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由Puccinia recondita引起的小麦叶锈病,近十几年已逐步上升为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在湖北、山东、河北等省都曾造成流行和减产。为此,从73年开始,我们对叶锈病进行了小种鉴定和品种抗叶锈性测定,并进行了大田考查。通过工作,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
“泰山1号”是山东省农科院育成的一个小麦良种,其丰产性好、适应性强,能抗条锈病,感染叶锈病轻。七十年代开始试种,1973、1975两年山东省发生锈病时表现良好,很快在山东全省及冀南、苏北、皖北等地推广,据统计1979年“泰山1号”种植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 随着该品种的普及,伴之而来的是其抗条锈病性的丧失问题。1977年山东、河北等地先后发现零星感染条锈病的田块,1978年已有较大面积的病田。针对“泰山1号”丧失抗  相似文献   

3.
70年代以来,逐步筛选出兼抗条、叶、秆3种锈病,农艺性状较好的抗源品种240个。1983年对这些抗源品种进行田间鉴定,现将这些品种对叶锈病的抗性报告于下: 小麦抗源品种对叶锈病的抗性测定结果 有113个丧失了抗叶锈性,而以下48个品种对叶锈仍保持高度抗性:多抗811、抗锈117、80—6243  相似文献   

4.
为持续控制小麦叶锈病及促进小麦的抗叶锈病育种工作,2019—2020年自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采集自然感叶锈病的小麦病叶,经分离获得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利用43个小麦叶锈病鉴别寄主材料对其致病类型进行鉴定,并对其毒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70份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中共鉴定出67个致病类型,主要致病类型为THS、SHJ、PHS和SHS,出现频率分别为8.8%、7.6%、5.9%和5.9%。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的单孢分离物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10、Lr12、Lr22a、Lr22b、Lr29、Lr33、Lr35和Lr36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超过90.0%,而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9、Lr24、Lr25、Lr28、Lr38、Lr40、Lr41、Lr42、Lr43和Lr13+3ka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小于10.0%。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显示,3个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对抗叶锈基因Lr1、Lr2a、Lr3、Lr14b、Lr18、Lr21、Lr26、Lr27+31、Lr32和Lr37的毒力存在显著分化。浙江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具有较少的毒性因子(4.73)和毒性值(600...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栽培条件也有变化,氮肥使用量增多,小麦群体大,田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加之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大部分都不抗病,因此,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sminis DG.f.sp.tritici)已成为常发性病害,对小麦生产威胁很大,一般年份减产1—2成,重达3成以上。1990年和1991年我县小麦白粉病大流行,全县发生面积近43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85%左右,虽然经过广泛发动群众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甘肃省主要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用来自甘肃不同地区的22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在苗期对测试品种进行抗叶锈基因推导,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成株抗叶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中,Lr2B、Lr13、Lr16、Lr22A、Lr30和Lr14B等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分别分布在‘灵选6号’‘会宁15’‘兰天37’‘陇鉴113’‘兰天151’‘兰天134’和‘兰天40’等7个小麦品种中。‘陇鉴111’‘兰天31’‘陇鉴9343’‘天选67’和‘天选65’等14个品种可能含有与供试已知基因不同的抗性基因,‘中梁35’‘陇鉴110’‘陇原931’和‘天选57’等15个小麦品种推导其不含有供试的抗叶锈病基因。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表明:‘陇原931’‘陇鉴9343’‘天选57’‘天选67’‘兰天31’‘临麦22’‘兰天134’‘兰天151’‘陇鉴113’‘陇麦838’和‘中梁35’具有较好的成株期抗性,具有抗叶锈病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三麦区小麦抗叶锈基因部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已知抗叶锈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推导了来自中国3大麦区(东北春麦区、华北平原冬麦区、江淮半冬麦区)的主要小麦品种,待推广品种(系)和抗源材料中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分析了3大麦区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春麦区的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主要有Lr16、Lr20、Lr17等11个;华北平原冬麦区的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主要是Lr26等7个,江淮麦区的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主要是Lr3Bg、Lr10、Lr26等9个。对3大麦区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表明,V1、V2d、V3、V10、V26、V33等13个基因是3大麦区的优势毒性基因,但个别毒性基因在3大麦区的出现频率仍有较大差别。根据基因对基因概念,在基因部署上建议,东北麦区减少含单个无效抗病基因的品种如90-05744、91-1179、东农88-5797等的种植面积,适当控制含Lr20、17、15、30、3Ka的品种,增加沈免系统及小冰麦系统的种植面积;华北麦区增加含Lr14a、14ab、15的品种的种植面积,如CA9069、CA8646、CA9070、C489和冀87-5108等,减少含单个Lr26的品种的种植面积,江淮麦区适当减少肖农12(Lr3Bg)、偃师9号(Lr26)、8870(Lr26)等含单个无效抗病基因的品种,适当增加含Lr2b、3Ka、30的品种如内乡5号、宁8931等的种植面积。本文初步讨论了不同生态区小麦叶锈菌的基因鉴定系统。  相似文献   

