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杀虫剂对豆蚜羧酸酯酶(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高效氯氰菊酯、澳氰菊酯和吡虫啉对其均无抑制作用;抗蚜威、辛硫磷和氧乐果对其有明显抑制作用.抗蚜威和氧乐果对豆蚜羧酸酯酶的抑制中浓度(I50)是辛硫磷的1.16倍和1.66倍,辛硫磷和氧乐果对豆蚜乙酰胆碱酯酶的I50是抗蚜威的2.54倍和27.13倍.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桃蚜抗药性监测及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甘肃省宕昌县桃蚜为敏感种群,测定了兰州、永登等地桃蚜对6种杀虫剂抗药性。结果表明兰州市安宁区桃蚜对溴氰菊酯已产生低水平抗性(6.84倍),对氰戊菊酯则处于耐药力增高或敏感性降低阶段,对灭多威、敌敌畏、氧乐果和乐果已显示出早期抗性;永登县桃蚜对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处于敏感性降低阶段,对灭多威、敌敌畏、氧乐果和乐果仍属敏感阶段;皋兰县和榆中县桃蚜对上述6种杀虫剂则处于敏感阶段。用酶抑制剂进行增效作用测定结果显示,兰州地区桃蚜的抗药性与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有关。针对兰州市桃蚜的抗药性现状和抗性机制,提出了以建立抗性监测制度、合理用药为主的抗性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瓜-棉蚜对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抗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从1983年开始就北京及河北省廊坊、香河和涿鹿县四个地区瓜-棉蚜(Aphis gossypiiGlov.)对18种有机磷及2种氨基甲酸酯杀虫药剂进行了抗性系统监测,与苏联瓜蚜(A.gos-sypii Glov.)敏感系毒力值(LC_(50))进行比较,抗蚜威最高达7887.7倍,马拉硫磷357.8倍,乐果128.6倍,敌敌畏83.5倍,乙酰甲胺磷72.1倍;而对喹硫磷、甲基辛硫磷、呋喃丹及溴氯磷则相当敏感,LC_(50)值在45.2—186.0 ppm之间。其抗性谱大致呈交叉型交互抗性。酶系测定结果表明,瓜-棉蚜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敏感性降低与抗药性关系最为密切,氧化乐果和抗蚜威对AChE的I_(50)值与其Log LC_(50)(ppm)呈显著相关(P<0.05)。四个地区的瓜-棉蚜AChE对底物(乙酰硫代胆碱ATCh)的米氏常数(Km)及最大反应速度(Vmax)值均无明显差异,但ATCh浓度超过10~(-2)mol/L时,对AChE还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瓜-棉蚜α-乙酸萘酯羧酸酯酶与对久效磷的抗性呈正相关,面与抗性较高的乐果则无相关性。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的高低与抗药性水平有关,乐果加PB(1:1)也有一定增效作用。GSH-S-转移酶活性与瓜-棉蚜抗性不相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量毛细管点滴法筛选出比河北廊坊桃蚜相对敏感种群更为敏感的甘肃宕昌桃蚜种群,建立了18种杀虫剂对桃蚜敏感种群的毒力基线,可作为今后国内各地监测桃蚜抗药性水平的敏感基线。用氧乐果、氰戊菊酯及其氧乐果+氰戊菊酯对桃蚜敏感种群进行抗性选育,汰选20次时桃蚜对混剂氧乐果+氰戊菊酯只产生4.85倍的抗药性,比氧乐果单剂(7.39倍)抗性发展速度幔,尤其比氰戊菊酯单剂(87.21倍)更慢,表明桃蚜易对菊酯类药剂产生抗药性,混剂可以延缓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毛细管点滴法测定了山东省 4个主要菜区瓜 (棉 )蚜 (Ap his gossypiiGlover)对氰戊菊酯、吡虫啉、氧乐果和灭多威的抗性。结果表明 ,聊城种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高达 12 1710 .1倍 ,对吡虫啉、氧乐果和灭多威也分别产生了 9.6、2 9.4及 7.9倍的抗性 ;寿光种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也高达 2 74 59.3倍 ,对吡虫啉、氧乐果和灭多威的抗性分别为 4 .1、18.1及 2 .9倍 ;苍山、泰安两种群对 4种药剂的抗性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离体酶活性和增效剂测定结果表明 ,聊城种群的抗药性与多功能氧化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提高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内蒙古马铃薯主要种植区马铃薯桃蚜的抗药性水平及抗性形成机制,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检测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及呼和浩特武川县马铃薯桃蚜田间种群(分别简称为呼市种群和武川种群)和室内饲养未接触任何药剂的马铃薯桃蚜敏感种群对7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并对供试各种群桃蚜的羧酸酯酶(CarE)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敏感种群,呼市种群和武川种群对氯氰菊酯均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74.11和549.4);呼市种群对联苯菊酯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16.03倍),对氰戊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仍保持敏感(1.00~4.00倍);武川种群对溴氰菊酯(10.14倍)、甲氰菊酯(26.46倍)和联苯菊酯(33.74倍)处于中等抗性水平,对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仍较为敏感(50值分别为0.54、1.07和0.93 nmol/L。三唑磷分别与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联用可显著增强其毒力,表明三唑磷与这两种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复配在武川和呼市马铃薯桃蚜防治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桃蚜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与乙酰胆碱酯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帆  帅霞 《植物保护》2008,34(5):60-62
于室内对桃蚜进行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筛选,选育至10代后抗性倍数增长到49.9倍。生化分析表明,抗性品系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比较两个品系乙酰胆碱酶活性个体频率分布发现,更多的桃蚜个体向酶活性高的区域分布。酶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抗性桃蚜酯酶对底物的Vmax、Km显著大于敏感品系。  相似文献   

