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96年1月至1997年3月,每月1次在爱尔兰Galway县Cloosh林地采集土壤样品,并分析其交换性阳离子于(Ca^2+,Mg^2+,K^+,Na^+,Fe^3+,Mn^2+,Al^3+和H^+)的浓度。结果显示:在沼泽土0-60cm土层中,交换性阳离子主要为Mg^2+和Na^+,表现了海盐沉降对其的影响,但在森林土壤表层的O1层中,交换性阳离子主要为Ca^2+,说明其受森林及管理的影响;交  相似文献   

2.
灵芝菌丝发酵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La(NO3)3,接种培养7d后发现,不同2的La^3+均能影响灵芝菌丝生长期间的各种胞外酶的活性。0.005mmol/L的La^2+即可促进菌体胞外蛋白酶、纤维素酶、α-淀粉酶的活性,以0.500和1.000mmol/L时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0.500和1.000mmol/L的La^3+可提高α-淀粉酶的活性,而高浓度(2.000mmol/L)的La^3+cf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4种土壤母质发育的8个土壤的SO^2-4吸附研究发现:土壤最大吸附量与土壤的酸度呈负相关,与有机质呈正相关。砂性母质发育的SO^2-4吸附能力明显弱于粘性母质发育的土壤。在粘性母质红壤系列中,阳离子交换量与SO^2-4吸附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离子(Mg^2+)扩散的动力学方法,提出了1个区分氧化物(SiO2)表面的离子静电吸附量和化学吸附量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给定条件下,当温度为298K时,水合SiO2表面有0.040g/kgMg^2+处于化学吸附态,有0.081g/kg的Mg^2+处于静电吸附态,而在308K的温度下,化学吸附态Mg^2+的数量是0.047g/kg而静电吸附的Mg^2+数量是0.046g/kg。  相似文献   

5.
红壤,黄棕壤吸附磷酸根后对Cu^2+次级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流动法研究黄棕壤、红壤吸附磷酸根后对Cu^2+次级吸附的动力学。结果表明Cu^2+的次级吸附可用一级速率方程描述。黄棕壤吸附磷酸根后对Cu^2+吸附反应的速率下降;红壤吸附磷酸根后对Cu^2+吸附的快反应速率下降,而慢反应速率增加。升高Cu^2+浓度可能造成吸附反应机理的改变。竞争性阳离子Cd^2+和Zn^2+的存在降低了Cu^2+次级吸附反应速率。升高温度,Cu^2+次级吸附反应速率增加。土壤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生物炭在黑土区农业生产上的合理应用,采用盆栽试验的方式,供试植物为油菜,共设4个处理,土壤中生物炭添加量分别为0,100,200,300g·kg~(-1),研究了高温秸秆生物炭对典型黑土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高温秸秆生物炭导致黑土阳离子交换量降低,当生物炭用量为300g·kg~(-1)时显著低于不添加生物炭的土壤;黑土添加高温秸秆生物炭后,交换性Ca~(2+)含量下降,交换性Na~+含量变化不显著,而交换性K~+和Mg~(2+)含量上升。通过本研究,建议土壤中高温裂解生物炭用量不超过300g·kg~(-1),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不会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两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外源镧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黄潮土、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对外源镧的反应。外源镧对两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表现为抑制的影响并随着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镧对黄潮土微生物生物量的抑制作用要高于水稻土,这可能与黄潮土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较低有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对外源镧的反应较生物量碳更为敏感。外源镧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向C/N比高的微生物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用8-羟基喹啉、甲醛、间苯二酚及苯磺酸钠用原料合成了一种螯合树脂。这种树脂在pH为5时对重金属交换吸附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其对Cu^2+,Hg^2+和Pb^2+的交换容量分别为318、224和202cmol/kg。在此条件下,其对Mg^2+的交换容量仅为上述金属离子的1/10 ̄1/8。试验证明,在pH〈5时,树脂的H^+离子和重金属离子的交换比例为2:1。因此,在树脂态和酸性范围中,8-羟基喹啉与金  相似文献   

9.
一般石灰性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的测定,多采用70%乙醇溶液洗盐,pH7.0 0.1mol/L氯化铵-70%乙醇溶液进行交换处理,提取液经蒸干,灼烧,使氯化铵分解,残渣以盐酸溶解,制得含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溶液,再进行K^+,Na^+,Mg^2+的测定,整个操作过程繁杂,冗长,且测定结果偏低。我们经过改进,在一定量的交换提取液中加入适量的尿素-异丙醇-氯化锂-高氯酸混合液,直接进行K^+,Na^+。Ca^  相似文献   

10.
