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竹林进行灌溉对比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2010年分别在景宁县大均乡大赤坑村和东坑镇何村村的毛竹林中进行了灌溉对比试验,经过2年对比试验,亩产值提高960元左右,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对这些毛竹林进行灌溉对比实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以陶然亭公园一块实际绿地为试验地点,分别用再生水和自来水进行灌溉对比,分析了灌溉水的水质,对灌溉后的绿地土壤进行取样测试研究,分析再生水灌溉绿地对绿地土壤环境的影响。4年监测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对土壤的中钠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等一些盐分组成元素的含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土壤的总盐含量和酸碱度并没有增加,均在土壤元素安全含量范围内。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再生水灌溉对土壤环境未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好龙脊梯田蓄水保土问题,通过采用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技术、水稻"间歇灌溉"技术和常规灌溉在龙脊梯田中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了试验中的水土流失情况。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的灌溉方式下水稻土的平均厚度为"薄、浅、湿、晒"灌溉"间歇灌溉"常规灌溉,在各出水口处位置最易造成水土流失。此试验研究结果可为龙脊梯田蓄水保土、维护梯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果树节水坑道式灌溉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试验与示范相结合,对雨水集流节水灌溉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探索出了一种投资小,操作方便,能有效减少地表无效蒸发,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适用于沙地和干旱山地果园的节水灌溉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等密度107杨幼龄林进行一次性施肥灌溉措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一次性水肥措施对其幼林未郁闭前各龄期胸径生长量和郁闭度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毛白杨幼林节水灌溉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连续8a对毛白杨幼林的控水灌溉试验,对灌溉的经济效益及节水效益进行了研究,并对沙地毛白扬幼林的节水浇灌技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溉不仅促进林木在短期内速生,而且具有长期持续的增产效益;春夏干旱期内灌溉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且随时间的增加不断增长;灌溉的土壤水分阈值和灌溉时期是实现节水灌溉的两项重要指标。在生长季节,特别是林木生长的关键时期,使土壤水分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50%-60%以上,就可获  相似文献   

7.
制胶厌氧废水灌溉橡胶树小型试验初报伏伯群(景洪农场生产科.景洪,666100)制胶废水的综合利用向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在50年代马来西亚曾试用未处理的废水灌溉橡胶树,使胶乳增产、树国增粗。目前国内有关这方面的报道极少,故笔者进行了这项试验,现将试验结...  相似文献   

8.
灌溉对种子园油松生长与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辽宁省兴城种子园对油松无性系9年生树进行连续二年的灌溉试验,5月1日开始每10天(1983年)或7天(1984年)灌溉一次,10月底停止灌溉,每株每次灌溉量0、180和300公斤,灌溉植株当年针叶长度和重量显著增加,第二年高生长增加25.7-34.8%,灌溉使针叶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增加10.2-11.4%,含氮量增加4.8-3.9%,但是,灌溉使针叶含磷量比对照降低6.5-12.9%,含钾量降低0-11.4%,灌溉使雌球花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9.
<正>无灌溉造林,即在无法实施人工灌溉的区域,利用天然降水,采取合理的植被密度和造林方式,选择适宜的造林时间,以期保障造林成效的一种造林方式。2008年,我们在奇台县八户地牧场沙漠前沿半固定沙丘,开展了梭梭、沙拐枣无灌溉造林试验示范,试验示范区面积20公顷,采用了3种造林方式进行,其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98年以来,裕民县林业工作站派出技术人员对齐巴拉坤荒山区地形、地貌、土壤含水量和地上植被等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并在该区进行了荒山旱地无灌溉造林试验,经过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造林地块、造林时间、造林方式和林地配置,使这一试验取得了成功,并且得到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干旱缺水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筛选抗旱节水灌木树种和制定科学合理灌溉措施是有效的解决方法。文中分类归纳绿化灌木耐旱性评价指标,对比各评价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并从灌溉技术和灌溉量2个方面阐述节水灌溉制度,重点探讨了亏缺灌溉方式的内涵、类型以及在绿化灌木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建议今后优先开展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1)目前大量使用的盆栽控水研究与城市干旱实际发生模式间存在着差异,应开展绿化灌木干旱原位控制试验;2)筛选并全面考虑各抗旱指标贡献,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绿化灌木耐旱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3)明确各灌木树种需水、耗水规律,探究不同时段内灌木需水量变化,并据此动态调整灌溉量;4)为了将亏缺灌溉应用于实际绿化管理中,需要明确灌木对水分亏缺的可接受度,验证保证绿化灌木使用功能前提下的最低灌溉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嘉峪关工务段黑山湖防沙工区铁路防风固沙林二白杨、灌木柳等树种的地下滴灌试验,对其灌水量、水分运动等指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初步确定了合理的灌水量、灌水时间和灌溉周期.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每次灌溉时间为10 h,每公顷防风固沙林带地下滴灌年灌水定额为6 135 m3,每次灌溉定额306.75 m3;全年灌水时间分别为4~9月每月灌溉3次,10月下旬灌越冬水1次,灌溉时间为20 h.  相似文献   

