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巢脾育王法     
培育蜂王对蜂群的发展壮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培育出健康理想的蜂王呢?我曾做过实验,在每年的4月13日左右移虫育王,5月2日前后新王产卵,希望多采刺槐蜜.但是在4月中旬蜂群还不强大,移虫后发现接受率很低,王台内王浆少,育出的蜂王个体小,处女王品质不理想.据统计,一般移虫2小时后检查,接受只有20个,而且框架上附蜂很少.针对这一现象,我将王台取下,把它安置在子圈边上,5天后查看,王台硕大端正,育出的蜂王很理想.  相似文献   

2.
也谈育好王     
王台内王浆多育出的蜂王反而小真有其事。我认为王台内王浆多 ,育出的蜂王反而小这一问题是王台内王浆的内在质量差异造成的。王浆质量差是否是高产浆蜂变异过程中的劣迹显露 ,值得探讨。杂志上报道越是产浆多蜂群越容易培育出“侏儒王” ,这已是显然的事实。2 0 0 1年秋季 ,我在蜜型蜂群育王 ,头天向 2 0个王台内移虫 ,不点浆。第 2天检查有 1 2个王台被接受。于是我对1 2个王台采用复式 ,余下的 8个不接受的王 ,不点浆又移入幼虫。介绍王台前检查 ,复式移虫的王台比较大。新王交尾产卵后 9天检查 ,复式移虫育出的蜂王产卵好。我建议蜂业界…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育王,我采用了一次性移虫育王的办法。因为前年分蜂育王时,我用两种方法进行了两次育王。育出的蜂王不一样。4月27日,我复式移虫育王1框26个王台,第3天又育了1框一次性移虫育王27个王台,蜂群都是8框蜂。出王后的育王方法不一样,出的蜂王也不一样。复式移虫的蜂王体小,产卵后经对比,没有一次性移虫育出的蜂王产卵好。一次性移虫育出的蜂王,维持群势的能力也比复式移虫的蜂王强,产生分蜂热较复式移虫的蜂王晚。所以,经两年来的使用,我认为还是一次性的移卵刚孵化出的小幼虫育出的王好。在实际的养蜂生产中,利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开发蜜蜂王台产卵育王技术与方法,以意大利蜜蜂为试验材料,利用蜜蜂王台产卵育王器培育蜂王,检测此育王法的幼虫接受率及蜂王质量,包括蜂王初生重、蜂群繁殖力和卫生清理行为,并以人工移虫育王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幼虫接受率方面,蜜蜂王台产卵育王法与人工移虫法相比差异显著(P<0.05),王台产卵育王幼虫接受率显著低于人工移虫育王法。但在蜂王初生重、蜂群繁殖力和卫生清理行为方面,王台产卵育王法显著优于人工移虫育王法(P<0.05)。说明采用王台产卵育王技术可以将蜂王发育的营养与环境条件调整至更优水平,从而培育出繁殖力和抗病力强的蜜蜂良种。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 ,人工养王 ,需要移卵或移虫 ,移卵育王因其技术难度大 ,不易掌握 ,因此大多养蜂者采用移虫的办法。因采用一次性移虫所培育出的蜂王质量不够理想 ,后来养蜂人又发明了复式移虫法 ,来解决王台接受率低和王台内王浆量少的问题 ,但是在生产实践中所养的蜂王也不是个个都优质 ,批批都好 ;恰恰相反 ,有时王台内王浆越多 ,出房的处女王越小。因此 ,近几年有些养蜂者又改用一次性移虫育王 ,此法掌握得好 ,同样可以育出高品质的处女王。那么到底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培育出高质量的处女王呢 ?本人经过多年的实践 ,将两者有机结合 ,总结出“二次…  相似文献   

6.
正大家知道,养蜂中蜂王很关键,有自然分蜂王、急造王、人工育王(分移虫、移卵),最好是自然分蜂王,这是蜜蜂本身的意愿,因气温环境适宜,蜂群强大了,所以育的王好。而人工育的王,是人为挑选移到王台里的虫或卵,就没有蜂王自己产到王台里的好。所以在有分蜂热的蜂群里,用人工王台诱导蜂王在其中产卵育的王,与自然蜂王本质是一样的,可以说是用最简单轻松的方法育出最优质的蜂王。  相似文献   

7.
自养蜂以来 ,我多次结合有关资料介绍的方法 ,进行人工育王 ,得出以下结论。1 王台内剩余的王浆多 ,育出的蜂王不一定就大 ,也不一定就优。 1 998年春、秋两季用同一高产王育王 ,得出相反的两种结果 ,早春育王后王台内剩余的王浆较少 (但也够吃 ) ,育出的蜂王个体大 ,在以后的生产中表现也好。而 7月中旬 ,群势强壮后育王 ,王台内剩余大量的白色王浆 ,王台也非常大 ,但蜂王出房后个体小得都让人难以置信。2 移虫次数多少 ,对于育王的接受率有关系 ,即复式移虫可以提高接受率 ,但与蜂王的质量和个体大小没有关系。近几年以来我都是采用单式…  相似文献   