连续3年施用磷石膏对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已进行3年的甘蔗磷石膏定位试验为背景,研究了3年里红壤上施用磷石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仅施用氮磷钾)比较,施用磷石膏后土壤p H值、土壤总孔隙度明显下降,容重提高;土壤速效磷、有效硫、有效硅、Ca~(2+)、Al~(3+)含量显著增加;有效氮、钾有所提高;施用PG后,土壤盐基饱和度不同程度降低,降幅为1.17%~2.98%,平均降幅2.41%;而交换性钙、交换性总酸、交换性铝、阳离子交换量含量不同程度的增加。与对照比较,交换性钙、阳离子交换量分别增加45.57%和39.92%,交换性总酸和交换性铝分别增加1.74和2.84倍;土壤残留砷、镉、铬、汞、铅低于国家Ⅲ类土壤规定值。研究结果为磷石膏在红壤上的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鑫  李伟  曾庆轩  李凯  袁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3961-3963
[目的]为离子交换纤维(IEF)在L-脯氨酸吸附分离上的应用提供试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强酸IEF吸附L-脯氨酸,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和动态吸附试验研究了L-脯氨酸在IEF上的吸附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强酸IEF对L-脯氨酸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强酸IEF对L-脯氨酸的静态吸附在200 s内达到平衡,其吸附速率明显高于732树脂。强酸IEF的动态吸附量与L-脯氨酸的进口液浓度和流速有关。当L-脯氨酸溶液为3.57 g/L,其动态吸附量达185.68 mg/L。氨水可解吸交换柱上吸附的L-脯氨酸,再生后IEF仍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结论]用强酸IEF富集分离L-脯氨酸有利于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2.
用模拟酸雨淋溶法研究红壤和红色石灰土的盐基迁移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模拟酸雨对红壤和红色石灰土的原状土柱进行连续淋溶,探讨土壤盐基的淋溶强度、容量以及土壤pH和交换性盐基的变化规律。结果指出,酸雨对红色石灰土的盐基淋溶强度和容量大于红壤。交换性盐基的淋溶速率也有同样趋势;土层厚度的增加能大大降低酸雨对盐基的淋溶强度、容量和淋溶速度;红壤的pH对酸雨淋溶较敏感。而红色石灰土的交换性盐基对酸雨的反应较敏感。所以就土壤酸化速率而言,以土壤pH为指标时,则红壤大于红色石灰土;但以盐基淋失量为指标时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研究外源镁对强酸性紫色土壤阳离子交换效应。[方法]选择重庆地区强酸性紫色土壤为对象,采用1:5的土水比,用10emol(+)/LMgSO4溶液对土壤进行多次交换处理。[结果]在实验条件下,外源镁能快速取代土壤胶体上吸附的各种盐基离子,但对致酸离子(H+、A1+)则难以达到快速、完全取代,经5次交换后,盐基饱和度由46.6%上升至72.4%,土壤pH仅上升0.7个单位;Mg2+与Ca+、Na+的交换分别可以用指数方程Y=14.998e-1.4849x(R2=0.9938)、二次方程Y=0.011 1x2-0.1005x+0.233(R‘=0.986)进行很好地拟合;Mg“与K’的交换后期明显表现出有部分土壤次生黏土矿物层间固定的K’会被交换出来,导致被交换出的K’总量增加。[结论]在无酸碱中和的条件下,外源钱可以改变土壤胶体盐基离子的构成,但对于改良强酸性土壤并无实际意义,反之,过量的外源镁还可能造成土壤其他盐基离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在剖面层次上的缓冲性能特征及酸化速率大小,以红砂岩和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为对象,测定不同层次(0~20、20~40、40~60、60~80 cm和80~100 cm)土壤的pH、有机质、全氮、阳离子交换量和酸碱缓冲容量,定量比较不同母质和不同土层酸碱缓冲容量的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以红砂岩和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在0~20 cm土层比80~100 cm土层分别显著升高10.14 mmol·kg-1和4.18 mmol·kg-1,且随着水稻土初始pH(不加酸碱的pH)的增加,其酸碱缓冲容量也呈增加趋势。在0~20 cm土层,红砂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比河流冲积物母质显著增加7.38mmol·kg-1;在20~100 cm土层,2种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无显著差异。红砂岩母质发育水稻土表层酸化速率(0.78kmol H+·hm-2·a-1)大于河流冲积物母质(0.36 kmol H+·hm-2·a-1)。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交换性盐基总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全氮和交换性酸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水稻土pH与有机质、全氮和交换性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交换性盐基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阳离子交换量无相关性。