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木豆豆荚螟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木豆豆荚螟为害习性,为木豆豆荚螟防治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观察和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金城江区和凤山县木豆豆荚螟生活习性、发生条件、为害程度及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木豆豆荚螟主要以幼虫为害木豆的花蕾、嫩荚,造成蕾、荚脱落;1条木豆豆荚螟的全幼虫期能蛀食豆粒3~5粒,有转荚为害现象;木豆豆荚螟的蛀害率约25%~40%,干旱年份旱地木豆豆荚蛀害率可高达80%以上;采用单植方法,可减轻木豆豆荚螟的危害,品种混植越多,花期重叠时间越长,木豆受豆荚螟危害越重;通过合理施药,可减轻危害,提高木豆产量。【建议】冬季彻底清园,降低次年虫源基数;根据不同品种合理密植,保持木豆地通风透光;不同品种分别种植,避免混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变异株,减少品种混杂;花、荚期科学合理用药,以保花保荚。  相似文献   

2.
<正>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但由于大豆生长期间大,豆病害的困扰导致减产。现将大豆豆荚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大豆豆荚螟1.1发生危害特点大豆豆荚螟以幼虫钻蛀危害多毛大豆的花蕾、豆荚,也能蛀入豆株茎内危害。转色成荚期受害豆荚出现蛀孔,荚内虫粪堆积,严重影响食用和商品价值,此虫为害大豆等造成"十荚九蛀",虫荚率高达60%~90%,一般年份虫荚率亦达15%~20%。大豆豆荚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在华  相似文献   

3.
<正>生产上,红小豆常常出现绝收的年份,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豆荚野螟是造成红小豆大面积减产的主要虫害之一。豆荚野螟主要以幼虫为危害,蛀食红小豆的花器、鲜荚和种子,初孵幼虫即蛀入花蕾为害,严重时蛀蚀整个花蕾,花蕾呈腐烂状,引起落花落蕾;有时蛀食茎秆、端梢,卷食叶片,造成落荚,产生蛀孔并排出粪便。1豆荚野螟的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4.
木豆花实期钻蛀性害虫的为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贵州省木豆花实期钻蛀性害虫的为害情况,着重调查分析了木豆钻蛀性害虫的种类、为害特征和为害程度。结果表明:木豆花实期的钻蛀性害虫包括豆荚野螟、棉铃虫、钝黑潜蝇和豆黑潜蝇。本调查中,平均株受害率达59%,其中最高88%,最低40%;平均荚受害率达44.5%,其中最高68%,最低35.8%。宿根木豆钻蛀性害虫发生为害较重,新植木豆受害相对较轻;坡地或缓坡木豆受害相对较轻,平地或台地相对较重。本文还分析了木豆钻蛀性害虫严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苹果蠹蛾幼虫寄主转移至核桃后的为害习性。【方法】在和田县连续2 a进行室内外幼虫蛀果习性观察。【结果】卵初产半透明色后逐渐加深,卵发育完全后,幼虫咬破卵壳爬出,不取食卵壳,取食核桃的幼虫龄数分为6龄;于叶片上孵化的幼虫,低龄期(1~3龄)取食叶片后转至果实为害,幼虫危害核桃果实时,由外果皮蛀不规则虫道向核仁蛀入,第1代幼虫于4龄开始转果,第2代于3龄末期开始转果,后持续在外果皮为害并多次转果,至幼虫发育完成后脱果,脱果幼虫多自上而下转移至树干60~120 cm范围内结茧化蛹,幼虫存在滞育现象。【结论】苹果蠹蛾共经历6个龄期,不同世代和龄期的幼虫为害习性有所差异,其为害习性受着卵位置、幼虫龄期和果实发育影响。  相似文献   

6.
豇豆是江苏各地夏秋季重要的豆科蔬菜,江苏地区主栽品种有扬豇40、扬豇12等。豇豆的一生中会遭受到多种害虫的为害,其中豆荚野螟是豇豆花荚期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豇豆的产量与品质。同时,由于豆荚野螟钻蛀为害,豆荚食用时钻蛀在豆荚内的豆荚野螟往往较难被清除干净,对食品卫生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山东省曲阜市大豆蛀荚害虫主要为豆荚螟和大豆食心虫,豆荚螟在曲阜市发生3~4代,大豆食心虫年发生一代,第3~4代豆荚螟和大豆食心虫为害夏大豆。豆荚螟的防治适期为大豆鼓粒前期,用来福灵、地亚农、功夫和久效磷防治大豆蛀荚害虫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豇豆两种害虫的发生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豆野螟豆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豇豆荚螟、豇豆螟、豇豆蛀野螟、豆螟蛾、豆荚野螟。除为害豇豆外,还为害四季豆、扁豆、蚕豆、豌豆、毛豆等,是豆类的重要害虫。近年来为害豇豆越来越严重,已成一种难治害虫。以幼虫为害,幼虫蛀食花蕾,引起落蕾落花;幼虫蛀食嫩荚,造成落荚;后期蛀食豆荚,并在其内取食幼  相似文献   

