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接种黄瓜白粉菌后16 h的黄瓜叶片用透明胶带在子叶表面粘孢子取样的平均发芽率与用台盼蓝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调查的发芽率分别为83.7%和85.0%,t测验无显著差异,表明透明胶带取样的发芽率可以代表黄瓜叶片上白粉病菌孢子的发芽率。采用孢子萌发法和叶碟法分别测定了醚菌酯、植物源活性组分大黄素甲醚(P3D)对8个黄瓜白粉菌菌株的EC50。统计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方法测定醚菌酯P、3D对黄瓜白粉菌的EC50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值分别为0.880、.99,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有很强的相关性;采用该孢子萌发法可评价化合物对植物专性寄生病菌如白粉菌孢子萌发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咯菌腈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对从该省11个地市分离的95株菌株的毒力,通过方差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咯菌腈与多菌灵、戊唑醇对病菌毒力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咯菌腈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为0.1 μg/mL;咯菌腈对供试95株菌株的EC50范围在0.003~0.088 μg/mL之间,平均EC50为0.011 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病菌群体中存在着对咯菌腈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但67.4%供试菌株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将此部分菌株的EC50平均值0.007 μg/mL作为小麦赤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及聚类结果均显示,同一县市内的菌株对咯菌腈EC50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为1.1~8.3;除周口市沈丘县的菌株外,其余县市的菌株对咯菌腈敏感性差异不明显,咯菌腈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在0.005~0.028 g/mL之间,最大值是最小值的5.6倍;小麦赤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与其对多菌灵、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表明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群体中尽管存在着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但可通过药剂复配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杀菌剂对果炭疽病菌和果蒂腐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咪鲜胺.异菌脲对炭疽菌的毒力最高,EC50和EC75分别为0.12μg/mL和0.27μg/mL、其次为咪鲜胺。而与果炭疽病菌相比,4种杀菌剂对果蒂腐病菌生长影响差异并不明显,异菌脲对蒂腐病菌的毒力较高,EC50和EC75分别为0.35μg/mL和0.82μg/mL。采后病害防治试验表明,267μg/mL咪鲜胺.异菌脲常温浸果3~5 min,贮藏15 d,对炭疽病的防效达91.07%,防治效果最佳。供试4种杀菌剂对蒂腐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仅有1 250μg/mL异菌脲常温浸果1 min对蒂腐病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经综合评价,咪鲜胺.异菌脲对控制果采后病害发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牛至精油及其2种主要成分香芹酚和百里酚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3种物质对16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并采用黄瓜子叶法测定其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牛至精油在500 mg/L浓度处理下可完全抑制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等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也达到97.66%。牛至精油对这13种病原真菌的EC50在83.09~236.58 mg/L之间,香芹酚和百里酚对这13种病原真菌的毒力均高于牛至精油,其中香芹酚对黄瓜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棉花黄萎病菌和小麦茎基腐病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菌丝生长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9.09、22.45、24.28、28.40和28.80 mg/L;百里酚对黄瓜灰霉病菌和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21.32 mg/L和27.08 mg/L。香芹酚和百里酚对棉花黄萎病菌、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苦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rdicae、黄瓜灰霉病菌和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的孢子萌发亦有较强毒力,其EC50为3.78~289.07 mg/L。1 000 mg/L牛至精油对黄瓜灰霉病的预防效果与400 mg/L嘧霉胺悬浮剂的预防效果无显著差异;500 mg/L百里酚对黄瓜灰霉病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均与400 mg/L嘧霉胺悬浮剂的效果相当,而香芹酚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400 mg/L嘧霉胺悬浮剂。表明牛至精油及其主要成分香芹酚和百里酚的抑菌谱广且活性强,具有作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北京平谷区3个桃园的125株桃褐腐病菌对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异菌脲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发现甲基硫菌灵对桃褐腐病菌的EC50主要分布在1.0×10-5~0.2μg/mL,戊唑醇对桃褐腐病菌的EC50主要分布在0.006~0.022μg/mL之间。异菌脲对桃褐腐病菌的EC50主要分布在0.15~0.55μg/mL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桃褐腐病菌对这3种杀菌剂都比较敏感,未产生明显的抗药群体。建立了褐腐病菌对异菌脲抗药性的敏感基线。而且,数据分析表明: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异菌脲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山东省胶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diplodiella对抑霉唑的敏感性及抑霉唑与常规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葡萄白腐病菌对抑霉唑等杀菌剂的敏感性,并通过分析抑霉唑与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福美双、多菌灵、代森锰锌毒力的相关性,判断抑霉唑与各药剂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结果表明,供试69株葡萄白腐病菌菌株对抑霉唑的EC50在0.13~55.53 μg/mL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427.15倍;其频数分布图呈多峰曲线,第一主峰内EC50平均值为6.34 μg/mL,可作为胶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对抑霉唑的敏感基线。与敏感基线相比,田间已出现抑霉唑低抗菌株,占检测总株数的8.70%,未检测到中、高抗菌株。选择3个抗性菌株连续继代培养10代后,其对抑霉唑的敏感性明显提高,说明其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抑霉唑EC50对数值与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福美双、多菌灵、代森锰锌的EC50对数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9、-0.143、-0.089、-0.268和0.159,说明抑霉唑与戊唑醇存在一定的交互抗性,但与其他4种药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表明抑霉唑可用于胶东地区田间葡萄白腐病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7.