8.
于室内对桃蚜进行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筛选,选育至10代后抗性倍数增长到49.9倍.生化分析表明,抗性品系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比较两个品系乙酰胆碱酶活性个体频率分布发现,更多的桃蚜个体向酶活性高的区域分布.酶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抗性桃蚜酯酶对底物的Vmax、Km显著大于敏感品系.  相似文献   

9.
朱砂叶螨抗药性与羧酸酯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羧酸酯酶是昆虫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水解酶。昆虫对多数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有些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羧酸酯酶活性有关[1~2]。桃蚜(Muscapersicae)对有机磷的抗性与其体内所含酯酶活力呈正相关,E4酯酶的量随着抗性程度的增加而呈几何级数上升[3]。棉蚜(Aphisgossypii)对对硫磷和对氧磷产生抗性后,α-乙酸萘酯酶活力分别增加15.25倍和60.30倍[4]。本文研究了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对氧化乐果(有机磷)、三氯杀螨醇(有机氯)、双甲脒(有机氮)及哒螨灵(杂环类)的抗性与羧酸酯酶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叶螨在人工气象室内…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白背飞虱不同品系体内与抗药性相关酶系如酯酶、羧酸酯酶、谷膦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等活性。与敏感品系S相比,抗马拉硫磷品系顺具高水平羧酸酯酶活性。酶反应动力学试验表明,羧跋酯酶的质与量均发生改变;等电聚焦电泳显示与pI5.26~5.84酯酶扩增有关。耐弄丙威品系IT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相对较低,而药剂对其I50则明显高于S。不同品系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无显著差弄。作者认为,白背飞虱对马拉硫磷和异丙威产生抗性分别与羧酯酯酶活性增高和乙酰胆碱酯酶对药剂敏感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用FAO推荐的点滴法测定了南昌地区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氯菊酯和溴菊酯为中抗水平(14.5、16.3和344倍),氯戊菊酯、敌敌畏和乐果为低抗水平(5.6、3.9和3.7倍)。用浸溃法测定了南昌地区小菜蛾对3种生物杀虫剂的敏感世。  相似文献   

12.
我国40个小麦品种抗叶锈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11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致病类型推导分析了1998~1999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40个品种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在供试的39个已知抗叶锈基因(或基因组合)中,推导出Lr1、Lr2c、Lr3bg、Lr10、Lr13、Lr14a、Lr16、Lr23、Lr26、Lr32等10个抗叶锈基因,分布在24个品种中,有11个品种携带未知抗叶锈基因,5个品种不具有苗期抗叶锈基因。选用BBB、DHS、PGT和PHT等4个叶锈菌致病类型并设置5/10℃、15/20℃、25/30℃(黑暗/光照)3种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40个供试品种的抗性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这些品种中有15个品种的侵染型表现稳定或较稳定,3个品种表现为高温抗性,2个品种表现低温抗性,其余20个品种存在明显的品种、菌系和温度三者的相互作用;利用6个叶锈菌混合优势小种在田间进行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40个供试品种中有21个品种具有良好的抗性,其中,至少有6个品种表现为慢锈性,有4个品种表现为明显的成株抗性,有4个品种可能携带成株抗性基因Lr34。文中还对几个主要抗叶锈基因的抗性特点及其利用价值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簇毛麦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与硬粒小麦(Triticumdrurm)品种Sauwne20杂交,F1自由授粉,育在贵农21,22号等品系,并对条锈和白粉病免疫至近免疫,中抗叶锈病和高抗秆锈病,品质优良,丰产性好,对病害具较持久的抗性,经RAPD分子标记和原位杂交,确认为小麦-簇毛麦的代换系,贵农21号等对小麦新的雄性不育系D^2型有很强的恢复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稻区稗草对丁草胺抗药性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1-1993年,对我国三大栽培类型稻区内9个监测网点的稗草抗药水平发展动态进行了系统的追踪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稗草对丁草胺已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以LC50和LC90作为标准,最高抗性系数分别由1991年的2.90和2.79,上升至1993年的5.42和11.04。在丁草胺连续使用8年以上地区,抗性水平呈急剧上升之势。稗草对丁草胺的抗性水平与连续使用时间呈正相关,而与a-淀粉酶活性抑制率呈反相  相似文献   