研究表明,酸碱缓冲曲线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在不同土层上对加酸、加碱量的敏感程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2种母质的酸碱缓冲容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在0~20 cm土层,红砂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和酸化速率最高,其酸碱缓冲容量主要与初始pH、有机质、全氮、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和交换性酸有关,且2种母质发育水稻土均处于铝硅酸盐矿物分解和交换性盐基离子缓冲阶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冻融作用对土壤中不同吸附形式铵根离子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冻融作用对三江平原旱地土壤吸附铵根离子总量(水浸提)、强吸附态量(0.01mol/LKCl溶液浸提)的影响。[结果]冻融处理和非冻融对照处理下,相比线性方程,旱地土壤吸附的铵根离子总量能更好的由Freundlich方程拟合(R2>0.99,SE<1.69)。冻融作用对铵根离子的总吸附量基本没有影响:当土壤中加入的NH4+初始浓度从0mg/L升高到200mg/L时,冻融条件下NH4+总吸附量从-0.52mg/kg升高到39.0mg/kg;非冻融条件下NH4+总吸附量从-0.70mg/kg升高到38.5mg/kg。土壤中强吸附态NH4+的吸附等温线呈线性(R2>0.99,SE<0.54),强吸附态NH4+的吸附量经过冻融过程后有明显增加,当土壤中加入的NH4+初始浓度从0mg/L升高到200mg/L时,冻融条件下NH4+强吸附态含量从-2.36mg/kg呈线性升高到28.81mg/kg;非冻融条件下NH4+强吸附态量从-4.25mg/kg呈线性升高到25.12mg/kg。由于冻融作用降低了强吸附态NH4+吸附解吸达到平衡时土壤溶液中NH4+的浓度,因而有利于降低土壤中铵根离子的淋失。冻融作用主要影响的是以离子交换形式吸附于土壤的NH4+。[结论]该研究为控制土壤氮素过量输入水体,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冻融作用对土壤中不同吸附形式铵根离子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冻融作用对三江平原旱地土壤吸附铵根离子总量(水浸提)、强吸附态量(0.01 mol/L KCl溶液浸提)的影响。[结果]冻融处理和非冻融对照处理下,相比线性方程,旱地土壤吸附的铵根离子总量能更好的由Freundlich方程拟合(R20.99,SE1.69)。冻融作用对铵根离子的总吸附量基本没有影响:当土壤中加入的NH4+初始浓度从0 mg/L升高到200 mg/L时,冻融条件下NH4+总吸附量从-0.52 mg/kg升高到39.0 mg/kg;非冻融条件下NH4+总吸附量从-0.70 mg/kg升高到38.5 mg/kg。土壤中强吸附态NH4+的吸附等温线呈线性(R20.99,SE0.54),强吸附态NH4+的吸附量经过冻融过程后有明显增加,当土壤中加入的NH4+初始浓度从0 mg/L升高到200 mg/L时,冻融条件下NH4+强吸附态含量从-2.36 mg/kg呈线性升高到28.81 mg/kg;非冻融条件下NH4+强吸附态量从-4.25 mg/kg呈线性升高到25.12 mg/kg。由于冻融作用降低了强吸附态NH4+吸附解吸达到平衡时土壤溶液中NH4+的浓度,因而有利于降低土壤中铵根离子的淋失。冻融作用主要影响的是以离子交换形式吸附于土壤的NH4+。[结论]该研究为控制土壤氮素过量输入水体,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稀土元素镧对红壤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室内培养和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了稀土元素镧对红壤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培养试验中 ,镧对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刺激作用并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 ,在300mg/kg时 ,刺激作用达到显著水平 ,镧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作用不明显 ;在盆栽试验中 ,镧对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均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 ,在30mg/kg时 ,刺激作用达到显著水平 ;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是评价稀土农用效应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电渗析法研究紫色土、黄壤和砖红壤的酸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紫色土、黄壤和砖红壤在快速酸化过程中的酸化特征。【方法】将3种供试土壤在15 V·cm-1的外加直流电压梯度下进行连续30次,每次8 h的电渗析。并通过测定电渗析前后土壤的酸度指标、盐基离子含量以及在电渗析过程中土壤所释放的盐基离子含量来分析土壤的酸化特征。【结果】电渗析法可在短时间内实现土壤的快速酸化,3种土壤的pH均降低至4.5以下的强酸化水平。电渗析后,3种土壤的交换性酸、交换性H+和交换性Al3+含量显著增加。紫色土、黄壤和砖红壤的交换性酸含量分别从3.35、0.23和0.76 cmol(+)·kg-1增加至18.9、7.0和5.8 cmol(+)·kg-1,可见紫色土的酸化程度最为严重。