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进行了玉米套种冬油菜玉米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套种冬油菜模式下,玉米种植密度6.00万株/hm2的处理产量最高,效果最好;2种作物合计产量达15 647.05 kg/hm2。因此,玉米套种冬油菜模式下玉米种植密度以6.00万株/hm2左右适宜临夏川塬灌区推广。  相似文献   

2.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以金凯2号为指示品种,在庄浪县进行了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旱地条件下,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最佳种植密度为6.24万株/hm2,宽行70 cm,窄行40 cm,最佳株距为29.2 cm,在该种植参数下产量可达14 031.2 kg/hm2。  相似文献   

3.
<正>在河北省试验探索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种植模式,该模式通过玉米宽窄行种植,在保持玉米亩株数与常规种植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在宽行间种植一定面积的大豆的种植方式。即玉米采用宽窄行播种,播种2行玉米,玉米大行距为160 cm,小行距为34 cm,株距17 cm。玉米宽行间种植3行大豆,大豆行距40 cm,株距10 cm,距玉米40 cm。玉米播种密度4 000株/亩,大豆播种密度10 000株/亩。  相似文献   

4.
不同套种模式甘薯与糯玉米的农艺性状及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山西省晋中及周边地区甘薯-糯玉米套种模式的选择及示范推广提供参考,通过大田试验分析甘薯和糯玉米不同种植比例下农艺性状的差异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甘薯-糯玉米不同套种模式的3个处理中,以处理2最佳,即糯玉米和甘薯的种植行数比为1∶3,玉米密度为1 800株/667m2,甘薯密度为2 800株/667m2时,糯玉米穗长21cm,穗行数18行,穗产量1 920个/667m2;甘薯干物质率为27.31%,出粉率为18.72%,产量为2 949.33kg/667m2,经济效益达5 486.93元/667m2,该模式可在山西省晋中及周边地区进行大面积示范。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习惯改变,鲜食蚕豆作为餐桌上的美味时鲜蔬菜,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青睐。我们结合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结果,制定了曲靖市"桑园套种鲜食蚕豆高效种植技术规程"(DG5303/T10-2015)地方标准,作为提高鲜食蚕豆单产水平和质量标准依据。应用云豆147、凤豆6号等蚕豆新品种,按照桑树种植规格为120 cm×33 cm的田块,在桑树间条播2行;桑树种植规格为150 cm×33 cm的田块,在桑树间条播3行,株距保持12~13 cm。云豆147等分枝强的品种用种量150~180 kg/hm2,保证90 000~120 000株/hm2基本苗;凤豆6号等分枝弱的品种用种180~225 kg/hm2,保证150 000株/hm2基本苗。结合肥水管理、综合病虫害防治和适时采收等综合配套技术的运用,曲靖市每年推广应用3 000多公顷,单产鲜荚12 800 kg/hm2左右,淡季上市,市场平均价格5元/kg,产值约为64 000元/hm2,年产值1.9亿元左右,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通过高产创建带动大面积鲜食蚕豆生产,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试验观察先玉335和郑单958两品种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在设计的密度范围内,两玉米品种均随着密度增加生育进程变长,同时随着密度的增加,其株高、穗位提高,秃顶增长,而穗粗、穗长、穗粒数、百粒重、双穗率等都呈递减趋势;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即行距为55 cm,先玉335旱地种植的最佳株距为18.9 cm,即种植密度为9.64万株/hm2;郑单958最佳株距为14.9 cm,即种植密度为12.18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甜豌豆-鲜食玉米-花菜种植模式是于11月上旬播种甜豌豆,在甜豌豆终花期套种夏季鲜食玉米,并于8月中旬套播花菜,平均甜豌豆纯利1.56万元/hm2、鲜食玉米1.86万元/hm2、花菜1.56万元/hm2,3项作物合计纯利4.98万元/hm2。该模式能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8.
玉米一穴双株与一穴单株种植模式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玉米一穴双株与一穴单株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种植密度的情况下,一穴双株种植的玉米比一穴单株种植的玉米单产高,高出的产量范围为333.3~1 428.6 kg/hm2,高出的百分比范围为3.4%~42.4%。对于一穴双株玉米种植模式,在7.50万~9.0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单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种植密度为9.00万株/hm2时,即行距为70 cm×70 cm,穴距为32 cm时,一穴双株种植的玉米单产达到最高值11 285.7 kg/hm2。  相似文献   

