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侗族是贵州境内一个人数众多的重要稻作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的传统稻作文化凸现出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意蕴:一是传统稻作农田开垦、灌溉及品种选育中的顺应自然倾向;二是传统稻作种植、收贮中的和谐共生现象;三是传统稻作饮食中的均衡协调追求。  相似文献   

2.
为了弘扬传统稻作文化,发挥稻作文化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迫切需要发掘和继承该文化.通过文献资料和走访调查了空心村稻作文化存在多样性,分析了其消失的原因在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导致农村土地利用和种植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现代农技的推广使得传统的稻作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在此背景下,建议采取以下3个措施来传承:①全面分类整理空心村的稻作文化,编写稻作文化的乡土教材,为稻作文化传承提供基础资料.②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借助现代媒体展示和保存传统的稻作文化.③建立展览馆和互动体验馆,为传统稻作文化的传承提供平台,打造地域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旨在避免传统稻作文化在空心村中消失.  相似文献   

3.
稻作文化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稻作文化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归纳分析了稻作文化的起源、传播及演变形式,对稻作文化的现代发展实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稻作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模式,为稻作文化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尼日尔稻作现状[日]坂上润一尼日尔是西非的内陆国,农业用地930万ha,稻作面积近3万ha,分灌溉稻作和传统稻作。灌溉稻作主要分布在尼日尔河沿岸水源比较充足的地区,而在尼日尔河支流及内陆泛滥平原则以传统稻作为主。一、稻作历史及概况尼日尔的稻作大约开始...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地区,农业生产都以水稻种植为主。日本在其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发展出了其独特的稻作文化,并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集团意识以及民族性格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考察日本稻作文化的内涵入手,继而研究现代日本稻作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启示我国现代稻作文化的发展应确定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立法辅助、保持文化本真性和促进城乡交流。  相似文献   

6.
通常谈论中日文化交流,时间大多集中于汉朝之后,特别是唐朝以后;内容集中在文字、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然而,中日文化交流从农学角度,特别是稻作文化的传播,应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日本考古学家原先坚持认为日本的稻作始于弥生时期,距今约2200—2300年。1978年在九州板筑遗址第十层发现了稻作文化成分与余苏型陶器,这些稻作文化成分包括有水闸的灌溉水稻田、石镰、木锄等。按中村(1979)的研究,这个遗址的稻粉出现在深达地表以下290厘米处,地表以下200厘米处水稻花粉占禾本科花粉60%。葛原等利用植物蛋白石分析法,…  相似文献   

7.
范舟游 《农业考古》2007,(3):197-200
湘西土家族图腾神灵崇拜是南方稻作民族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稻作民族,由于水稻的发现、栽培技术的进步而引申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土家先人把这种精神寄托于图腾崇拜和祭祀习俗上,在土官土司制度及强宗大姓封闭式专制统治下,这一民族仍保留着一定文化内涵的原始农耕稻作成份,并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稻作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相似文献   

8.
<正> 水稻种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稻作种植的面积、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在水稻的不同生长期,进行有促有控的水、肥培管技术,对水稻高产稳产起着明显的作用。现代灌溉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水层管理,实现了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的控制灌溉技术,以节约灌溉,降低农本,减少能量的消耗,增加植株能量的积累,达到最高的灌溉水生产效率。 1 控制灌溉的特点 水稻的各个生育期不同,对水分的需要有不同的敏感度,必须采取适时、适量的水分供应,才能调整水稻生态的条件和  相似文献   

