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淮北平原地区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不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性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水资源特点等客观条件,深入探讨了适合淮北平原地区发展实际的节水灌溉发展模式,以期为淮北平原地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梨园节水灌溉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梨树是需水较多的果树树种,灌溉是生产高产、优质梨果的必要措施。在论述果园节水灌溉理论体系和分析梨树需水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梨树灌溉时期为发芽前后到开花期、新梢生长和幼果膨大期、果实迅速膨大期、采果后及封冻前;丘陵山地梨园宜采用的节水灌溉方式包括:微灌、膜上灌及倒虹吸引水;平原地区梨园常规节水灌溉方式有地面灌溉、喷灌、微灌、膜上灌溉,以及梨树调亏灌溉和分区交替灌溉相结合的灌溉方式。对今后我国果园的节水灌溉发展趋势做出分析,以期在目前水资源危机和干旱环境下,提高梨果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河北低平原是河北省重要的粮棉产区,但同时该区气候干旱,水资源严重匮乏,尤其冬春降水少使得该区旱地棉花不能及时种植而造成减产,有深井灌溉条件的则灌溉成本高。根据该区浅层微咸水资源丰富的特点,简要介绍一下低平原区利用浅层微咸水灌溉抗旱植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给淮北平原冬小麦抗旱和节水灌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选取1992—2013年淮北平原冬小麦土壤相对湿度旬值和逐月降水、气温数据,分析土壤相对湿度的年际变化特征,采用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土层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不同土层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和气温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冬小麦平均土壤相对湿度以每年0.19%的速度下降,10、20、50cm土层下降速度分别为每年0.08%、0.11%、0.31%.淮北平原冬小麦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呈正相关,10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相关性最强;与气温呈负相关,20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与气温相关性最强;20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淮北涡河流域砂姜黑土区域降水特征和土壤水文物理性质与土壤易发生干旱的关系,对开发地下水和补充灌溉的几种方式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补充灌溉有良好地调节土壤水分的作用,缓解了干旱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保证了作物高产对水分的需求,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因此,适时地补充灌溉具有保证作物高产、提高效益和节水、节肥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灌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灌溉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该区小麦需水规律和大气降水对小麦需水的满足程度以及进行灌溉的几个关键时期。研究表明在该区对小麦进行适时的补充灌溉有较明显的增产效果,而在灌溉方式上以沟灌较好。  相似文献   

7.
灌溉效益是指兴建了灌溉工程以后,在有水利灌溉的作用与无灌溉时相比较所增加的农产品(包括主、副产品)的产量或产值。或者说,主要是在相同的自然农业生产条件下,比较有灌溉措施和无灌溉时农业产量(或产值),其增加的产量(或产值)即为灌溉效益。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全疆平均年降水量仅147毫米,居于全国各省区的末位。平原地区干旱指数:北疆为3-6,最高达20以上;南疆为7-20,最高达100以上。新疆水资源总量为878亿立方米,在全国各省区排位中居第12位。新疆地广人稀,如以人口计算,人均占有水资源总量约为6000立方米,高于…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低平原地区属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极度匮乏,发展节水农业已刻不容缓。多功能水肥一体定额灌溉机是集节水灌溉、施肥、喷药等功能于一体的设备,其操作简便,省时省工。  相似文献   

