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研究滨海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为揭示其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苏滨海湿地典型植被群落(光滩、米草群落、碱蓬群落、芦苇群落和刺槐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湿地不同植被群落DOC含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情况以及季节变化规律,并且探讨了土壤DOC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江苏滨海湿地土壤DOC含量分布表现为大米草群落在3个研究土层均大于其他植被群落,这主要是由于大米草群落能够产生大量有机质,有机质进入到土壤中,经微生物转化形成DOC;在垂直剖面上,除碱蓬群落外,其余植被群落土壤DOC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表层,这是因为DOC来源的有机质首先进入表层土壤。土壤DOC含量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不同植被群落土壤DOC动态表现出了相似的季节变化规律,均表现为从春季到秋季逐渐增加,在秋季达到峰值,然后在秋季到冬季的过程中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DOC与土壤总有机碳、总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pH与DOC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说明滨海湿地土壤性质与其DOC分布和动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广东省国有银盏林场9 种不同植被类型下0~60 cm 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 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碳含量、碳密度以及分布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各土层土壤 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93~20.90, 1.18~12.11, 1.04~7.92 g · kg-1,土壤有机碳主要集中在0~20 cm 土层,其 所占比例在50%以上,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2)土壤碳密度的平均值为59.77 kg · m-2,不同林分 类型下土壤总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果树林>阔叶混交林>杉木林>桉树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 黎蒴林Castanopsis fissa >采伐迹地>宜林地;(3)同一土层不同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密度没有一致的变 化规律,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碳含量及碳密度差异显著,银盏林场在今后的森林经营活动中应该注重宜 林地造林和桉树林改造等土壤生态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3.
研究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每年6-10月积水)和无积水3种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极高,表土层(0 ~ 10 cm)最高可达73.2 g·kg-1,是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6 ~10倍,且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深达400cm,远远超过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在浅土层(0~50 cm)和深土层(200~400 cm),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0 ~ 50 cm浅土层表现为常年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无积水区,在200 ~ 400 cm深土层表现为无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常年积水区,而在50 ~ 200 cm中间土层,不同水分条件下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0 ~ 400 cm土层,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C/N值多小于15,这有利于高寒湿地土壤碳的积累;若尔盖嵩草草甸湿地的有机碳储量极高,常年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和无积水区在0 ~ 400 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64.87,71.21和76.45 kt· km-2,是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的20 ~ 40倍;约60%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在l m以下土层;整个若尔盖高原地区的高寒嵩草草甸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约为0.245 Pg.  相似文献   

4.
茂兰喀斯特植被主要演替群落土壤有机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森林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以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植被3种演替换群落喀斯特乔木林、次生林和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演替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土壤剖面上分布的差异,以及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3种不同演替群落在整个剖面上(0~20 cn)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的表现均为喀斯特乔木林(81.950 8 g/kg、11.631 1 kg/m2)>次生林(52.171 2 g/kg、10.744 7 kg/m2)>灌木林(38.380 4 g/kg、7.411 8 kg/m2);②3种不同演替群落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10cm有机碳含量为喀斯特乔木林107.259 4g/kg、次生林63.203 1 g/kg和灌木林51.226 7 g/kg,分别是其整个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均值的1.31、1.21和1.33倍;土壤有机碳密度均以0~10 cm为最大,分别占整个土壤音面有机碳密度的55.11%、54.44%和63.50%,介于6.41~4.71 kg/m2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表聚性;③3种不同演替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N、速效K和最大持水量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密度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不同演替群落影响其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子不同;各演替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回归方程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可以正确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与储量估算是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关键研究领域之一.以西南典型低山喀斯特槽谷小流域内四种典型植被演替阶段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被类型演替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及固碳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不同植被演替阶段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9.12~12.37 g/kg,有机碳储量为41.55~60.4...  相似文献   

6.
广东长潭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植被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TW INSPAN进行植被类型分类,对广东长潭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乔木胸高断面积作为分类标准的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差异极显著(p〈0.01),8个植被类型中,胸高断面积最小的植被类型3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为27.45±1.41 g·kg^-1,胸高断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1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为11.87±2.69 g·kg^-1,总体呈胸高断面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广东台山不同红树林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规律,研究了不同红树林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群落、秋茄Kandelia candel群落、海榄雌Avicennia marina群落、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群落、卤蕨Acrostichum aureum群落和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10 cm,10~20 cm和20~40 cm层次的土壤,测定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表层土壤0~10 cm中,秋茄群落和海榄雌群落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群落,分别为3.18%和3.13%;红树林群落0~40 cm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从大到小排列顺序分别为海榄雌>秋茄群落>无瓣海桑>桐花树>老鼠簕>卤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电导率和含水率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岷江上游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岷江上游云杉人工林、紫果冷杉人工林、岷江冷杉人工幼龄林、高山栎天然次生林4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均差异显著,都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且土壤有机碳集中分布在表层土(0~20 cm)中;4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排序为:云杉人工林(5.896 g.kg-1)紫果冷杉人工林(5.479 g.kg-1)高山栎天然次生林(5.019 g.kg-1)岷江冷杉人工幼龄林(2.245 g.kg-1);土壤有机碳密度从高到低为:云杉人工林(0.03541 kg.m-2)高山栎天然次生林(0.03134 kg.m-2)紫果冷杉人工林(0.02474 kg.m-2)岷江冷杉人工幼龄林(0.01573 kg.m-2)。说明林分起源、树种组成、植物根系、地表枯落物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着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  相似文献   

