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正>为充分利用池塘养殖空间和水体资源、提高养殖效益,2012年6月-2013年8月,笔者在山东省济宁市水产良种繁育场利用两口池塘开展了淡水鱼与中华鳖混养对比试验。通过试验结果表明,以养鱼为主的鱼鳖混养,在保证主养鱼类生长的情况下,产出优质中华鳖,大幅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具有  相似文献   

2.
无公害中华鳖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贤 《内陆水产》2006,31(5):18-19
中华鳖又称甲鱼、团鱼、元鱼等,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级滋补品。市场需求量很大,由于野生资源量的减少,人工养殖得到大规模发展,但高密度恒温养殖的温室鳖并不受市场喜欢。人们食用水产品不仅讲究其营养性、适口性.而且已愈来愈关注水产品的安全卫生性.纯天然的、无公害的水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现将无公害中华鳖池塘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区南县、沅江等县市历年来发展以鱼鳖混养或池塘生态养殖技术为主的生产模式,所生产的商品鳖体匀、色亮,品质明显优于温室养殖的产品,市场售价连续多年稳定在60元/千克以上,广大养殖户都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中华鳖池塘生态养殖在这些地方呈稳步扩大的趋势。仅南县2004年就新增100多户农户开展中华鳖池塘生态养殖。现将其关键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修柱 《齐鲁渔业》2013,(12):19-21
2013年山东省汶上县水利局水产站与汶上县东豪特种水产养殖场联合承担了由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牵头的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池塘养殖微孔增氧高产技术推广”。试验结果表明,微孔增氧较传统增氧节电20%以上,发病率降低20%,4%以E。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过量捕捞及栖息场所的日益恶化,鳖自然产量大为减少,为了能提高甲鱼产量,保障产品品质,养殖户应该改变养殖观念,转换养殖模式,进行中华鳖人工繁殖与健康养殖将是人工养殖中华鳖的趋势,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就中华鳖无公害池塘养殖技术进行了研究。一、材料与准备1.鱼池条件本试验池塘为长方形、东西向,面积为6.5亩,水深1.5~1.8米,池底平坦,淤泥10~20厘米。池  相似文献   

6.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属爬行纲龟鳖目鳖科鳖属,是淡水养殖水产品种之一.在养殖条件下,中华鳖腹部皮肤色泽成为其外观质量评价内容之一,水产动物自身不能合成皮肤沉积所需要的色素,需要吸收饲料中色素.皮肤黄素体色需要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作为主要色素种类,饲料中可以通过玉米色素(玉米蛋白粉等)、来自万寿菊的叶黄素等作为色素来源.中华鳖饲料目前主要为粉状饲料,其使用方式一般为在养殖现场加水、加油脂,通过加工制粒设备加工为软颗粒饲料进行投喂.本试验为在生产性使用的中华鳖饲料中,加入6%的玉米蛋白粉作为蛋白质和色素来源,在池塘养殖3个月后测定其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试验的目的一是分析腹部不同部位皮肤色素含量的差异,二是分析饲料玉米蛋白粉中素色能否在中华鳖皮肤中有效沉积,探讨通过饲料控制养殖中华鳖体色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生态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召旺 《水产养殖》2010,31(2):32-33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饮食安全问题十分重视。野生、安全或无公害的水产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由于工厂化养鳖的迅猛发展,养殖规程不符合无公害、健康食品的要求,商品鳖由于使用促长饲料及添加剂等因素导致品质下降,食用及滋补药用价值也降低,市场价格一路下滑,现在已跌至20~30元/kg。  相似文献   

8.
中华鳖生态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厂化温室甲鱼养殖的发展,其品质口味急剧下降,价格直线下滑,每千克40元左右,而仿野生甲鱼保持原有品味,价格稳定在每千克120~140元。为摸索仿野生甲鱼的养殖技术、经验,我们于2001~2002年在江苏昆山市周市镇农技站基地开展甲鱼生态养殖试验,取得较好的养殖效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一、试验条件和材料1.池塘规格3~6亩的东西向长方形,坡度比1∶2,塘底平坦,淤泥10厘米,水深1.8米,注排水方便。2.规格成鳖养殖试验池塘3只,计13.8亩,分别为5.8亩、3.5亩、4.5亩。3.水源…  相似文献   

9.
刘树君  陈朕 《河北渔业》2000,(6):15-15,24
<正> 针对目前集约化温室养鳖存在的投资大,成本高,病害多,品质下降和池塘养鳖生长期长,见效慢等问题,我们提出了温室养殖稚鳖,池塘养殖商品鳖的中华鳖二级养殖方法,使商品鳖既能从品味上保持野生鳖的特点,符合消费者需求,又能提高甲鱼养殖的经济效益,经过两年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1 试验条件和设施1.1 温室 采用坐北朝南塑料大棚,棚内建面积80m~2,水深1.2m稚鳖池2个,加温方式为水下烟道直接加温方法,室内北侧设管理通道和吃食台。  相似文献   

