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木荷生长与形质地理变异和木制工艺材种源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设置在福建建瓯和浙江淳安的5年生木荷Schima superba种源试验林,系统研究生长和形质性状种源差异、地理变异模式和性状遗传相关,并利用选择指数开展木制工艺材优良种源选择。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木荷树高、胸径、树干通直度及一级侧枝总数、最大侧枝长和最大侧枝粗存在显著的种源效应,受到中等以上强度遗传控制,种源广义遗传力达0.34~0.61,而树干分叉干数和分枝角的种源效应较小。木荷生长和形质性状的地理变异模式因区试点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木荷中心产区的福建建瓯点,主要生长和形质性状与产地纬度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313~-0.534,与产地经度相关性较小,呈典型的纬向变异模式,南部种源生长较快,树干通直,但分枝多而粗;在北缘区的浙江淳安点,除种源一级侧枝总数与产地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他生长和形质性状与产地纬度的负相关性较小。性状相关分析发现,木荷种源主要的形质与生长性状呈显著的正遗传相关,遗传相关系数达0.320~1.164,而树干通直度则与最大侧枝长互为独立。选用2个理想的等经济权重和以生长改良为主的选择指数分别为福建建瓯和浙江淳安点选出了10个生长和形质兼优的优良种源,前者多为南部种源,而后者多为中部种源。表6参16  相似文献   

2.
云杉种源苗期性状变异及种源选择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7年生云杉苗为试材,对17个种源的10个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并对种源间生长性状的变异、种源地理变异模式、种源区划和种源苗期选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径、苗高、当年高、一级侧枝数量、二级侧枝数量、最大侧根粗度、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8个生长性状种源间差异极显著,重要的生长性状是苗当年高、苗高、地径和地上部分生物量;云杉苗期地径生长量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一级侧枝数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年降水量也呈显著负相关;依据种源间生长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把17个种源划分为4个种源区;根据10个生长性状的综合指数对参试的17个种源进行排序和苗期初步选择.  相似文献   

3.
基于珍贵用材林培育目标,在福建省明溪县内,对来源于6省9个地理种源的46个优树家系的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na var.mairei)3年生幼树的10个生长及干形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进行生长性状与干形性状相关性分析,计算其遗传参数并提出其选择育种策略。结果表明,不同家系的3年生幼树生长及干形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介于27.08%~96.19%间,家系内的变异系数为9.34%~31.96%,说明家系与单株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变异。南方红豆杉10个性状指标在家系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同一家系的性状间表现存在不一致性。南方红豆杉树高、胸径、冠幅和当年抽梢长度等生长性状间存在极显著性正相关,杈干率与树高、冠幅、当年抽梢长度间,高径比与地径间,侧枝密度与树高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高径比与树高间,侧枝数量与树高、冠幅、当年抽梢长度间,最长侧枝长度与树高、地径、冠幅、和当年抽梢长度间显著性正相关,但最粗侧枝径与树高、胸径、冠幅、当年抽梢等生长性状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1~3年生树高、地径性状极显著相关。南方红豆杉生长形质性状的家系广义遗传力变幅介于0.502 7~0.857 0之间,单株遗传力变幅介于0.197 3~0.798 8。其合理选择育种策略为采用综合系列性状表现进行优良家系选择为基础,重点加强家系-优良个体配合选择。  相似文献   

4.
侧柏不同种源在北京越冬和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北京试验点侧柏种源试验1-6年观测数据,研究了种源间在越冬受害程度和高生长两个主要性状上的变异及其规律;分析了种源高生长与年份的交互作用;探讨了越冬受害程度地理变异的气候生态基础.结果表明,种源间在越冬受害程度和高生长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越冬受害程度的地理变异模式是以纬向变异为主的渐变类型;种源树高与采种点纬度的相关系数随树龄而变化:1-3年生时为负相关,5-6年生时为正相关.本文初步提出供北京侧柏造林选用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5.
侧柏种源的地理变异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11个不同的数学模型,拟合28个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种源在纬度或经度上的一维地理变异趋势。侧柏树高、地径、侧枝数、叶色、叶面溢脂数和开花率等性状与纬度呈渐变倾群的变异,苗木保存率和存苗率与经度有关,其它性状与经度的关系不明显。多项式趋势分析,圈出了侧柏二维地理变异高次趋势面,树高、地径等性状明显地划分为3个渐变倾群,即四川倾群,华东倾群,华北、西北倾群。四次趋势面划出侧柏早期开花率2个变异中心和1个变异带,由变异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变异。剩余分析表明,山东历城(4号)种源在大部分趋势面上表现异常高值变异,是个值得注意的随机变异。  相似文献   

