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的改性方法及其与涂料作用的结合方式和机理做了详细概述。重点介绍了纳米二氧化硅在各种涂料中的应用现状,根据纳米二氧化硅能有效改善涂料的性能,提出了纳米二氧化硅增强木材表面涂饰特性的设想,最后就纳米二氧化硅涂料应用于木材表面改良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参58  相似文献   

2.
用二氧化硅聚氨酯涂料改良木材表面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二氧化硅(SiO2)对涂料的影响,将粉状SiO2加入聚氨酯涂料中,并涂饰于马尾松木材表面,以达到改良木材表面性质的目的。结果表明:利用硅烷偶联剂KH 570在甲苯溶剂中改性的SiO2的疏水亲油性增强,其在聚氨酯涂料中的分散性优于未改性SiO2;SiO2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木材表面漆膜的性能,漆膜的耐冲击性、抗老化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加入改性SiO2的聚氨酯涂料性能在耐磨性、硬度、耐冲击性、耐老化性方面优于未改性SiO2聚氨酯涂料。通过将SiO2增强体添加到聚氨酯涂料中,增强了涂料的性能,表明SiO2与聚氨酯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St?ber法与溶液自组装的方法在二氧化硅球表面接枝了十八烷基三氯硅烷,采用滴涂的方法在木材表面制备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二氧化硅涂层。用SEM、FT-IR、XPS对其微观形貌、化学组分、表面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砂纸磨损实验、静态水接触角和滚转角对其稳定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评价。结果表明:在木材表面沉积了纳米SiO2-PDMS涂层,改变了木材的润湿性与稳定性;SiO2-PDMS超疏水木材不但没有改变木材的色彩纹理,还使木材表面具有低黏附超疏水特性,接触角约为158°,滚动角为6°。SiO2-PDMS超疏水木材仍然保持了超疏水性,说明SiO2-PDMS超疏水木材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因此所制得的木材表面不仅具有超疏水性,而且在砂纸磨损试验后具有优良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4.
二氧化硅改良马尾松木材表面性质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对木材表面进行处理,使二氧化硅生成于木材表面,以改善木材表面特性.通过木材湿胀性、表面耐磨性、光老化性及SEM/EDAX分析测定,研究二氧化硅改良禾材表面性质的效果.结果表明:二氧化硅改良表面木材的吸湿膨胀率比素材的小,木材表面耐磨性和抗光变色性能有明显的改善,其中调湿时间为0.5 h,经6 h浸渍处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量纳米二氧化硅水体系、纯丙乳液-纳米二氧化硅混合体系的ζ电位,确定了在纯丙乳液中加入纳米二氧化硅的最佳pH值条件,即pH值为6,29~7.49,通过红外光谱证实了在混合体系中纳米二氧化硅与纯丙乳液发生了接枝交联,从而提高了混合乳液的储存稳定性和成膜性能。文中还以纳米二氧化硅增强的纯丙乳液制备了高性能的建筑涂料。  相似文献   

6.
全面综述了复合纳米二氧化硅在生物、医学、膜科学、催化剂、涂料、硅橡胶以及农药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其在生物、医学、膜科学领域的应用,并对复合纳米二氧化硅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热处理复合硅乳液浸渍杨木表面疏水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微、纳米二氧化硅和硅油(羟基硅油和含氢硅油)为主要原料,经高压均质制备了二氧化硅/硅油复合乳液(CSE),稀释后与催化剂混合,经真空-加压浸渍后联合180 ℃热处理改性东北青杨边材,构建疏水表面。测试并分析了改性材表面的接触角、滚动角、表面粗糙度,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改性材表面的微观形态并对细胞壁中的元素分布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2.7%CSE/热改性材的3个切面上的水分接触角和滚动角均达到了超疏水性的要求,随着CSE质量分数的进一步增加,改性材表面的疏水性呈递减趋势;2)与高质量分数的复合硅乳液相比,2.7%CSE/热改性材的3个切面的各项粗糙度与荷叶表面粗糙度最接近,单独依靠木材表面或硅树脂膜自身的粗糙度均无法模拟出与荷叶表面相似的粗糙度;3)改性材表面生成了和荷叶表面乳突相类似的新纳米、微米两级复合乳突;4)复合硅乳液中的Si元素渗入了木材细胞壁,且在木材表面有大量沉积。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改善木材表面物理性能,探索制备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的方法。方法以31年树龄的樟子松木单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对木材进行功能性改良,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纳米压痕仪、接触角测量仪和扫描电镜(SEM)对样品结构、弹性模量、硬度、表面润湿性和微观形貌等进行表征。结果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XRD谱图显示:在2θ等于17.0°、22.5°、35.0°附近仍具有木材纤维素3个结晶面(101、002和040)的特征峰;在2θ等于31.8°、36.3°附近出现了ZnO(100)、ZnO(101)的特征衍射峰。在基底温度为200℃溅射条件下,木材纤维素结晶度下降23.1%。纳米压痕载荷-压入深度曲线形状变化较大,弹性模量增大了6.6倍,硬度增大了23%;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表面水接触角为140.2°;表面的纳米氧化锌粒径较小,分散性较好,在木材单板表面分布平整均匀。结论磁控溅射法制备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对木材结晶区没有形成影响,依然存在木材纤维素特征衍射峰,纤维素的结晶结构没有遭到破坏,但衍射峰强度有所降低;在木材单板表面生长氧化锌薄膜增大了木材表面的弹性模量和硬度,使木材表面润湿性能从亲水性变为疏水性,接近氧化锌材料的超疏水性能;木材表面生长的氧化锌薄膜均匀,排列致密,表面平整,无裂痕。可见,利用磁控溅射法在木材单板表面生长氧化锌薄膜,能够制备理想的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9.
综合介绍了近年来纳米粉体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对木材/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通过纳米材料在木才、塑料、涂料等领域的应用,提出了纳米材料在木材科学与技术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功能化及其表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自由基聚合接枝法,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lycidyl methacrylate,GMA)表面处理纳米二氧化硅,在其表面引入反应性环氧基团,对影响接枝反应的各种因素,包括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单体浓度可有效调控纳米二氧化硅的接枝率.采用红外(FT-IR)、热重分析(TGA)、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镜(TEM)等对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1.
为弄清二氧化硅/木材复合材料中二氧化硅与木材的结合方式及粘弹性等性质,通过应力松弛方法研究该复合材料的应力松弛特性。结果表明:二氧化硅/木材复合材料的应力松弛量比未处理材小,并且随着增重率的增加,应力松弛量减小。加硅烷偶联剂法制备的二氧化硅/木材复合材料的应力松弛量比直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小,表明加硅烷偶联剂法制备的二氧化硅/木材复合材料,二氧化硅无机体与木材有更多的结合,内部结合力更大。二氧化硅/木材复合材料的应力松弛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ΔE)比未处理材大,并且随着增重率的增加,表观活化能增加。未处理材ΔE为19.50 kJ/mol,直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增重率为12.63%、28.00%、90.29%的二氧化硅/木材复合材料的ΔE分别为22.95、25.31、29.06 kJ/mol;而加硅烷偶联剂法制备的增重率为8.08%、20.69%、89.27%的二氧化硅/木材复合材料的ΔE分别为23.21、26.01、29.82 kJ/mol。表明二氧化硅/木材复合材料在应力松弛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能量增加。随着增重率增加,热力学量活化焓增大。   相似文献   