15.
小麦纹枯病抗性及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一个多亲本的复式杂交后代中,选育了4个高抗纹枯病的小麦新品系,编号为MN-3、7、18和19。抗病性鉴定证明,在对照品种绵阳19病株率100%,发病等级4~5级的情况下,这4个新品系的病株率和发病等级分别在3.65%~6.98%和0~1之间。这4个品系与高感纹枯病的小麦品种绵阳19杂交,在F2代群体中植株符合抗:感=3:1的分离比率,在隐性亲本的测交后代中符合1:1的分离比率;在这4个品系之间的杂交后代群体中未观察到抗性的分离。试验结果指出,4个品系均含有同一个抗小麦纹枯病的单显性抗病基因,该基因被命名为Ses 1。本研究指出了小麦抗纹枯病育种的可能性,并为进一步研究小麦宿主和纹枯病菌原的相互关系及其遗传学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6.
生物诱抗剂草酸对黄瓜叶片中过氧化物酶的系统诱导作用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本文进一步证明草酸是一种有效的非生物诱抗剂,它能显著提高黄瓜对炭疽病的系统抗性,进而研究了草酸对黄瓜叶片中与抗病有关的过氧化物酶(POD)的系统诱导作用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40mmol/L草酸诱导可溶态POD活性效果最佳;在测定时间范围内,草酸诱导的可溶态POD活性在第7d后逐渐下降,而细胞壁离子键结合态POD活性被诱导后保持稳定;草酸在快带区诱导出一种新的POD同功酶,其Rf值为0.63;自由基清除剂甘露醇和抗坏血酸可明显抑制草酸对可溶态POD活性的诱导作用;草酸诱导可溶态POD的作用信号可在5h左右从被处理的第1片真叶传导至未处理的第2片真叶,被处理叶的保留时间越长,其诱导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抗性治理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作者在河北省定州市600hm~2棉田设立了棉铃虫抗药性治理示范区,采取以降低农药的选择压和利用敏感个体的稀释作用为出发点的一系列措施,实施了抗性治理。为评价治理效果,1991~1995年连续监测了河北省3个地区棉铃虫对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三氟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在非治理区,固安县种群的抗性指数(RR)由1991年的9.8~15.5倍,上升到1995年的26.1~85.3倍;故城县种群由31.1~57.7倍,上升到90.7~155.4倍;而抗性治理区定州市种群的抗性发展却较缓慢,稳定保持在18.0~25.0倍之间的中抗水平,证明抗性发展得到了有效控制。与非抗性治理区比较,定州棉田棉铃虫的虫口数下降4~8倍、防治费用降低23.7%~50%、纯收入增加约40%,说明抗性综合治理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1993年全国小麦秆锈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93年我国小麦秆锈病发生较轻,从8个省18个区县中的47个品种上采集到的95个标样中分离到菌株336个,鉴定出21C3CKR、21C3CKH、21C3CTR、21C3CTH、21C3CFR、21C3CFH、34C1MKR、34C1MKH和34C2MKR等9个致病类型;21C3CKR的出现频率为65.2%,居于首位,21C3CDH为14.5%,21C3CTR为10.7%,21C3CFR为4.2%  相似文献   

19.
双核丝核菌诱导水稻增强广谱抗病性和防卫酶系活性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用无致病性的双核丝核菌(Binucleate Rhizoctonia species,简称BNR)菌株2 32-CG预接种处理水稻品种IR2 6苗期植株根茎基部,可以诱导水稻增强对纹枯病(R.solani Kühn)的抗性。与未处理对照相比,BNR处理水稻植株的纹枯病害严重度明显降低。2 4 h以上的BNR处理,可以彻底保护幼苗不受立枯丝核菌侵染的危害。经BNR诱导的水稻也表现对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和条斑病(X.oryzae pv.oryzicola)的抗性。BNR可以显著地诱导水稻防卫反应中的2类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X)活性提高。受BNR诱导的抗病性与PAL和POX活性呈正相关。对BNR在水稻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小麦对白粉菌的抗性和感病性的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小麦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的无毒和有毒菌株,以3种接种顺序:1.先接无毒菌株,间隔一定时间后,再接有毒菌株;2.无毒和有毒菌株同时接;3.和"1"相反,接种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种的幼苗或叶段,以研究小麦对白粉菌的诱导抗性和诱导感病性。结果表明:先接无毒菌株诱导的抗性最强;后接无毒菌株或无毒、有毒菌株同时接,当诱导菌(inducer)的密度很高时,也可以诱导出抗性,但较微弱;诱导的抗性随诱导菌的密度增高而增强;一经诱导,抗性可在被诱导部位维持到第6天;所使用的3种接种顺序都可以诱导小麦对白粉菌产生感病性,但较之诱导的抗性弱得多;在抗病性的诱导中,存在着小麦品种与诱导菌,或诱导菌与挑战菌(challenger)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无毒菌株可以通过诱导而获得在抗病品种上生长的毒性,但当缺少有毒菌株存在时,获得毒性即消失;没有发现所诱导的抗性具有系统传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