)。本研究为开展桔小实蝇繁殖生物学和繁殖行为学深入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卵巢信息。  相似文献   

11.
邱中良  邱鸿贵 《昆虫天敌》1990,12(3):116-121
本文描述了群聚寄主卵和间隔分布的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子代分配的影响。单头雌蜂产卵于群聚寄主卵时,平均每粒寄生卵的子蜂数明显少於单粒寄主卵时的子蜂数,但每头雌蜂所产的总子蜂数和被寄生的寄主卵数随着寄主卵群的卵数增加而增加。表明,雌蜂产卵于群聚寄主卵时能减少在每粒寄主卵中所分配的子蜂数,而增加寄生的寄主卵数目。密度制约是限制每头雌蜂寄生寄主卵数目的因素。在分散的寄主卵中,平均每粒寄生卵的子蜂数随着卵粒间距离增加而增加,但每头雌蜂所产的总子蜂数和被寄生的寄主卵数并没有明显地随着寄主卵粒间的距离大小而改变。可见,在分散寄主卵中,雌蜂的生殖力则是限制每头雌蜂寄生寄主数目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小黑瓢虫的交配和产卵行为及规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观察,研究了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交配、产卵的行为及规律,并探讨了交配次数对成虫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雄虫的交配前期为5.0±0.5d,雌虫的产卵前期为5.8±0.4d;小黑瓢虫交配活动的主导者是雄虫,雄虫性成熟后可进行交配;性成熟的成虫可全天交配,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18.6min,6:00-8:00为高峰时刻;雌虫交配后可全天产卵,白天产卵量高于夜间,每雌可产卵353~413粒,产卵期63~120d;交配次数的增加可以延长产卵期,提高小黑瓢虫的产卵量,但雌虫的寿命会下降;交配多次的后代繁殖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13.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是一种远距离迁飞害虫,其成虫生存期间会取食,但是取食获得的水和糖在其交配繁殖中的作用目前并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卵巢解剖法和行为观察法,详细研究了成虫喂食对草地贪夜蛾存活、卵巢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发现饥饿不喂食草地贪夜蛾成蛾存活时间短(约3 d),卵巢发育不成熟(低于2级)、交配率低(22.00%)、几乎不产卵(5.8枚),卵几乎不孵化(3.0%)。喂食纯水或蜂蜜水成蛾存活时间长(6~8 d),雌蛾卵巢发育成熟(3.4~3.6级)、交配率高(61.1%~66.7%)、产卵量大(436~1281枚)、卵孵化率高(大于95%),均显著大于不喂食成蛾。喂食对交配雌蛾的交配次数(1.1~1.7次)和未发育成熟雌蛾的交配率(18.2%~22.9%)无显著影响。喂食蜂蜜水雌蛾的存活时间(8.06 d)和产卵量(1281枚)显著大于喂食纯水(分别为6.57d和436枚),而雄蛾存活时间、雌蛾卵巢发育等级、交配率、卵孵化率在喂食纯水和蜂蜜水之间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认为水是草地贪夜蛾成蛾存活和繁殖必须补充的物质,糖仅能增加雌蛾的产卵量。仅仅利用花香气味进行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和防控,效果可能不理想。这些结果为草地贪夜蛾的精准监测和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对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一种感病寄主卵)的适应性,本研究以柞蚕灰卵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为对照,探究了螟黄赤眼蜂对柞蚕灰卵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了螟黄赤眼蜂对寄主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柞蚕灰卵表现出较强的嗅觉反应。无选择条件下,螟黄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均有显著差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分别为45.0%、36.9%、56.6头和61.4粒,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74.0%、80.2%、102.1头和105.7粒;双向选择条件下,螟黄赤眼蜂在柞蚕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分别为34.0%、72.7%、61.5头和72.1粒,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0.0%、88.6%、89.9头和91.3粒,其中寄生率和窝蜂数呈显著差异,而羽化率和窝卵数无显著差异。螟黄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发育历期长于在健康卵上的历期,灰卵中孵化的后代雌性比也高于健康卵。表明柞蚕灰卵对螟黄赤眼蜂寄主适应性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秒表配合解剖镜的观察方法,比较了豌豆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的产卵寄生和取食寄主的2种寄主处理行为。结果显示:2种处理行为的发生流程存在差异。雌蜂产卵寄生的行为流程为:搜索、刺探、梳理、产卵器插入(产卵)和休息;而雌蜂取食寄主的行为流程为:搜索、刺探、梳理、产卵器插入(不产卵)、取食寄主和休息。雌蜂用于产卵寄生的总处理时间(342.2±33.6s)显著低于用于取食寄主的总处理时间(1327.8±134.2s);其中2种寄主处理行为中对应的产卵器插入行为时间分别为85.9±7.4s和483.2±43.5s;产卵寄生的雌蜂不取食,而取食寄主的雌蜂的平均单次取食时间为233.8±17.3s。研究结果表明,潜蝇姬小蜂的取食寄主方式属于为非同时发生-致死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2个转cry1Ab基因抗虫籼稻品系B1和B6对其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敏感性与其非转基因亲本对照嘉早935的差异,采用历期测定和产卵行为电子记录等方法分别测定了白背飞虱于B1和B6及嘉早935上的发育历期、产卵行为及繁殖力。结果表明,该飞虱以B1和B6为食时,其雌雄若虫总发育历期均显著长于对照,其中在B1上各延长了1.3和1.5天,B6延长了2.0和1.4天。产卵行为的电子记录结果表明,该飞虱在B1和B6上的产卵频次、一次产卵时间及总产卵时间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在寄主植株可选择时,该飞虱有偏爱于B1上产卵,其上的产卵痕数、卵块数和总产卵量明显多于对照;而不嗜好于B6上产卵,其上的卵块及其卵粒数、总产卵量明显少于对照。然而,在寄主植株不可选择时,则未观察到这种差异。就卵孵化率而言,不论在寄主可选择还是不可选择时,与对照相比B1和B6对其均无显著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哈氏啮小蜂雌蜂在涂有雌性大蠊直肠排泄物的烟色大蠊和日本大蠊人工卵荚上显示产卵管插入行为,阳性反应率分别为88.0%和85.1%,与在烟色大蠊和日本大蠊卵荚上产卵的阳性反应相近。在涂有大蠊直肠腺排泄物的德国小蠊卵荚上阳性反应达92.2%。排泄物中利它素溶于丙酮水溶液而不溶解于正已烷。在涂有正己烷提取后残渣的烟色大蠊和日本大蠊人工卵荚啮小蜂产卵管的插入率分别为80.0和78.7%。而在丙酮提取后残渣涂的人工卵荚插入率为7.5%和0,若加含有利它素的丙酮提取物,其活性又恢复,卵荚插入率上升为70.7和6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