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区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翔 《广西农业科学》2011,(9):1168-1171
【目的】探索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合理途径,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四川民族地区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对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进行归类,分析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的升级途径。【结果】由于四川民族地区方格状区域格局难以形成城郊型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而其农牧交错的区位条件维持了原野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因此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分为原野型乡村旅游和城郊型乡村旅游两种类型。【建议】在松潘—木里线以东,应发展替代旅游以减少环境压力,以西则应兼顾农牧环境的客观性和传统社会的乡土性认识,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和森林、草原旅游线路的开发,将高寒麦类食品和民族聚落作为深度开发的关键,重点发展原野型乡村旅游,避免数量扩张的片面性,丰富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农业、农村特点,提升乡村旅游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了解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对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区位限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乡村旅游区位类型、区位类型的区域格局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的农牧区位等角度,对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区位进行了分析,并对四川民族地区的原野型乡村旅游和城郊型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乡村全面振兴关键的一点是实现文化振兴。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可促进农业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方法/过程】运用SWOT分析法对武夷山五夫白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条件和所面临的战略选择进行分析,并分析了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典型发展模式。【结果/结论】目前,五夫白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具有白莲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交通便捷等优势,存在品牌意识较淡薄、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劣势,同时面临涉农政策支持、消费结构升级等机会,以及与周边省市竞争激烈、旅游环境控制保护问题等挑战;提出适合五夫特色的发展模式,通过资源、技术、功能、市场融合路径推动五夫白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笪玲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4):544-547
【目的】探索乡村旅游发展广义梯度推进途径,以促进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方法】通过对璧山县旅游资源、交通及企业发展等梯度要素的分析,获得璧山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广义梯度结构,并提出其广义梯度推移途径。【结果】璧山县乡村旅游可以划分为3个梯度,一级梯度包括璧城乡村旅游组团,二级梯度包括璧北乡村旅游组团和璧南乡村旅游组团,三级梯度包括梅江河乡村旅游组团。【建议】优先开发高梯度旅游区,打造区域乡村旅游精品;有效实施广义梯度推移,延缓乡村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加速广义梯度推移,实现乡村产业立体协调整合,以科学地推动璧山县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明月湾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为推动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基于古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研之上,借助SWOT分析工具,深入剖析明月湾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结果】从挖掘文化内涵、丰富产品体系、完善设施建设、促进区域联动、塑造古村品牌、加大人才引进等六方面推动明月湾古村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结论】研究认为明月湾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良好,古村应该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把握机遇、规避挑战,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探究赣南地区旅游扶贫的典型模式,总结其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经验,以供其他类似地区参考。【方法/过程】基于赣南多个县市区的深度访谈资料,对比分析各个模式的优缺点以及适用条件,并基于此提出制定旅游扶贫模式的对策建议。【结果/结论】结果显示,赣南地区旅游扶贫的3种典型模式(政府主导型、景区帮扶型、景村一体型)在旅游扶贫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由于不同模式的发展旅游的原动力、政府扮演的角色、开发模式、产业结构、贫困户参与情况有所不同,其扶贫效果在见效速度、成效涉及面以及作用方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建议类似地区在制定旅游扶贫模式时应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路径;保持不断创新,紧跟市场需求;通过产业融合激发村民热情;通过加强与企业对接增强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7.
王冬丽 《安徽农业科学》2022,(12):126-129+145
乡村振兴作为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南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近年来,乡村问题一直备受国家关注,乡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胜利,而后脱贫时代如何使得乡村贫困不再次发生,并向乡村振兴迈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作为一个发展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乡村旅游这一“造血”式途径来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有助于可持续发展。以广西民族地区为例,通过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和问题,即在该区域发展乡村旅游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理清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提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向全域旅游发展,通过“绿色+”丰富旅游资源、“旅游+”设施配套齐全、“电商+”产业高度关联、“人才+”可持续性发展等途径来实现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黄翠鸾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43-4644,4673
论述了融安县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包括自然环境优势、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经济环境优势、政策环境优势和人文环境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促进融安县民族经济快速发展的途径,包括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区位因素,充分利用农副产品、打造品牌优势,充分利用政府的惠民政策、深化旅游经济发展基础,充分考虑人为因素、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并从旅游资源开发质量、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宣传及基础设施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民族旅游经济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乡村旅游如何实现游客满意和产业成长,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方法】利用异化理论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结论】由于理论指导和有效监管的缺失,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景观城市化、生态退化、民风功利化、世俗化、经营策略失当、经营效益低下等异化问题。【建议】从政府推动规范发展、产业集群化、产品体验化升级、社区参与及自主管理5个方面提出推动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乡村旅游如何实现游客满意和产业成长,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方法】利用异化理论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结论】由于理论指导和有效监管的缺失,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景观城市化、生态退化、民风功利化、世俗化、经营策略失当、经营效益低下等异化问题。【建议】从政府推动规范发展、产业集群化、产品体验化升级、社区参与及自主管理5个方面提出推动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邓敏 《广西农学报》2013,28(3):81-84
分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作用,指出发展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的意义,根据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具有民俗民风多样性、乡村性、原生性、平民性和参与性的特点,提出发展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型、务农参与型、民俗风情与节庆型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2.
