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本试验研究了呼伦贝尔羊(HL)和呼伦贝尔羊与杜泊羊杂交1代(HZ)羔羊在自然放牧(NG)与放牧补饲(GS)2种不同育肥方式下,其血浆和肌肉组织(背最长肌、臂三头肌、股二头肌)中氨基酸(AA)组成的变化。采用2×2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体重、体况接近的健康4月龄断奶HL和HZ公羔各60只。因素1为育肥方式,分为NG与GS;因素2为品种,分为HL与HZ。共分为4组,每组30只。进行为期60 d的育肥。结果表明:1)NG组血浆中必需氨基酸(EAA)、限制性氨基酸(LAA)、功能性氨基酸(FA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显著低于GS组(P0.05),呈味氨基酸(DAA)含量有低于GS组趋势(0.05≤P0.10)。2)与GS组相比,NG组背最长肌中粗蛋白质(CP)、LAA含量显著升高(P0.05)。3)与GS组相比,NG组臂三头肌中LAA和DAA含量显著降低(P0.05),EAA含量均有降低的趋势(0.05≤P0.10)。4)NG组股二头肌中CP、EAA、NEAA、TAA、LAA、BCAA、DAA含量显著低于GS组(P0.05)。5)与HL组相比,HZ组血浆EAA,背最长肌LAA,臂三头肌BCAA和股二头肌EAA含量显著(P0.05)或有显著趋势升高(P0.10)。由此可见,GS羔羊肉蛋白质营养价值优于NG,HZ羔羊肉蛋白质营养价值优于HL羔羊。  相似文献   

2.
《饲料工业》2017,(5):29-32
试验研究了自然放牧(NG)与放牧补饲(GS)育肥对呼伦贝尔羊(HL)和呼杜杂交1代(HZ)羔羊育肥性能及屠宰性能的影响。采用2×2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4月龄断奶后HL和HZ公羔各60只,共120只,分为4组,每组30只。因素1为育肥方式,分为NG与GS;因素2为品种,分为HI和HZ。育肥期均为60 d。结果表明,与NG组相比,GS能显著增加羔羊的体重、日增重、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与大网膜脂重,提高屠宰性能(P<0.05);在整个育肥阶段,HZ羔羊体重均显著高于HI羔羊(P<0.05),且HZ羔羊屠宰性能优于呼伦贝尔羔羊。与NG相比,GS可显著提高羔羊的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同种育肥方式下,HZ羔羊体重增加极显著大于HL羔羊,且屠宰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育肥方式对欧拉型藏羊羔羊肌内脂肪与解偶联蛋白(UCP3)基因表达的关系,试验选取欧拉型藏羊羔羊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测定肌内脂肪和UCP3基因m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试验组欧拉型藏羊羔羊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肌肉中UCP3基因mRN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试验组欧拉型藏羊羔羊背最长肌与股二头肌肌肉中UCP3基因mRNA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欧拉型藏羊羔羊背最长肌与股二头肌肌肉中UCP3基因mRNA的表达差异也不显著P0.05)。欧拉型藏羊羔羊背最长肌中UCP3基因表达量与其肌肉中肌内脂肪(IMF)的含量呈负相关(r=-0.326,P=0.368),股二头肌肌肉中UCP3基因表达量与其肌肉中IMF的含量呈负相关(r=-0.312,P=0.269)。说明UCP3基因可作为与胴体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4.