13.
龙竹属大型丛生竹,是笋材两用的优良经济竹种。首次在国内对天然龙竹低产林分作了竹丛秆数,年施肥量,氮磷钾肥配比,灌溉次数4种措施的改造试验,结果表明:4种措施对林分的匀显著,其影响力大小依次为竹丛秆数,灌溉次数,肥料配比和年施肥量;最优水平组合为保留竹丝秆数16-20秆,年施肥量2.0kg,氮,磷,钾配比为5:4:1,灌溉次数12次/年。  相似文献   

14.
库尔勒地区荒山滴灌造林节水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库尔勒地区荒山滴灌造林节水效率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滴灌较管道灌节水66.6%。由此推断,滴灌较漫灌节水73%~76%。该研究为滴灌节水技术的推广以及滴灌条件下树木合理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在沙地进行速生丰产林建设,水分又显得更为重要。沙地由于构成土壤的颗粒较大,导致土壤结构疏松,水分的下渗速度较快,在进行灌溉时耗水量比一般黄土地和粘土地要大,通过改变灌水方式可有效地节约用水量,因此笔进行了节水灌溉方面的试验。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不同灌溉量(每周0、300 m3· hm-2、600 m3· hm-2、900 m3· hm-2、1200 m3· hm-2、1500 m3· hm-2)的生活污水对杨树林地进行灌溉试验,分析了生活污水灌溉杨树林地对其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其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量的增加,林下植物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增加,在每周灌溉600 m3· hm-2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降低。林下植物的地下生物量也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每周灌溉1200 m3· hm-2时达到最大值后开始降低。  相似文献   

17.
天山北麓箭杆杨和梭梭柴防护林的水分平衡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称重不计水位排水式蒸渗仪对幼林阶段的箭杆杨和梭梭柴的水分平衡及其灌溉制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蒸散量均随树龄而增加,生长期较其它时期大;箭杆杨明显大于梭梭柴。确定箭杆杨的灌溉制度是1~2年生幼林的灌溉量为600mm,灌溉时间和次数是4、5、9、10、11月各1次,6、7、8月各2次,灌水量55mm;3年生幼林的灌溉量为1140mm,灌溉时间和次数同上,灌水量104mm。梭梭柴的灌溉制度是1~2年生幼林的灌溉量为140mm,灌溉时间和次数是每年秋季1次,灌水量140mm;3年生幼林的灌溉量为280mm,灌溉时间和次数是11和6月各1次,灌水量140mm。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敦煌石油基地的污水处理情况以及防护林的污水灌溉情况,重点对污水灌溉防护林带区域的土壤进行了分析,考察了污水灌溉对土壤的影响。试验分析结果证明,污水灌溉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净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巨丰葡萄的产量,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笔者于1997年用绿风95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巨丰葡萄进行试验,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试验地位于肥西县南岗镇一农户的3年生巨丰葡萄园内。土壤为水稻土,PH值6.8,肥力中等,灌溉条件较好。葡萄架为单臂篱架,扇形枝,修剪方法采用中短梢修剪,树势中等。绿风95植物生长调节剂为河北省徐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每瓶50ml原液。试验采取对比法。设3个处理,3次重复。即处理A:绿风95300倍液;处理B:绿风95500倍液;处理C:清水(对照)。具体方法是每个处理分3次喷洒全树。第1次于5月20日…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多年生红地球葡萄嫁接苗的猝死原因,降低河井灌区多年生红地球葡萄嫁接苗的死亡率,对死亡植株和正常植株进行了解剖学对比观察,并对致病因子栽植深度、灌溉方式和栽植模式设立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多年生红地球嫁接苗的主要致病部位是嫁接口,死因是嫁接口浸泡进水后坏死,导致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物质运输中断。栽植深度、灌溉方式和栽植模式通过影响植株的嫁接口高度,来间接影响猝死的发生,并针对传统栽培措施的不足提出了垄栽、滴灌的猝死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