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茶戏的特色民族唱腔及丰富的舞台表演形式,对民族传统声乐文化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采茶戏的渊源历史影响了民族传统声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同民族声乐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多是由采茶戏的演唱部分发展而来。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采茶戏对民族传统声乐文化的影响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采茶戏作为茶文化中最直观反映民众生活的声乐艺术表达形式,其表演运用的伴奏乐器以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为主。伴奏音乐中以竹笛韵律作为主线贯穿戏曲的音域走向和情绪表达。基于此,本文主要以采茶戏艺术表演竹笛演奏中的"技、韵、情"三元素进行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3.
白明辉 《福建茶叶》2016,(3):407-408
在200多年的时间里,抚州采茶戏从自发到自觉、从随意即兴表演到程式化的民族音乐,其吸收了民歌、方言、各地方戏曲艺术等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中积淀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曲艺表演风格。本文首先分析抚州采茶戏的发展简况,从而概括出民歌、方言、戏曲等传统文化对抚州采茶戏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对形成抚州采茶戏音乐特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冀东皮影戏作为我国的国粹,是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点。在采茶戏的大背景下,冀东皮影戏这类小众戏曲表演在茶文化复兴的带动下,进行了传统再现的现代化表演。四胡与二胡是冀东皮影戏中的通用弦乐乐器,也是采茶戏中的常见伴奏乐器。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在传统采茶戏背景下,冀东皮影戏中四胡与二胡的异同点以及融合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声乐演唱教学中,对学生的音色曲风的塑造,情感调动能力提升、声乐演唱技巧的强化等都十分重要,并对教育对象未来的演绎道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应发挥茶戏曲表演技巧的作用的功能,将其科学的应用到学生技能提升和艺术素养培养的各个阶段。即以茶戏曲表演为着力点,构建多元化的声乐演唱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人体机能特征,设计多层次的演唱技巧训练方案。基于学生的原始声腔,对学生的气息控制进行有效的教导。  相似文献   

6.
采茶戏表演起源于中国的中南部地区,因地域文化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类别。但是无论是何种类别的采茶戏,归根溯源都是受着当地文化的熏陶和渗透而形成的。它所表现的内容都离不开当地民族文化风情。因此,情绪表达是采茶戏表演非常关键的因素。恰当的情绪表达能使采茶戏表演不仅具有美学气质,更具有深厚内涵。因此,本文立足于情绪认知的层面,在对采茶戏表演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探究了满足于情绪认知理论要求下的采茶戏表演创新思路。希望这些思路对于日后的采茶戏表演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采茶戏锣鼓音乐是将两种民间传统艺术采茶戏与锣鼓结合在一起的全新音乐艺术形式,其具备舞蹈与歌唱双重表达方式,是一种广受人民群众喜爱、乡土气息浓郁的音乐形态。在采茶戏锣鼓音乐中,江西萍乡采茶戏最具代表性,其丰富的表现力、文化内涵、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成为江西最突出的地方戏曲剧种。其戏曲表演不仅有着完善的锣鼓乐曲牌,还有着严谨的锣鼓乐队组合形态,具有系统化的表演程序让采茶戏舞蹈、音乐与锣鼓声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组合方式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在数百年的岁月中不断传承与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萍乡旅游的招牌表演,这也为我国采茶戏锣鼓音乐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本文通过对萍乡采茶戏为代表的戏曲剧种中基本形式、歌唱表现手法、舞蹈表现形态进行分析,寻求采茶戏锣鼓音乐在当前我国现代化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采茶戏是民间较为重要的传统剧目形式之一,合理对采茶戏进行设计和表演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采茶戏一般是随着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种类繁多的特点,能够对淳朴的民风加以反映。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借鉴多种类型的民间舞蹈、民歌以及戏曲等艺术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并且其能够代表地方戏曲艺术的综合。本文从采茶戏中的舞蹈和音乐元素内涵入手,对采茶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够为采茶戏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采茶戏历史悠久、形式独特,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之一。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已逾百年,将采茶戏与高校音乐教育融合,结合地域人文、地理、民族文化传统等,能够改善音乐课堂教学的结构,补充高校音乐发展史、声乐戏曲教学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目的,使学生领略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采茶戏曲是将中国古典采茶文化浓缩至戏曲文学中,通过对采茶文化的了解而形成的艺术体系。我国采茶戏的主体音乐为采茶戏曲伴奏。戏曲伴奏不仅仅是戏曲的配乐,还是戏曲中不可缺少的烘托部分。欣赏采茶戏曲是了解我国采茶文化,解读古代戏曲文学艺术形式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我国的古典戏曲品鉴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乐器伴奏、剧本描述、乐曲创作、舞台表演等很多环节。赏采茶戏中乐器伴奏,主要是欣赏音乐意境、音乐风格以及音乐功能。  相似文献   

