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光解地膜棉田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84年以来,对国内外29种不同型号可控制降解时间的光降解地膜,进行了棉花田间效应的研究,认为光解膜在自然曝晒下一定时间范围内能够自行降解,与普通地膜相比具有相同的土壤环境效应和相近的增产效果。在降解末期土壤表层有机质测值明显提高,土壤容重有减轻趋势。但对土壤的矿质元素含量无明显影响,也未发现有害物质产生。在棉田应用时,诱导期控制在60天左右,降解过程在120天以内,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完全降解(Reverte添加剂)地膜在棉花中的应用与示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验证Reverte添加剂生物降解地膜在棉田中消除残膜污染和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1)在相同田间水肥条件下,设置Reverte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在棉花上的生产对比试验;(2)分四个时间段,观测降解过程,测量Reverte降解地膜在棉田中的破碎情况;(3)把埋土和暴露在阳光下不同时间的8个样品放置老化箱中,测其脆化度.[结果]Reverte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相比,对棉花生育期和产量无明显影响;Reverte降解地膜在棉田中达到了消除残膜污染的效果.棉花诱导期120 d覆膜129 d时,地膜大面积崩裂并形成不规则小块和碎片,部分土地裸露面在85;左右,达到生物降解第一阶段(崩裂阶段).土壤表面小块残膜和埋于土壤中的残膜经红外线分析测定其羰基系数,进行计算分别为2~3月和3.8~4月进入生物降解第二阶段(生物降解阶段).[结论]Reverte生物降解地膜在棉田中有显著的崩裂,小块残膜脆裂现象.小块残膜最终在自然环境中被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水,进一步研究还有待于堆肥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3.
地膜覆盖可增温保湿,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在新疆棉花种植中多采用此种植方式,可增加棉花产量。但棉铃采摘后,如果不注意回收,残膜会留在棉田中,破坏土壤结构,对环境造成污染,降低棉田肥力,也会影响棉种发芽与棉花根系的生长。要合理配置残膜机械化回收机具,在播前、苗期揭膜后与棉铃采摘后对残膜进行回收。要避免使用超薄农膜,建立残膜回收的相关法规,政府强化宣传并进行补贴,构建科学的耕作规范,以提高残膜的回收率,保持生态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4.
新疆滴灌棉田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新疆棉花栽培模式的变化,研究在高密度膜下滴灌棉田条件下,棉花主要害虫的发生和消长规律,提出新疆棉花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重点优质棉基地是新疆,新疆的棉花不论是在种植面积上,还是在产量方面都是全国第一,棉花产业已经占据新疆经济支柱的主要地位。但是,在实施膜下滴灌高密度植棉技术,以及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之后,改变了新疆棉田的生态条件,对棉田害虫的发生、成灾规律、种类和流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棉花的大幅度减产,因此,必须及时的对棉田害虫进行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一、发生特点,1.棉叶螨。根据近几年棉田调查和实际防治情况来看,棉叶螨在5月上旬可在棉田出现中心株,有螨株率可达到1%-5%,高的可达到7%左右。发生期较前些年提前了7-lO天。单叶螨量可达到8-24头,产卵量大,扩散快。如果在6月下旬得不到有效控制,进入7-8月份,棉花长势旺盛,叶片相互交叉,人机作业频繁,为大面积传播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不同覆膜方式植棉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疆棉花生产发展很快,植棉技术不断进步,沟植平铺膜和宽膜就是其中的两项植棉新技术。本文就棉花窄膜、沟植平铺膜和宽膜三种不同覆膜方式对棉田地温、土壤水分含量、棉花生育进程、植株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宽膜和沟植平铺膜优于窄膜。  相似文献   

8.
新疆是我国棉花的重要生产基地,随着棉花膜下滴灌节水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新疆棉花的单产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在南北疆主要棉区不断涌现出单产皮棉过3 000kg/hm2甚至4 000 kg/hm2超高产棉田。许多学者对新疆高产棉花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进行了研究,但与超高产棉花栽培密切相关的群体质量指标的研究报道甚少,而且多局限在内地省区。试验通过对新疆南疆棉区定向培育的超高产棉田田间调查和测定,比较分析不同产量水平棉田棉花在不同生育阶段群体生长发育的变化差异,以期确立新疆高产棉花群体质量的主要诊断指标,为新疆棉花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棉田种植绿肥可以提高棉花产量 棉田种植绿肥是解决棉田肥源,保证棉花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我省从1962—1964年期间,在棉田绿肥试验方面,曾先后进行了10个试验27项处理,都一致表现增产,其增产幅度为6—42%。1963年,荆州专区农业局在石首、监利两县重点调查十个生产大队,棉田用苕子压青;子棉增产65%;我所连续三年试验结果,棉田种植黄花苜蓿后,棉花产量逐年上升,由原来每亩产子棉312.9斤上升到385斤,国营蒋湖农场棉田种  相似文献   

10.
残膜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棉田土壤残膜状况调查及残膜田间微区试验、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残膜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残膜量与棉花出苗率、收获株数呈负相关( r=- 0.737,r=- 0.740),分别比无残膜污染的土壤低 9.9%— 19.1%、 7.3%— 16.5%,残膜使株铃数减少 0.8— 1.0个,导致棉花产量低 7.3%— 21.6%;残膜碎片在土壤中的状态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危害顺序为 180° >30° >60° >90°。  相似文献   