8.
张兴绵 《中国蜂业》2004,55(4):33-33
王台内王浆太多,育出的蜂王个体反而小,我认为原因是小虫食老浆. 笔者在前年8月份进行了一次育王试验,采取复式移虫,两次移虫间隔40小时,在同一育王框上移大、小两种幼虫,以蜂王出房时间计算,相差12~18小时.虽然大幼虫在王台内时间短,但新王个体大小与正常蜂王体型大小相同;较小的幼虫在王台内时间长,其蜂王个体大小反而与工蜂相似.  相似文献   

9.
刍议育王     
养蜂人都希望自己饲养的蜜蜂群势强、经济效益高。为此 ,许多蜂友不断更新养蜂技术和经营方法 ,重视引进良种 ,在人工育王和自然育王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力求培育理想的优质蜂王。人工育王就是在具备育王的气候和充足的蜜粉源条件下 ,根据蜜蜂生物学特性 ,在强大健壮蜂群的人工王台里移虫或移卵来培育蜂王的方法。能够根据人们的需要定向培育出适宜的蜂王。自然育王是在有分蜂热并有强烈分蜂情绪条件下 (急造王和自然交替王例外 ) ,由工蜂自然筑造王台 ,老王在台里产卵 ,由蜂群自己培养蜂王的方法。因自然育王筑造的王台数量极其有限 ,…  相似文献   

10.
对孟凡拯先生的文章我有不同看法。 2 0世纪 90年代初 ,我地多养本地意蜂 ,王浆产量低 ,育王移虫全是复移 ,没有出现台内浆多育出的处女王小的现象。 1 995年 ,我地引进浆蜂后 ,情况有了变化 ,复移育王的蜂王个体不如以前所育的蜂王大 ,再后来王浆产量不断提高 ,育出的处女王却经常个体姣小。1 999年我向养蜂老师傅请教 ,师傅说 :“是王浆产量高的原因。要选择王浆产量低的蜂群育王。”后来情况略好。 2 0 0 0年我去沈育初师傅处引种 ,又向他请教 ,沈师傅让我选育王群应选王浆台上不做蜂蜡的群 ,把蜜蜂清理过的王台用王浆蘸一下 ,采用一次移…  相似文献   

11.
进行不同性状育王群培育蜂王王台接受率和蜂王初生重试验,了解不同体色育王群培育蜂王的接受情况和蜂王初生重。采取3个不同育王群在单式和复式移虫前同时不涂抹蜂蜜和蜂王浆、涂抹蜂蜜或蜂王浆王台的接受率和蜂王初生重。结果显示涂抹蜂蜜(70.00%)和蜂王浆(86.67%)对王台接受率影响不显著(P=0.276),不同性状的蜂群培育王台接受率没有差异(R114号=75.00%,R93号=67.04%,R18号=76.48%,P=0.683),蜂王的初生重也没有显著的差异(W114号=0.1987g,W93号=0.1831g,W18号=0.1909g,P=0.203)。此结果说明对王台涂抹蜂蜜和蜂王浆不会提高王台接受率;不同性状育王群对蜂王的初生重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程永春 《中国蜂业》2002,53(6):44-44
我在育王方面采用过很多方法 ,实践证明王台内剩浆多少与蜂王个体大小无关。采用复式移虫育王 ,前后间隔时间有 48小时 ,也有 2 4小时 ,也有上午移虫下午复式移虫。以上培育方法与蜂王个体大小关系不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复移间隔时间越长王台内剩浆亦越多。复移育王的缺点是在二次移虫时 ,由于台内存浆多容易将移入的幼虫捅到浆内 ,降低接受率。复移的目的是幼虫移入王台内有现成的王浆食用而不致于挨饿 ,这种想法是好 ,但不正确。王台内现成的王浆并不适合此时幼虫食用 ,工蜂还需重新饲喂适合幼虫食用的王浆。因此 ,复移时王台内的存浆显…  相似文献   

13.
田顺兴 《中国蜂业》2001,52(6):40-41
在杂志或有关专业会议上提出 :“王台内王浆越多育出的蜂王个体越小”我认为这种观点或者说法都是错误的 ,“王台内王浆多育出的蜂王个体大”这完全是正确的 ,毫无疑问的。蜜蜂是经过几千万年自然选择 ,繁衍生息生存下来的物种 ,人工饲养管理蜂群培育王台时 ,有意或无意为蜂群选择外界优越的自然条件 ,人为奖励刺激蜂群育王 ,一次或多次向王台内移虫 ,其目的是为了促使蜂群培育出好的蜂王。培育好蜂王先决的条件是王台内有充足的王浆 ,但是王台内王浆的多少决定因素是蜂群中的工蜂 ,工蜂会根据蜂群内本身的需求情况 ,以及外界蜜源 ,温湿度的…  相似文献   

