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照市东港区从2006年开展了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重点进行了区域耕地地力调查评价,摸清区域中低产耕地状况及其障碍因素,有的放矢地开展中低产耕地的科学改良利用,挖掘区域耕地的生产潜力。通过科学布点定位、取土化验、农户调查、田间试验等调查分析,为东港区土壤改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区域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是农业发展所必须的基础性工作,对区域种植业合理布局及耕地土壤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构建包含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养分状况在内的3个子目标、10个指标的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理论确定指标隶属度,结合层次分析法进行加权求和,对陵水黎族自治县各乡镇进行耕地地力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陵水县耕地地力为中等水平,且各乡镇耕地地力分布不均,其中以椰林镇和英州镇最高,黎安镇和群英乡最低;降雨特征和地形因素是耕地地力在研究区内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借用机器学习算法——判别分析算法来简化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探索区域尺度上机器学习方法在地力评价应用的新途径。[方法]基于辉县市测土配方施肥财政补贴项目耕地地力评价工作获取的基础数据,依据我国农业部标准《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NY/T 1634—2008)和该市耕地地力评价实践经验,选取研究区表层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特征、地表砾石度、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含量、灌溉保证率、排涝能力、地貌类型、坡度等10个土壤和立地条件因素作为耕地地力水平的判别变量,构建Fisher典则判别函数模型,对5 922个评价单元的耕地地力状况进行判断分析和归类分级。[结果]经对判别结果进行统计验证和回代验证,显示预测判别正确率高达91.4%。[结论]在耕地地力评价与分级标准确定的前提下,判别分析算法在区域尺度上对分析耕地地力状况、预测耕地地力等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4.
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目的是为适应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增强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2002年,江川县被列为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试点县。在实施过程中,以农业部统一制定的《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为指导,以“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调查表格、统一口径、统一汇总方法、统一评价标准”为标准,应用全球定位系统(CPS)技术对取样点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5.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为全面掌握耕地质量状况和地力动态变化规律,作为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在参与耕地质量监测工作以来,把监测的一些做法与监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GIS技术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信息系统,选取立地条件、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土壤管理和剖面性状等5大地力要素,12个评价指标,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以始兴县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分析、层次分析、模糊数学和综合指数等方法,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获取了耕地地力等级面积及其分布信息,经实地调查分析符合当地实际,表明该评价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豆主产区域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地力评价是通过对耕地资源的科学评价,了解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通过对中国大豆区域耕地地力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情况、不同区域大豆施肥情况以及大豆施肥技术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耕地质量变化、农业结构调整和大豆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农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摸清耕地质量状况,英吉沙县2010年开展了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根据英吉沙县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摸清了英吉沙县耕地地力等级、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并提出耕地改良利用建议,以期为英吉沙县耕地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耕地地力评价是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工作的基础。为探究特定土壤类型耕地地力及影响空间差异性的敏感因素,以河南省温县为例,从地学条件、土壤性状、土壤管理和生物特性4个方面构建潮土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指标分级赋值、加权求和计算区域耕地地力,采用自然断点法进行等级划分,并引入贡献分值定量化分析影响耕地地力等级空间差异性的敏感因素。结果表明:温县耕地地力总体水平较高,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以青峰岭为界,北部耕地地力较南部高,其中一等地和二等地较多,分别占总面积的32.22%和50.59%;影响温县地力等级空间差异性的敏感因素集中在土壤容重、土壤养分元素、有机质含量的自然条件和田间输水方式的人工条件指标中。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高度吻合,为合理配置温县耕地资源和调整种植业结构奠定了基础。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可以满足潮土区耕地地力评价及空间差异性敏感因素诊断,可为潮土区耕地质量提升作参考,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掌握泰州市姜堰区耕地地力以及各等级耕地分布情况,对中低等级土壤改良利用提出对策和建议,在县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按照姜堰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耕地生产潜力进行划分,全区耕地地力共分为4个等级,通过对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得出中低产田分布区域、面积和障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科学提出土壤改良利用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耕地地力,提升姜堰区的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陵川县耕地地力建设及土壤改良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翠玲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1):1192-1195
利用陵川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成果,分析了陵川县耕地地力生产潜力和耕地地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这对搞好耕地的区域布局、合理配置耕地资源、依法提升地力、发展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工作的开展,耕地地力长期监测的重要性越发明显。10年来,安阳县对耕地地力监测取土点设置不断完善,目前共设置固定取土点10个,基本覆盖了全县所有耕地利用类型。2018年,全县耕地地力监测工作在固定取土点的数据采集与土样监测的基础上,对数据信息进行了汇总分析和比较,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现代农业科技》2016,(8):210-211
为全面摸清耕地质量状况,巴楚县于2009—2012年开展了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该文在巴楚县耕地地力评价的基础上,摸清了耕地地力等级、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对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安化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成果,分析了安化县耕地地力生产潜力和耕地地力建设的主要经验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对搞好耕地的区域布局、合理配置耕地资源、依法提升地力、发展农业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系统做好区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总结和扎实做好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根据项目工作进度和实际需要,8月21-22日,省土肥站在郑州举办了区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总结和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培训班.全省18个省辖市土肥站项目主管领导和2005-2009年度110个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技术人员共220余人参加了培训.省土肥站魏国强书记、张桂兰副站长参加了开班仪式.魏国强在会上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6.
按照地力等级的划分指标,通过对5700个评价单元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FI值)的计算,对照分级标准,翼城县耕地划分为8个地力等级,通过系统的的系列工作过程,进行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主要用于耕地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包括耕地数量平衡与人口发展配置研究、耕地地力与粮食生产能力分析、耕地资源合理配置意见,同时提出来适合县域情况的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摸清耕地质量状况,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2010~2013年开展了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本文根据塔什库尔干县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基础上,摸清了耕地地力等级、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对帕米尔高原耕地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是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耕地地力评价,可以准确掌握全县的耕地生产潜力,从而能够因地制宜的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通过土壤养分状况的评价,为各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在耕地地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为空间数据框架基础,结合农业部门现有的土壤普查和样点调查分析资料进行耕地地力评价,相比目前我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案中以1∶50 000为基础进行的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本研究方法的评价结果耕地分布的空间定位更正确、更切合现状,评价单元的划分更合理、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更加精细,能大幅度提高耕地地力评价的精度。本研究方法在耕地地力评价上的应用,有利于为建立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管理系统提供详细的基础信息和科学管理耕地,更好地满足精准农业和农业生产中施肥管理对耕地信息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地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该文以宣城市为例,基于之前各县耕地地力评价的结果,采用特尔斐法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全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及层次分析法并结合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宣城市耕地做了整体评价。实现了宣城市耕地评价结果的统一可比性,消除了之前各县不同指标体系之间的差异。最后,将市级评价结果与各县级成果做对比,分析了产生地力等级差异的地区及原因。该文的操作方法为其他市级地力评价工作及更大范围的省级地力评价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