9.
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国内外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但合理的密植范围受品种及种植技术等的影响.本试验旨在分析种植区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进一步发挥品种和栽培密度之间的增产优势,筛选出适宜在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玉米品种、株行距配置及密度.本试验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品种、行距(宽行、窄行)、株距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穗粒数影响因素次序为品种>宽行>株距>窄行,对百粒质量影响因素次序为品种>株距>宽行>窄行,而对产量影响因素次序为品种>窄行>宽行>株距;玉米种植较优水平组合为A3 B3 C2 D2,即品种为迪卡159、宽行为80 cm、窄行为30 cm、株距为18 cm.在此条件下,迪卡159在种植密度为10.1万株/hm2(宽行80 cm、窄行30 cm、株距18 cm)时可获得较高产量,为实现西北玉米区玉米高产、稳产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等肥力状况的高沙土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泰兴香荷芋生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方法]在统一垅宽100cm、垅高20cm、垅面宽60~65cm的基础上,试验设6个种植密度处理:种植密度42000株/hm2,株距47.62cm;种植密度47250株/hm2,株距42.33cm;种植密度52500株/hm2,株距38.10cm(CK);种植密度57750株/hm2,株距34.63cm;种植密度63000株/hm2,株距31.75cm;种植密度68250赫/hm2,株距29.30cm.考查不同生育期的苗情与长势、子孙芋产量、商品芋效益。[结果]63000株/hm2种植密度处理子孙芋产量最高,达25103.70kg,/hm2,商品芋政益为97738.2元/hm2。[结论]中等肥力状况下的高沙土地区泰兴香荷芋大面积种植密度以63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玉米与不同密度甘薯套种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玉米与甘薯套作,等距分带(玉米与甘薯种植面积相等)条件下,甘薯不同密度对甘薯产量的影响显著。结果表明:适宜铜仁市玉米-甘薯套作模式的甘薯最佳密度为60000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2.
在兴电灌区进行了豌豆套种大豆高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豌豆套种大豆适宜的带幅为豌豆净带幅30 cm,种3行,行距15 cm,播种量148.5 kg/hm2;大豆带幅70 cm,种3行,行距20 cm,株距20 cm,3粒/穴,播种量45万粒/hm2。该模式为兴电灌区发展高效可持续农业的高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土壤水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密度和行株距配置的响应机制,为该地区玉米合理种植提供参考依据.以郑单958为材料,在密度D1(6.75万株/hm2,常规密度)和D2(8.25万株/hm2)条件下,设置3个行株距配置,分别为H1(60 cm等行距,常规行距)、H2(80 cm+40 cm大小行)和H3(38 cm或34.5 cm匀播,行距与株距相等),共D1H1(当地常规种植)、D1H2、D1H3、D2H1、D2H2、D2H36个处理,对各关键生育期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动态分布、有效贮水量的变化、阶段性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体积含水量随着剖面的加深而提高,D2H1在灌浆中期和成熟期0~200 cm具有最高土壤有效贮水量;各处理阶段性耗水量均为拔节期—抽雄期最高,其次是抽雄期-灌浆中期;D2 H 1处理在全生育期耗水量最低,成熟期实际产量达9612.86 kg/hm2,最高水分利用效率30.49 kg/(hm2·mm).因此,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来看,在等行距种植基础上,可将密度提高至8.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4.
在8.25万株/hm2高密度条件下,以传统行株距(行距60 cm、株距20 cm)为对照,探讨了宽行密植(行距80 cm、株距15 cm)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行密植的穗位高系数均比传统行株距种植有所下降,抗倒能力增强,收获密度、千粒重、穗粒数、籽粒产量显著增加,参试品种产量增幅为7.9%~22.0%。因此宽行密植协调了夏玉米高密度种植与抗倒性间的矛盾,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近年随着设施保护地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大棚西瓜发展很快,西瓜间作甘薯成为农民高效增收的一项简单易行的农业新技术。甘薯常规株距25 cm,受西瓜行距的制约,密度为26 250株/hm2,密度小使产量效益受影响。试验证明将株距适当缩小至17 cm,密度控制在37 500株/hm2左右,是较为合理的密度。  相似文献   

16.
2012-2013年采用扇形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云豌8号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水平和种植模式影响云豌8号的单株分枝、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单株产量,最终影响该品种的单产水平。在施用农家肥的情况下,选择株距7.5 cm,播种密度57万株/hm~2能获得最高单产;选择株距5 cm,播种密度61万株/hm~2能获得最高单产。在不施用农家肥的情况下,选择株距7.5 cm、播种密度57万株/hm~2能获得最高单产;选择株距5 cm,播种密度54万株/hm2能获得最高单产。  相似文献   

17.
正1试验目的根据陕西省玉米高产创建工作的要求,为了验证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水平,为生产提供最佳栽培技术模式,以便为我市玉米的大面积增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2试验内容本试验包括四个不同种植模式:试验地划分为3个区。1区: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行距50cm+80cm、株距21cm,密度5000株/亩);2区:创高产栽培模式(行距40cm+90cm、株距18cm,密度6000株/亩);对照:农民(习惯)种植模式(等行  相似文献   

18.
一、种植形式 以260厘米1带划畦,3月底应用地膜覆盖技术种植4行早熟马铃薯,行距40厘米,株距40厘米,667米2留苗2 300穴,到4月上旬在每带的空档中套种2行鲜食玉米,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667米2留苗1 700株,玉米与马铃薯间距50厘米.7月下旬两种作物收获后,及时整地起垄盖膜复播大白菜,株距50厘米,行距50厘米,667米2留苗2 600株.  相似文献   

19.
玉米套萝卜复播白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潞城市潞华办事处侯家庄村村民赵堂则,是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是远近有名的“科技迷”。2004~2005年,他在自家的1亩土地上采用“水果玉米套种萝卜,复播大白菜套种小油菜”的种植模式,进行了农业生产尝试,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现将该技术进行总结,以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一、种植模式以20厘米为垄距,60厘米为垄宽,每垄两侧种植2行玉米,株距25~30厘米,行距45~50厘米,每亩种植4500株左右,同时在玉米行间随意套种萝卜1000穴,萝卜、玉米收获后,复播大白菜,行距40厘米,定苗后株距40厘米,亩留苗4000株左右,在大白菜行间随意套种少量小油…  相似文献   

20.
大豆5:1行间套种高粱(玉米)是在全程免耕,大豆加密种植的基础上,每隔5行大豆,在其行间又加密种植一行高粱或玉米的创新耕作方法.此方法大豆行距为45cm,株距20cm双株,高粱、玉米在45cm大豆行间种植,高粱株距为9.5cm单株,玉米株距20cm双株,与两边大豆行间距为22.5cm,不单独占耕地面积.此耕作方法2008年开始试验,2009年开始示范,2010年在示范基础上,生产中实际推广了95.6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