11.
采茶戏音乐是茶乡民俗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采茶音乐文化在以其独特的内涵诠释着茶乡人民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与民族声乐不可分割的关系。采茶音乐以采茶戏为主要内容。该音乐形式在声腔方面延续了民族声乐的特点,在演唱内容方面都借鉴并传承了民族声乐的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12.
李淑君 《福建茶叶》2016,(6):352-353
采茶戏具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气质和韵律,在历史的推移演变之下,采茶戏音乐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实践。源于民间的采茶戏与当地民歌、小调、灯彩音乐有极为密切的关联,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构成内容,它以群众的日常采茶劳作为对象,富含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表现为歌颂采茶活动的戏曲文化形式,我们可以从采茶戏音乐本体的声腔和器乐两方面入手,揭示出采茶戏音乐的形态和特征,将其作为一种"流动的传统"突显出采茶戏特有的地域性特色和风格。  相似文献   

13.
采茶戏作为我国江南地区和岭南部分省份的传统戏曲之一,早已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尤其以赣南采茶戏最为有名。作为一种客家民俗文化,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与体育舞蹈有一定相似之处,因此两者之间的结合就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内容。有鉴于此,本文从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出发,探究采茶戏与体育舞蹈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4.
王洁 《福建茶叶》2016,(12):359-360
江西采茶戏又名三角戏,它是源于客家文化的艺术瑰宝,具有当地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和神韵,成为了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江西采茶戏之中,以民众的日常生活采茶劳作为题材,吸纳了江西客家的民歌、民间舞蹈形式、民间灯彩、民间戏曲等艺术营养,具有地方传统习俗特点,通过对江西采茶戏音乐的唱腔艺术挖掘,可以看到由江西采茶戏音乐艺术形态中所折射出的审美和文化。  相似文献   

15.
魏松云 《福建茶叶》2016,(6):346-347
采茶戏是采茶人自编自演关于茶事活动的戏曲。特点是地方口音重,茶味浓郁,其间所有的特点都和茶有关。大多采茶戏的舞蹈创作和表演,是广大茶农在采茶的劳动过程中完成的。其舞蹈历史传承悠久,文化艺术风格独具一格,舞蹈审美设计独具特色。采茶戏既传承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了其他各类艺术的表现手法。这样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的采茶戏,其舞美设计的发展,决定着采茶戏是否能够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6.
粤北采茶戏是戏曲的一种,兴起于明清时期,在闽赣地区逐渐形成规模。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中华文化一起进入岭南地区,在粤北地区也流行开来。粤北小调通过不断的吸收赣湘地区的民俗民风及歌舞歌剧的表演形式,逐渐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多样化的今天,粤北采茶戏的研究和发扬保护极具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蕾 《福建茶叶》2016,(11):320-321
中华戏曲分支庞多,尤其是地方戏,更是一地一戏各有风韵。然而面对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地方戏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采茶戏给了大家启示。采茶戏发源于民间,其声腔从地方土语中吸收借鉴,极具地方特色,诙谐有趣,同时器乐规模具有弹性,可大可小,降低了表演对场地的要求。因此地方戏在文化全球化趋势下的出路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深入群众,寻求新生。  相似文献   

18.
采茶戏是我国戏曲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曲种,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征和深深的民族精神烙印,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劳动创作的结晶。但随着历史的前进与社会的变迁,采茶戏也面临着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采茶戏的内容进行分析,并探索采茶戏如何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舞蹈文化在采茶戏表演中的应用,大大丰富了采茶戏的形式和内涵,研究舞蹈文化在采茶戏表演中所发挥的作用,旨在更好的促进两者的融合以及茶文化的传承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舞蹈文化在采茶戏表演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0.
采茶戏自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江南地区和岭南部分省份重要的汉族戏曲之一,当前以赣南采茶戏最为突出。赣南采茶戏作为一种客家民俗文化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那么,从表演形式讲,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拥有一定共同点,如何将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结合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笔者从赣南采茶戏出发,分析其"三绝"、"矮子"、"单袖筒"和"扇子花"的艺术特征,并如何将采茶戏完美融合到体育舞蹈教学作深入浅出的探讨,仅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