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杨简通过"扇讼"之问接受了陆九渊的"本心"思想,强调了"本心"澄然清明、自然静定、自善自明、知是知非、圆融自足的特点.并通过"鉴中象"之喻,回答了"心"与万物的关系,指出"心"作为"镜"乃"虚明不动",而世间万物虽然纵横交错,变化万状,但都不过是自然而然地映现的镜中象.在此基础上,杨简进一步提出了"举天地万物万化万理皆一"的观点,说明了万物、万化、万理的同一性,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一"、"我"、"己"诸范畴与"心"之间的同质异称关系.最后作者辨明杨简之学并不是所谓的"唯我论",而是"心本论".在论述中,作  相似文献   

2.
文摘:陆九渊有“象山居士”、“象山翁”、“象山先生”、“蒙泉守”等多个号。“存斋”和“存斋象山翁”并非陆九渊的号。荆门象山得名很可能源自于陆九渊的号。  相似文献   

3.
罗志祥 《农业考古》2024,(1):182-189
南宋大儒陆九渊(1139-1193年)的心学将人心与宇宙之心统一起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陆九渊的农业哲学思想是其心学思想在农业领域的延伸,他对农民、土地、税收、耕作、农业技术、水利、农作物提出了看法,兼具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的特点。作为故楚地之人,他的农业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楚文化的精神色彩。陆九渊的农业哲学思想对当今中国的农业发展理念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1.贪赌之心。有些农民工初到城市好比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新鲜,见到车站前、街边或旅游景点有三五成群的人玩套硬币、下象棋、打扑克等五花八门的“游戏”,便上前围观。看到别人下赌注30元、50元地“赢”.诱惑之下,也跟着下注。可是一下注便输,输了不服气,注越下越大,输得也就越来越多。殊不知,那些“赢家”与设局者是一伙的。  相似文献   

5.
自鹅湖之会发生以来,鹅湖山中的四贤祠、鹅湖书院以及鹅湖寺这三个即相互区别又相互叠合的空间成为儒学士人对鹅湖之会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吕祖谦、朱熹、陆九渊与陆九龄这“四贤”特别是朱陆等历史人物等表达崇敬、景仰和怀念行为的场所,经由情感的调动与思考的引发、此一空间承担起了唤起并塑造鹅湖之会记忆的功能,创造了“四贤”或“鹅湖之会”的永恒价值。但由于空间与记忆的主体性特点,因此,此一空间场所对于置身其中其他主体而言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反清复明无望的情形下,王夫之转入了重建儒家文化,这就是他的“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抱负。其重建儒家文化的目的在于剔除儒家中佛教等其他学派的负面因素,提供一个帮助人们建立健康道德和宇宙和谐的新伦理体系。他以张载的“太和”为最高目标,以庄子的“相天”为其方法,展开对儒家经典的新诠释。他分别从“自然之天”和“仁心之天”的角度提出相天的必要和方法。前者在于利用人的智慧创造发明,补充天之不足;后者在于以礼义节制人的行为,扩充仁爱和和谐。他相信只要人们能够坚持履行儒家的礼义,气质可以改变,而神气可以得到保持。即使形体消散,自己对宇宙所贡献的那一团和气(神)仍然会造福后代。这样,才完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来注家认为,性善、尽心、义利、养气、王霸等内容代表了孟子的核心思想。“人禽之辨”是串联性善、尽心、义利、养气、王霸等思想内容的轴心线索,并从“人禽之辨”与孟子的“心性”思想、“人禽之辨”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人禽之辨”与孟子的“圣人观”三方面来展开论述,以确证此具有思想价值上之意义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袁萍  齐林华 《农业考古》2007,27(5):112-115,140
一瓷与茶的关系虽不是很早就有瓜葛,但瓷之前的陶,其与茶的关联却由来已久。大概,陶茶“间性”可以追溯到远古先人的神话神迹中。据唐陆羽《茶经》在“六之饮”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尽管,对神农氏其人其行存在与否仍存商榷,但据其他典籍的散见文字,如《逸周书》说:“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太平御览》卷引《逸周书》则说:“神农耕而作陶。”《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毒,得荼(笔者注:“荼”即茶)而解。”又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足可窥知茶与陶在源头上就由人(神农氏)发见。这…  相似文献   

9.
许乐江 《农业考古》2003,(2):136-137
初冬的一天下午 ,与铁松老先生相偕 ,去了一趟“天一阁”茶艺馆。这是一座仿古式三层楼的建筑 ,面积达一千余平方米 ,二楼有以品茶为主的大、小包间十余个 ,三楼有以餐饮为主的包间六、七个。第一次来这里 ,其气象即给我留下了殊深印象。茶馆座落在银川市清河街南端的商业广场 ,是四会五达之地。我们在茶楼前下了车 ,即见楼阁式户扉之上悬一匾额 :“天一阁茶艺馆” ,是书法家刘正谦先生的手笔。非凡的气象使人联想起一首古诗 :“西北有高楼 ,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 ,阿阁三重阶。”我忽然对铁松先生说 :“这茶楼似曾相识啊。”他笑笑说 :“…  相似文献   

