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游牧于城市中的流浪猫流浪狗正在成为一个困扰人们的问题,了解和掌握各个季节和环境中流浪动物的数量、分布与行为是开展流浪动物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2009年3月17~30日,在合肥市区的主要街道、居民区、垃圾场和公园、学校等环境,进行了流浪猫、流浪狗的春季调查和行为观察.结果表明,春季合肥市区流浪猫的密度为1.204 5只/km2,流浪狗的密度0.812 3只/km2.春季流浪猫主要选择在居民区和学校栖息,大多数流浪狗选择在街道和社区巷道上活动.春季流浪猫的主要行为是觅食与休息.春季流浪猫休息行为的时间分配是26.81%,觅食是15.95%,觅食活动(觅食、走动、跑动和观望)是55.09%,安全防护(警戒、威吓、叫吠和逃逸)是15.12%.春季流浪狗全天行为时间分配中,休息占23.89%,觅食占15.29%,觅食活动占58.61%,安全防护占4.93%;春季流浪狗1 d有3次觅食高峰.  相似文献   

2.
笼养丹顶鹤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于2005年3月~2006年2月在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内进行,选2对成年丹顶鹤进行了行为观测,结果表明:笼养丹顶鹤繁殖期主要行为活动的时间分配比为采食28.31%、游走22.15%、身体护理21.17%、瞭望13.01%、繁殖行为11.00%、静栖4.36%,且两性间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没有明显差异(P>5%,df=81);非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为采食行为46.65%、瞭望18.92%、身体护理14.72%、游走12.30%、静栖7.40%。笼养丹顶鹤的繁殖行为包括对鸣(6.09%)、炫耀(5.15%)、交尾(4.84%)、营巢(4.65%)、警戒(10.44%)、卧巢(68.83%)等。其中雌鹤用于营巢的时间明显多于雄鹤(P=0.02<5%);雄鹤用于警戒的时间明显多于雌鹤(P= 0.006<1%)。繁殖初期,对鸣、炫耀、营巢、交尾行为的月间差异显著(P<5%),是繁殖初期主要的繁殖行为表现,而警戒的月间差异均不显著(P>5%)。笼养丹顶鹤行为呈现一定的日活动节律。  相似文献   

3.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是桑天牛等林木蛀干害虫重要的天敌昆虫,明确其雌、雄成虫的日活动行为节律,可为人工饲养和生物防治应用等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人工气候箱(温度22℃、RH 60%±10%)单头隔离饲养花绒寄甲成虫,对其移动、取食、饮水、木块处静息、木块外静息5种活动行为的日节律进行观察。各种活动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以木块处静息最多(63.39%),饮水行为最少(1.45%),各行为活动的日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差异。雌、雄成虫各活动行为的高峰时间:移动行为雌、雄成虫均出现在21:30;取食行为雌成虫在0:00,雄成虫在8:30和19:30;饮水行为雄成虫在6:00—6:30,雌成虫在8:30;木块处静息行为雌成虫在6:30,雄成虫在19:30;木块外静息行为雌成虫在10:00,雄成虫在10:00和13:30—14:30。雌、雄成虫各种活动行为在全天的时间分配:雌、雄成虫的移动、木块外静息及雌成虫的取食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雌、雄成虫饮水和木块处静息及雄成虫取食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雌、雄成虫各种活动行为在白天和夜晚时段的分配:雌雄成虫移动、雄成虫木块外静息行为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雌成虫木块外静息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在上午、中午、下午和夜晚4个时间段的分配:雌、雄成虫的移动行为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雌成虫取食及木块外静息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4个时间段雌、雄成虫之间仅夜晚在木块处静息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显示,花绒寄甲成虫活动行为受到明显的时间影响,白天大多数时间处于静息状态,夜晚20:00至次日5:00处于活跃期;各种活动行为日节律在雌、雄成虫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研究了西藏南部黑颈鹤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结果表明,取食是黑颈鹤冬季的最主要行为,占其日活动时间的73.0%,其次,警戒行为占14.0%,行走行为占5.6%,保养行为占4.5%,静息行为占1.7%,社群行为仅为0.4%.黑颈鹤的全天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性变化,在9:00~11:00和17:00~18:00分别出现一个取食高峰,而在13:00~16:00则出现一个休息高峰和取食低谷.不同群体结构黑颈鹤在不同越冬时期,全天活动中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也存在于家庭鹤的成鹤与幼鹤之间.  相似文献   

