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8年大兴县林业局林保站自中国林科院引种了抗食叶害虫的欧洲黑杨基因工程植株在进行繁殖 ,并营造了试验林。通过 2年来的观测发现 ,这些基因工程植株在苗期对透翅蛾 ,幼树时期对舞毒蛾、春尺蠖有明显抗性。1 引种地区条件大兴县地处永定河下游 ,土壤为沙质土和沙壤土。年平均温度 11.6℃ ,极端最高气温 42 .6℃ ,极端最低温度 -2 4.7℃ ,年降雨量 5 84.0mm。2 欧洲黑杨基因工程植株的抗虫性在新疆玛纳斯平原林场 ,1995~ 1997年春尺蠖大发生 ,其它杨树叶片损失 80 %以上时 ,利用转基因植株营造的人工林叶片损失率不超过 2 0 %。欧洲…  相似文献   

2.
黑卵蜂(Telenomus)属膜翅目缘腹细蜂科昆虫,是许多农林昆虫的卵寄生蜂。其寄生森林害虫的种类,在自然界常有较高的寄生率,对控制害虫虫口起一定作用。有些种类在人工繁殖利用中也常表现较好成效。它是抑制害虫不可忽视的重要天敌,在森林害虫综合治理中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欧洲黑杨转基因稳定性及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利用PCR分析技术 ,分析了田间试验已达 7a的转Bt基因欧洲黑杨的基因稳定性 ,并对其林地和非转基因林地的土壤微生物进行了类群数量分析。PCR分析表明Bt基因仍然存在于转基因植株中 ,转基因植株与对照杂交后代Bt基因分离呈 1∶1比例 ,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 ,表明基因仍稳定存在。计数结果表明转基因林地中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植株间根系土壤 3大类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和霉菌 )数量无显著差异 ,转基因林地与非转基因林地 (邻近杨树林地和健杨林地 )间的土壤 3大类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和霉菌 )数量无显著差异 ,说明转基因欧洲黑杨对土壤微生物系统尚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转Bt基因南林895杨株系B1、B4、B17、B21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分析其在室内和野外自然条件下对靶标害虫杨小舟蛾幼虫的抗虫性.结果表明:转Bt基因杨树4个株系均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株系B21对杨小舟蛾1龄幼虫12d校正死亡率高达95.3%;虫试表明转Bt基因杨树各株系扦植苗在野外自然条件下的12 d幼虫校正死亡率8月份为35.0%~88.8%,9月份为40.5%~95.3%.用转Bt基因杨树叶片饲养杨小舟蛾,对照植株杨小舟蛾幼虫化蛹率为83.3%~96.0%,而转Bt基因株系幼虫化蛹率为8.0%~76.7%,二者有显著差异.转Bt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饲喂8d后害虫取食量、体质量增长速率显著低于对照.此外,为了解转Bt基因杨树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对转Bt基因杨树株系及对照进行了根际土壤微生物可培养类群的分析,初步结果显示:转Bt基因杨树根际土壤微生物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与对照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转Bt基因南林895杨株系B1、B4、B17、B21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分析其在室内和野外自然条件下对靶标害虫杨小舟蛾幼虫的抗虫性。结果表明:转Bt基因杨树4个株系均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株系B21对杨小舟蛾1龄幼虫12 d校正死亡率高达95.3%;虫试表明转Bt基因杨树各株系扦植苗在野外自然条件下的12 d幼虫校正死亡率8月份为35.0%88.8%,9月份为40.5%95.3%。用转Bt基因杨树叶片饲养杨小舟蛾,对照植株杨小舟蛾幼虫化蛹率为83.3%96.0%,而转Bt基因株系幼虫化蛹率为8.0%76.7%,二者有显著差异。转Bt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饲喂8 d后害虫取食量、体质量增长速率显著低于对照。