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红壤低丘岗地区种养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红壤低丘岗地区自然资源和地域特点,提出了垂直立体布局和间套混作水平立体布局的种植业生态模式及畜禽鱼食物链有机结合的养殖业生态模式,形成种植业与养殖业合理配比与良性循环,并提出了种植业与养殖业亚系统定量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红壤低丘岗地区自然资源和地域特点,提出了垂直立体布局和间套混作水平立体布局的种植 业生态模式及畜禽鱼食物链有机结合的养殖业生态模式,形成种植业与养殖业合理配比与良性循环,并提出了种植业与养殖业亚系统定量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福建赤红壤旱地与红土壤旱地水分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释放80%的有效水时赤红壤旱地的t值(当释放的土壤有效水占有效水库容的比率为80%时的土壤水吸力值)较小,表明赤红壤旱地持水性较红壤旱地更差,植物更容易受到干旱的协迫。赤红壤旱地贮水库容比红壤旱地少,赤红壤旱地的比水容量达到10^-2数量级(难效水)在-19kPa~-30kPa就开始出现,而红壤旱地出现在-30kPa以下,表明赤红壤旱地的失水速度愉,保水供水性能弱于红壤旱地。最后,讨论了影响旱地土壤水分性质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红壤旱地农、桑、草三带综合利用与沟埂工程相结合的模式、沟埂工程的修建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沟埂工程的蓄尼抗旱保墒效应,农、桑、草综合利用与立地条件匹配的种植结构及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滇中高原红壤旱地水分平衡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渭俊  文化一 《土壤学报》1990,27(3):325-334
  相似文献   

6.
秸秆覆盖对旱地红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发挥红壤旱地的生态功能,筛选出较优化的玉米种植系统,本研究依据近23 a (1984~2006)的田间试验资料,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能流功能、价值流功能以及用养结合功能等四个方面对红壤旱地15种玉米种植系统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层次13个指标对各种植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了3种适宜于在红壤旱地上推广的较优化的玉米种植系统。结果表明,处理(10)"豌豆/早玉米+旱稻/晚玉米"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关联度值分别为0.750和0.986,均居第一位,其经济效益关联度值为0.841,居第二位,经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其综合加权关联度值最大,是最适宜在南方红壤旱地上推广的优化种植模式。处理(12)"紫云英—早玉米—芝麻"和处理(11)"豌豆/棉花+早玉米"的加权关联度值也较大,分别为0.739和0.716,居第二位和第三位,这两种种植模式对今后红壤旱作区种植业结构布局和种植方式的优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红壤丘陵旱地作物覆盖保水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福建赤红壤、红壤旱地土壤水库容状况及水分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取点面结合 ,运用区域对比方法 ,剖析了福建赤红壤、红壤旱地土壤水总库容、贮水库容、有效水库容和通透库容的差异 ,指出了其目前存在的水分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华中丘陵红壤的水分问题 Ⅱ.旱地红壤的水分状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贤良 《土壤学报》1998,35(1):16-24
本文研究表明,与荒地红壤相比,旱地红壤表土的物理性质已有明显不同,土壤容重和土壤阻力较低,而土壤孔隙度较高。但心土和底土层的物理性质仍类似荒地红壤,然而,这些土层中高水势段的释水性却比荒地红壤相应土层中的更低。年内不同时期内的贮水量,旱地红壤比地红壤高,因而伏秋旱期间土体中出现代于萎蔫含水量值的时间较迟,干旱深度较浅。  相似文献   

11.
通过农户调查,并根据日喀则市1992-2009年的统计数据,对其农牧业结构及农区畜牧业现状进行分析,归纳了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畜群结构单一;加工体系薄弱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调整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即压缩粮食播种面积,增加饲料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改进畜群结构,增加耗粮型牲畜数量;建立饲料和农畜产品加工体系;提高农机化程度,兴修水利设施。  相似文献   

12.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农作制度对土壤风蚀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合理的农作制度是引发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以内蒙古武川旱农试验区为基地,研究了撂荒制、压青休闲制、粗放轮作制、保护性耕作制4种农作制度对风速、土壤紧实度、地表粗糙度、地表覆盖度、土壤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含水率、土壤风蚀量等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降低土壤风蚀,有效防止土地荒漠化。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带应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制,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土壤侵蚀状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壤侵蚀会导致土地资源的退化,造成环境恶化。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一个独特的地理景观,对它的研究在生态、区域发展上有重要意义。在定义土壤侵蚀指数的基础上.以土地资源类型为单元,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分析不同土地资源类型下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阐明土地资源的土壤侵蚀背景,揭示出两之间的关系,并作了区域上的分析。结果认为在我国农牧交错带的东部草地退化,西部沙化严重,亟需治理。  相似文献   