10.
圣人一直是崇高伟大身居高位的,与普通的百姓有着云泥之差,因而千古留名,深受万世敬仰。对于儒家来说,成圣是儒者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而自阳明以来,理学家逐渐拉近圣人与常人的距离,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更是提出“人人皆圣”“人人君子”的主张来弱化“圣人说”。他通过将“天理良知”改造成“日用良知”,使玄虚神秘的天道等同于老百姓的日用;又将一直备受推崇的君子之道——“舍生取义”新解为“立本安身”,关怀到百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最后又将“乐”与“学”结合起来,将晦涩深奥的“圣人之学”转换为“至简至易之学”,更是打破了精英阶层对于教育的垄断。这样,王艮就把原本高高在上的圣人拉下神坛,重新建立起一套常人成圣论,力图填平圣人与平民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11.
学界普遍认为惠能偈中的“本来无一物”属于“性空”思想,不符合禅宗的“修心”主旨。而我们认为“本来无一物”并非“性空”,而是讲顿悟后的主观感受———无心,与禅宗思想一致。  相似文献   

12.
孟子的“仁义论”是综合原始儒家的“仁”论与前期墨家“义”论而形成,但是孟子将“仁义”概念结合于他的“心性”概念,从而创造出新的涵义。由此,孟子政治哲学确立了超阶级的普遍性与道德对于世俗权利的优越性。我们将具备此含义的孟子之政治思想称为仁义的政治思想。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仁义政治思想的基本内涵;构成仁义政治思想的思维方式;以及其思维方式所蕴涵的意义与问题。  相似文献   

13.
牟润孙博通经史,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可惜学界重其史学而略其经学。他不仅对《论语》、《大学》、《公羊传》等经书的文句与义意有独到的解说,也对汉魏以来的经学变迁作了别致的探讨,各种具体研究成果引人瞩目,但最值得指出的是,他根据经史同源的原理,作出“经学皆史学”的论断,再反思两汉以来经史分合的利弊得失,提出“经史合一的史学”说,堪称晚年定论。牟润孙在其学术臻于精熟之际,针对现代中国经学消亡、史学西化,力矫时弊,从经学史的苦心探求中,彰明中国古代经史合一的优良传统,期望恢复“经史合一的史学”,融经学入史学,为中国现代史学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4.
笔者认为,我国某些辞书的编者和语法学家把“替代词one”归入不定代词类是不恰当的,用于定冠词和形容词后表指代关系的“one”应该叫替代词,其理由是表示某一类中的一个或数个的定冠词或形容词不能单独存在,而需要一个词来“支助”或“支垫”它们。根据其定义,象someone,8nyone等这些复合词中的“one”和象my sweet one,the Iittle ones等这些成语中的“one-ones”应该是“替代词one”。  相似文献   

15.
庄子思想直接来源于老子,但也与儒家思想有密切的联系。本文综述“庄出于儒”的几种观点,然后从庄子对儒家经典内涵的昭示,《庄子》寓言对孔子的借重,以及庄子同颜回的相似、相通之处三个方面进行考稽、分析,指出庄子与儒家有密切关系,并认为“庄出于颜氏之儒”说有一定根据。  相似文献   

16.
中医经典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中医名家实践经验之结晶,乃中医之根本、中医之灵魂。学习经典,传承经典是中医学子之责任,而学习中医、传承经典最终要回归临床,服务临床。孙光荣教授创造性、总结性提出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要"熟读经典挈其纲,点睛之语切莫忘;运用重在明思路,不在一药与一方;娴熟一部常为用,各家学说时可参;典型医案明经义,临证心得自显彰",对培养中医人才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深受儒家"内圣外王"传统思想影响的丁文江,从其"少数人"努力的英雄史观、唯科学主义的信念和实用主义的政治观出发,积极提倡"好政府主义".丁后来出任淞沪总办和提出"新式独裁"论,是其"好政府主义"政治理念的实践和延伸.从20年代特定的历史条件来看,丁文江倡导的"好政府主义"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和历史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经典图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对文史类经典图书、自然科学类经典图书和医学经典图书的判别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胡适承继杜威实用主义,重视“行”,更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突出“知”即“思想”的价值层面。其“思想”论,说白了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里有杜威的影响,更有胡适自己的创新,“思想”论的意旨也是很明显的:为再造文明之故,“思想力”的训练在胡适看来是再重要不过的事了。  相似文献   

20.
乡村“终结”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工业化和城市具有足够的就业容量,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纳。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也不可能复制先行工业化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前提,不可能复制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变历史进程,非农就业压力以及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频繁流动的严峻现实,都表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无法吸纳庞大的农村人口,由此则昭示未来中国的村庄无法“终结”。从而在理论上纠正城市“中心论”,在实践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就地城市化提供必要性和正当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