对PCR呈阳性的转基因小麦植株(T0)及T1代植株接种小麦白粉病菌,鉴定结果表明:T0代接种7 d,病害表型多数为抗病;接种14 d,病害表型为抗病、中抗及中感,病害严重度明显轻于对照。T1代接种7 d后,多数表现为中抗、抗,少数为中感;接种28 d后,仅有2株仍表现抗病,其余表现为感病,但病害严重度轻于对照。对T1代植株可溶性蛋白分析表明T1代植株与对照相比多一条新谱带。  相似文献   

8.
广西地不容提取物及其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广西地不容块根提取物及其化合物对梨褐斑病菌、梨黑斑病菌、柑橘疮痂病菌和柑橘溃疡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广西地不容块根提取物对上述4种病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质量浓度为10 g/L时,72 h的抑菌率分别为100%、91.96%、84.76%和100%;在从广西地不容块根提取物分离出的7个化合物中,l-罗默碱对4种病菌均有很高的抑菌活性,质量浓度为1 g/L时,72 h的抑菌率分别为100%、100%、85.04%和100%。紫堇定对梨黑斑病菌抑菌活性高,72 h抑菌率为100%,对梨褐斑病菌和柑橘疮痂病菌也有较高的抑菌活性,而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菌活性低。广西地不容块根提取物对梨褐斑病菌、梨黑斑病菌、柑橘疮痂病菌和柑橘溃疡病菌的EC50分别为1.252 5、2.379 3、1.758 2、1.510 0 g/L,l-罗默碱的EC50分别为0.147 3、0.167 1、0.3464、0.118 2 g/L。  相似文献   

9.
荧光假单胞杆菌P2-5菌株对小麦全蚀病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刚  杨之为 《植物保护》2004,30(4):32-34
室内测定了荧光假单胞杆菌P2-5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菌9826菌株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P2-5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抑制效果和防治效果分别为67%和59%,高于化学杀菌剂烯唑醇(特普唑)处理的效果。研究表明P2-5菌株可以致使病菌菌丝畸变。应用双抗标记法测定了P2-5菌株在小麦根系中的定殖情况,结果表明,该菌可以在小麦根系定殖。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与不同杀菌剂间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省5个地区的73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73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对氟啶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所有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在0.0023~1.2863 μg/mL之间,平均值为0.2573 μg/mL,其敏感性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EC50平均值0.2573 μg/mL作为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基线;5个地区的菌株群体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但是不同地区的菌株个体间差异较大;氟啶胺与多菌灵、百菌清、丙环唑、烯唑醇、咪鲜胺和异菌脲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三唑酮和氟环唑、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嘧菌环胺、乙嘧酚5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敏感性及交互抗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喷雾离体叶段法测定了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种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而三唑酮最高的防治效果仅为72.17%;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氟环唑、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嘧菌环胺、乙嘧酚的敏感性EC50分别在0.087~1.901、0.058~1.402、0.186~3.014、0.222~6.005、0.006~1.742μg/mL之间,5种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的敏感性均呈连续单峰曲线,可作为小麦白粉病菌对5种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的敏感基线。研究表明,三唑酮与氟环唑、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嘧菌环胺、乙嘧酚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我国部分麦区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拌种离体叶段法测定了我国9个省(市)的112个小麦白粉菌株对三唑酮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平均EC50为57.25mg/L,平均抗性水平为27.39倍,其中86.61%供试菌株已经产生抗性,抗药性比敏感菌株高出10~40倍的菌株占47.32%,四川、山东、甘肃和贵州等地菌株的抗性高于其他地区。此结果可为三唑类杀菌剂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和制定合理的抗药性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盆栽苦瓜苗接种白粉病为试材,室内测定粉唑醇和三唑酮的毒力。结果表明:粉唑醇的EC趴EC90分别为23.7851mg/L、110.8963mg/L,三唑酮的EC50、EC90分别为41.1813mg/L、290.9136mg ai/L,说明粉唑醇对苦瓜白粉病的活性好于三唑酮。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证明:在苦瓜白粉病发生初期,用粉唑醇12.5%悬浮剂有效剂量83.75mg/L~125.0mg/L,连续喷药3次,使用间隔期10~15d,防效达到66.00%~83.44%,是目前防治苦瓜白粉病较理想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14.
