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水稻超高产,特优质株型模式的构想和育种实践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遗传育种研究室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笔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在生态育种前两个株型育种发展阶段的基础止,积极开展半矮秆“早长”超高产特优质类型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效。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表明,以“早长”为主导的超高产特优质株型育种,可认为是我国水稻育种科学研究向前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对水稻育种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效益的提高都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吉林农业大学水稻育种的成就、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回顾了吉林农业大学水稻育种的发展历程,水稻育种成就及进展。提出了“十五”期间水稻优质育种和超高产育种的发展战略,使吉林农业大学水稻优质育种和超高育种向以有性杂交及“籼粳架桥”为主、现代生物技术为辅的育种新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水稻育种成绩显著,有力地促进了产量的提高。但是,跟我们的队伍和工作量相比,效率还是比较低的。本文试用遗传学原理,剖析育种史,就育种策略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一、水稻育种历史的回顾 1.矮基因立下汗马功劳 国际上誉为“绿色革命”的矮化育种,水稻方面始于我国。我国五十年代开始培育矮秆水稻品种,六十年代矮秆取代高秆,产量也就相应有了一次飞跃。 矮秆品种丰产的遗传学原理,详见“图1”所示。 矮基因遗传效应不仅是“矮”,还有多方面的表现。据研究,水稻矮化育种所利用的矮基因,通过转录与翻译控制“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相对于“高基因”有效高的活性水平。“吲哚乙酸氧化酶”  相似文献   

4.
水稻矮秆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秆是水稻育种中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对增强水稻抗倒伏性、提高水稻产量有重要作用。综述了水稻矮秆基因的分类,并从参与油菜素内酯、赤霉素、独角金内酯、生长素等生物合成或信号传导途径方面阐述了水稻矮秆基因的克隆情况,为矮秆突变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水稻矮化育种成功 60 周年之际,回顾了黄耀祥院士在水稻育种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1959 年 通过人工杂交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矮秆品种——广场矮,开创了一条水稻矮化育种的新 途径。水稻矮化育种的成功,使水稻单产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与墨西哥的小麦矮化育种一起,引领了农业史上 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并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在水稻矮化育种 基础上,黄耀祥院士先后开创了水稻丛化育种、半矮杆“早长”超高产育种、半矮秆“早长、根深”超高产(特) 优质育种和超级稻育种,创建了高效的杂交育种“组群筛选法”,从而建立了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丰富和 发展了水稻育种学。黄耀祥院士带领育种团队先后培育出 60 多个水稻新品种,其中推广面积超过 66.7 万 hm2 的 品种有 15 个,先后获得国家、省 ( 部 ) 级等各类科技成果奖 15 项,为我国粮食增产和水稻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 贡献。通过回顾黄耀祥院士在水稻育种研究上取得的主要成就,展示他不断解决水稻生产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他求真务实、敏锐创新、甘于奉献、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以期对农业科研工作者有所启迪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者总结三十年来我国籼稻育种的主要成就有:矮秆水稻育种;杂交水稻育种和水稻品种资源的研究利用。育种主要经验为:从生产需要出发确定育种目标;稻种资源的正确利用;主要性状的改良;加速世代育种的群众运动和协作攻关;良种和良法结合。对水稻育种的前景,作者认为育种目标仍应以高产为主,结合优质、抗性、早熟;以杂交育种为基础各种育种途径相结合;开展各学科对稻种资源的综合研究和加强有关水稻育种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备受党和国家领导关注,由两届总理基金直接拨款支持的超级杂交稻选育工程,已经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超级稻是国内外农业专家们梦寐以求、力图攻克的世界难题。有专家断言,超级稻是继矮秆稻和杂交稻之后,水稻生产的第三次革命。1987年,袁隆平院士发表了被人称为“农业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这是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上新的战略设想。他科学地把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互相衔接的3个战略发展阶段:从以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以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再到以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  相似文献   

8.
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初论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8  
水稻株形育种始于矮化育种。虽然说矮秆由来已久,但有意识地进行矮化育种则自五十年代中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开始。先是育成广场矮系统,接着又育成珍珠矮、广陆矮4号等。到了六十年代我国南方广大籼稻地区便基本上矮秆化了。国际水稻研究所 (IRRI)1962年进行了“Peta×低脚乌尖”的交配,1966年才育成IR8,到六十  相似文献   

9.
水稻矮秆性状研究及矮源育种利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矮秆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20世纪水稻育种工作最主要的成就之一。本文综述了水稻矮秆性状的遗传、水稻植株矮化机理以及矮源的育种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水稻矮源利用和矮化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粮食问题,在总结过去育种经验的基础上,本着生态育种战略决策,50年代开展选育种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创以耐肥抗倒为主导的“矮化育种”工程,育成了人工杂交创造的矮秆类型广场矮等新品种;70年代开创以有效地提高光合效率为主导的“丛化育种”工程,育成了桂朝和双桂等名种;80年代根据我国国情的迫切需要,开创以“早长”孕大穗为主导的“半矮秆、早长、超高产育种”工程,育成了具有优异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特点的超高产品种特青,其后又育成胜优等品种;90年代,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根深”提高结实率和充实度以及为优质遗传特性的表达提供丰富的营养为主导,率先开创半矮秆、早长根深、超高产、特优质育种工程,它是前一工程的延伸,培育出富有生态针对性的优异品种类型,并逐步完善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而为提高农民种田的综合效益更锐意选育和积累多种纯合目标优势综合于一体的高质量、高效益、超优势稻。  相似文献   