此外,为了解转Bt基因杨树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对转Bt基因杨树株系及对照进行了根际土壤微生物可培养类群的分析,初步结果显示:转Bt基因杨树根际土壤微生物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与对照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苹果巢蛾是新疆伊犁河谷西天山野果林的主要害虫之一,查明其寄生性天敌资源可为该害虫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方法】2016—2017年在苹果巢蛾的发生地采集其幼虫和蛹,进行人工饲养,观察记录该害虫的生活史和形态特点,对饲养获得的寄生性天敌进行分类鉴定,确定优势寄生蜂及其生物学特征。【结果】1)明确了西天山野果林苹果巢蛾的生活史,饲养获得5种寄生性天敌——4种寄生蜂和1种寄蝇,其中巢蛾多胚跳小蜂和选择盆地寄蝇是苹果巢蛾幼虫期寄生蜂,齿腿长尾小蜂、群瘤姬蜂和长尾啮小蜂为苹果巢蛾蛹期寄生蜂;获得了优势寄生蜂巢蛾多胚跳小蜂的COI基因序列。2)通过对寄生率的比较统计,确定巢蛾多胚跳小蜂为苹果巢蛾的优势寄生蜂,其平均寄生率为64.52%,雌雄性比约为3.5∶1,并对巢蛾多胚跳小蜂在寄主幼虫中的发育过程进行初步研究。3)首次记录了苹果巢蛾蛹期寄生蜂长尾啮小蜂。【结论】查明了西天山野果林重要害虫苹果巢蛾的本土寄生性天敌资源及优势寄生蜂巢蛾多胚跳小蜂的发育历期、寄生率、性比和COI基因序列等信息,可为野果林天敌昆虫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利用本土天敌昆虫对苹果巢蛾进行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导入抗虫基因的欧洲黑杨苗文新最近,中科院微生物所和中国林科院的科研人员合作,成功地把一种抗虫基因导入欧洲黑杨树中,获得了转基因抗虫植株。经试验,这种转基因欧洲黑杨可使舞毒蛾和杨尺蠖死亡率高达100%,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自1983年第一株转基因植物问...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幼虫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转Bt单基因和转Bt CpTI双价基因杨树叶片饲喂杨小舟蛾,幼虫中肠酯酶的活力在饲喂初期显著升高,但在饲喂一定时间后受到抑制:转Bt单基因杨树在饲喂24 h开始受到抑制,48 h受到明显抑制,较对照下降了15.8%;而转双价基因杨树在饲喂12 h受到明显抑制,较对照下降了38.1%.转双价基因杨树对中肠酯酶的抑制作用大于转Bt单基因杨树.转Bt单基因杨树对幼虫中肠羧酸酯酶的抑制能力不强,而转双价基因杨树对中肠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大于转Bt单基因杨树,饲喂12 h后活力开始受到抑制,饲喂24、36、48 h的活力分别较对照下降了33.4%、22.5%、29.6%,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转基因杨树主要通过抑制幼虫中肠酯酶和羧酸酯酶这2种解毒酶活性而干扰昆虫正常的生理代谢,从而起到毒杀害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苏云金杆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害虫对转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抗虫基因植物的行为学反应、Bt乳剂增效途径、Bt毒素基因的鉴定和定位、Bt辅助蛋白、天敌与转Bt基因抗虫植物的协同损害作用、昆虫对Bt毒素的抗性机理、Bt安全性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害农、林、果、蔬菜的害虫种类繁多,而真正成灾的害虫,只占害虫总种数的1~3%,其余95%以上的害虫,因受天敌等因子的控制,虫口密度很低。在害虫的天敌中种类最多、作用最大的要算是寄生蜂,其中主要的是姬蜂、小蜂及细蜂各总科的成员。由于这些寄生蜂的体型大都很小,生活隐蔽,成虫在夜里又多无趋光性,因而采集比较困难。现将我们近几年来采集这些寄生蜂标本的方法介绍于下,以供参考。一、由害状找害虫,由害虫找寄生蜂,逐步深入地采集。首先可到害虫大发生的地方去采。由于害虫的群体大,目标显著,因而容易发现被寄生的现象。将被寄生的卵、幼虫或蛹带回饲养,便可获得很多宝贵的标本。在虫口密度不大的地方,要从害状上找害虫,再在害  相似文献   

11.