对南方农区舍饲育肥和农田放牧饲养下的波徐杂交羊、波尔山羊和徐淮山羊3个类群的6月龄羔羊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和肉质分析。结果表明:舍饲育肥饲养的波徐杂交羊(Ⅰ)和波尔山羊(Ⅱ)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GR值等指标极显著优于舍饲徐淮山羊(Ⅲ)和农田放牧杂交羊(Ⅳ)(P0.01);舍饲育肥饲养的羔羊与农田放牧饲养的羔羊在肌肉失水率、熟肉率和嫩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舍饲育肥羔羊的肌肉保水力有增加趋势,肌肉嫩度也得到一定提高;农田放牧饲养方式有助于提高羔羊肌肉的红度(P0.05);两种饲养方式饲养的羔羊的肌肉在常规营养成分粗蛋白质、灰分和水分含量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肌内脂肪含量上舍饲育肥方式更具优势(P0.05),其风味和多汁性更佳;在肌肉中氨基酸含量方面,农田放牧杂交羔羊(IV)肌肉中17种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舍饲的各个组(P0.05),舍饲的3个组中,波徐杂交羔羊(I)和波尔山羊羔羊(II)肌肉中17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徐淮山羊羔羊(III),但差异不显著(P0.05),I组与II组之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中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舍饲育肥饲养的羔羊肌肉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及羊肉风味优于放牧加补饲的羔羊(P0.05)。在不同类群方面,同在舍饲育肥条件下,波尔山羊和波徐杂交羊比徐淮山羊表现出较高的胴体品质(P0.05)和肌内脂肪含量(P0.05),但肉色的红度值低于徐淮山羊(P0.05),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育肥方式对呼伦贝尔羔羊及呼伦贝尔羊与杜泊羊杂交1代羔羊小肠及胰腺酶活性的影响。采用2×2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第1因素为育肥方式,分自然放牧和放牧补饲;第2因素为品种,分呼伦贝尔羔羊及呼伦贝尔羊与杜泊羊杂交1代羔羊(由呼伦贝尔母羊与杜泊公羊杂交而来)。选择体重相近的健康4月龄断奶呼伦贝尔羔羊和呼伦贝尔羊与杜泊羊杂交1代羔羊各60只,各分为2组,每组30只。育肥阶段分为育肥前期、育肥后期2个阶段,共60 d。放牧补饲组羔羊每只每天补饲精料在育肥前期为0.27 kg,育肥后期为0.53 kg。育肥试验结束时,分别从每组羔羊中随机选取5只羔羊进行屠宰,取小肠及胰腺组织测定酶活性。结果表明:与自然放牧相比,放牧补饲可显著提高羔羊十二指肠的胰蛋白酶、脂肪酶及糜蛋白酶活性,空肠、回肠与胰腺的淀粉酶、脂肪酶及胰蛋白酶活性(P0.05)。与呼伦贝尔羔羊相比,呼伦贝尔羊与杜泊羊杂交1代羔羊的十二指肠淀粉酶、糜蛋白酶活性,空肠及回肠的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十二指肠胰蛋白酶、胰腺脂肪酶活性的增加趋于显著(0.05≤P0.10)。总之,与自然放牧相比,放牧补饲能够提高羔羊的小肠及胰腺的消化酶活性,呼伦贝尔羊与杜泊羊杂交1代羔羊的小肠及胰腺的消化酶活性高于呼伦贝尔羔羊。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在肌肉和脂肪中的DNA甲基化模式及mRNA表达水平,试验以5月龄巴什拜羊羔羊为研究对象,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检测MSTN基因启动子区和第1外显子甲基化模式,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STN基因在巴什拜羊股二头肌、股三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背最长肌和尾脂中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肌肉组织甲基化概率高于脂肪组织,其中,股二头肌、股三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背最长肌和尾脂的甲基化概率分别为74.2%、74.2%、83.2%、83.7%、82.1%和25.3%,MSTN基因在股二头肌、股三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尾脂(P < 0.05),股二头肌、股三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和背最长肌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巴什拜羊肌肉和脂肪MSTN基因DNA甲基化水平与MSTN基因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r=-0.886,P < 0.05)。  相似文献   

7.