杨树炭疽病菌对多菌灵及3种DMIs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可引起杨树炭疽病的59株胶孢炭疽菌和4株炭疽菌对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三唑酮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59株胶孢炭疽菌对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三唑酮的EC50值范围分别在0.037 1~0.130 1、0.102 5~1.680、0.069 1~1.917及3.053~38.59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分别为(0.066 4±0.013 1)、(0.374 1±0.254 8)、(0.681 2±0.442 1)和(19.82±6.200)μg/mL。胶孢炭疽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表明尚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群体;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现双峰,表明已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群体。4株炭疽菌对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三唑酮的最小EC50值和最大EC50值分别相差1.33、13.19、13.66和2.14倍,其中菌株Ca-4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EC50值均大于4 μg/mL。不同寄主来源的胶孢炭疽菌对同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Spearman’s秩相关分析表明,胶孢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ρ=0.665 5,Pρ=0.489 6,PP>0.05)。研究结果对合理使用杀菌剂防治杨树炭疽病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1976年以来,三唑酮一直就是我国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药剂.1991年首次在山东省发现抗性菌株,之后其他地区也相继有抗药性菌株的报道.本实验室从1995年就开始监测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抗性水平和抗性菌株的频率均总体呈上升趋势[1-3].  相似文献   

16.
阳春砂仁叶枯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药效测定以甲基托布津对砂仁叶枯菌的抑菌效果最好。田间小区防治试验以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效果最佳,20%粉诱宁乳油1500倍液和64%杀毒矾M500倍液对该病的的防治效果亦较好。  相似文献   

17.
 小麦白粉病(Wheat Powdery Mildew)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常发性病害之一[1]。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主要采用抗病品种和化学药剂,辅之以栽培措施的综合防治技术。由于目前生产上抗病品种相对缺乏,药剂防治成为我国小麦白粉病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唑类杀菌剂一直是我国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药剂,由于长期、大范围、单一的使用导致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大大提高。监测结果表明,2009年我国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三唑酮的平均抗性水平已经达到56.58倍,抗性频率达到99.09%,其中高抗菌株占49.09%[3]。目前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的抗性形势十分严峻,寻找三唑类杀菌剂的替代药剂成为控制该病害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8.
采用拌种离体叶段法对我国6个省(市)分离的小麦白粉菌108个和104个单孢堆菌株分别对三唑酮和喹氧灵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并对两者之间的交互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三唑酮的平均EC50为94.34mg/L,平均抗性水平达45.14倍,有97.25%菌株产生了抗性,其中高抗菌株(抗性水平40)占35.19%,中抗菌株占55.56%。河北菌株的抗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五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喹氧灵的敏感基线为0.0059mg/L,且与三唑酮无交互抗性。此研究信息可为小麦白粉病抗药性持续治理措施的制定以及杀菌剂生产和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拌种离体叶段法测定了2002年采自北京、江苏、山东、山西、河北、新疆和四川7省市部分麦区的109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对三唑酮和苯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三唑酮敏感性EC50平均值是63.70 μg/mL,平均抗性水平为30.48倍,最高抗性水平达142.97倍。其中江苏、山东、四川三地的菌株抗药性水平明显高于河北、北京、山西和新疆。同时测得病菌群体对苯氧菌酯的敏感基线EC50值为85.82μg/mL,且白粉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苯氧菌酯和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酮之间无交互抗性。该结果可为这两类杀菌剂在生产上的合理应用和抗药性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小麦白粉病在我国小麦产区上升为主要病害,严重制约小麦生产。沿海北部及淮北地区,小麦白粉病常年发生4级左右。目前麦类白粉病的防治药剂主要有三唑类、嘧啶类、苯并咪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等。但小麦白粉病菌变异快,繁殖迅速,以及药剂长期单一使用,造成小麦白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1995年我国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平均抗性水平在16.8倍以上。因而,急需寻找和开发替代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新型药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继三唑类杀菌剂后出现, 是一类内吸保护型杀菌剂,主要作用于真菌的线粒体呼吸链中细胞色素bc1复合物,阻止电子传递,抑制真菌生长。此类药剂于1996年投入德国市场,尚未在我国小麦白粉病防治上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