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雨季的来临,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等地的猪附红细胞体病日渐增多,怎样做好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工作,是目前广大兽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为此本刊特编发了一组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稿件.从该病的综述、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斯、一些兽医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及临床中遇到的代表性病例对该病进行了全面介绍,希望能对广大兽医工作者有所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猪附红细胞体病(黄疸性贫血病、红皮病等)是严重影响养猪生产烈性传染病之一.同时,附红细胞体又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动物.该病以发热、贫血和怀孕母猪的流产为特征.  相似文献   

3.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是猪的烈性传染病之一。本病以发热、贫血和母猪流产为主要特征。1病原该病原为立克次氏体,大小为0.3~1.3μm×0.5~2.6μm,呈多型性。常在血液中单个、数个乃至十多个。在红细胞的中央或边缘,使红细胞呈长满刺的球型。姬姆萨染色的血液涂片上,病原体呈淡红或淡紫红色。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弱,但对低温的抵抗力强,一般的消毒药均能杀死病原。2流行病学附红细胞体感染的宿主很多,有牛、猪、羊、兔、鸡和人等。大部分是隐性感染。有人作过调查,各阶段猪的感染率高达80%~90%;人的感染率高达86…  相似文献   

4.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猪牛羊貂等动物的一种热性、溶血性疾病。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消化和呼吸功能障碍。仔猪患病后死亡率极高,常给养猪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人畜共患病。1流行病学猪附红细胞病多由折光性较强的小附红细胞体引起发病,对由无折光性的大附红细胞体引起发病的较为少见。该病可经子宫、胎盘垂直传播,也可由虱、蚤、螨等吸血昆虫和被污染的注射器具(如针头等)水平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季多发,气候突变,饲养不良,长途运输,患其它疫病,导致体质下降等原因,是本病诱因。该病侵害初生仔…  相似文献   

5.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寄生于猪红细胞和血浆中的附红细胞体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经口感染或媒介昆虫(如猪虱)吸血而感染,一般在温度、湿度较高的夏秋季节多发,主要引起猪高热、贫血、黄疸和全身发红,因此又称红皮病.尤其是1月龄左右的仔猪发病更严重,可引起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6.
1临床症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典型症状为高热、贫血、黄疸。猪发病后体温升高至40℃~41℃,偶有体温超过42℃的。病猪精神萎顿、嗜睡、转圈、呆滞,个别猪怕冷、寒颤、抽搐、不食或少食,喜饮水或嗜食碎瓦片、煤渣等异物;可视黏膜苍白、黄染,全身皮肤发红,故有“红皮病”之称。发红  相似文献   

7.
石军  刘强  高启腾  方月  王彦 《猪业科学》2006,23(6):62-63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和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引起猪高热、贫血、黄疸和全身及局部皮肤发红,呈地方性流行,可引起猪只大批死亡,是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本病于1932年在印度首次发现,目前猪附红细胞体在病原分类学地位上尚有争议(有人种认为是原虫,有人认为是立克次氏体,但至今仍不能在非细胞培养基上培养猪附红细胞体)。  相似文献   

8.
猪附红细胞体病(农忠东田东县平马镇怀民十队531500)问: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症状、治疗方法怎样?有什么特效药?新肿凡纳明哪里有售?答:猪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以发热、贫血和黄疸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病原体是属立克次氏...  相似文献   

9.
临床症状病猪表现精神沉郁,体温在40.0℃~41.7℃,皮肤发红,耳背青紫色,被毛无光泽,毛孔有铁锈样出血,腹泻,排浅红色尿,啃咬现象较明显,舔食从断尾处流出的血液,眼结膜出现不同程度的苍白黄染,病畜消瘦。哺乳猪常常出现皮肤无血色、贫血以及黄疸等症状。怀孕母猪可分为急性以及慢性感染两种,急性的症状有厌食、发烧(40℃~41.7℃),厌食可长达1~3天之久,发烧通常发生在分娩前的母猪,持续至分娩过后,有时母猪也会有乳房以及阴部水肿的症状出现。分娩过后,母猪的产乳量降低,母性缺乏,所产下的仔猪发育不良,若无治疗,母猪可于分娩后的第3天后自…  相似文献   