饲养方式对滩羊羔羊肌肉及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饲养方式对滩羊羔羊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择24只健康且体重相近(14.16 kg±0.58 kg)的2月龄滩羊羔羊随机分成舍饲组和放牧组,每组12只,于4月龄屠宰取其背最长肌、股二头肌、膈肌、皮下脂肪、肾周脂肪、尾部脂肪,用气相色谱仪测定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①在肌肉组织饱和脂肪酸中,与放牧组相比,舍饲组滩羊羔羊股二头肌丁酸、棕榈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膈肌辛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在肌肉组织不饱和脂肪酸中,与放牧组比较,舍饲组滩羊羔羊背最长肌棕榈油酸、花生四烯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γ-亚麻酸、α-亚麻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二十碳五烯酸(EPA)、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极显著提高(P<0.01);股二头肌花生四烯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十七碳一烯酸、α-亚麻酸、EPA、n-3 PUFA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膈肌棕榈油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②在脂肪组织饱和脂肪酸中,与放牧组比较,舍饲滩羊羔羊皮下脂肪十一碳酸、十五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十三碳酸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肾周脂肪葵酸、肉豆蔻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丁酸、硬脂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尾脂十一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在脂肪组织不饱和脂肪酸中,与放牧组比较,舍饲滩羊羔羊皮下脂肪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肉豆蔻油酸、棕榈油酸、γ-亚麻酸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肾周脂肪十八碳一烯酸、α-亚麻酸、n-3PUFA含量显著提高(P<0.05),肉豆蔻油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十七碳一烯酸、二十碳二烯酸、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尾脂肉豆蔻油酸、棕榈油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综上,不同饲养方式对滩羊羔羊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含量存在一定影响,舍饲滩羊羔羊股二头肌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肾周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放牧滩羊羔羊。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2月龄滩羊羔羊脂肪和肌肉组织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试验选择24只体重接近、健康的刚出生的滩羊羔羊随机分成舍饲和放牧组,每组滩羊羔羊各12只,放牧组羔羊随放牧哺乳母羊饲养,舍饲组随舍饲哺乳母羊饲养,于2月龄时屠宰取膈肌、股二头肌、背最长肌、尾部脂肪、肾周脂肪和皮下脂肪,用气相色谱仪测定脂肪酸含量。试验结果表明:(1)在肌肉组织的脂肪酸中,与放牧组相比,舍饲组滩羊膈肌中棕榈酸、花生酸、反式油酸的含量显著提高(P < 0.05)|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的含量极显著提高(P < 0.01),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甲酯(EPA)、二十二碳六烯酸甲酯(DHA)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 < 0.01)。股二头肌中肉豆蔻酸、棕榈酸、亚油酸的含量极显著提高(P < 0.01),α-亚麻酸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 < 0.01)。背最长肌中花生酸的含量显著降低(P < 0.05),花生四烯酸的含量显著提高(P < 0.05)|棕榈酸、反式油酸的含量极显著提高(P < 0.01),α-亚麻酸、EPA、DHA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 < 0.01)。(2)在脂肪组织的脂肪酸中,与放牧组相比,舍饲组滩羊尾部脂肪的硬脂酸、反式油酸、亚油酸的含量极显著提高(P < 0.01),α-亚麻酸含量极显著降低(P < 0.01)。肾周脂肪的硬脂酸、反式油酸、亚油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 < 0.01),α-亚麻酸含量极显著降低(P < 0.01)。皮下脂肪的肉豆蔻酸、花生酸、α-亚麻酸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 < 0.01)。综上,不同饲养方式滩羊羔羊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的脂肪酸含量不同。 [关键词] 滩羊羔羊|饲养方式|肌肉组织|脂肪组织|脂肪酸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育肥的小尾寒羊和寒泊羊的羔羊为试验动物,采集背最长肌、臂三头肌、股二头肌和臀中肌样品,测定了肌纤维横截面积、直径、粗脂肪含量和氨基酸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寒泊羊背最长肌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积均小于小尾寒羊(P<0.01),股二头肌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积大于小尾寒羊 (P<0.05)。寒泊羊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粗脂肪含量高于小尾寒羊(P<0.01,P<0.05),臂三头肌和臀中肌粗脂肪含量略高于小尾寒羊(P>0.05)。小尾寒羊肉中牛磺酸含量高于寒泊羊(P<0.01),其余17种氨基酸含量两品种羊肉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肉鲜味有关的5种氨基酸,寒泊羊肌肉的含量高于小尾寒羊。除赖氨酸和色氨酸外,其余6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寒泊羊肌肉的含量高于小尾寒羊。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蒙古羊与杜泊羊的杂交优势,试验测定了以蒙古羊为母本、杜泊羊为父本的杜蒙F1代羔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结果表明:杜蒙F1代羔羊前胸宽深,后躯丰满,肉用体型表现优于蒙古羊羔羊;杜蒙F1代羔羊屠宰性能各项指标好于蒙古羊羔羊,其中胴体重、净肉重、净肉率、屠宰率显著高于蒙古羊羔羊(P0.05);杜蒙F1代羔羊肉色鲜红,亮度(L*值)、红度(a*值)大于蒙古羊羔羊,而黄度(b*值)小于蒙古羊羔羊;杜蒙羊F1代羔羊股二头肌、臂三头肌、背最长肌嫩度也优于蒙古羊羔羊相应部位;股二头肌、臂三头肌肌内脂肪含量高于蒙古羊羔羊。说明以蒙古羊为母本、杜泊羊为父本的杂交组合可提高肉羊屠宰性能,改善羊肉色泽及嫩度。  相似文献   

11.
