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利用CIMMYT资源创制小麦抗病、农艺性状优良的新材料,以CIMMYT新培育的RL6077与西农979、周麦27等骨干品种进行冬春性杂交和(或)回交,构建RIL群体和有限回交群体;以CIMMYT材料Wheatear与豫农982进行冬春性杂交构建F2:7RIL群体。应用特异性分子标记对这些群体材料进行分子检测,同时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和农艺性状选择。结果表明,RL6077后代群体的众多性状都介于两个亲本之间,很好地遗传了双亲的农艺特征;其RIL群体中更易检测到抗病基因,回交群体后代更易选出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系,可根据育种目标选用合适的群体;本研究选育出冬性、农艺性状优良且具有抗病基因(抗Ug99)的储备性新品系6份。Wheatear/豫农982的F2:7RIL群体中,1BL/1RS易位系的千粒重和叶宽显著高于非易位系;7DL·7Ag易位对穗下节长和穗粒数具有正向作用;双易位系则综合了上述特性;经田间抗病性鉴定,易位系具有良好的综合抗病性;从此群体中选育出冬性、双易位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品系4份。  相似文献   

2.
小黑麦是近代创建的禾本科新作物,具有生物量大、抗逆性好等特点,适宜农牧结合区种植。为明确小黑麦重要性状的改良潜力并为粮饲兼用型小黑麦杂交育种提供依据,以我国的冬性小黑麦兰小黑和CIMMYT的春性小黑麦CM-12、CM-13及其构建的三个杂交F1、F2群体为材料,对苗相、株高、单株穗数、穗长、小穗数、叶片特性、茎秆特性等重要农艺性状进行田间考察,分析各性状的配合力,并计算3个F2群体各个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等参数,以探索各重要性状的改良潜力。结果表明,冬性与春性小黑麦的杂交群体比春性与春性杂交群体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力;小黑麦的穗颈长、旗叶宽、旗叶长等性状遗传力较高,变异系数较大,利用分离群体对这些性状进行遗传选择的潜力较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间套复种条件下.小麦的生态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品种选育目标要作相应地修正.应具有一些特殊性状.即耐晚播、早熟、半矮秆、抗病抗逆.优质高产。在亲本选配时.需有弱冬性品种参与.采用弱春性与半冬性品种杂交、南北地理远缘杂交、冬春杂交的方式.使遗传基础更加丰富.在选育方法上采用改良系谱法.即F_3、F_4代穴播、分离世代选穗.以扩大杂种各世代群体,扩大鉴定圃。早茬播种条件下.选择优良系统;晚茬播种条件下进行鉴定和品比。  相似文献   

4.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育种具有充足的光温资源和较丰富的品种资源,超高产育种的主要矛盾是丰产性和抗倒性,产量结构应适当降低现有高产品种穗数的基础上,努力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培育超高产品种应在提高生物学产量的同时提高收获指数,可通过适当增加株高和茎秆充实度的办法来提高生物学产量。生态型以半冬偏春性为主。选择时以复合阶梯杂交或轮回选择为主,以利有效基因的累加。  相似文献   

5.
倒春寒是严重影响和制约黄淮南片麦区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小麦受倒春寒的危害程度与霜冻天气、栽培条件和品种自身遗传等关系密切。为了给黄淮南片麦区小麦耐倒春寒育种提供参考,本文结合耐倒春寒品种(系)百农矮抗58、百农207等的育种实践,提出判断小麦品种耐倒春寒的4条基本原则:(1)在相同地区相同年份,发生倒春寒时,不同栽培条件下均未发生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2)在相同地区不同年份,无论任何生育时期发生倒春寒均未造成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3)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发生倒春寒时,均未发生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4)在低温敏感期(穗分化时期)鉴定时未发生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本文还分析了与小麦品种耐倒春寒能力强弱密切关联的冬春性和抽穗期、光温反应特性、植株健壮度、越冬期抗寒性、穗部结实性和受害后恢复能力等6类性状,拟定了小麦耐倒春寒育种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麦品种冬春性、抗寒性与广适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我国冬小麦的冬、春性遗传改良提供参考,结合"济麦"系列小麦品种(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1、济麦22)及1996年以来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冬小麦品种的特性及作者多年育种经验,分析了目前小麦冬春性的分类、鉴定方法(常规田间鉴定方法及分子标记鉴定法)及与抗寒性、广适性的关系。小麦冬春性鉴定应将2种方法有机结合,冬春性与抗寒性无必然联系。冬小麦在其他特性相当的情况下,抗寒性强的偏春性品种往往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冬春麦杂交可作为提高小麦品种广适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给广适性小麦育种提供借鉴,本文对优质广适性小麦品种西农979的性状进行了解析。小麦品种西农979广适性的遗传基础有两个:一是春性发育特性与匍匐苗相的结合,在发育方面打破了春性与耐寒性的连锁;二是群体调节能力强且综合抗性好,育种上聚合了众多亲本的优良性状。在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通过发育调控提早熟期将成为育种取得突破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中国生产上糯小麦品种的主要性状及其演化规律,以2005-2022年已经审定的44个糯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春性品种和冬性品种的生育期变异系数分别为19.75%和4.03%,其余四个被测性状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产量、穗粒数、千粒重、株高,产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20%。(2)春性品种和冬性品种4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表现为湿面筋含量>粗蛋白含量>容重>支链淀粉含量,除紫糯麦1号外,其余糯小麦品种的支链淀粉含量均≥97%。(3)通过聚类分析,将44个糯小麦品种分为3大类,Ⅰ类包含28个品种,占总数的64%,产量和品质中等;Ⅱ类包含11个品种,占总数的25%,具有较高产量和品质;Ⅲ类含5个品种,占总数的11%,产量和品质偏低。  相似文献   