11.
棉花地膜覆盖面积占总埴棉面积的70%~80%.每年每亩棉田用膜量为1.5公斤-2.0公斤。若接连续10年使用即使接每年残留量30%计算.每亩棉田地膜残留积累也达到4.5公斤-6.0公斤。数据表明.地膜覆盖棉田污染问题在棉花产区已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2.
我国棉花要看新疆,新疆棉花要看南疆.降解膜由于能增温、保墒、降解产物无污染等特性,被认为是当前破解"白色污染"难题的重要措施之一[1].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降解膜在南疆棉花种植上的应用现状,以及降解膜现有种类与所具有的理化特性;同时也探讨了不同种类降解膜应用后,对南疆棉花在产量、品质、棉田土壤等方面的作用.通过与传统地膜...  相似文献   

13.
不同覆膜方式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针对膜下滴灌造成棉田土壤次生盐渍化、棉花根系变浅造成后期早衰和残膜污染等问题,初步探索揭膜栽培棉花的方法,明确头水后揭膜对棉花生长的影响.[方法]滴灌带浅埋的前提下设不铺膜、头水后揭膜和正常铺膜3个处理,研究不同覆膜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6月上旬以前覆膜增温效果显著,随着棉田封垄,头水后揭膜影响土壤含水量,但可以提高地温,显著增加侧根数,提高根系的质量.头水后揭膜和覆膜栽培的LAImax(最大叶面积指数)分别为3.93和3.71,成熟时干物质分别为1 161.46和1 063.52 g/m2,产量为5 090.4和4 855.5 kg/hm2.[结论]棉花无膜栽培,造成苗期生长缓慢,整个生育期明显滞后,减产严重.头水后揭膜,可以促进棉花的生长,是可行的棉花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4.
无膜棉对中国棉花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中国农用地膜使用量和覆盖面积逐年上升,但随着地膜的长期使用,残膜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以2017年产量占国内棉花总产74.41%的新疆棉区为甚。新疆棉田内的地膜残留量平均达到了330 kg/h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污染严重的个别田块达到735 kg/hm~2,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和原棉品质。无膜棉由于省去了地膜、铺膜揭膜和地膜回收等投入能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杜绝残膜对原棉的污染,确保原棉品质和价格,保护棉田生态环境保障棉花稳产高产,是确保中国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正>膜下滴灌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抑盐和增产效果,在新疆干旱区棉田获得大面积推广应用。由于气候干旱和灌水量有限,长期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盐分演变趋势和累积效应近年来倍受研究人员和农业生产部门关注。本文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膜下滴灌棉田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和2012年针对两种典型种植模式(传统种植模式和超宽膜种植模式)开展了大田试验,在统计分析和概化棉花根系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根系吸水模型和土壤水盐运移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无膜滴灌栽培条件下不同棉花品种、密度和播期对其生长的影响,为新疆南疆棉花无膜滴灌栽培技术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筛选出适宜的品种、密度和播期。【方法】分别在库尔勒、阿拉尔、图木舒克进行试验,采用无膜滴灌栽培方式和裂-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品种、密度、播期3个因素对棉花生育期、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品种和播期对棉花生长影响较大,生育期较短的早熟棉花品种子棉产量较高;播期推迟造成生育期延长,并使子棉产量、单株铃数、衣分、霜前花率逐渐下降,对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造成一定影响;密度增加造成单株铃数、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量逐渐下降,对子棉产量、纤维品质未造成显著影响。【结论】棉花品种中619熟性较早,产量较高,可作为新疆南疆无膜滴灌栽培的适宜品种;适宜的播期为4月15~25日;密度22.5×104株/hm2的子棉产量在3个密度中最高,为适宜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7.
棉田残膜污染调查及其危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将地膜应用于棉花生产。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地膜棉花比大田棉花生育期提早10~15d,霜前花率提高15%~20%,增产40%~60%,因此,地膜棉花发展十分迅猛,到目前为止,地膜棉花栽培面积已占全国总植棉面积的70%~80%。由于多年连续使用地膜,棉农对地膜不注重回收或回收率不高,地膜残留于土壤较多。据对多年使用地膜的棉田调查,残膜对棉田的污染和危害逐年加重,导致土壤容重增加,影响棉花种子发芽出苗,产量降低。现将残膜对棉田的污染情况、残膜对棉田的危害及控制残膜的措施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麦棉套种棉田麦收后恢复期的土壤水分田间光照明显优于单作棉田,棉株横向吸收水分的范围扩大40cm,水分条件优越,宽行中间位置透光率均在50%左右,提供了较好的光照条件。棉株的生长发育可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赶上单作棉花的生育进程。  相似文献   

19.
新疆棉田残膜治理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为我国棉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残膜问题也日益突出。残膜在土壤中的大量囤积,不仅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棉花出苗和生长,而且对棉田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不利于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棉区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这些土壤环境的不利变化,加重了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的难度。新疆棉花生产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应是转变发展模式,通过技术、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的变革,打破制约  相似文献   

20.
棉花连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八十年末以来,由于国内国际对棉花的需求,促进了新疆棉花的大发展。棉花成为新疆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兵团棉花已成为各农业师局(特别是南疆三个师)的经济支柱。因此全疆的棉花播种面积连年扩大,兵团各植棉农业团场棉花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70-80%,粮食面积仅限于所生产的粮食能满足自给而已,绿肥的播种面积不到3%,要想进行粮—一棉—一绿肥的合理轮作倒茬根本就不可能。棉花的重茬面积越来越大,重茬年数越来越多,重茬4-5年的棉田已很普遍,重茬7—10年的棉田也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棉花的单产却是趋于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