土壤酸化后,水溶性和交换性K+、Na+、Ca2+和Mg2+含量降低,其中Ca2+、Mg2+的降低幅度较大。酸化导致土壤的交换性盐基总量和盐基饱和度下降,紫色土、黄壤和砖红壤的盐基饱和度从电渗析前的96.8%、82.6%和47.3%降低至电渗析后的20.5%、11.8%和12.2%。尽管紫色土的交换性酸含量远大于黄壤和砖红壤,但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和盐基饱和度也大于黄壤和砖红壤。由于各土壤的交换性Ca2+和Mg2+含量大于交换性K+和Na含量,且相对于K+和Na,Ca2+和Mg2+与带负电的土壤颗粒间具有更强的静电引力,因此在酸化过程中,一价盐基离子K+和Na在3种土壤中均表现为快速释放,而二价盐基离子Ca2+和Mg2+表现出缓慢释放和波动释放的规律。3种供试土壤,随着土壤发育程度增加,土壤的潜在酸化风险下降(紫色土>黄壤>砖红壤),但土壤的盐基饱和度表现出紫色土>黄壤≈砖红壤。可以看出,紫色土的酸化特征表现出这种明显的“双面性”,由于紫色土具有较高的CEC值,导致土壤酸化后的交换性酸含量显著高于黄壤和砖红壤,使酸化紫色土上生长的植物存在较高的铝毒害风险;同时,由于紫色土丰富的矿物组分能够对盐基离子进行及时补充,紫色土酸化后仍含有相对较高的盐基离子含量和盐基饱和度,保证了植物生长对盐基养分离子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紫色土的进一步酸化。【结论】电渗析法可用于模拟土壤的快速酸化过程;土壤的表面负电荷量和复盐基离子能力是决定土壤酸化特征的关键因素;紫色土具有异于地带性土壤黄壤和砖红壤的“双面性”酸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斜发沸石(Cp)对三种不同磷矿石的溶解作用及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斜发沸石上所吸附的阳离子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增加磷矿石的水溶性磷的作用,其增溶量因矿石种类而异。而且不同斜发沸石还因其所吸附的阳离子种类不同,对水溶性磷的增溶效果也有极大差别。各种吸附离子对水溶性磷的增溶效果依次为:H.Al-Cp>Na-Cp>NH_4-Cp>K-Cp>Ncp>Mg-Cp>Ba-Cp>Ca-Cp.但就磷矿石中酸性枸溶性磷的溶解能力而言,同样用斜发沸石处理,其对所试三种磷矿石种类影响均不大。这些事实说明斜发沸石对磷矿石中磷的增效机制,主要是通过斜发沸石上的吸附性阳离子和磷矿石中Ca~(2+)离子的直接接触交换或溶液交换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不同吸附离子对Ca~(2+)离子的选择交换力大小的序列而加以解释。此外磷矿石本身的化学组成及结晶构造等特征不同,也是产生上述磷的增溶效果不等的原因。中性或微酸性水稻土施用斜发沸石能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Bray-Ⅰ磷),并使其固磷能力有所下降。而酸性较强的土壤则因有次生固磷作用,有效磷含量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20.
湛江高桥红树林沉积物理化性质与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广东湛江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高桥核心区为研究区,在2 条垂直于海岸的样线A 和样线B 上,根据潮 汐淹没时间各选择3 个样点进行沉积柱取样,用于解析沉积物理化性质与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沉 积物为粉鄄砂型质地,其中黏粒、粉粒和砂粒含量分别为(134)%、(3912)%和(4816)%;有机质含量范围为 0.2% ~3.7%,pH 值为2.5 ~7.3,交换性盐基总量为1.4 ~16.4 cmol/ kg,总氮含量0.01% ~0.2%,总磷含量130 ~ 435 mg/ kg;A、B 样线的沉积物粒度、pH 值、盐基总量、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等理化性质差异不显著。沉 积物中11 种金属的含量从高到低分别为Al(4.5% ~ 19.2%)、Fe(1.0% ~ 4.7%)、Mn(50.4 ~ 163.4 mg/ kg)、Cr (24.4 ~43.0 mg/ kg)、Zn(14.4 ~52.1 mg/ kg)、Pb(11.3 ~ 34.9 mg/ kg)、Ni(3.5 ~ 19.4 mg/ kg)、Co(3.0 ~ 7.7 mg/ kg)、Cu(1.4 ~9.6 mg/ kg)、As(1.4 ~5.8 mg/ kg)、Mg(0.2 ~0.9 mg/ kg),除Co、Cu、As、Fe 平均含量差异不显著外, 其他金属元素间差异显著;A 样线上Cr、Cu、Mn 含量显著高于B 样线,其他金属的含量差异不显著。沉积物基本理 化性质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低潮位沉积物的含砂量、pH 值更高;垂向梯度上,细颗粒(黏粒、粉粒)含量、pH 值、盐基总量、有机质含量、总磷含量、总氮含量均以表层值最高,自表层向下逐渐降低,而含砂量则相反。金属含 量表现为更低潮位点的金属含量低,但也因金属元素而异,潮位因素对不同金属分布的影响存在差异;各样点金属 含量垂向上均以表层最高,随着深度增加而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质与pH 值、含砂量负相关,而与细颗粒含 量正相关;金属元素含量除了与含砂量显著负相关、与pH 值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与盐基总量,有机质、黏粒、粉 粒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金属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反映了其相互伴生和同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