台湾社区营造经过6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乡村社区营造经验。通过对台湾乡村社区营造模式的研究,发现其主要有特色产业型、乡土生态教育型、民族文化型、文化创意型4种类型,这些乡村社区的旅游开发与营造对湖州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构建一整套互动型我国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系统,为利用大数据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挖掘其市场潜力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WOT方法分析大数据和我国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发展现状,并建立适用于大数据时代的互动型我国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结果】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各方面的发展,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更为重要。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利用大数据可提供私人订制的服务并提升管理质量,但同时也会威胁到个人隐私。我国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系统主要由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综合乡村旅游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和其他手机应用程序组成。【建议】在基于最新IT技术的大数据时代,此外,我国乡村旅游从业者应利用大数据设计受众青睐的旅游项目,提供私人定制旅游服务并且全程和受众保持密切互动。我国乡村旅游从业者采用该系统并进一步开发可推动我国乡村旅游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从而推动乡村旅游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小俊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2):2126-2030
【目的】深入剖析四川“三州”(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制约因素,为促进四川“三州”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四川“三州”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文化程度和从业构成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制约“三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结果】四川“三州”农村人力资源具有数量大、文化素质偏低、从业结构不合理的特点,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上存在教育认识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不平衡等问题。【建议】应改变农村教育观念、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农村“三教统筹”、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从而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和技能,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全域旅游背景下山东省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方法】以 4 类 539 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平均最近邻指数为 0.8129,显示省域显著聚集,不均衡指数为 0.169,说明市域分布不均衡;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 , 示范点在济南、泰安、威海、潍坊、滨州呈现多中心组团分布格局,不同类型示范点聚集中心与分布形态各异;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布全局自相关指数为 -0.4243,空间关联格局不明显,冷热点差异不显著;鲁中地区示范点分布区位熵值为 1.14,显示集中连片分布,鲁西北区位熵值为 0.77,说明发展程度相对滞后。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显示,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具有中心城市圈层递减效应、交通便捷性带动效应、高级别景区辐射效应、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化效应和社会经济发展关联效应。【结论】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省域全域布局,协同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有效整合、共建共享;市域突出地域资源优势,注重竞合发展,不同片区功能互补、梯级推进;村域优化乡村“物质 - 文化 - 社会”三维空间系统,完善基础节点功能布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索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以推动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方法/过程】以福建省乡村旅游为研究区域,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福建省乡村旅游建设中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缺乏特色和品牌建设、人才要素投入不足、文化资源挖掘不深等一系列问题。未来应基于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公共基础设施;立足特色产品、特色小镇等创建工作,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服务质量与标准;植根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文化品牌,积极克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叠加资源、市场、政策等多重效应,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占尽天时、地利条件,同时面临人和困境,人才成为制约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短板。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新机遇、新内涵,指出民族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需要管理、规划开发、文化创意、生态环保、市场营销5类人才。基于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健全教育培训的机制、构建教育培训的体系、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激活教育培训的动力等建议,以建立适应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应大有作为,通过分析农户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影响因素,为推动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提供建议。【过程/方法】通过对福建省4个市区14个乡村旅游扶贫点的农户进行问卷访谈,收集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的实际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意愿强烈,但参与方式单一;农户的年龄、文化水平、是否敢于贷款和参与意愿都会影响其实际参与行为,提出要提高农户在乡村旅游中的实际参与率,政府应加强宣传和引导;组织开展与乡村旅游有关的培训和学习;加强人才引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乡村文旅产业与乡村本底条件有着优良的耦合关系,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当地旅游资源,成为盘活文旅资源、发展乡村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方法】本文以山西省阳曲县店子底村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详细剖析了店子底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果】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四种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即增长型(S-O)策略、弥补型(W-O)策略、拓展型(S-T)策略和防御型(W-T)策略。【结论】店子底村乡村文旅资源丰富,加之能人带动、政策支持,促进其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将为其实施乡村振兴提供较为充分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20.
从广东农村地区的旅游发展现状出发,总结了广东乡村旅游目的地类型和产品内容,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广东乡村旅游发展的四大模式:民俗文化型、生态游憩型、休闲农业型和红色文化型,提出了构建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四大因素:产业经济、乡村文化、村落风貌及开发主体,为广东农村地区和国内其他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