<正> 欧洲黑杨是我国三北地区的主要杨树种,也是营造大面积速生丰产林基地的重要树种。但是,杨树人工林虫害十分严重,经常使杨树丰产林达不到丰产目标。据1989年统计,万公顷杨树人工林食叶害虫危害面积竟达40%,严重地影响林木的生长,主要的食叶害虫有杨尺蠖和舞毒蛾。为了确保杨树丰产林获得速生丰产,培育抗虫的杨树新材料,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具有很重要的长远意义。为此,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开展欧洲黑杨抗虫转基因研究,该项研究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林业部科技指南项目。几年来,经双方科技人员精心研究,密切配合和不懈努力,研究工作已取得重大突破,现已筛选出一批有Bt杀虫蛋白基因整合至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转Bt基因杨棉复合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评价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生态安全性。【方法】在河北省涿州市义和庄乡国家务村林场构建未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Ⅰ和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Ⅱ,连续3年运用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对节肢动物群落、亚群落和不同功能类群组成和结构以及群落时间动态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结果】2个系统在节肢动物群落物种个体总数上差异显著,在物种总数以及多样性指数上差异不显著;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的害虫亚群落物种数较之对照有显著降低(P0.05),天敌亚群落和中性节肢动物亚群落的物种数差异不显著; 2个系统的害虫、天敌和中性节肢动物亚群落多样性指数差异均不显著; 2个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数和个体数时间动态以及年季动态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结论】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对靶标害虫具有较好的毒杀以及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对系统中非目标昆虫以及天敌和中性昆虫作用不明显,但表现出对这些功能类群相对较好的生态效应趋势。总体上看,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对节肢动物群落没有负面效应,且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生态安全性有待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3.
转不同抗虫基因741杨的抗虫选择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7个株系和转双抗虫基因(BtCrylAc API)741杨2个株系为材料,从分子生物学检测、毒蛋白的表达、抗虫性检测3个方面,研究转不同Bt基因741杨对不同类型害虫的抗虫选择性.结果表明:2种Bt抗虫基因分别在转基因741杨不同株系中稳定存在.转BtCrylAc的2个株系毒蛋白含量分别为0.012 7%和0.009 9%,具高抗虫性的株系pb29的毒蛋白含量高于中等抗虫性的株系pb17.转BtCry3A基因的5个株系毒蛋白含量为0.067 8%~0.152 1%,不同株系间存在一定差异.BtCry3型的毒蛋白表达量非常高,是BtCry1型的10倍.用对鳞翅目害虫具高抗虫性和中等抗虫性的转双抗虫基因(BtCrylAc API)741杨株系叶片饲养鞘翅目害虫柳蓝叶甲,幼虫死亡率达到28.4%~42.8%,转基因株系与未转基因的对照没有明显差异.用转BtCry3A基因741杨不同株系叶片饲养柳兰叶甲幼虫,均表现出高抗虫性,死亡率在2天之内均可达到100%;而饲养杨扇舟蛾幼虫,死亡率为0~42.86%,未表现出明显抗虫性,与未转基因对照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转基因741杨林中,对靶标害虫舞毒蛾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比较研究,证明转基因741杨林中舞毒蛾世代存活率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种群趋势指数降低了82%~92%,表明转基因杨可以减少靶标害虫的自然种群数量.经存活曲线分析得知舞毒蛾种群的个体死亡主要发生在幼龄幼虫期,特别是对1,2龄幼虫的致死能力更为明显.经过对转基因741杨林中舞毒蛾各死亡因子的致死力比较分析可知:由毒蛋白直接引起的食物和环境共同作用、病菌致死以及间接引起的化蛹死亡率升高的最为明显,转基因741杨林中舞毒蛾各龄期幼虫寄生性天敌的寄生率较之未转基因林下降.  相似文献   

15.