5.
刘丹  田秀华  何相宝  邬楠 《野生动物》2009,30(5):248-251
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白鹤越冬行为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结果表明:越冬期笼养白鹤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静栖33.65%,觅食20.61%,理羽12.67%,避风11.37%,瞭望9.36%,啄雪草5.30%,游走2.96%,趴卧1.86%,鸣叫1.49%,展翅0.74%.笼养白鹤在越冬期活动有一定的节律性.两性间越冬期其行为和时间分配有一定的差异.不同的温度、天气条件,对笼养白鹤越冬行为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笼养东方白鹤繁殖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能量分配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笼养东方白鹳繁殖期,雌鹳和雄鹳的可代谢能摄入率无显著差异;采食量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差异很大(P〈0.05),多数在繁殖期采食量高且随气温降低而增加。成体与亚成体可代谢能摄入量有显著差异(P〈0.05),且成体的可代谢能摄入高于亚成体,致使两者在行为上表现出很大差异(P〈0.05)。雌雄之间冬季可代谢能量摄入差异不显著,雌雄间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差异不大且在温度〉-10℃时,要比温度≦-10℃时更活跃。  相似文献   

7.
2006年5月1日~7月18日,对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1对笼养灰鹤繁殖期行为进行观察,研究表明:笼养条件下,灰鹤静立(雄31.08%,雌35.81%)、理羽(雄19.81%,雌12.45%)、采食(雄13.23%,雌15.09%)行为比例较高,而繁殖行为占总行为时间比例雄鹤为2.49%、雌鹤为10.30%。灰鹤各行为日节律不明显;静立、理羽、休息和繁殖行为的发生受天气状况影响显著,尤其是静立和理羽差异极显著。灰鹤雌雄行为差异性在中期较显著,就整个繁殖期看,受天气状况的影响行为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灰翅浮鸥属鸻形目鸥科的小型水鸟,常见于全国各地,属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2013年5月在七星河湿地对灰翅浮鸥的繁殖前期行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灰翅浮鸥繁殖前期的基础数据。繁殖前期行为的时间分配中,运动行为占42.46%,觅食行为占31.35%,理羽行为占14.53%,静息行为占6.85%,警戒行为占2.27%,筑巢行为较少占0.74%。处于繁殖前期的灰翅浮鸥,求偶行为占0.79%,但是交配行为比较少,占0.25%,其他行为仅占0.79%;日节律显示:觅食行为在1 d中出现3次高峰,即6:00~8:00、10:00~11:00和15:30~17:30;理羽行为在11:00左右达到峰值;在12:00~14:00运动频率最低,在其他时间趋于稳定;求偶行为只出现在早晨和傍晚。雌雄灰翅浮鸥在行为时间分配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为我国鸥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受自然生境退化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影响,越来越多鸟类依赖于人工生境生存。白鹤为IUCN极危物种,全球种群数量约3 500~4 000只,其中约98%的个体在鄱阳湖越冬。白鹤曾被认为是专性栖息于浅水生境中的鸟类,在鄱阳湖主要在浅水区取食水生植物苦草的冬芽。然而,近几年大量的白鹤离开自然生境,前往稻田和藕田觅食。本研究基于2010/2011~2017/2018年越冬季五星垦殖场(目前发现白鹤数量最多的人工生境)的白鹤调查数据,首次报道了人工生境中白鹤数量的长期动态。结果表明白鹤数量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2016/2017~2017/2018年越冬季增长至1 115只,约占全球总数量的30%。由此可见,人工生境已成为白鹤的重要觅食地。觅食地改变使白鹤面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对此,建议加强白鹤对人工生境的适应性研究,评估白鹤的生存现状,为保护政策的制度提供科学依据。白鹤等依赖于水生植被生存的鸟类的觅食生境变化表明鄱阳湖水生植被退化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10.
2010和2016年分别通过扫描法和目标取样法对比了长春动植物园笼养和图牧吉保护区半散放大鸨发情期的行为,结果表明:两种环境下雌鸨静站,觅食、游走、理羽、趴卧、警戒行为都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P≤0.01);雄鸨静站、游走、理羽、觅食、求偶炫耀和警戒行为都表现出了极显著差异(P≤0.01),趴卧行为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测量取样比对,笼养大鸨单只平均活动区域面积明显小于半散放大鸨,笼养笼舍中的天然植物和昆虫的种类数量明显较半散放区域单一。  相似文献   

11.
白鹤为大型涉禽,由于栖息地丧失,数量减少,已被CITES列为附录I,IUCN红皮书列为全球濒危物种,并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2010年5月,笔者在吉林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对白鹤春季迁徙停栖地生境进行了调查:采用GPS定位技术和直接观察法对白鹤栖息生境进行测定,共获取70个1 m×1 m的样方,测定其春季觅食地植物的类型、盖度、高度、植被密度等;结果显示:春季白鹤觅食地主要植被有扁杆蔗草、野稗、虎尾草、芦苇、荆三棱、水葱、酸模叶蓼、东方蓼等;植被平均高度52 cm,植被密度≥100棵/m~2,盖度≤75%。根据实地调查,春季迂徙季节,白鹤在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主要食物是扁杆蔗草,并且喜爱在植被密度低的地区觅食。  相似文献   