10.
病猪表现精神沉郁,体温在40.0℃~41.7℃.皮肤发红,耳背青紫色,被毛无光泽,毛孔有铁锈样出血,腹泻,排浅红色尿,啃咬现象较明显。舔食从断尾处流出的血液,眼结膜出现不同程度的苍白黄染,病畜消瘦。哺乳猪常常出现皮肤无血色、贫血以及黄疸等症状。怀孕母猪可分为急性以及慢性感染两种,急性的症状有厌食、发烧(40℃~41.7).厌食可长达1-3天之久,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两群猪附红细胞体病病例,采用传统中药与西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验、治疗方法、结果、讨论与体会七个方面对该病做了详尽阐述,有助于指导基层兽医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以水泻、脱水、呕吐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播迅速的猪传染病。大小猪只均易感染,哺乳仔猪死亡率最高。本病春秋季多发,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分期施治,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2001年6月至2003年8月份,猪附红细胞体病在我市猪群中普遍爆发流行,给我市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发病率高,传播快,单纯用抗生素和磺酸类以及四环素类药物治疗效果较差。作者参阅相关资料,结合临床经验,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各种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对本病均有易感性,无明显的季节性,在我市普遍爆发流行本病多在6~10月份,猪一般多呈隐性感染,在应激反应、饲养管理不良、气候恶劣、长途运输、预防接种等,均可使猪隐性感染而突然发病,甚至大群发生,出现高发病…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中药小兰杜对猪螨虫的治疗效果。以患病猪只为试验动物,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1组涂擦75%酒精,试验2组涂擦3.3%小兰杜酒精浸泡液,实验3组涂擦5%小兰杜酒精浸泡液,实验4组涂擦10%小兰杜酒精浸泡液;对照5组以1%伊维菌素稀释液0.2 mL/kg皮下注射。间隔1 d涂擦一次药物,连续涂擦2周。伊维菌素每7天注射一次。1、7、14 d后观察治疗效果,用低倍显微镜观察螨虫数量,观察并记录病猪临床症状。低剂量组螨虫转阴率在第7天、第14天分别为18.2%、14.1%,中剂量组镜检螨虫转阴率在第7天、第14天分别为38.2%、62.8%,高剂量组临床症状好转迅速,镜检螨虫转阴率在第7天为72.4%,第14天达到100%,临床症状消失,伊维菌素组螨虫转阴率在第7天、第14天分别为60%、84.9%。高剂量为最佳用药剂量,临床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5.
16.
仔猪腹泻病是仔猪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很高。临床一般采用抗生素治疗,由于细菌的耐药性,往往疗效不佳。选择由白头翁、苦参、黄芩、广木香等8味中草药研制成“香参口服液”对发生腹泻病的20日龄哺乳仔猪和35日龄断奶仔猪每天按100mL,分2次灌服,连用了3-5d,观察疗效。其结果,“香参口服液”对治疗仔猪腹淀疗效好,疗程短,治疗总有效率达86.35%,治愈率达77.25%。  相似文献   

17.
18.
中药"乳炎灵"注射液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试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奶牛隐性乳房炎是严重危害乳产业的三大疾病之一 ,主要是由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美国 110 0万头泌乳奶牛中的 5 0 %患有隐性乳房炎 [1 ] ,而我国乳房炎的发病率则更高 ,临床型为 33.4 1% ,隐性乳房炎为73.91,阳性乳区 4 4 .74 % [2 ] 。笔者等对江苏 2个奶牛场的 30 0头泌乳期奶牛进行调查 ,阳性 185头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平均达 6 1.6 7%。奶牛隐性乳房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是可以使产奶量下降 10 %~ 15 % [3] ,并且乳质量下降 ,有的还转化成临床型乳房炎。通常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效果不稳定 ,容易复…  相似文献   

19.
猪丹毒是一种热性传染病,夏秋两季多有流行,2~8个月的幼猪最易感染,常在耳部、颈部、下腹部、腿内部等皮肤上出现不规则的紫红色的疹块,由于色似丹涂,故称丹毒。有的红疹块突出于皮肤,形如火印之痕迹,故又名打火印。  相似文献   

20.
犊牛脐炎又称脐带炎,是指新生犊牛脐血管(脐动脉、脐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本病的特征为脐带和脐孔周围组织充血、发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