9.
理解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是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利用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地理分布数据库,自然环境背景信息和不同民族的人口分布,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中心主要集中在云南南部地区;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布朗族的人口比重与稻作品种的丰富度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稻作品种多样性的保存和维持可能与不同民族的饮食习俗、耕作方式和宗教文化有关;不同民族的稻作文化在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方面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稻作品种保存传统的稻作文化的保护是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与稻作作物的区系起源比较一致,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在云南南部地区,表征生境异质性的海拔高差显著影响稻作品种的多样性(P0.05)。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格局受到自然和文化因素的双重影响。从稻作品种的留存和栽培历史来看,文化因素可能起着较为直接的影响,但从其区系起源和生态适应性来看,环境因素则可能起着间接或根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彭长林 《农业考古》2005,(1):144-148
岭南是稻作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稻作文化传统。特别是壮族的稻作文化,内涵丰富,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各种独特的节日和隆重庄严的宗教祭祀活动等都与之有关,“那文化”和“那文化圈”的提出就是体现壮族稻作文化的一种极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传统。因此,有关壮族稻作的问题自然成为各家研究的热点之一,覃乃昌先生所著的《壮族稻作农业史》和李富强先生所著的《“蛮荒”稻香——壮族农耕文化》是研究壮族稻作发展的两部较有影响的专著。而岭南稻作起源的探索则是壮族稻作文化最基本的立足点,对此课题的研究似乎早已尘埃落定,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岭南是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然而,笔者对这一结论有不同看法,现试论之。  相似文献   

11.
基于CROPWAT模型水稻需水量及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黑龙江松嫩平原南部地区气候变化对水稻需水量影响及水稻不同灌溉制度,基于黑龙江省庆安县1966~2015年气象、土壤数据和水稻作物参数,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水稻生育期内需水量变化规律,利用CROPWAT模型计算水稻各生育期需水量、有效降雨和灌溉需水量,对不同典型年份水稻需水量和有效降雨作耦合度分析,制定水稻灌溉制度。结果表明,生育期内水稻需水量在气象因素共同作用下以13.68 mm·10年-1速率下降,变化范围为410.8~574.6 mm;该地区特枯水年、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水稻需水量分别为521.0、484.9、451.8、410.8 mm;水稻在拔节和抽穗期需水量较大,两个时期需水量在不同水文年下差异明显;不同水文年下6、7、8月主要需水时期,需水量与有效降雨耦合度均小于1;同一水文年下灌溉定额均为淹水灌溉>"浅、湿"灌溉>干湿交替灌溉>控制灌溉,淹水灌溉灌溉次数最多,干湿交替灌溉模式灌溉次数最少;不同水文年下与淹水灌溉灌溉定额相比水稻"浅、湿"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和控制灌溉节水效果明显,分别可节水6.3%~13.4%、29.1%~39.4%、30.6%~42.6%。有效降雨量难以满足水稻需水要求,在水稻生育期内应根据不同典型年选择合适灌溉制度灌溉,并在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两个高耗水时期加强灌溉。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求新型稻渔共作模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开展了新型稻渔共作模式的实践。不同情况下稻田灌溉模式影响了水稻的生长以及产量。实验分为每隔5 d灌溉一次鱼塘水,每隔7 d灌溉一次鱼塘水以及不灌溉鱼塘水。水稻种植品种为“吉宏6号”,水稻平均亩产544.97kg,总体旱田亩产量高于水田,不同灌溉周期亩产量5 d灌溉一次>7 d灌溉一次>不灌溉鱼塘水。地上部分生物量旱田大于水田。灰色关联度分布为0.576~0.907。各水稻根茎秆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根长(0.907)>秆基部外径(0.863)=穗基部外径(0.863)>秆长(0.846)>株高(0.829)>穗长(0.776),其中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根茎秆构成因子是根长,关联度最小的是穗长;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有效穗数(0.869)>穗粒数(0.847)>生物量(0.813)>结实率(0.806)>千粒质量(0.759)>每公顷穴数(0.715)>根干质量(0.625)>成穗率(0.576),其中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是有效穗数,关联度最小的是成穗率。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近30年来江西水稻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和蒸发蒸腾量的资料,总结了近30年来江西水稻需水量变化规律,计算了作物需水系数,并分析作物需水系数年际和年内变化规律;同时,根据水稻蒸发蒸腾量、作物需水系数和有效降雨量等因素,计算了水稻灌溉用水定额,分析水稻灌溉用水定额近年来变化规律,指出应加强水稻适宜灌溉制度、耕作制度和土壤改良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贵州水稻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等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研究基于贵州80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USDA)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有效降水量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计算贵州水稻不同生育期内的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并分析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缺水量和灌溉需求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5年,贵州水稻全生育期有效降水量为324 mm,呈递减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是有效降水量最大的阶段,呈递增趋势,其他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均为递减趋势;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为737 mm,呈递减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抽穗—灌浆期需水量呈递减趋势,其他生育期需水量呈递增趋势;水稻全生育期多年平均缺水量为413 mm,呈递增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缺水量呈递减趋势,其他生育期呈递增趋势。全生育期作物水分盈亏指数为0.56,其中,抽穗—灌浆期对灌溉依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5.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评价农田灌溉用水效益的重要指标,农作物净灌溉定额的精准确定对于科学合理测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尤为重要,净灌溉定额的确定有直接量测法与观测分析法两种。以托山水库灌区单季晚稻净灌溉定额确定为例,直接测量法和观测分析法确定的水稻净灌溉定额分别为409.74mm和428.15mm,两者相差18.41mm,说明直接量测法确定的净灌溉定额科学合理,为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提供了关键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大田试验和盆栽模拟试验,对南方水稻的浅沟渗灌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方气候条件下,当粘质水稻土的含水量为饱和田间持水量的75%时,土壤水分渗透速率达115cm/h,说明浅沟渗灌栽培完全可以满足水稻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与常规淹灌栽培相比,通过浅沟渗灌技术,可以大量节省水稻栽培的用水量并显著提高产量,早稻、晚稻浅沟渗灌栽培可分别节水50%和40%,可分别增产约12%和8%。在晚稻盆栽模拟试验条件下,由于缺乏地下水的补充,节水率仅有38%。在总节水量中,减少蒸腾量节水约占1/4、减少蒸发量节水约占1/4、减少渗漏量节水约占1/2。  相似文献   