12.
中国鹤类动物发生疾病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成林  刘燕  贾婷  郑常明  罗毅 《野生动物》2012,33(6):345-349
依据已有文献资料记载,分析了中国近25a来鹤类动物发生的疾病。丹项鹤、白鹤、黑颈鹤、白枕鹤、灰鹤、蓝鹤、蓑羽鹤、白头鹤,共8种鹤有发病资料,丹项鹤疾病占统计总数的64.12%。营养因素、寄生虫、细菌是引起鹤发病的主要原因,有机磷中毒是造成野生鹤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球虫病、血液原虫病是造成圈养鹤大批死亡的主要疾病。幼鹤腿部疾病和痛风是主要的营养性疾病,吸虫、球虫、住白细胞原虫是导致发病主要的寄生虫,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是引起发病的主要细菌,有机磷是造成中毒的主要原因,新城疫病毒、马立克病毒、疱疹病毒亦可引起鹤发病。加强饲养管理与合作,改善环境条件,提高饲养人员的业务素质,完善保护法律和落实措施,是减少疾病发生和死亡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0月-2010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大海子越冬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us)种群进行了越冬时间分配和日间活动节律的研究。取食是黑颈鹤越冬期间最主要的行为,占(52.84±5.59)%,其次为警戒(19.85±3.64)%、搜寻(10.84±2.24)%和休整(9.24±6.41)%,其余行为依次为:行走(2.79±(0.66)%、飞行(2.56±1.63)%、争斗(1.45±0.48)%、其他(0.43±0.28)%。越冬期间黑颈鹤日间(9:00-18:00)行为呈现出上午和下午取食双峰、中午休息高峰的规律性变化。结合地理环境,提出马树黑颈鹤两个取食高峰与草海和大山包黑颈鹤种群间的差异性及其原因,并分析了马树越冬的黑颈鹤种群与在贵州草海越冬的黑颈鹤种群间在取食行为比例、警戒行为比例所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三江平原东北部。保护区内植被保存原始,为白枕鹤提供着良好的繁殖和栖息环境。2011年6~7月,对白枕鹤夏季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白枕鹤在夏季行为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以频率论,依次是觅食54.67%、行走24.67%、警戒8.44%、静栖7.11%、理羽4.78%、其他0.33%。通过数据分析对白枕鹤在不同天气的行为比例进行了对比,阴雨(小雨)和晴天对白枕鹤的行为影响不大。通过对白枕鹤的春夏季各行为对比研究,发现自枕鹤行为也有季节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凤头鸊鷉广泛分布于开阔的平原湖泊、江河和沼泽等地带,是环境变化的指示物种。凤头鸊鷉在我国分布较广,数量较多,但近年来数量也呈下降趋势,本文通过对凤头鸊鷉繁殖前期的行为观察得出了在这一时期的日行为节律以及各行为在1d中的时间分配比例,1d中以游水行为为主占37.81%,其他行为情况分别是理羽占22.48%、静栖占13.44%、潜水占11.16%、觅食占10.89%、求偶占3.86%、卧巢行为占0.27%,其他行为占0.08%。凤头稿鸊鷉雌雄个体行为发生的频次无明显差异,只是进入繁殖前期,雌性个体在卧巢行为占很高比例。  相似文献   

16.
旨在研究环境浓度三丁基锡(tributyltin,TBT)对根田鼠情感行为的影响。实验组用1.0μg/m L的TBT按5μL/(g·BW)每3 d灌胃1次,对照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做相同处理,暴露实验持续45 d。灌胃结束后,连续3 d对所有根田鼠进行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根田鼠情感行为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旷场实验中,雌、雄实验组根田鼠在四角格、中央格、过线频次上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雌性实验组根田鼠在四角格的直立频次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雌、雄实验组根田鼠在封闭臂内的时间和频次、开放臂频次及探头频次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而雌性实验组根田鼠在开放臂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探头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雄性实验组根田鼠在开放臂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强迫游泳实验中,雌、雄实验组根田鼠在静止潜伏期、静止时间和频次上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证实,该剂量的TBT会导致根田鼠出现轻度焦虑,尤其是雌性根田鼠,但环境浓度的TBT不会导致根田鼠抑郁。  相似文献   

17.
采用骨龄学方法,对半人工养殖的120只东北林蛙(Ranadybowskii)进行年龄鉴定,将样本分为6个年龄组(2~7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林蛙的性成熟年龄、生长速率及性别二型性等。结果表明:林蛙性成熟年龄为3岁;雌蛙平均体长(64.79±8.41)mm显著大于雄蛙平均体长(60.83±4.46)mm(P〈0.05)...  相似文献   

18.
傅文源 《野生动物》2009,30(5):231-233,244
在人工围栏的自然生境中,采用扫描取样法和焦点取样法对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中国虎园"内13只华南虎(其中雌虎7只,雄虎6只)的采食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华南虎对采食时间、频率等受季节、生理状态、竞争等因素影响;采食行为在人工哺乳和自然哺乳成活的个体之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