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保证我国肉牛养殖业和奶牛养殖业的高速发展,经过多种养殖模式的对比,发现以家庭为主体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经营的家庭牧场更加适合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肉牛和奶牛的家庭牧场式养殖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对我国肉牛和奶业发达国家的奶牛的家庭牧场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家庭牧场进行对比,总结了我国家庭牧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未来我国家庭牧场的发展对策,以期促进我国肉牛和奶牛的家庭牧场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刚认为,家庭牧场作为家庭农场的一种形式,有利于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也有利于鲜奶质量的保证,对于我国奶牛养殖业向规模化、科学化、现代化转变具有重要作用。1家庭牧场优势多家庭牧场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自主经营的奶牛养殖生产方式。现代家庭牧场的规模处于传统散养和规模化大中型牧场之间,原则上饲养规模为50~200头,应具有全混合日粮饲喂、自动化挤奶设备等设施,能够满足奶牛自由饮水和分群饲养需  相似文献   

3.
家庭牧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牧场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为了进一步了解奶牛家庭牧场的具体情况,本人和畜牧兽医局其他同志利用一周时间对全县奶牛养殖家庭牧场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各地加大对奶牛家庭牧场和奶农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惠民扶持政策,有力推动了牧场升级改造和转型升级,夯实了奶业振兴的养殖基础。在当前奶业发展新形势下,笔者就加强防范奶牛家庭牧场疫病防控谈几点粗浅体会,以供奶牛养殖场(户)参考。一、奶牛家庭牧场疫病成因分析奶牛家庭牧场通常是具有一定养殖和管理经验的专业大户,以家  相似文献   

5.
中荷奶业培训示范中心旨在借鉴荷兰家庭牧场养殖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养殖模式.通过分析调研三个牛场的规模、投资管理模式,对三个牛场进行经济效益比较,从2002年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具体国情下发展家庭牧场,在经济、技术、环保等方面是完全可行的,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尽管三个牛场盈利水平不尽相同,但均保持盈利.三个示范牧场所探索的家庭牧场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和发展现代奶牛养殖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与大中型奶牛养殖企业加以区别,习惯上将农户以家庭为单位且养殖规模在一到几头的奶牛养殖叫奶牛散养,散养的特点是分散规模小、随机性大、奶源质量无法保证,养殖户饲养水平参差不齐,进一步造成奶牛受胎率降低、产犊间隔延长,农户经济利益受损等,严重影响了农户养殖奶牛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按照农业部畜牧业司《关于开展奶牛养殖家庭牧场调研的通知》(农奶业便函[2013]147号)要求,近日我省组织各省辖市和省直管试点县(市)对全省奶牛养殖家庭牧场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同时,省局奶业办先后赴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等地13个奶牛养殖场(区),和奶牛养殖业主、市、县奶业主管部门的业务骨干进行了面对面座谈讨论,详细了解我省不同规模、不同养殖模式、不同经营管理方式的养殖场区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8.
2019年6月9日,从辽宁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辽宁省奶业振兴方案》(简称《方案》)已经出台,到2025年,辽宁省奶牛存栏量要突破40万头,牛奶产量达到160万吨以上。辽宁省要支持农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通过发展奶牛家庭牧场,壮大奶农合作组织,推进奶牛养殖存量整合等,构建“奶农+合作社+公司”的奶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为提高人民身体健康,在国家的倡导下,优良的奶牛品种从国外引进,落户国内的几个国有牧场,所以说新中国最初的奶牛养殖模式几乎都是国有牧场化养殖。伴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我国消费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百姓对牛奶的消费需求迅速提升,奶牛养殖模式也由国有化牧场养殖逐步发展成为以家庭式散养为主体的模式,最初规模每户只有几头,粗放式养殖,一个泌乳周期产奶  相似文献   

10.
《湖北畜牧兽医》2012,(9):42-43
呼和浩特市2012年将投资1.5亿元资金重点推进千头以上牧场建设,目前全市已开工新建千头以上牧场14处,预计新增奶牛7.7万头。享有"中国乳都"美誉的呼和浩特市将奶牛规模化养殖作为2012年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以龙头企业、奶联社、合作社和专业化养殖公司为主力,通过招商引资、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等方式,推进千头以上奶牛牧场的建设和经营。  相似文献   