14.
<正>说起中蜂育王,经历颇多,感想也多。一、中蜂育王的现状中蜂饲养者以六七十岁的老人居多,以粗放管理为主,多利用自然王台。有部分人重视良种选育和人工育王,但所移虫龄偏大,制作的蜡台不够标准,蜡碗直径过大、高度偏高、底座太薄,使得王台接受率低,处女王品质差,还不如自然王台育出的蜂王好。许多蜂友不愿意采用复式移虫育王技术,嫌麻烦。认为复式移虫与单移虫蜂王质量无多大区别,  相似文献   

15.
看到孟凡拯先生的文章后 ,想起我在 1 991年一次育王时偶然碰到的问题 ,今写出来与专家及蜂友共讨。1 991年 8月初 ,我和以往一样进行复式移虫育王 ,为了能获得体格粗壮的高产王 ,特地选择了王浆特高产、群势达 1 2框足蜂的蜂群育王。此时外界气温适宜 ,有蜜有粉。心想 ,凭这些条件 ,一定能育出上好的蜂王。其间查看王台 ,一个个都特粗、特长 ,看着如此大的王台、心里美滋滋的。可是 ,蜂王出房后 ,个体都较小 ,还有 4只“侏儒王” ,跟蜜蜂差不多大。我很纳闷 ,为什么这么好的条件、育出的处女王却这么小呢 ?为了搞清原因 ,我决定同样方法继…  相似文献   

16.
"詹特盒"是一种促进育王过程中移虫工作的精巧设备,初养蜂者使用"詹特盒"可以克服移虫常遇到的困难.使用方法:将种蜂王限制在塑料巢脾盒里,置于蜂群约12小时.巢脾盒背面由活动的塑料巢房活塞组成,蜂王可在上面产卵.3天后卵孵化成幼虫,取下巢房活塞,开口朝下排列在育王框的王台条上,移入哺育群.此方法可以知道蜂王产卵的精确时间以及幼虫的准确日龄,能比较确定地在卵孵化后36小时内移虫,这个日龄的幼虫比较适合于培育蜂王,幼虫在移虫过程中也不易受损伤.幼虫由哺育群的饲喂蜂照料,在蜂王羽化出房前把王台转移到核群,进行交配及产卵.  相似文献   

17.
张魁 《中国蜂业》2021,(2):33-33
在自然条件下,蜂群繁殖到一定群势,当气候、蜜源等外部因素适合时,蜂群产生分蜂热,工蜂会修筑王台,在群体情绪影响下,蜂王在王台内产卵,由蜂群培育出自然交替的新蜂王。人工育王就是模拟这一现象,根据需要培育处女王。人工育王的常规工具包括:台基棒、育王框、移虫针、贮王笼和镊子等,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育王工具。  相似文献   

18.
本场育王时也曾出现过成批或个别“侏儒王”现象 ,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蜂种和育王方法有关 ;浆王蜂群中培育出的王台粗大而直长 ,剩余的王浆也比较多 ,但这种王台出房的新王 ,不一定每只都个大质优 ;而用产蜜型蜂王群中培育的王台个头稍短而尖 ,所剩余王浆也比较少 ,但培育的新王也不一定差。就育王方法而言 ,采用复式移虫育王法时 ,有时出现复移后王台中鲜浆表面被工蜂破坏 ,但旧王浆没有被工蜂吸食干净又补入新浆 ,这种王台中所培育的新王质量肯定不好。本人在《中国养蜂》1 996年第 3期《我的育王法》中谈到此种情况。我从养蜂开始…  相似文献   

19.
中蜂容易产生分蜂热,有分蜂热的蜂群,即使采取控制措施,分蜂意念也很难消失。因此,饲养中蜂要预防分蜂热,而不要等到产生分蜂热以后再去处理。预防分蜂热就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始终保持蜂王产卵量在群势要求的范围,我的具体措施是:1.选种育王:优良的产卵新蜂王对预防分蜂热有很大作用,因此,要选产卵力强、分蜂性弱的蜂群做种群育王。为了育出优质蜂王,应采用复式移虫育王,切忌急造王台育王。在春季,可提早补助几个蜂群,促使这些蜂群产生分蜂热用自然王台  相似文献   

20.
育王小技     
<正>育王框移他群寄养当谨慎有时因育王群生产需要或防分蜂,需将王台已封口的育王框移入他群寄养。若寄养群蜂王年青,寄养框放进后被寄养群工蜂咬破所有王台拖弃王蛹,则使分蜂处于被动。提王台不能马上介台介王若刚从交尾群中提走新王,随即诱入王台,则工蜂会啃、弃诱入的王台。应在诱入王台前2天提走蜂王,并提出其中的卵虫,在蜂群产生失王感而又无法再造王台的情况下诱入王台。处女王不宜直接介入已出房的处女王直接投入交尾群,若是连续使用的老交尾群,则处女王易被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