9.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目前已成为世界农业节水灌溉的一项关键技术。由于节水效益显著,近几年发展较快,每年新发展4万公里左右,至2002年底管道输水灌溉的面积已达636万公顷。其中以我国北方平原井灌区的管灌发展速度最快,现有井灌面积1150万公顷中,管道灌溉的面积为290万公顷,占1/3左右;渠灌区和河灌区的管道灌溉也有所发展,这些还远不适应农田灌溉的节水要求,因此作为节水灌溉主要措施之一的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几种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与节水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沿运和淮北灌区,水稻面积1260万亩。由于淮河来水渐减,全年缺水70亿米~3,常年提江水10亿米~3,尚不能满足灌溉需要,遇旱年淮北的水稻面积要减少200~300万亩,严重影响我省粮食生产。对此江苏农学院稻麦研究室自1987年起研究了水稻各生育期的土壤水分状况对不同类型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稻汕优63穗大,属源限制型品种,在湿润灌溉条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淮北地区旱作物灌溉制度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分阶段受旱试验,获得了连续5年的非充分灌溉试验资料,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得到了这几种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参数.运用动态规划法研究了供水不足条件下的非充分灌溉制度,得到了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和大豆这4种作物的优化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产量相同或相近时,采用优化灌溉制度进行灌溉,可明显减少作物的耗水量和灌溉用水量,提高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12.
谢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18-15820,15824
参考安徽植物志等相关文献资料,对淮北平原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区共有种子植物94科、307属、565种(包括亚种、变种和变型),分别占安徽省野生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48.2l%、33.66%、19.74%。科以泛热带成分为主(占56.16%),其中科的热带性地理成分占58.90%;属以北温带分布最多(占28.97%),其中属的温带性地理成分占62.30%。淮北平原区植物区系隶属于华东植物区,基本上属于温带性质和亚热带性质,并且温带区系性质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方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0983-10984
根据2005年《安徽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运用TOPSIS方法对安徽省淮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各市在淮北地区中的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4.
安徽淮北5~9月多年(1959~1989年)平均降水量为566~64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4%左右,利于发展麦茬稻生产。但旱涝频繁,6~8月平均降水相对变率虽为全年最小,仍在50%左右,麦茬稻本田期(6~9月)平均需水量为572~628毫米,80%保证率降水量的水分供需差仍为105~180毫米左右,泡田还需水150毫米。泡田和水层灌溉期间稻田渗漏量最少为200毫米,有效雨量系数若以0.5计,常年麦茬稻本田每亩需灌400~500方。从水分供需差分析,淮北东部较适于发展水稻生产。淮北发展水稻生产还必须根据水利和能源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大力推广节水栽培。  相似文献   

15.
沿淮淮北地区年度间土壤含水率差异较大,土壤含水率与当年降雨量呈正相关,60 cm以上土层的含水率相关显著.淮北地区的平均土壤含水率高于沿淮地区.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含水率的变化逐渐变小.淮北地区土壤含水率的垂直分布呈"S"型,沿淮地区土壤含水率垂直分布规律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栾巍  刘微 《安徽农业科学》2014,(9):2607+2612-2607,2612
回顾了安徽省淮河流域自1950年以来历次除涝标准的变动过程,阐述了淮河流域主要支流除涝标准的选用情况.采用适应性治涝标准办法,对淮北平原河道、淮河干流沿岸洼地、面上排涝大沟、淮南支流河道的除涝标准分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小麦生育期水分盈亏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安徽省小麦主要生育期的水分盈亏状况和土壤含水量(Smc)动态变化及水分衰减规律作了分析,同时研究了水分亏缺期灌溉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安徽省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水分亏缺严重,尤其淮北地区在此期间缺水89.2mm,全年缺水144.6mm;(2)在无降水或极少降水的情况下,0~10cm土壤水分百分含量平均日变率(Rasm)降低0.572%,10~20cm降低0.214%,20~30cm降低0.181%,30~40cm降低0.083%,灌溉使表层水分有很大提高,灌溉渗透深度随着灌水量的增多而加深;(3)在缺水严重的抽穗期和灌浆期采用225、450m3/hm2灌溉,可分别增产697.5、1 215.0kg/hm2.  相似文献   

18.
为了优化漳卫河平原地区的农田灌溉制度,本研究以SWAT(Soil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为工具,首先运用洗牌复形演化(SCEUA)算法在位于该平原及其比邻地区的2个典型试验站率定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作物参数,再以遥感监测的蒸散数据为目标,应用拉丁超立方一单次单因素(LHOAT)方法对SWAT中的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选出了对实际蒸散最敏感的参数,并用序贯不确定性(SUFI-2)算法优化参数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冬小麦一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的长期模拟结果进行验证。这些参数率定和模拟验证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地区水分生产函数和优化灌溉制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其满水库节水改造的效果分析得出:在塔河流域灌区,对平原水库进行缩库、防渗处理和渠系的“三级”渠道防渗处理,可有效地提高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率,节水效果十分明显,有利于灌区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安徽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为保障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0~2013年相关统计资料,采用耕地动态度、耕地指数及耕地重心模型对淮北平原农业区的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进行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13年淮北平原农业区总耕地面积及其大部分县(区)耕地面积小幅减少,其余部分市辖区耕地面积有一定增加;(2)淮北平原农业区的耕地在空间上呈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2000~2013年耕地重心总体上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转移,但迁移幅度不明显,并未影响研究区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为社会经济与城镇化、农业生产能力和灾变.[建议]加强现有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依靠科技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保障农户切身利益;控制人口数量,树立耕地资源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