11.
今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以推进奶牛、肉羊、生猪和禽蛋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引导农民从分散的家庭饲养向规模化园区养殖模式转变。其中在奶牛养殖方面继续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广奶联社等新型养殖模式,支持奶牛牧场园区建设。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滦县是奶牛生产强县.但多年来,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低、经营粗放,一直困扰着滦县奶业发展.分户散养方式不利于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养殖效益水平的提高,也加大了防疫及鲜奶质量监管的难度,更恶化了人居环境.因此,推进规模化养殖,促进养殖业集约化发展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军英牧场创造了家庭养殖集中寄养模式,实现了牧场、养殖户和社会的互利多赢,为滦县引导散养户牵牛出村入场、推进养殖业集约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3.
正云南省大理市奶牛养殖有600多年的历史,到2011年奶牛存栏3.5万头,全市奶牛养殖达到了最高峰,近几年由于受国际和国内奶业大环境、洱海保护、饲养成本增加以及受养殖相对利润降低等诸多因素影响,大理市奶牛存栏不断减少。2019年年底,全市奶牛存栏6998头,牛奶产量3.1万吨,其中奶牛存栏10头以上家庭牧场94家,奶牛存栏2046头,全市奶牛养殖依然以农户散养为主。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双城雀巢创造了"乳企自建+家庭牧场"的模式,通过建立培训中心、建设示范牧场、提供技术指导和贷款担保、采取激励措施等,引导带动奶农从散养走向规模化养殖。该模式不但实现了奶农和企业的双赢,有利于节约投资,稳定回报率,而且实现了适度规模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乳业》2013,(1):80
【本刊辑】在黑龙江省克东县,奶牛合作社(牧场)已成为该县奶牛养殖的全新模式。玉岗乡鹤翔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牧场)可容纳奶牛600头,由合作社经营,并可实现奶牛养殖规模化、饲养管理标准化、奶牛繁育良种化、服务保障体系化。牧场达产后,每年可向乳品企业交售优质有机鲜奶2500吨,年利润达360万元。像玉岗乡鹤翔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样的中小型牧场,克东县已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奶牛球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采用常规粪便漂浮法,对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奶牛养殖牧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农户的约3000头奶牛进行了球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经过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奶牛球虫病总平均感染率为9.54%,其中犊牛的平均感染率最高,为17.59%,育成牛的平均感染率为10.62%,青年牛的平均感染率为7.68%,泌乳期牛的平均感染率为2.28%;养殖农户奶牛球虫病平均感染率最高为14.58%,最低为7.39%;养殖牧场奶牛球虫病平均感染率最高为6.67%,最低为2.73%;养殖农户奶牛球虫病平均感染率,均高于养殖牧场和养殖小区奶牛球虫病的平均感染率。经过初步形态学鉴定,该地区优势虫种为邱氏艾美耳球虫(E zurnii)、牛艾美耳球虫(Ebovis)和阿沙卡等孢球虫(isospora akscaica)3种。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肉羊养殖大国,南方地区农牧户数量多,肉羊生产以山羊为主,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是肉用山羊产业发展的趋势。文章以南方家庭牧场肉用山羊养殖为切入点,结合现阶段国内外肉羊产业发展形势和研究应用进展,对南方地区家庭牧场肉用山羊养殖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期为南方家庭牧场肉用山羊养殖高效、优质、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制约生猪产业经营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我国农区养猪主要存在农户散养、专业养猪户和规模化生猪生产企业3种经营形式。其中,农户散养和专业养猪户多数以农户家庭为单位兼业经营或专业饲养,将其列为分散经营模式。规模化生猪生产企业有极少部分还是家庭养猪,但从经济形态上已经摆脱了家庭形式,故称为集约化经营。1.制约生猪产业集约经营发展的因素。集约化养殖企业在生猪  相似文献   

19.
<正>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猪粪资源化利用模式是一种将种植业与生猪养殖业充分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即以农户家庭为单位开展适度种、养一体化生产,生猪养殖为种植业提供优质的有机肥,农作物又作为生猪养殖的饲料来源,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链。2004年起,上海市松江区开展了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养殖建设试点,2008年探索发展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养猪模式。该模式以上海松林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采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运  相似文献   

20.
李胜利 《中国乳业》2007,(1):59-59,61
目前。我国奶源生产的主体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二是以农户为主体的养殖小区,三是家庭奶牛养殖。这三种奶源生产模式中以存栏规模在5—10头牛的农户占了大部分。由于这部分奶源是在小规模、分散饲养、粗饲料条件差、手工挤奶并缺乏冷链等条件下生产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