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用人工积雪方法营造的白梭梭人工林和荒漠林进行了土壤水分状况和林木生长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地的土壤水分状况和林木生长状况随冬季降水量的增加而渐好。人工林的生长状况虽不如荒漠林,但水分供需平衡,属于生长良好类型,4×4.5m的株行距,556株/ha的密度,现盖度达到29.1%,是流沙完全固定的合理密度。荒漠林的生长良好是靠小密度造成的单株水分营养面积大促成的。在农田边缘的流动沙丘上,应用人工积雪的方法按上述密度营造固沙林,可不用疑虑水分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围绕樟子松等人工针叶林,研究了林地水分收支途径及其比例关系和土壤水分的变化,阐明了水分平衡状况,以及在保证水分平衡的条件下,估算了25—30龄林的合理水分密度,为确保林木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土壤水分供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坡面刺槐林土壤水分生态位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位观测并引入土壤水分生态位适宜度,以刺槐林根系分布作为土壤水分生态位权重,对黄土高原刺槐林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坡向和不同时期土壤水分生态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南向北,土壤水分生态位递减,淳化刺槐林土壤水分生态位为97.5%,可满足刺槐生长,米脂刺槐林土壤水分生态位为53.2%,林木生长较大受水分的限制;在不同坡向间刺槐林土壤水分生态位表现为阴坡最高,阳坡最低,在生长季节,刺槐的生长受土壤水分的制约,半阴坡和半阳坡介于二者之间;在年内,春旱及春末旱,导致土壤储水量减少,7月初土壤水分生态位降到最低.随着林龄和林木密度的增加,土壤水分生态位降低,保持适当的林分密度,可实现林木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4.
绿洲与荒漠交错带植被恢复区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绿洲与荒漠交错带的不同类型防护林和不同荒漠植被恢复区土壤水分动态特征作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的类型防护林含水量整体上远低于对照;说明在无灌溉补充水分的条件下,林木的蒸腾作用耗水量大,土壤含水量低,为了林木的正常生长,应该在夏季及时补水;不同荒漠植被恢复区的土壤水分远高于空旷的沙地,说明不同荒漠植被恢复区,...  相似文献   

5.
2种荒漠植物根系生物量分布与土壤水分、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野外挖根试验和室内样品分析测试的研究,测定了2种荒漠植物多枝柽柳和梭梭群落内土壤水分、养分的含量及其分层根系生物量,分析了2种荒漠植物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与土壤水分、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2种荒漠植物的根系生物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符合指数递减模型,多枝柽柳的根系生物量是同林龄梭梭的2.36倍。2 2种荒漠植物群落内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显著,养分差异不显著。3 2种荒漠植物的根系生物量与土壤水分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其中多枝柽柳与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梭梭与土壤水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在干旱区,土壤水分状况对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极大。4 2种荒漠植物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表明在本地区极端干旱的恶劣环境中,土壤养分不是植物根系生长的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6.
荒漠河谷胡杨残林复壮更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在额济纳荒漠绿洲中的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与绿洲的兴衰息息相关。额济纳荒漠绿洲的胡杨林,目前由于河水泛滥受控制,使依赖于河漫滩而发芽生长的幼林所占林地面积比例下降,林地日趋老化、衰残,致胡杨日渐衰败,绿洲退缩。文中依据多年的试验调查数据,对荒漠河岸林胡杨残林复壮更新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围栏封育对加快荒漠河岸林的复壮更新和林下天然植被的恢复,起到了积极而显著的作用。开沟断根,打破了土壤表皮板结层,疏松了土壤,利于根蘖苗萌生,同时也促进了苗木侧根和须根的增加,扩大了根系吸收面积,使苗木生长量提高。间苗定株有效地促进了胡杨老树的根蘖更新。确定了河岸胡杨更新林合理密度为幼龄期为3330株/hm2,中龄期为1665株/hm2,近熟林期为600株/hm2,成熟林期为135株/hm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保护好沿河现有胡杨残林的措施,实行分片、分段围栏封育和充分引用季节性河道来水浇灌的前提下,积极促进胡杨残林的复壮和根蘖更新,复壮更新。  相似文献   