9.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育种具有充足的光温资源和较丰富的品种资源。超高产育种的主要矛盾是丰产性和抗倒性。产量结构应在适当降低现有高产品种穗数的基础上,努力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培育超高产品种应在提高生物学产量的同时提高收获指数。可通过适当增加株高和茎秆充实度的办法来提高生物学产量。生态型以半冬偏春性为主。选择时以复合阶梯杂交或轮回选择为主,以利有效基因的累加。  相似文献   

10.
为给安徽麦区旱播条件下小麦品种类型选择提供依据,通过2年多点(蒙城、阜南、濉溪)试验,比较分析了早播下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叶片光合性能及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早播下冬性品种烟农19和济麦20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半冬性品种皖麦52和周麦22次之,偏春性品种豫麦70-36和周麦23最低。冬性品种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重显著高于偏春性品种。相同类型小麦品种间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ETR和ΦpsII差异皆不显著,但冬性与偏春性品种间差异显著。冬性品种平均灌浆速率高于偏春性品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皆以冬性品种最高,其中蒙城点冬性品种烟农19产量比偏春性品种豫麦70-36和周麦23分别增加了37.6%和38.4%,济麦20的产量分别比豫麦70-36和周麦23增加了37.5%和38.3%。  相似文献   

11.
利用12个杂交组合对T型春性杂种小麦的株粒数、株粒重、株穗数、主穗小穗数、千粒重和穗长等6个主要性状进行了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组合的株粒重、株穗数、千粒重和穗长4个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超标优势;株粒数、主穗小穗数两个性状的超标优势表现为正负优势间幅度较大,分别为-19.2%~56.5%和-2.1%~5.3%.采用配合力的同亲回归分析,克旱9A和克82R27特殊配合力最高,其次为克丰二A×克82R67、克丰三A×克82R27.用两个春性T型杂种小麦和两个CHA杂种小麦、三个亲本(其中两个为对照品种)共七个品种,研究了群体密度对春性杂种小麦主要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明确了春性杂种小麦适宜的密度范围,为合理利用杂种小麦的优势效应,采取高产高效的栽培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间套复种条件下,小麦的生态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品种选育目标要作相应地修政。应具有一些特殊性状。即耐晚播,早熟,半矮秆,抗病抗逆。优质高产。在亲本选配时,需有弱冬性品种参与。采用弱春性与半冬性品种交,南北地理远缘杂交,冬春杂交的方式,使遗传基础更加丰富。在选育方法上采用改良系谱法,即F3,F4代穴播,分离世代选穗,以扩大杂种各世代群体,扩大鉴定圃。早茬播种条件下,选择优良系统;晚茬播种条件下进  相似文献   