8.
鄂西北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北地处全国小麦主产带 ,其中襄樊市是全国 2 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 ,也是小麦条锈病入侵湖北省的咽喉之地 ,我市小麦常年种植面积约2 5万hm2 。从 80年代初开始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具有明显周期性 ,每次大流行年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 70 %~ 80 % ,甚至更高 ,因条锈病危害造成的损失一般年份减产 10 %~ 2 0 % ,严重年份减产30 %~ 5 0 %。防治不力的部分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损失相当惨重。为了更进一步掌握其发展、蔓延规律 ,有效控制其危害 ,作者对 1980年以来我市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分析。1 研究方法1980~ 2 0 0 2…  相似文献   

9.
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叶锈特对小麦叶锈病防病保产效果好,残效期长,用药量低,内吸传导性能强,使用方法多,是目前防治该病较理想的农药品种。在冬小麦播种期,用叶锈特湿拌、浸种和干拌处理种子,对叶锈病均有显著防治效果,其中以种子重量的0.03~0.035%剂量湿拌处理方法为好,防病效果在90%以上,保苗效果显著,可基本上控制整个秋苗期叶锈病的为害。防治成株期叶锈病,应掌握在早期病轻时施药,方可求得最大防效。一般在小麦挑旗期,病情基数低时,采用叶面喷雾和土壤浇灌方法,每亩50克原药,施用一次,防病效果在90%以上,保产效果显著,可控制整个成株期叶锈病的为害。也可用超低容量喷雾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绵阳系统小麦品种主要包括绵阳11、绵阳15、绵阳19、绵阳81—5、绵阳87—23等一系列品种,该系统品种是四川省绵阳地区农科所以70—5858CF 为母本,以繁6CF 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1977年通过审定,1979年开始示范推广。由于该系统品种丰产抗病,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迄今已推广到陕西、甘肃、湖北、河南、贵州、云南、湖南等七个省,栽培面积已超过4000万亩。绵阳系统品种的推广种植对八十年代以来在我国汉水流域和西南地区控制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和危害起了重要作用。绵阳系统小麦品种的种植面  相似文献   

11.
1984年在内蒙古卓资县白石头沟野外调查中发现4种唐松草和5种禾本科杂草都发生有叶锈病。但无迹象表明该地区自然界唐松草上发生的叶锈病与小麦叶锈病有关。在室内用小麦、华北剪股颖和无芒雀麦叶锈菌的冬孢子对亚欧和瓣蕊唐松草接种,都长出了锈孢子腔和锈孢子。用三种锈孢子分别对小麦、华北剪股颖和无芒雀麦回接,都产生了夏孢子,完成了生活循环。从此得出结论:亚欧和瓣蕊唐松草是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但在室外不起作用。而田间所见唐松草上的锈病主要与杂草上的锈病有关。  相似文献   

12.
近年云南省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小麦主要分布在滇中、滇西、滇东南地区,常年播种面积40万~60万hm2。1998年小麦条锈病流行,发生面积4.17万hm2,为前5a平均值的3倍,损失粮食达2.18万t,为前5a平均值的9倍,成为1998年全省小麦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1 发生流行原因分析1.1 近年越夏菌源量大 夏季在海拔1800~2400m麦区落粒自生麦苗上有条锈病菌越夏。1982~1996年8~9月通海县扬广镇2220~2300m海拔的麦茬复种地定期调查,只查到叶锈病,未查到条锈病。1997~1999年查到大量条锈越夏…  相似文献   

13.
 1984年在内蒙古卓资县白石头沟野外调查中发现4种唐松草和5种禾本科杂草都发生有叶锈病。但无迹象表明该地区自然界唐松草上发生的叶锈病与小麦叶锈病有关。在室内用小麦、华北剪股颖和无芒雀麦叶锈菌的冬孢子对亚欧和瓣蕊唐松草接种,都长出了锈孢子腔和锈孢子。用三种锈孢子分别对小麦、华北剪股颖和无芒雀麦回接,都产生了夏孢子,完成了生活循环。从此得出结论:亚欧和瓣蕊唐松草是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但在室外不起作用。而田间所见唐松草上的锈病主要与杂草上的锈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70年代以前,小麦叶枯病只在河南省部分地区偶尔发生。1979—1985年我省引种春播小麦,根腐叶枯在春小麦上普遍发生,引起严重的叶枯和穗腐,减产一般在30%以上。1990年河南省小麦叶枯病发生650万亩,仅尉氏县西部沙丘陵发生11万亩,产量损失平均30—40%。1991年全省发生此病1000多万亩,其中周口、商丘、驻马店和南阳地区的发生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小麦叶枯病成为严  相似文献   