7.
克拉玛依人工林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人工林与其周围荒漠灌木群落生物量及其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克拉玛依人工杨树林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为5.87 t·hm-2,荒漠灌木群落生物量为0.74 t·hm-2,人工林明显高于其周围荒漠;2林地土壤养分在不同土壤层次中的含量较荒漠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容重增加,但土壤含水率有较大提高;3人工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表层土壤有机质较荒漠降低8.83%,但林地10~30 cm和30~50 cm层土壤分别增加20.74%和33.13%;4林内各层土壤含水率与凋落物层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养分与生物量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8.
沙枣树(Elaeagnus angustifolia)覆膜试验的结果表明,覆膜对沙枣树产胶的增产效果明显,成熟林覆膜后较裸地增产30.3%,单株年产量由86.7g/株增加到112.9g/株;过熟林覆膜后较裸地增产18.0%,单株年产量由76.0g/株增加到86.7g/株。增产是因为覆膜明显地提高了地温,成熟林覆膜后林地的增温效果是13.7%,而过熟林由于土壤过湿,林地的增温效果是2.2%。覆膜增温提高了树木的生理活性,表现在以促进林木速生期的生长速率方式提高了新枝生长量,并且成熟林的速生期还较过熟林长。从生长速率到出胶速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天数及速率分析,覆膜较裸地大,并且成熟林大于过熟林,是生理活性增强出胶量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不同水分条件对主要固沙植物成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人工林中的梭梭柴、白梭梭和头状沙拐枣成株的土壤贮水量、生长状况和体内水分平衡状况的测定,得知植物的生长状况随着蒸散量的减少而不良。由于灌溉地的蒸散量太大,人工林的密度也过大,试验表明,灌溉维持的年限不长,人工林如不隔年补水灌溉,其生长状况不良。  相似文献   

10.
对利用人工坡降和自然坡降两种径流集水方法营造的梭梭固沙林,进行了土壤水分状况和林木生长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集水方法所形成的径流量,均占林地水分平衡收入项的89%,也是支出项蒸散量的主要基础,现14.7%和4.98%的盖度过小,再加大盖度也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水分失衡现象。指出径流集水营造固沙林是天山北麓生态、经济两效俱佳的成功措施,但在实施前,应选择好下伏沙土的平坦地,确保径流集水的渗润效应。  相似文献   

11.
森林鼠害是吉林省人工林的主要灾害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该省东部已有近15万亩人工林遭到危害,被害率在20—90%之间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林木因被害鼠啃皮轻者不能正常生长,重者幼树成共死亡。使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损失。 我场的未成林造林地及人工幼林面积大,1983年以来鼠害发生面积达5000亩,如假金龙顶作业区二班,1984年营造的刺槐、樟子松混交林,其中栽植刺槐20147株,樟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陇中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的定期观测,用烘干法测定了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分析了土壤水分在植被生长季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土壤含水量及储水量大小顺序为:荒草地>沙棘林地>农地>草地>油松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剖面水分的影响随土层的加深呈增大趋势,土壤剖面水分的变异系数随土层的加深呈减小趋势,并且其含水量变化存在季节差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消耗量及补充量均有差异;土壤剖面储水量的盈亏状况为:农地没有亏缺,荒草地的亏缺量最小,油松林地在40cm以下土层均亏缺。因此,在该区的生态植被恢复过程中,应优先考虑草本和灌木植物,以利于土壤水环境及其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方楷  宋乃平  魏乐  安慧 《干旱区研究》2012,29(4):641-647
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Pearson相关系数及克里格插值方法,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分析了荒漠草原地形因素对土壤水分及草地生物量异质性的影响以及土壤水分和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地区土壤水分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在0~20 cm最小、60~80 cm最大;地上生物量在整个生长季的空间异质性较大。3种地形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及时空分布格局各不相同,说明地形是土壤水分异质性的关键影响因子;地形对植物的生长动态规律影响很大,却对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异影响较小。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不同,生长初期地上生物量与60~100 cm土壤水分显著负相关,说明生长初期的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影响因子,并且植物生长耗水主要来自60~100 cm土层;生长旺期和末期的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相关性较弱,这可能与干旱区植物耐旱器官的建成有关。
  相似文献   

