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茶叶采摘中几个问题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采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茶树的生机和鲜叶的品质。在当前从茶叶采摘入手提高鲜叶品质尤为重要。为此,现就茶树芽梢伸育有关特性,以及采摘技术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作如下分析: 一、成龄茶树树冠不同叶片新梢的分布成龄茶树通过系统修剪,树冠基本定型,进入采摘阶段以后,在一般管理条件的自然生长情况下,着生不同叶片的春梢中,1叶和6、7、8叶的春梢均很少,2、3、4叶占的比  相似文献   

2.
陶德臣 《茶业通报》2011,(4):186-189
宋元茶业技术在唐五代茶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进步。具体表现在茶树栽培和管理、茶叶采摘和制造、茶叶贮藏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3.
影响信阳毛尖茶品质的因素及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茶树品种结构、茶园生态环境与建设、茶叶采摘、土壤、肥料及病虫害防治等制约因素对信阳茶叶品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措施,为信阳地区茶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茶农增收、茶业增效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
陶广中 《茶业通报》1993,15(4):21-22
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告诉我们,茶叶品质好坏,产量高低虽然与茶树品种、生态环境、管理水平有着极大的关系,但是科学的采摘方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其影响程度有时甚至能超过以上诸因素。合理的采摘标准,正确的采摘方法,科学的采摘管理,可部分地弥补茶园在茶树品种,生态环境和茶园管理上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从贵州省黎平县侗乡佳绿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获悉,该公司通过探索加工生产的"黎平茶树花茶"上市,销售良好,成了该县首家生产销售"黎平茶树花茶"的企业。该花茶的生产不仅增加了当地茶产品种类,还解决了茶园管理中因茶树开花影响次年茶叶产量的问题。据了解,茶树开花是茶树的一种生理现象,开花结果需要消耗树体内一定的营养,这对于以采摘茶树芽叶为目的的企业和茶农来说是不愿意看到的。人工采摘茶树花成本较高,茶农常采用修剪花果枝等措施来降低茶树花果量,以保存营养供应叶芽,从而保证茶叶产量和  相似文献   

6.
栽茶、种茶,指的是栽植茶苗、种植茶籽;采茶,指的是采摘茶树上的茶叶;制茶,指的是把鲜叶制成干毛茶(也称初制);精选分级,成为精品,称精制茶;买茶、卖茶,指的是成品茶叶的买卖;品茶,多指茶的文化属性和信仰领悟;评茶,是指茶的物质特征,主要包括:色、香、味、形;喝茶,即指饮用茶叶的水浸出物溶液,即茶汤。茶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是没有任何一种植物可以比拟的。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目前鲜茶叶的采摘技术主要有手工采摘技术、刀割采摘技术和机械采摘技术。传统的手工采摘技术虽然工效较低,但是鲜茶叶采摘质量优良、采摘标准容易掌控,尤其适合优质茶和名茶采摘,该技术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一、手工采摘方法1.打顶采摘法打顶采摘法是一种以留养枝条为主的采摘方法,适用于培养树冠的茶树,一般用于l~3龄  相似文献   

8.
茶炭疽病     
本省临安县天目山公社是一个山区,盛产茶叶,其中尤以临目管理区最多,滿山遍野均能見到茶树。我在今年2~4月参加土壤普查时,曾发現該区茶树的叶部普遍发生一种病害,自溪口、横渡直至白沙一带均可見到,发病率达50%左右,尤其是溪口临目管理区区部后面山上及太子庙到白沙生产队队部的路旁一帶茶树,发病率高达90%以上。经初步进行調查观察及鑑定,認为是茶炭疽病,为引起茶叶生产者的注意,特將本病害簡單介紹如下: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茶树栽培研究大都偏重于产量的提高 ,对于茶叶品质 ,则过分依赖于从制茶工艺上下功夫。茶鲜叶化学成分(自然品质 )是茶叶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茶叶品质的高低 ,除与品种特征、制茶工艺密不可分外 ,采摘、修剪、施肥、土壤物理条件等栽培技术至关重要。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喝上优质茶。因此 ,茶树栽培学科的发展方向已由原来的重产量转而注重于质量的提高 ,优质栽培管理技术已成为中心议题。近年 ,土壤化学营养研究报道较多 ,而有机肥和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自然品质的影响则极为鲜见 ;在采摘方面 ,报道较多的是不同…  相似文献   

10.
刘红春  刘懿 《茶业通报》2013,(3):104-105
茶园生产机械主要包括茶园开垦、茶树修剪、茶园耕作、茶叶采摘、茶园综合防控等机具。推行茶园管理机械化,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紧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茶叶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泾县茶区名优绿茶生产逐渐取代大宗茶生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鲜叶采摘也越来越嫩。而茶叶质量与优越的自然条件、优良的茶树品种、高技术的栽培管理及精湛的采制工艺密不可分。尤其在采摘和制作工艺上各地有其特殊的要求。结合当前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茶业技术形成时期的唐五代茶业技术是中国古代茶产业尤其是唐五代茶产业发展的结晶。从唐五代对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认识、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茶叶采摘和制造技术、茶叶贮藏和饮用技术诸方面看,这一时期的茶业技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茶业技术体系。这些技术主要体现并保存在《茶经》、《四时纂要》等有关茶业著作中,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值得好好挖掘和继承。  相似文献   