12.
纳米二氧化硅对脲醛树脂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研究了纳米SiO2对低摩尔比脲醛树脂游离甲醛含量、粘度、固化时间、羟甲基含量及胶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O2的加入可降低脲醛树脂胶的游离醛含量,增大粘度,提高胶合板的胶合强度,使羟甲基含量略有降低,但对固化速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李佳民  王彦梅  张兆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387-6388,6390
对普通Ni-P合金镀层、微米SiC化学复合镀层及纳米SiC化学复合镀层的镀态硬度和热处理硬度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耐磨性试验对3种镀层的磨损量和磨痕宽度进行了对比,通过扫描电镜对3种镀层的磨痕形貌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纳米SiC复合镀层的耐磨性优于微米SiC复合镀层和普通Ni-P合金镀层。  相似文献   

14.
介绍纳米、纳米技术和纳米粒子的特征,综述纳米CaCO3制备、表面改性及纳米CaCO3/橡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Throughout the past four decades, silico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has advanced at exponential rates in both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vity. Concerns have been raised, however, that the limits of silicon technology may soon be reached. Analysis of fundamental, material, device, circuit, and system limits reveals that silicon technology has an enormous remaining potential to achieve terascale integration (TSI) of more than 1 trillion transistors per chip. Such massive-scale integration is feasible assuming th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al mass production of double-gate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gate oxide thickness of about 1 nanometer, silicon channel thickness of about 3 nanometers, and channel length of about 10 nanometer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connecting wires for these transistors presents a major challenge to the achievement of nanoelectronics for TSI.  相似文献   

16.
热喷涂锌铝覆盖层在油罐防腐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高莉敏  李国兴 《油气储运》1997,16(11):21-24
热喷涂技术应用于油罐防腐具有防腐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维修费用低等特点。从热喷涂锌铝覆盖层的防护机理、油罐喷涂锌铝覆盖层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及喷涂工艺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由于锌铝覆盖层的防腐机理不同,使用范围也有很大差别。在干燥的或潮湿含二氧化碳的大气中,喷涂锌覆盖层效果较好;而在污染工业大气和海洋大气环境中宜选用喷涂铝覆盖层。提出锌铝复合覆盖层保持了锌、铝各自的优点,改善原来的不足,具有更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控制氧化法在铜基底表面制得了氧化铜纳米花瓣膜,然后分别用十二烷基硬脂酸、硬脂酸、十二烷基硫醇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对其表面进行修饰.结果表明:试验得到了超疏水复合膜,表面接触角均超过150°,滚动角小于5°.其中,十二烷基硫醇修饰时,可在短时间内(1h)得到疏水性较高的纳米复合膜,表面的接触角达到165°.通过晶型分析讨论纳米氧化铜的形成机理,并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接触角测量、表面反射红外光谱(IR)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膜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制备了具有不同形貌的超疏水性纳米结构复合膜.  相似文献   

18.
Device-quality copper and nickel films were deposited onto planar and etched silicon substrates by the reduction of soluble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with hydrogen in a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olution. Exceptional step coverage on complex surfaces and complete filling of high-aspect-ratio features of less than 100 nanometers width were achieved. Nickel was deposited at 60 degrees C by the reduction of bis(cyclopentadienyl)nickel and copper was deposited from either copper(I) or copper(II) compounds onto the native oxide of silicon or metal nitrides with seed layers at temperatures up to 200 degrees C and directly on each surface at temperatures above 250 degrees C. The latter approach provides a single-step means for achieving high-aspect-ratio feature fill necessary for copper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in future generations of integrated circu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