11.
<正> 从六十年代矮化育种的矮秆品种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特别是七十年代中期“矮、丰、抗、早、优”五字育种目标提出以后,国内水稻育种工作者,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有着各种设想和研究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株形育种沈阳农学院杨守仁教授根据三十多年的水稻育种实践和总结国内外育种的经验,提出了“理想株形”育种。即在耐肥抗倒、生长量大(适于密植)和谷草比大等特点基础上要求分蘖强而穗头整齐,上部叶片坚挺直立,这种株形还要因地理生  相似文献   

12.
常规水稻是广东省水稻的优势和特色,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1959年矮化育种的成功引领了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率先在全国开展优质稻、超级稻育种,常规水稻育种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广陆矮4号、广解9号、双竹占、青二矮、窄叶青8号、桂朝2号、双桂1号、双桂36、特青2号、珍桂矮1号、七山占、特三矮2号、粤香占、黄华占等23个种植面积超千万亩的常规水稻品种;建立了水稻生态育种理论科学体系,以株型塑造为核心,提出丛化育种、半矮秆早长超高产育种、组群筛选法等育种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广东乃至全国粮食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未来将开展以保障粮食安全、改良食味品质及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为目标的高产稳产、香型丝苗、功能营养及绿色高效的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发展现代水稻育种理论,应用新技术提高品种选育效率。广东水稻科研在老一辈科学家创造辉煌历史的基础上,当代水稻科研工作者对常规水稻育种肩负着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水稻矮源遗传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述了水稻矮秆概念的演变、矮秆资源的利用现状及矮秆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提出了小粒矮秆资源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利用设想。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专家系统的研究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开始,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始于“七五”计划。作物新品种选育是相当复杂的过程,成功率低,优良品种的选育相当繁难。但是成功的育种家一生中可以选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为农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他们的丰富经验和专门知识是育种工作的宝贵财富。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解放以来,水稻品种的不断更新是水稻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的主要因素。辽宁农业科学院以院长、研究员周毓衍为代表的一批水稻育种专家在长期育种实践中选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并积累了丰富的育种经验。“七五”期间,辽宁农业科学院承担了农业部的“水稻遗传育种计算机智能化软件”的研究项目,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了。水稻新品种选育专家系统”的研究,该系统可帮助和指导育种工作者进行水稻新品种选育,增强水稻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一、育种简况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对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推广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取得了许多具有世界水平的重大成果。如举世瞩目的水稻矮秆育种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技术的成功,为我国水稻亩产的大幅度提高起了巨大的作用。1987年杂交水稻推广面积达1.5亿亩,并于1980、1981两年分别与美国两个公司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和菲律宾国际  相似文献   

16.
1光身杂交稻育种意义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整理农家品种,60年代的水稻矮化育种,70年代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推进了水稻高秆改矮秆,单季改双季,常规稻改杂交稻的三次革命,实现了水稻单产的三次突破,为解决10多亿人口大国的温饱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杂交水稻  相似文献   

17.
简讯     
“外源DNA导入水稻的研究”项目通过鉴定由湖南省教委下达,湖南农学院承担的“外源DNA导入水稻的研究”于7月9日在湖南农学院通过了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首次采用具有与受体亲缘关系远的珍珠粟作为供体,泸红早一号作受体,比较全面地研究了外源DNA浸渍萌动种子及幼龄秧苗的方法,该项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水稻育种自矮秆水稻品种选育成功及三系配套应用于生产后,多年来产量水平一直处于徘徊状态,主要是矮秆源窄,以品种间杂交为主,因此,需要扩大亲本范围,为此,1987年湖南省教委下达了“外源DNA导入水稻”的科研课题,探索外源DNA导入技术应用于水稻  相似文献   

18.
由黄耀祥开创的"水稻矮秆多穗高产育种",实现了水稻大幅度增产,促成了我国水稻生产的第一次飞跃后,由袁隆平开创的"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和黄耀祥开创的"水稻丛生型半矮秆大穗超高产育种"——以大幅度提高经济系数为主要增产途径的第一次"绿色革命",更取得了比原高秆水稻增产一倍的超高产,促成了我国水稻生产的第二次飞跃。根据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对成都地区粳型水稻生长季光合潜力(指生物学产量,下同)的科学测定,并结合水稻亚种间杂交非F_1出现的五大超亲优势,开展了 "丛生型高粗秆超重穗粳型吨级稻育种"——以倍量式提高生物学产量为新的主要增产途径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探索。在创制出核心种质后,已加快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9.
矮源及其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矮秆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本世纪水稻育种上最主要的成果之一。追溯水稻矮化育种的历史,大致可以看出有两个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起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期,日本在粳稻品种上开始着手矮化工作,逐渐育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色的中矮秆水稻品种。第二个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水稻育种发生了两次大的突破:第一次是50年代开始的"矮秆多穗育种"(即"矮化育种",下同);第二次是70年代开始的"半矮秆穗粒兼顾育种"(含杂种F1代优势利用--"杂交稻育种"和杂种非F1代优势重组的纯合利利用--"理想株型育种",下同).这两次水稻育种突破都首先发生在我国,都是以提高经济系数为主要增产途径,即第一次绿色革命.这两次突破使水稻育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我国及世界的水稻生产发生了两次大的飞跃,对于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对粮食的需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