在青海省刚察县哈尔盖镇察拉村随机选择6月龄藏系羔羊60只和陶×藏杂一代羔羊30只进行60 d同品种羔羊短期育肥试验和不同品种羔羊短期育肥试验。结果表明:藏系羔羊在放牧+补饲饲养管理下,比纯天然放牧生长发育快,只均日增重高出46.4 g,且差异极显著(P〈0.01);陶×藏杂交羔羊生长速度快,杂种优势显著,只均日增重高出放牧+补饲藏系羔羊47.3 g,差异也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2.
杜寒羔羊肌肉的纤维组织及营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杜寒羔羊肉的营养特点,采用常规技术和显微扫描等技术对初生和断奶期杜寒羔羊3个部位(臂三头肌、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羊肉的组织学性状(肌纤维直径、密度)和营养特性(肌内含水量、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钙、磷等指标及羊肉蛋白质中的18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断奶期杜寒羔羊肉各部位肌肉纤维直径大于初生期羔羊肉的纤维直径(P0.05),而肌肉的纤维密度小于初生时期的纤维密度(P0.05)。初生羔羊各部位纤维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纤维密度差异显著(P0.05);断奶期羔羊各部位纤维直径只有在臂三头肌与其他2个部位间差异显著(P0.05),纤维密度在3个部位间差异显著(P0.05)。断奶期各部位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高于初生期各部位肌肉的含量(P0.05),而水分、钙、磷(除背最长肌外)含量低于初生期(P0.05)。杜寒羔羊肉氨基酸含量丰富,断奶期和初生期所含人体必须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7.42%和9.20%。  相似文献   

13.
湖羊肌肉营养特点及肌纤维组织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湖羊肌肉营养特点及肌纤维组织学特性,分别测定了不同年龄(初生、断奶、成年)湖羊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钙、磷)、18种氨基酸的含量以及不同年龄湖羊不同部位肌肉(臂三头肌、股二头肌、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组织学特性(肌纤维直径、肌纤维密度)。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中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脂肪、粗蛋白质、粗灰分、钙和磷的含量逐渐增加,且成年羊与初生羔羊和断奶羔羊之间差异显著(P0.05)。湖羊肌肉中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P0.05),非必需氨基酸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致呈增加趋势。在湖羊肌肉的所有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其次是天冬氨酸。不同年龄湖羊的肌纤维直径均表现为背最长肌股二头肌臂三头肌,肌纤维密度均表现为背最长肌股二头肌臂三头肌,且同龄湖羊3个部位之间的肌纤维密度均差异显著(P0.05)。相同部位的肌肉,其肌纤维直径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肌纤维密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小,且不同年龄间差异显著(初生羔羊与断奶羔羊的臂三头肌除外)(P0.05)。综上可知,湖羊肌肉营养丰富,氨基酸种类齐全,肌纤维组织学特性在不同年龄和不同部位间存在差异,断奶羔羊肉营养更丰富,更具香、嫩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比较研究了无角陶赛特(父本)×小尾寒羊(母本)的杂交一代羔羊(简称为陶×寒F1)分别在7、13月龄屠宰时对羔羊肉化学成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7、13月龄的陶×寒F1羔羊的背最长肌中,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钙、磷等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7月龄羔羊背最长肌中的谷氨酸、苏氨酸、亮氨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13月龄羔羊(P0.05);组氨酸含量则显著低于13月龄羔羊(P0.05),其它氨基酸含量与总必需氨基酸含量、总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总氨基酸含量2个月龄羔羊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除7月龄羔羊背最长肌中亚油酸的含量较13月龄高出近45%(P0.05)外,其它脂肪酸的含量、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不饱和脂肪酸/总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含量2个月龄羔羊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7月龄羔羊相比,13月龄羔羊背最长肌中的镁、锌、铜、锰含量均有提高趋势(P0.05),其中铁含量增加17.2%。因此,13与7月龄陶×寒F1羔羊肌肉的营养价值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5.