14.
红壤旱地的肥力现状及施肥和利用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红壤旱地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十分重要的土壤类型,其酸性较强,pH值一般在6.0以下、交换性酸含量在4.4 cmol(+)kg-1以上;且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普通旱地含量通常在20g kg-1以下;养分含量不高,全氮和全磷含量通常在1.0g kg-1左右、速效磷含量一般在10mg kg-1甚至5mg kg-1以下、速效钾含量大多低于100mg kg-1。施肥是影响红壤旱地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红壤肥力的提高;而利用方式对红壤旱地肥力的影响主要通过施肥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根据红壤旱地的肥力现状及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应加强养分平衡与流失规律、土壤性质调控与改良、高效利用与管理模式以及长期定位监测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邢向欣  郑毅  汤利 《土壤通报》2012,(5):1237-124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稻草编织物覆盖在坡耕地红壤水土流失控制上的作用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坡耕地红壤上,稻草编织物覆盖能有效抑制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增加玉米产量。在种植玉米条件下,稻草编织物覆盖比无覆盖处理土壤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降低了38.40%和75.36%,比薄膜覆盖处理土壤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降低了15.41%和5.83%。稻草编织物覆盖侵蚀土壤流失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分别占无覆盖处理流失量的12.04%,12.15%,12.11%和12.48%,薄膜覆盖处理则分别占无覆盖处理流失量的48.66%,52.55%,54.54%和53.37%。对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流失的控制作用效果为稻草编织物覆盖>薄膜覆盖>无覆盖。稻草编织物覆盖在降雨集中时期控制水土流失作用更为显著。稻草编织物覆盖和薄膜覆盖玉米产量分别比无覆盖处理增加8.05%和29.67%。  相似文献   

16.
低丘红壤旱地水分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成亮  何圆球 《土壤通报》2002,33(4):306-309
阐述了低丘红壤旱地的季节性干旱和土壤物理性退化等导致的水分问题 ,总结了一些实际可行的减缓水分问题的有效措施 ,如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植被覆盖、合理轮作、以肥调水、灌溉系统和改良土壤结构等。并在回顾有关研究的基础上 ,对低丘红壤区水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途径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采样及室内培养方法,对内蒙古武川县耕地、退耕还灌地和放牧草原3种类型土地土壤微生物各类群的数量分布和层化比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耕作层(0~30cm)土壤微生物数量呈逐层下降趋势,3种类型土地的土壤微生物总数相差不大,3种类型土地土壤微生物层化比率存在明显差异。同时提出了土壤微生物层化比率的概念,并认为土壤微生物层化比率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指示动态土壤质量(土壤演替方向)的指标,当一个区域土壤微生物层化比率大于2时,土地一般不会发生退化现象。在研究的3块实验区域中,耕地存在较高的退化风险.退耕还灌地正处于逐步恢复的阶段,放牧草原依然存在逐步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宁夏干旱风沙区农林牧生态系统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学飞  刘华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212-213,217
根据干旱沙区农林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盐池县北部干旱风沙区集中的乡镇现行农业生产状况为基础,以农林牧总体经济纯效益最高为目标,在土地面积、社会需求等约束之下,进行了种养结合的优化设计.系统优化后生产能力增强,粮食总产量将达到3.47万t,比基期的3.08万t多增加了0.39万t;人工牧草由基期的1.31万t增加到优化后的1.65万t;作物秸秆由3.54万t增加到4.16万t,有利的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优化结构可获得总净产值1.47亿元,比优化前1.33亿元增加了1 400万元;人均净产值 344元比优化前1 701元多增加643元.  相似文献   

19.
红壤旱地和水田土壤用量对线虫分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群落研究中样方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调查的结果,而对于地下部生态系统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土壤动物的分离效率是研究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基础。至今在土壤线虫分离研究方面仍缺乏关于土壤样品最佳用量范围的优化。本研究选择江西红壤地区旱地和水田两种典型农业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基于改进的贝尔曼漏斗法,即浅盘分离法,选择10、30、50、100、150、200、300、500 g(对应0.70~3.51 cm的土壤厚度)的土壤用量梯度,旨在探讨土壤线虫分离中土壤用量对于线虫群落特征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200 g(0.70~1.51 cm)土壤用量之间单位土壤线虫数量无显著差异,而大于200 g时显著下降(P0.05)。线虫属数随着土壤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线虫营养类群比例在10~200 g(0.70~1.51 cm)之间几乎没有显著性差异。线虫群落的丰富度指数、成熟度指数、富集指数和结构指数等生态指数在30~500 g(0.72~3.51 cm)之间基本无显著差异。土壤厚度在10~150 g之间无差异,大于150 g各处理间均形成显著差异。总之,基于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的不同参数与样品用量关系的权衡,建议在分离线虫时选择土壤样品量在50~150 g范围内或保证土壤厚度低于1.00 cm条件下增加土壤用量,以获得对供试土壤线虫群落的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20.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活性有机碳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江西旱地红壤肥力低下、生产力不高等突出问题,基于长期野外旱地红壤定位试验,研究了改良剂(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对旱地红壤活性有机碳及与碳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置生物质炭施用量0(C0)、758(C1)、1 515(C2)kg/hm2和过氧化钙施用量0(Ca0)、61(Ca1)、121(Ca2)kg/hm2,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单施和配施共9个处理,即CK、C0Ca1、C0Ca2、C1Ca0、C1Ca1、C1Ca2、C2Ca0、C2Ca1、C2Ca2。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单施和配施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旱地红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且效果优于单施过氧化钙。C2Ca0、C2Ca1和C2Ca2处理土壤有机碳增加较显著。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显著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对照(CK)相比,其中C1Ca0处理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平均增加了45.22%,C1Ca2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平均增加了21.34%,C1Ca0处理的颗粒有机碳平均增加了20.72%,C2Ca2处理的易氧化有机碳平均增加了22.19%。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对提高碳库管理指数均有较好的效果,0~10 cm和10~20 cm土层分别平均增加了11.09%、14.07%。添加生物质炭对旱地红壤酶活性均有促进作用,且对0~10 cm土层土壤酶的影响较10~20 cm土层明显;配施C2Ca2明显提高旱地红壤淀粉酶、纤维素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C1Ca1明显提高红壤蔗糖酶活性。因此,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能有效改善旱地红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以及与碳代谢相关酶活性,且生物质炭与过氧化钙配合施用对土壤改良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