6.
收集南方10省25个地理种源,在福建明溪县进行观赏型南方红豆杉地理种源比较试验,2年生幼林的生长结果表明:观赏型南方红豆杉树高、地径、冠幅、一级侧枝数量、冠幅生物量鲜质量、根系生物量鲜质量等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和变异系数;根系生物量、冠幅生物量、树高均与其他观赏性状存在显著正相关;地径与冠幅、一级侧枝数量性状之间不存在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收集南方10省25个地理种源,在福建明溪县进行观赏型南方红豆杉地理种源实验。通过对观赏型南方红豆杉的2年生幼树的树高、地径、冠幅、一级侧枝数量、冠幅生物量鲜重、根系生物量鲜重等评价性状的测量分析,研究种源的地理变异。结果表明:其树高、地径、冠幅、一级侧枝数量、冠幅生物量鲜重、根系生物量鲜重等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利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地理种源评价,选择出福建明溪、贵州梵净山等2个观赏型南方红豆杉的优良地理种源。  相似文献   

8.
从形态上调查了海南麻疯树 Jatropha curcas 试验基地2年生19个种源195个实生家系的田间生长性状.研究结果表明,麻疯树家系平均成活率为93.65 %,树高为1.97 m,地径为6.85 cm,结实枝数为1.38个,结实数量为20个;变异系数介于11.50%~60.70%.不同省份、种源的各生长和结实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尽管只有成活率在家系间有差异显著,但上述5个性状的家系遗传变异系数(GCV)均在1.14%~13.64%之间,表明家系间某些性状仍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成活率与其他各性状相关性不明显;而树高、地径、结实枝数及结实数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各性状与经纬度及海拔间无明显相关性,种源聚类结实也未发现明显的地理相关性,说明中国境内麻疯树的变异为随机的地理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景观树培育为目标,在福建省明溪县内,对来源于5省7个地理种源的36个优树家系的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4年生幼树的4个生长及7个观赏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家系的4年生幼树生长及观赏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介于4.51%~12.92%,家系内的变异系数为13.10%~32.95%,这说明家系与单株间存在着明显的变异。南方红豆杉最大侧枝径无显著差异,其他性状指标在家系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南方红豆杉树高、胸径、冠幅和当年抽梢长度等生长性状间存在极显著性正相关,最长侧枝长、树干通直度、枝叶浓密程度、当年侧枝数量等4个观赏性状与树高、胸径、冠幅、当年抽梢等4个生长性状均存在极显著性正相关,但最粗侧枝径与树高、胸径、冠幅、当年抽梢等生长性状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南方红豆杉生长及观赏性状的家系广义遗传力变幅介于0.567 3~0.900 5,单株遗传力变幅介于0.120 4~0.922 1,以优良家系选择为基础,重点加强家系—优良个体配合选择。  相似文献   

10.
帽儿山地区21年生兴安落叶松种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兴安落叶松自然分布区内17个种源21年生的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性状及树干通直度进行方差分析,其结果是,种源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兴安落叶松地理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的生长性状与纬度呈负相关,与经度呈正相关;呈明显的经向为主,纬向为辅,经纬双向连续渐变的特点;利用生长性状材料结合17个种源的地理集团对种源进行聚类分析,将各种源在2.7遗传距离上分成3个种源区:即大兴安岭南、西、北部种源区(编号为I);小兴安岭北部、大兴安岭东部种源区(编号为III);小兴安岭东南部种源区(编号为IV),用LSD法对各种源进行多重比较,结合综合指数法,确定帽儿山及其毗邻地区的最佳种源有友好和乌伊岭种源。  相似文献   

11.
湿地松种源生长量、材性的变异与优良种源综合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湖北省荆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湿地松种源试验林的生长量及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种源间的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量因子以及晚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且具有中等程度的广义遗传力。基本密度径向变异模式以及递增为主,年轮段基本密度呈正态分布。木材密度早晚期相关性随树龄增大而增加,用5年生木材密度能可靠地预测12年生木材密度。各种源生长量因子与木材基本密度相关性有正有负,相关性大小与种源有关。木材密度与晚材率的正相关显著。生长量、木材密度与原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相关不显著;晚材率与纬度正相关,与年均温负相关显著。综合评估表明S1,S3、S20为较优种源。  相似文献   