17.
采用浅沟渗灌技术,对南方直播水稻的节水增产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水稻浅沟渗灌栽培技术既可大幅度节水,又能显著提高产量,与常规淹灌栽培相比,浅沟渗灌技术在早稻的整个栽培过程中,可节水3129m3/hm2,节水率达48.1%;同时显著减少土壤中的还原物质,提高根系活力,使白根数量增加32.62%,黑根和黄根数量分别减少20.04%和12.58%;浅沟渗灌栽培可降低田间的空气湿度,增强通风透光性,减少水稻病害,从而提高叶片的生活力;浅沟渗灌还能促进水稻分蘖,使有效穗增加11.53%,谷粒千粒重提高1.0g,使产量增至10845kg/hm2,增产1320kg/hm2,增产率达13.9%。  相似文献   

18.
从节水灌溉的基本原理入手,以智能化节水灌溉系统信息技术为开发平台,运用农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原理,将水稻节水灌溉的知识、经验和科研成果与计算机软件相结合,开发并完成了黑龙江八五三农场水稻灌区节水灌溉专家系统。此系统为水稻灌区农户进行水稻节水生产提供科学决策和咨询服务,达到节约用水和增加收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以水稻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观测设备采集数据,采用Eddypro软件计算云南省楚雄州蜻蛉河灌区水稻各阶段的需水量并拟定该灌区水稻灌溉制度。结果表明:用涡动观测系统计算的水稻需水量与灌溉试验站试验资料接近,拟定的水稻灌溉定额与云南省《用水定额》标准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20.
灌水频率对膜下滴灌水稻土壤水盐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膜下滴灌水稻在高频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分布,为滴灌水稻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提供依据。通过膜下滴灌水稻水盐运移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对稻田土壤水盐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水定额为12 000m3/hm2条件下,灌水周期为1d时,由于次灌水量较少,水分多集中在表层,故膜下0~20cm含水率较高。在滴灌水稻拔节期到乳熟期,膜下各土层均以灌水周期3d处理含水率最高,灌水周期为1和3d处理膜下0~40cm均表现为脱盐,且脱盐效果基本相同,滴灌水稻在高频灌溉条件下,能显著淋洗40cm以上土层中盐分,同时达到较高产量。膜下滴灌水稻固定灌量条件下,灌水周期为3d处理时,能在水稻根系分布主要区域土层中保持相对较高含水率,同时对水稻根系0~40cm土层保持较好脱盐效果,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保持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