13.
唐五代茶业技术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德臣 《茶业通报》2010,(4):182-186
中国古代茶业技术形成时期的唐五代茶业技术是中国古代茶产业尤其是唐五代茶产业发展的结晶。从唐五代对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认识、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茶叶采摘和制造技术、茶叶贮藏和饮用技术诸方面看,这一时期的茶业技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茶业技术体系。这些技术主要体现并保存在《茶经》、《四时纂要》等有关茶业著作中,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值得好好挖掘和继承。  相似文献   

14.
无性系良种茶园茶叶发芽整齐、产量高、品质优,适于机械化采摘,经济效益显著,是当前茶叶生产中主推的一项技术。徽州区农技部门经多年、多点的示范推广,良种茶园已被广大茶农所认知。但茶农普遍对无性系茶苗的特性不了解,缺乏茶苗的栽植技术,对幼龄茶树的管护不到位,新建的茶园常出现杂草丛生、大面积缺棵断垅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农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茶树采摘幼嫩新梢用于加工饮料茶,其产量和茶叶品质两者均受采摘标准的影响。茶叶品质研究的本身即着重于采摘标准。但采摘标准极大地依赖于采摘间隔期。在商业性茶叶生产条件下,孤立地选择某一采摘标准的芽叶是困难的;因此,可发现在采摘的鲜叶中不同采摘标准的芽叶具有不同的比例。适当采摘间隔期的选择可控制这些芽叶的比例,进而控制采摘质量和产量。有利于产量和成茶品质的最佳芽叶标准是一芽二叶,然而完全实现一芽二叶是不可能的。根据上述采摘标准和努力提高产量,某一生产茶园可通过延长采  相似文献   

16.
“水”在八字宪法中居于重要地位。茶树为长时间继续采叶的作物,每当采摘一次均要带走相当于鲜叶重量75%左右的水分,因此在茶叶生产上,“水”亦为提高产量的一项极重要的物质基础。为确保茶叶增产,解决在干旱季节供给茶树生长所需要的足量水分,以人为的方法,直接湿润土壤和茶树改变茶园的小气候,以创造获得茶叶高额稳定产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茶树中花青素形成的原因、高花青素茶叶生化特点、生理功能以及高花青素保健产品开发等方面内容,为高花青素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花青素茶叶特色产品提供物质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韦好壮  何素芳 《种子世界》2021,(7):0126-0128
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因盛产白毫茶而得名,这个地区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带动当地茶农增收的同时,还促进了该地区茶产业的发展。很早以前,凌云白毫茶便被纳入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但受限于人员、管理等因素,白毫茶一度出现低产情况。在多元经济及网络环境下,需发挥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的地域、资源、气候优势,明确凌云白毫茶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相关种植管理技术进行升级和改进,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白毫茶产品,实现社会及经济效益最大化。当地相关部门、茶叶服务中心等应对凌云白毫茶具备全面、深入地了解,熟练掌握各类种植管理技术,科学整地,规划茶园,正确选择种苗,定型修剪,合理施肥,并兼顾病虫害防治,对白毫茶的采摘和加工环节进行严格把控,以此提升凌云白毫茶的种植品质,促进当地茶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周文发 《茶业通报》2001,23(2):33-33
沿江丘陵茶园所产茶叶品质低下 ,产量徘徊不前 ,主要原因是土壤粘重 ,通气不良 ,有机质含量低 ,同时植被少 ,温湿条件差 ,不利茶树生长。茶树和泡桐间作后 ,由于受泡桐生物特性等有利因素影响 ,改善了低山丘陵茶园生态小环境 ,使茶园温湿度得到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的调节 ,同时泡桐 (叶、花 )凋落物改善了茶园的营养状况 ,使各季节 (特别是夏、秋 )茶树代谢旺盛 ,茶叶干物质积累和有利茶叶品质物质大幅度提高 ,对沿江丘陵茶园茶叶品质和产量形成十分有利。1 调节茶园夏秋季光照泡桐盛叶期在 5月 1 5日左右 ,此时春茶已近尾声 ,不影响春茶对…  相似文献   

20.
茶蚜是危害茶树芽叶的重要害虫之一,特别是幼龄茶园受害较重,采摘茶园也常局部发生。及时开展药剂防治,可以控制蚜害,但是有损茶叶品质,增加农药残留量,并大量杀伤天敌,削弱其对茶蚜的自然控制。其实茶蚜的天敌资源较多,在控制用药的情况下,往往具有较大的自然控制能力,成为茶蚜的重要的生态制约因素之一。七十年代作者在安徽注意并初步研讨了这一问题,现简要报告如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