12.
白桦苗期种源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对白桦16个种源的1年生苗高,地径进行方差分析,用各种源的苗高,地径与地理,气候因子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间的苗高,地径差异极显著,苗高,地径与各种源的地理纬度呈负相关。与经度呈正相关。用16个种源的苗高,地径聚类分析,结合各种源的地理,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13.
21年生侧柏种源的地理变异及种源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平阴县大寨山林场的21年生侧柏种源试验林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间差异显著.种源选择十分有效;地理变异呈现纬度单负向渐变的趋势.经度则呈单正向渐变变异规律.并确定聊城、肥城、长清为平阴及其毗邻地区的最佳种源。21年生时与8年生时选择出的最佳种源有所变化,确山、微山、徐州种源已不在最佳种源之列。  相似文献   

14.
白皮松种子及球果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对白皮松种子及球果16项形态特征指标的研究发现,各指标在同一种源不同单株间差异不大,而不同种源之间除种子长度外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球果高和单个球果重量表现出同经度下的南北变异;种子厚度、球果高径比和每球果种子数则表现为同纬度下的东西变异;球果宽度和种皮所占比例则又表现为西南东北向变异;种子及球果的颜色、每球果种鳞数、千粒重等则无明显的地理变异趋势.它们似与太阳辐射量、生长期的长短、1月平均温度及海拔高度等多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来自17个产地的170个木荷优树无性系,分析表型性状在产地间和产地内的变异和性状间及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基于13个性状对参试无性系产地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木荷优树无性系表型性状在产地间和产地内均呈极显著差异,枝下高变异最大26.6%,叶平均宽变异最小10.17%,说明木荷优树无性系生长、形质和叶片性状变异丰富,具有较好的改良基础。表型分化系数平均为43.24%,处于中等分化水平,产地内变异(31.42%)大于产地间变异(25.05%),生长性状变异是表型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高径生长量较大的优树无性系其树干通直、枝下高大且分枝较粗,而与最大分枝角相互独立,叶片大和叶形宽圆的无性系可能生长更快。各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表明,生长性状呈纬向变异,南部地区速生性较强;形质性状和叶片性状为呈经向变异,东部地区树干通直度相对较低,最大分枝角较大,叶片短小且宽圆。通过主成分分析认为,枝下高、冠幅是生长性状中的主要区别性状,而叶面积和叶宽长比是叶片性状的主要区别性状。基于聚类分析将参试的17个木荷优树无性系产地归为4个类型,其中类型Ⅰ和类型Ⅳ的无性系主要分别来自中部种源区和北部种源区,生长相对缓慢,而类型Ⅱ和类型Ⅲ的无性系主要来自中心种源区和中部种源区,速生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香椿地理变异与种源选择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对两片种源试验林9 a调查资料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香椿种源的地理变异基本上是与纬度相平行的南北倾斜的连续变异型式。在试验地区,参试的27个种源以浙江丽水,湖南邵阳、永顺、加禾、桃江,福建建阳种源生长最好,安徽太和、无为,湖北红安,陕西勉县等种源生长最差。选择优良种源,在8~9年生时,树高可获遗传增益16.3%~26.8%,胸径18.9%~40.0%,材积44.7%~99.1%.香椿种源的早期选择一般可从4年生开始。通过树高、胸径、冠长对材积进行相关选择,选择效率可达90.0%~9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不同种源朝鲜黄杨进行引种调查研究。[方法]采用随机踏查的方法对沈阳东陵区、丹东五龙背、大连旅顺口3个地方朝鲜黄杨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对朝鲜黄杨的引种选择指标及3个种源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地径年生长量、枝径年生长量、株高年生长量、枝数、枝下高、冠型这6个调查指标可以作为引种选择指标,6个调查指标可以整合成2个主成分,分别代表生长特性和树形特性;在0.05显著性水平下,3个种源朝鲜黄杨在地径年生长量、枝径年生长量、株高年生长量、枝下高4个指标上差异显著;大连旅顺口种源和丹东五龙背、沈阳东陵区种源朝鲜黄杨在枝数指标上差异显著,丹东五龙背、沈阳东陵区种源差异不显著;3个不同种源朝鲜黄杨在黄杨冠型上差异不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朝鲜黄杨引种指标的选择和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种源地理变异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6个马尾松种源进行育苗及造林试验,初期结果表明各种源在树高、地径和冠幅生长等性状上存在显差异。用10个不同数学模型,拟合16个马尾松种源在纬度和经度上的一维和二维地理变异规律,马尾松种源树高、地径和冠幅生长与纬度呈现显的变异,与经度的关系不明显。且二次数学模型比一次数学模型拟合效果更优,是模拟马尾松地理变异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