13.
小麦品种春性化趋势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秋播麦区小麦品种冬春性演变状况分析认为:遗传改良与生产力发展是小麦品种春性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其起点和程度又与地区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指出了小麦品种适度春性化并不是对原有地区主导生态型的否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丰富和发展。强调育种工作应实多类型、多元化思路,保证育种与服务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同步性或超前性。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春性化趋势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秋播麦区小麦品种冬春性演变状况分析认为:遗传改良与生产力发展是小麦品种春性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其起点和程度又与地区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指出了小麦品种适度春性化并不是对原有地区主导生态型的否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丰富和发展。强调育种工作应实行多类型、多元化思路,保证育种与服务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同步性或超前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远缘杂交的方法将小麦近缘植物的优良性状转移给小麦,是改良小麦品种的途径之一.尤其在当今小麦遗传资源日益贫乏,育种工作处于爬坡阶段的情况下,将近缘种、属的抗病、抗逆、优质、大穗等小麦所欠缺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中,对小麦育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小麦亚族内的绝大部分种属能与小麦杂交,但任何近缘种属的染色体几乎都较难与小麦染色体配对.染色体不配对,就不可能发生染色体易位或基因交换,这无疑给外源基因导入工作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学者对冬春性小麦在遗传、生理上的差异,对春化和光周期的反应,生长发育规律及生育阶段的划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研究将来自全国各地的冬性、半冬性、春性小麦品种进行分期播种,对生育期、主茎叶片数、株高、穗长、实粒穗数、幼穗分化进程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就冬春性划分标准及生育阶段划分和光温效应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95个引进的硬粒小麦品种(系)在突尼斯雨养条件下进行种植,并且调查了主要的有关农艺性状和穗部性状,以评价这些种质资源在1990—1991年生长季内的育种潜力。同对照相比,有19个优良品系具有早熟性、适宜的株高、抗叶锈、抗倒伏和优良的穗部形状等性状,这19个品系中有13个半矮秆型和6个高秆型。  相似文献   

18.
2006-2018年北京市审定冬小麦品种的综合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了解北京市冬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为北京市冬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对2006-2018年北京市审定的49个小麦品种进行了产量、品质与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审定的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平均每年增长63.11 kg·hm-2;穗粒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他农艺性状均呈下降趋势。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株高;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偏相关均为正值,偏相关程度表现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株高,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偏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审定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高于中筋小麦品质分类标准,有7个小麦品种达到强筋标准,有 51.02%小麦品种的面团稳定时间低于中筋小麦品质分类标准,故下一步应把提高面团稳定性作为提高小麦品质育种的主攻方向。在审定的小麦品种中,只有中麦12兼抗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3种病害,京冬17等9个品种兼抗条锈病和叶锈病,农大413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中麦1197兼抗叶锈病和白粉病。由此可见,北京市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应在保持适宜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同时进一步引进新的抗病、优质种质资源,以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湖北省小麦种质资源特性并发掘可供育种利用的优良基因资源,对保存的874份湖北省小麦种质资源从地理分布、农艺性状、品质及抗病性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湖北省小麦种质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江汉平原麦区分布数量最多,而鄂西北山地麦区小麦资源最为富集,除东经112°74′至114°15′之间、北纬31°18′至32°09′之间和北纬29°37′以南地区分布较少外,其他地区分布较为均匀;(2)供试小麦种质以具有长芒、白壳、红粒、弱冬性和中熟等性状为主,4个产量性状(株高、穗长、千粒重和穗粒数)和4个品质性状(硬度、沉淀值、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的变异幅度大,多样性指数高;(3)抗病性以对根腐病、黄矮病和条锈病抗性最强,而对赤霉、叶锈、秆锈及白粉病的抗性较差;(4)各性状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千粒重>粗蛋白含量=赖氨酸含量>株高>穗粒数>沉淀值>穗长>硬度>条锈病抗性=黄矮病抗性>根腐叶病抗性>成熟期>赤霉病抗性>根腐穗病抗性>冬春性>芒>壳色>白粉病抗性>粒色>叶锈病抗性>秆锈病抗性。  相似文献   

20.
倒春寒是限制我国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为了明确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24个主栽或近年来审定的小麦品种倒春寒抗性强弱,在拔节期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冷冻胁迫处理(两种强度:L1,-4 ℃/1 d;L2,-2 ℃/2 d),对这些品种叶片受冻指数、幼穗冻伤率、产量等指标进行调查,以鉴选抗倒春寒的小麦品种,同时对品种倒春寒抗性(叶片受冻指数和幼穗冻伤率)与品种冬春性、越冬期抗寒性(叶片受冻指数)和农艺性状(如茎长、茎粗、SPAD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叶片受冻指数、幼穗冻伤率及产量降幅在L1和L2下的表现有所不同。在L1和L2下,淮麦20、江麦816和济麦22的叶片受冻指数、幼穗冻伤率和主茎产量降幅整体上表现较低;而连麦8号、淮麦20、柳麦618和镇麦12的产量降幅表现较低。虽然小麦品种倒春寒抗性、冬春性和越冬期抗寒性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单个品种的三者之间并无必然关联。拔节期农艺指标难以反映小麦品种的倒春寒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