9.
<正> 豆荚螟俗名豆蛀虫,是近几年豆类生产中最难防治的害虫之一。豆荚螟以幼虫蛀食荚、花蕾和种子,造成瘪荚、空荚,由于粪便堆积,引起腐烂,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一、生活习性豆荚螟一年发生6~9代,从第二代起就开始世代重叠危害。幼虫共5  相似文献   

10.
豇豆荚螟在北京地区红小豆田为害消长规律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普查、定点调查和灯光诱集的方法明确了北京地区豇豆荚螟Marucavitrata发生特点及其在红小豆田的种群消长规律,采用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防治该虫的有效药剂.结果表明,豇豆螟幼虫共有5个龄期,低龄幼虫喜食红小豆细嫩的花蕊,造成落花、落蕾.幼虫钻入豆荚时取食红小豆种子,有转荚为害习性.成虫对黑光灯和高压汞灯趋性不明显.北京地区豇豆荚螟发生为害开始于红小豆的始花期,集中在红小豆盛花期,豆花、豆荚上的幼虫数量在8月末达到高峰.田间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当红小豆田中的豇豆荚螟幼虫数在防治指标(百花/荚虫数5~6头)以上时,稀释1000倍液的5%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红小豆田豇豆荚螟幼虫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药剂高氯甲维盐和阿维菌素,而且持效期在20d以上,具有明显的保花护荚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豆荚螟又称蛀豆虫、红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大豆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舞钢市夏大豆生产迅速发展,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在大豆生产过程中常遭受多种害虫的危害,尤其是豆荚螟的危害逐年加重,据调查,一般损失率在10%以上,个别地块荚害率达80%以上。大豆豆荚螟主要以幼虫蛀入豆荚取食豆粒,被害粒重则豆粒被食空,  相似文献   

12.
秋季大豆豆荚螟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田间豆荚螟的发生情况,在同一块田,随机拔取不同蛀荚率的大豆植株,并对蛀荚率相近的植株产量进行相加,分析其蛀荚率与产量损失率关系为y=-12.559 8 1.081 0x,进而测算出经济允许损失率为4.56%,经济允许密度为15.84%,大豆初荚期防治指标为蛀荚率6%~7%.  相似文献   