9.
以湖北二仙岩泥炭藓沼泽湿地不同退化程度的四块典型样地(CK、SM、SP、GA)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有机碳、氮数量分布及其协同积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土壤有机碳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0~10 cm土壤有机碳氮含量最高,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且与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和50~60 cm土层间存在显著差异(除SP外)。不同退化程度湿地土壤0~60 cm碳储量为54.42~105.06 t·hm~(-2),氮储量为4.84~7.35 t·hm~(-2),分布规律为CKSMGASP,且CK和SM的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均显著高于GA和SP,说明湿地退化显著降低了湿地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在不同林型中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二者具有明显的协同积累特征。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区域尺度土壤碳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建议加强保护区内泥炭藓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中段典型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的分布规律,为祁连山区土壤碳库的科学管理及精确估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分布在祁连山排露沟流域的青海云杉林、灌木林、草地等3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定分析,研究了3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3种植被类型0~60 cm土层平均有机碳含量为31.74~65.19 g·kg~(-1),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灌木林和草地(P 0.05),但灌木林与草地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0~60 cm土层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2.61~18.65 kg·m~(-2),青海云杉林与灌木林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但与草地差异显著(P 0.05);灌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变异程度较为剧烈。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1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土层,而其它土层含量较为接近;灌木林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减小趋势,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也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10~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其它土层,表层有机碳密度明显低于其它土层;灌木林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呈减小趋势。0~4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占整个剖面的66.99%~77.56%,40 cm以下土壤有机碳密度较小。【结论】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和积累,3种植被类型大部分土壤有机碳存储在0~40 cm土层。  相似文献   

11.
城市湿地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城市湿地景观是自然湿地、人工湿地、湿地文化的有机结合,具体包括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景观展示型湿地等主要类型。藉此分析了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以便为城市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恢复、科普宣教、生态旅游等提供理论参考,认为在全社会致力于全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要不断进行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12.
湿地固碳功能与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碳存储过程是湿地源、汇功能转换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湿地生态系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结合国内外湿地固碳功能和潜力的研究成果, 文中分别对湿地固碳的生态机理、影响因子及量化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 在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 提出了湿地固碳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前景和发展趋势, 对进一步研究全球气候背景下的湿地碳动态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卞少文 《林业调查规划》2006,31(4):90-93,97
据2001年进行的全省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将云南的湿地划分为永久性河流湿地、永久性及季节性淡水湖泊湿地、沼泽草甸湿地等6个湿地类型。详细阐述其数量及分布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云南湿地所具有的多样性、数量多、分布不均匀、水生植被类型多样、野生动物物种数量多等特点,并提出相关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威  陈燕 《绿色科技》2013,(7):161-164
指出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大气CO2含量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湿地作为全球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极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土地利用类型之一,湿地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方式改变所引起的相应碳排放的改变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盐城市滨海湿地1983、2001、2009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所引起的碳排放变化分析得出:盐城市聚居地面积变化速度最快,最为活跃,林地和天然湿地面积都在减少;1983~2001年近20年的碳排放增加量和2001~2009年这9年的碳排放增加量相当。利用近些年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的土地利用和相应碳排放数据可以有效地分析盐城滨海湿地近些年的演化情况,从而为日后制定一个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服务。  相似文献   

15.
北海湿地保护区植被类型及其环境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腾冲北海湿地属“漂浮状苔草沼泽湿地”,植被类型丰富,物种多样性程度高。由于过度的农田开垦和森林砍伐,加之外来有害物种的不断侵入,湿地生境改变,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流失严重。通过对北海湿地植被资源与环境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北海湿地保护区的植被类型、环境状况及其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不同利用方式对纳帕海湿地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利用方式对纳帕海湿地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原生沼泽相比,浅水沼泽草甸,排干用于放牧的草甸和垦后湿地的土壤有机质分别减少了4.33%、7.32%和5.64%,全氮分别减少了0.1%、0.33%和0.16%,除垦后湿地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较高外,此两种土壤的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全氮一样变化在不同利用方式的湿地中,均随人为活动干扰的加剧而不断下降。在不同利用方式湿地的土壤酶活性中,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与其土壤有机质等肥力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综合土壤性质10项指标计算的土壤退化指数表明,与原生沼泽相比,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湿地均出现退化。  相似文献   

17.
根据黑龙江省湿地资源概况和各湿地类型分布的面积和位置,论述了黑龙江省湿地资源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红树林具备很强的碳汇能力,在湿地碳循环中占据重要地位。开展红树林湿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有助于深入了解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碳动态,客观评价红树林在区域碳平衡的作用,为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建设低碳社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首次探讨了广东省红树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并对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对开展广东省林业碳汇工作具有较好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四川茶垭沟湿地陆栖脊椎动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四川茶垭沟湿地内生活或分布的51种陆栖脊椎动物,并在种的水平上对各纲的区系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两栖动物区域性特有种多,属种分化剧烈,种的分布型以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为主,多广布种;爬行动物具有与两栖动物相似的分布型,但多东洋种,从而有明显的东洋界分布特征;鸟类以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分布型和高地分布型为主,多北方型的种,带有明显的高原区域性,广布种占绝对优势,而古北界或东洋界种成分均少;哺乳动物的分布型特点是高地型占绝对优势,多为北方型类型。通过分析指出两栖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在区域内均表现出明显的混杂现象,文章最后还讨论了古北界和东洋界在横断山区北段的分界难以确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湿地公园的受众地位和心理期待,在此基础上,对湿地公园生态教育受众群体进行了类型划分,划分为管理或规划者(A)、利益相关者(B)、地方居民(C)、青少年与学生(D)、旅游者(E)和网络社民(F),并设计了不同的生态教育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