10.
科学调控水体,创造适地鳖生长的生态环境。试验池水面120m^2,投放平均体重6.8g的稚鳖1917只,通过温室越冬,塑料大棚保温,合理密养,投喂优质配饵,调控水质等技术措施,养殖295天,成活率达91%,平均个体重410g,饵料系数2.14。鉴定认为,在平均规格和成活率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1.
宝应湖农场位于江苏省金湖县境内,该场从2008年8月开始在鲤鱼滩养殖场开展中华鳖稚鳖网箱培育到成鳖网箱养殖试验,3年共放5000只,稚鳖的成活率达95%,成鳖的回捕率达90%以上。每平方米产值180元,每个网箱获效益4500元。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彭治桃 《内陆水产》2008,33(6):44-4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水产食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以及新型游钓项目的开发,我单位于2007年进行了中华鳖仿生态池塘养殖的初步探索,初见成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华鳖室外池塘养殖,是我国农村采用较多的养鳖模式,因其养成的商品鳖较工厂化直接养成的商品鳖色泽好,口味鲜,所以市场价格也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池塘养殖条件草鱼两性体质量生长规律,采用电子芯片标记技术和解剖鉴定性别方法,追溯不同性别草鱼在7月龄、8月龄、12月龄、16月龄、20月龄和32月龄的体质量生长状况,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雌、雄草鱼体质量差异。试验结果表明,7~16月龄雌、雄草鱼体质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20月龄雌鱼和雄鱼平均体质量分别为2659.09 g和2530.06 g,32月龄分别为4868.21 g和4418.11 g,雌鱼比雄鱼体质量分别增加了5.10%和10.18%,雌、雄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0.01相似文献   

15.
正黄河鲤鱼是我国淡水名鱼之一,肉质细、味鲜美、病害少、生长快,黄河鲤在淮北养殖基础好,消费群体广,养殖规模增加快,鱼种需求量大。为此,在安徽万水源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开展黄河鲤夏花在中华鳖养殖池塘套养,进行黄河鲤冬片鱼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黄河鲤鱼夏花暂养成活率达91.36%,黄河鲤冬片鱼种平均规格112.2 g,投入产出比为1:1.26,取得了较好养殖成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在峡江县推广应用池塘中华鳖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面积300×667m2,每667m2产商品中华鳖307kg,每667m2利润1.8万元。介绍了池塘中华鳖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7.
鳜雌雄生长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雌、雄鳜主要可量性状及其生长速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雌、雄鳜的体长/体高差异极显著,体重/体长差异显著,体长/头长、尾柄长/尾柄高、头长/吻长、头长/眼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体重170 g以内时,雌、雄鳜生长无显著差异;但从170 g到800 g雌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地快于雄鱼;800 g以上雌鱼生长减慢,雄鱼生长开始快于雌鱼;1 kg以内的鳜雌大雄小,1 kg以上时一般雄大雌小。  相似文献   

18.
通常将规格为50~250g的中华鳖称为幼鳖,幼鳖阶段是中华鳖生长较快的阶段,是承接稚鳖培育和成鳖养成的重要环节,在幼鳖的池塘养殖管理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冯毅 《水产养殖》2014,(9):27-29
<正>安徽省六安市精养池塘25万多亩,中华鳖养殖是当地农民一条重要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池塘中华鳖生态养殖在当地逐步兴起。自2010年以来,作者一直从事利用微孔增氧、生物技术改善池塘养殖环境的探索。现将池塘微孔增氧生态养殖中华鳖的试验情况报告如下。1养殖条件与方法1.1时间与地点养殖时间为2012年4月—2012年10月。地点为六安市帮群水产养殖公司的1—6号池塘,1—3号为微孔增氧生态养殖中华鳖试验塘,4—6号为中华鳖传统养殖对照塘。  相似文献   

20.
嵇爱华 《水产养殖》2014,(12):50-51
<正>通常将规格为50~250 g的中华鳖称为幼鳖,幼鳖阶段是中华鳖生长较快的阶段,是承接稚鳖培育和成鳖养成的重要环节,在幼鳖的池塘养殖管理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1科学放养放养的幼鳖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同一池内放养的幼鳖规格要一致,以防大小混养引起相互残杀。放养密度根据幼鳖的规格不同而异,平均体重小,放养密度大,并随着体重的增加,逐步降低养殖密度,一般放养50 g/只左右的幼鳖,30~40只/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