13.
巧治豆荚螟     
豆荚螟是豇豆、菜豆、扁豆、四季豆,毛豆等豆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以幼虫危害豆叶、蕾,花及豆荚,多为卷叶危害或蛀入荚内取食幼嫩籽粒。受害豆荚荚内及蛀孔外常堆积粪便,豆荚食味苦,常造成落蕾、落花、落荚和拈梢,严重影响豆类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评价玉米抗虫(玉米螟)品种,为玉米螟绿色防控及害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比分析第一代玉米螟和第二代玉米螟的田间百株落卵量、百株幼虫量、百秆为害蛀道长及被害株率等指标,评价新疆47个主栽玉米品种的抗螟性差异。【结果】供试主栽玉米品种抗虫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6W2T118的田间为害最轻、抗虫能力最佳,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被害株率依次为25头/百株、90 cm/百株、20%,其次分别是华美1号、DK517、九圣禾692抗螟性较好,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及被害株率依次为40头/百株、265 cm/百株、40%,50头/百株、245 cm/百株、40%,60头/百株、250 cm/百株、45%。五谷310、KWS6333、富友968、宁玉525等品种抗螟性一般。金庆202则为害最为严重、抗虫水平最低,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被害株率依次为195头/百株、875 cm/百株、90%。金庆1号、新玉29号等品种的抗螟性整体较差。【结论】参试的47个品种中16W2T118、DK517、九圣禾692、华美1号等品种抗虫综合表现较优,金庆1号、新玉29号等品种抗虫水平较差,生产上可优先选择种植抗螟较优的品种,避免种植抗螟较差的品种,可较好的实现玉米螟的自然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幼虫期短时高温对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存活、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影响。【方法】将井上蛀果斑螟初孵幼虫和老熟幼虫在32、35、38、41和44℃条件下,分别处理1、2和4 h,测定其存活率;将井上蛀果斑螟初孵幼虫和老熟幼虫在35、38、41℃条件下,分别处理1、2和4 h后,研究其发育历期、化蛹率、羽化率、雌雄虫寿命、单雌产卵量及子代卵孵化率等。【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井上蛀果斑螟幼虫存活率逐渐减小。井上蛀果斑螟初孵幼虫在35℃处理下发育历期缩短,38和41℃处理下发育历期延长。老熟幼虫经短时高温处理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及处理时间的延长,化蛹率、蛹质量、蛹羽化率、产卵期、雌虫寿命及产卵量均逐渐减小,蛹历期逐渐延长。【结论】井上蛀果斑螟初孵幼虫对短时高温的适应性高于老熟幼虫,短时高温对井上蛀果斑螟老熟幼虫的存活、生长发育及生殖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揭示了井上蛀果斑螟幼虫对高温的适应性,可为井上蛀果斑螟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55%毒·氯乳油防治豇豆豆荚螟田间试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荚螟主要为害豇豆、菜豆、四季豆等豆科作物。以幼虫为害豆叶、花及豆荚,危害的豆荚影响食用价值。为提高豇豆品质,2006年进行了55%毒.氯乳油防治豇豆豆荚螟的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55%毒·氯乳油800~1 000倍液防治豇豆豆荚螟的效果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7.
豆科蔬菜豆荚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亚图 《福建农业》2006,(11):23-23
豆荚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大豆、菜豆、毛豆、豌豆等,以幼虫吃食花和豆荚。该害虫在我省蔬菜种植区一年可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在大豆本田及晒场周围土中越冬。一般以第2代为害春大豆,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弱。雌蛾在豆株未结荚时,多产卵于幼嫩叶柄、花柄、嫩芽及嫩叶背面;豆株结荚时,卵多产于豆荚上,将卵产在荚毛间,凡荚毛多的大豆品种产卵多。卵散生,一般每荚1粒,卵期约3—6天。幼虫有转荚为害性,一般先在上部豆荚为害,渐至中、下部,以上部豆荚受害最重。幼虫老熟后离荚入土,结茧化蛹。  相似文献   

18.
南汇地区扁豆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但扁豆的豆野螟为害几乎可使扁豆绝收.豆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可为害扁豆等多种豆类植物.幼虫为害花蕾、豆荚,常蛀入荚内取食幼嫩的种粒,荚内及蛀孔外堆积虫粪,不能食用.造成农户大量使用中高毒农药,喷药间隔期短(农药使用次数2~3天一次)、药剂防治时间长(6月上旬~10月下旬),既提高生产成本,又破坏生态环境.为此我们进行了豆野螟在扁豆上发生及防治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大豆豆荚螟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豆荚螟又称豆荚螟、豆荚蛀虫等,是我区大豆的主要虫害之一。除了危害大豆外.该虫还危害豇豆、扁豆、豌豆、绿豆等豆科植物。主要以幼虫蛀入豆荚食害豆粒。被害豆粒形成虫孔、破瓣。甚至大部分豆粒被吃光。防治不及时的田块,常常造成“十荚七蛀”。一般减产可达30%-50%.严重的减产70%以上。  相似文献   

20.
【目的】辣木瑙螟是在中国辣木上新发现的1种鳞翅目草螟科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叶片、钻蛀果荚形成危害。为明确其在田间的分布特点,2015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云南省元江县的辣木园内对辣木瑙螟幼虫进行调查。【方法】通过6种聚集度指标(C、I、Ca、m*/m、La、K)、Iwao的m*-m回归模型、Taylor幂法则等分析了辣木瑙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并利用种群聚集均数分析了幼虫种群的聚集原因。【结果】辣木瑙螟幼虫在辣木上的空间分布型为依赖于密度的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均数分析表明:辣木瑙螟幼虫的聚集原因主要由其产卵、取食等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辣木瑙螟幼虫平均虫口数受水平方向的影响较小,但受垂直方向的影响较大;建立了辣木瑙螟幼虫抽样数公式:N=t2/D2(3.548/m+0.253)和序贯抽样方程T (n)=n±1.95■。【结论】本研究丰富了辣木瑙螟在云南省的研究数据,同时为林间虫情的预测预报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