14.
立地条件对农田防护林箭杆杨水分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箭杆杨农田防护林网中,进行了护渠林内、外两侧林带和三行窄林带的林木材积生长量、水势、蒸腾速率、气孔阻抗和气温与叶温差的整个生长季内各月日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护渠林的各项生理指标均好于窄林带,护渠林内,外两侧的差别不大。揭示了影响林木材积生长量的水分生理状况和过程。提出了生产中要大力发展护渠林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保护、利用和充分发挥森林三大效益,为林木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做好林地清理工作的基础上,消除病虫害滋生源、火灾隐患,把森林资源的再生和森林环境保护功能相结合,把林地乔木生长发育和森林群落生物多样化相结合,合理选择中幼林抚育方式和技术措施,以实现森林群落在人为干预条件下的林木蓄积的最优化、林木质量的最好化、生态防护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宁夏盐池沙地不同密度人工柠条林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宁夏盐池退化沙地不同密度的人工柠条林地的土壤水分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林下土壤体积含水量随着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垂直剖面上可分为土壤水分速变层(0-20cm)、活跃层(20-80cm)、相对稳定层(80-100cm);2)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变化可划分为:积累期(4-5月);消耗期(6-9月);稳定期(10月至次年4月)3个时期;3)土壤体积含水量随人工林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2490丛/hm2和1665丛/hm2可作为该区人工柠条林调控密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干旱区研究》2021,38(5):1420-1428
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发育及分布情况对植物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龙滩流域的人工白杨林、油松林以及山杏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3种人工林总根及不同径级的根长、根面积、根生物量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旨在从根系分布角度比较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之间的生长差异,为该区域植被恢复与评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径级的根系分布中3种人工林均以细根为主,细根与总根的根长及根面积密度均表现为白杨林油松林山杏林,根生物量密度表现为油松林白杨林山杏林,而中根与粗根的根长及根面积密度均以油松林为最高。(2)垂直土壤剖面上,3种人工林总根与细根的根长、根面积及根生物量密度整体上呈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而中根与粗根的垂直分布规律并不明显。(3)细根和总根的根长密度、根面积密度、根生物量密度与土壤全碳、全氮、有机碳及含水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中根的根长及根面积密度与土壤全碳、全氮、全磷及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粗根的根长及根面积密度与土壤全碳呈显著相关关系,土壤碳氮含量以及含水量的增加与林木根系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荒漠新垦土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克拉玛依生态农业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干旱区荒漠新垦土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及其剖面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干旱区荒漠开垦利用对荒漠"碳汇"功能的促进作用,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克拉玛依生态农业开发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在0~20cm深度内,速生杨林地与苜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棉花地、打瓜-棉花地耕作类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相对较均匀,但是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略低于下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与有机碳类似。农田与林地的土壤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明显高于荒漠,农田对土壤有机碳的汇聚作用优于人工林地。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黄河三角洲长期人工刺槐林对滨海土壤盐碱化的响应,对比了三个不同退化程度刺槐林在生长状况和叶片特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盐渍化的长期影响造成刺槐人工林的总体生长状况较差,保存率均在70%以下;不同退化程度人工刺槐林的胸径、树高、郁闭度等生长特征存在显著差异。退化程度严重的人工刺槐林,其叶片营养状况相对较差,叶绿素含量也较低,抗逆性能明显较弱,主要表现为叶片束缚水/自由水比值、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增加,SOD和POD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20.
晋西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柠条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山西省五寨县张家坪林场三个林龄的柠条林为研究对象,以撂荒地为对照,分别对其0-600cm土壤剖面的水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在0-600cm土层中,土壤水分含量除10a柠条林与撂荒地间没有明显差异外,其它各林龄柠条林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表现为,撂荒地10a柠条林20a柠条林35a柠条林;(2)在0-600cm土层中,各林龄柠条林与撂荒地土壤水分含量均表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并以200-300cm深度处作为临界低点,在不同林地表现不同的垂直分布特征;(3)不同林龄柠条林地土壤干层分布深度不同,且随着林龄的增大,中度干层的深度及范围也在逐渐增大。因此根据本区域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在进行植被恢复建设过程中,应选择适宜的植物配置模式及营林管理模式,以减少本区域内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