库鲁斯台草原羔羊育肥及屠宰性能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 6月龄的当地新疆细毛羊羔羊和当地新疆细毛羊与南非肉用细毛羊杂交一代羔羊各 40只 ,分成两组 ,研究不同育肥方式对两组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放牧条件下 ,对断奶羔羊适当补饲适量精料能极显著地提高日增重(P <0 0 1)。试验结束后 ,选取 9月龄羔羊进行屠宰试验 ,比较不同育肥方式对羊胴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补饲能极显著地提高胴体重 (P <0 0 1) ,同时屠宰率、净肉率和眼肌面积等指标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并且杂交一代羊在育肥和屠宰性能等方面都优于当地羊。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杂交羔羊肉品质特性,试验采用肉品质测定的方法。结果表明:杜泊公羊与小尾寒羊母羊杂交F1代(简称杜寒F1代)和德克塞尔与小尾寒羊母羊杂交F1代(简称德寒F1代)6月龄羔羊肉食用品质好于小尾寒羊,小尾寒羊、德寒F1代和杜寒F1代羔羊臂三头肌肉中肌纤维组织学特性无显著差异(P0.05);杜寒F1代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肉嫩度好于德寒F1代和小尾寒羊,杜寒F1代和德寒F1代羔羊肉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低于小尾寒羊,但羔羊肉营养成分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15,(3):65-68
采用2×2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体重相近的4月龄断奶呼伦贝尔羊公羔和呼伦贝尔羊与杜泊羊的杂交一代公羔各6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30只。其中,因素一分为自然放牧和放牧补饲两种饲养方式,因素二设2个品种,分别为呼伦贝尔羊公羔和呼伦贝尔羊与杜泊羊的杂一代公羔。自然放牧组在天然草场进行自然放牧,放牧补饲组在自然放牧的基础上每天补饲两次,试验期2个月。在试验结束时,分别从每组中选择5只公羔进行屠宰,采集瘤胃液。结果表明:与自然放牧组相比,放牧补饲可显著增加呼伦贝尔和杂一代羔羊的瘤胃NH3-N和BCP浓度(P0.05),p H值有降低的趋势(P=0.07)。放牧补饲促进了羔羊的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物对日粮氮源的有效利用。呼伦贝尔和杂一代羔羊的瘤胃发酵功能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为科学制定呼伦贝尔地区的羔羊放牧补饲育肥方案、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提高牧民经济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纯种小尾寒羊、东寒杂一代羊及杜寒一代羊各5只在大群舍饲条件下育肥,满6月龄宰杀做肌肉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杜寒杂一代羊肌肉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纯种小尾寒羊与东寒杂一代羊(P0.01),而东寒杂一代羊肌肉脂肪含量又极显著低于小尾寒羊(P0.01);东寒杂一代羊和杜寒杂一代羊肌肉铁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以杜寒杂一代羊为最高(167.02 mg/kg);东寒杂一代羊肌肉锰及锌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3组羊肌肉水分、蛋白质、灰分及总磷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小尾寒羊经杂交后,其肌肉脂肪含量明显降低,矿物质中铁、锰及锌含量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9.
1肉用羔羊的育肥方法1.1国内采用的育肥方法我国羔羊育肥方法有放牧育肥、舍饲育肥和混合育肥,这里主要介绍一下舍饲育肥。这种方式适用于农区和山区丘陵的羔羊舍饲育肥。舍饲育肥通常为75~100d,过短,育肥效果不显著;过长,饲料报酬低,效果也不好。其发育规律是:肉用羔羊在最初3个月内骨胳的发育最快,此后变慢变粗,4~6月龄时肌肉组织发育最快,以后几个月主要是脂肪组织的增长,到一岁时肌肉和脂肪的增长速度几乎相等。1.2国外采用的育肥方法国外肥羔生产已由粗放的经营方式转向规模大、技术工艺先进的专业化、工厂化生产。工厂化生产系指在…  相似文献   

20.
选取草原短尾羊×呼伦贝尔羊♀杂交一代羔羊和呼伦贝尔羊羔羊作为研究对象,对尾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0、90和150日龄草原短尾羊×呼伦贝尔羊♀杂交一代羔羊和呼伦贝尔羊公母羔体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尾长和尾宽差异显著(P<0.05)。说明以草原短尾羊为父本改良呼伦贝尔羊,尾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