15.
1992~1996年我国小麦叶锈菌毒性动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利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作鉴别寄主,监测来自我国12个省(市、区)的499份叶锈标样。结果表明:(1)在发现的诸多致病类型(毒性基因组合)中,PHT出现频率较高(26.6%),为优势类型,其余类型的出现频率均在7.4%以下;(2)毒性基因V2a、V9、V15、V19、V20、V24、V28、V29、V37、V38和V13+3Ka的出现频率小于30%,V2b、V18、V25、V27+31和V33+34的出现频率在30%~60%之间,其对应的抗性基因可视为我国小麦叶锈菌的有效抗病基因;(3)不同生态区的叶锈菌株,毒性基因(或基因组合)的组成特点、出现频率及多样性等差异较大。文中建议采用"固定鉴别基因+辅助鉴别基因"的复合鉴定系统,并对小麦抗叶锈病生态育种及抗锈基因分区部署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稻瘟病是我市水稻常发性病害之一 ,近 3年来发生较轻 ,然而 ,部分品种初瘟病暴发成灾 ,造成绝收。 2 0 0 0年嘉鱼县种植的“湘泰粘 2号”、咸安种植的“5 2 16”因暴发稻叶瘟几乎“坐蔸” ,大部分农户翻耕改种。 2 0 0 1年赤壁种植的“汕优 5 5 9”因发生穗颈稻瘟病有 4 0 %的田块减产 6 0 %以上 ,其中部分田块绝收。 2 0 0 2年通城种植的“金优晚三”穗颈稻瘟病大流行 ,基本绝收 ,崇阳种植的“湘晚籼 11号” 10 0 %发生穗颈稻瘟病 ,流行程度4级占 4 6 % ,流行程度 5级占 5 4% ,其中绝收面积占 17%。笔者对以上情况会同市种子管理站 ,局种植…  相似文献   

17.
水稻条叶枯病Cercospora oryzae Miyake 又名狭窄条病。褐条病,是我省过去未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种病害。此病在我县于1979年首先发现在县农科所的早稻田里,发生面积达200亩,严重田块,每亩减产2—3成。发病后曾采用多种杀菌剂进行防治,均未见效。1980年,全县近万亩早稻发生了条叶枯病,以广陆矮4号发病面积最  相似文献   

18.
1982—1984年在温室和田间对3个慢叶锈品种:中引305、中引515、中引709,2个快叶锈品种:无沙八号、纳罗的研究表明,小麦慢叶锈抗病品种具有8个抗病特性:(1)田间发病迟、普遍率增长缓慢,严重率低且发展速度慢;(2)潜伏期较长;(3)侵染频率较低;(4)夏孢子堆较小;(5)菌丝和夏孢子堆面积扩展速度慢;(6)产孢能力较弱;(7)对叶锈菌生理小种特异性不明显;(8)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慢叶锈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增强,应用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AUDPC)的A值比侵染速率r值和冈珀茨方程的k值能更好地表达小麦品种的慢叶锈抗病性。利用温室测定苗期潜伏期、侵染频率和田间发病盛期旗叶的严重率指数可以作为小麦慢叶锈抗病品种的选育指标。  相似文献   

19.
代明江 《植物医生》2002,15(6):9-10
小麦是宁南县最主要的小春粮食作物 ,常年种植面积在 30 0 0hm2 左右。自 1997年以来 ,宁南县小麦条锈病连年大流行 ,1997年发病面积约 6 70hm2 ,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 2 2 .2 6 %,产量损失达 8.7万kg ,发病面积和危害损失逐年加重 ,到 2 0 0 0年小麦条锈发病面积达约 2 70 0hm2 ,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83.5 8%,产量损失达 2 0 .85万kg ,对小春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小麦条锈病防治的好坏成为决定小麦产量高低乃至全县粮食生产丰欠的重要因素。1 宁南县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1.1 发病早侵染时间长常年 11月上中旬始见条锈病 ,先在河谷…  相似文献   

20.
43个中国小麦品种(系)抗叶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12个墨西哥叶锈菌生理小种对43个中国小麦品种(系)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进行了推导,在25个品种(系)中推导出6个抗叶锈基因Lr1,Lr10,Lr13,Lr14a,Lr16Lr26,9个品种(系)对本试验所使有的12个叶锈菌生理小种都表现感病反应,另有9个品种(系)携带未知的抗叶锈基因。在墨西哥2个地点进行的田间成株期抗叶锈性试验表明,12个品种(系)表现慢叶锈性,在将来的抗病育种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