杨二尾舟蛾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巴彦淖尔市暴发性森林害虫杨二尾舟蛾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主要天敌昆虫种类的生活习性、寄生作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和观察。共采集到寄生性天敌昆虫9科17种,其中优势天敌种类为:寄生卵的舟蛾赤眼蜂,寄生率达10.8%;舟蛾卵跳小蜂,寄生率达56.8%;寄生幼虫的舟蛾绒茧蜂,寄生率达15%;寄生蛹的舟蛾金小蜂,寄生率达7.4%。这些天敌昆虫的共同作用,可以使杨二尾舟蛾的虫口密度下降50%~90%,因而是极有利用价值的天敌种类,应加以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正> 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Erschoff)主要为害杨、柳、榆、槐、桑和沙枣等多种树种,发生面积大且易暴发成灾,是“三北”防护林和用材林的主要害虫之一.此虫也是我县的杨树主要害虫,1987年暴发成灾,2000亩杨树防护林叶片全被吃光,每株有虫近万头,发生后经连年除治,虫口密度虽有所降低,但耗资巨大,控制十分困难,年年向四周扩展,现在发生面积近万亩,且为害严重,为了进一步搞好该虫的防治,1991年春我们从中国林科院林研所引进杨尺蠖核多角体病毒(简称Aci N PV),首次在燕山南麓进行防治杨树春尺蠖试验,效果良好,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对北京市密云县杨潜叶跳象(鞘翅目:象甲科)寄生蜂进行调查,发现杨潜叶跳象幼虫期寄生小蜂天敌共3种,属金小蜂科金小蜂属(包括1新种与1中国新记录种):密云金小蜂新种,皮金小蜂新记录种及瑟茅金小蜂.寄生蜂总自然寄生率达12.27%(±2.16%),是杨潜叶跳象生物防治的有效天敌资源.详细描述3种寄生蜂的外部形态特征,附有新种部分特征图,并列出寄生杨潜叶跳象3种金小蜂及新种近缘种的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应用SSR标记技术,对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河谷分布的苦杨(Populus laurifoli)和欧洲黑杨(Populus nigra)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苦杨和欧洲黑杨的天然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苦杨明显高于欧洲黑杨。与苦杨居群相比,欧洲黑杨居群间基因流较高,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小,变异主要源于居群内。苦杨和欧洲黑杨居群内的杂合度较高,各个居群的各项遗传参数都要小于物种水平。苦杨和欧洲黑杨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表现为杂合子过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韶山市、南岳区释放川硬皮肿腿蜂和花绒寄甲2种天敌昆虫,开展防治松褐天牛的试验。结果表明:2种天敌昆虫对松褐天牛有良好的控制作用,4个试验区的平均虫口减退率为92.65%,校正虫口减退率为91.41%;混合释放2种天敌昆虫的寄生率为92.42%,高于单独释放川硬皮肿腿蜂和花绒寄甲的寄生率62.00%和87.34%。  相似文献   

20.
对田间生长的8 a生转抗虫基因(Bt cry1A和API)三倍体毛白杨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在杨树基因组中稳定存在。对试验林进行节肢动物调查表明,林内节肢动物共有11个目、26个科,已明确为害虫的有11种,占整个群落的42%;天敌(包括捕食性与寄生性)8种,占群落的31%;中性昆虫7种,占群落的27%,其中主要害虫为美国白蛾。秋季对试验林叶面积损失调查表明,不同转基因系号的抗虫性有明显差异,有4个株系没有被美国白蛾啃食,10个株系的食叶面积小于10%,6个株系的食叶面积在10%~15%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