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比较稻豆复种模式较常规双季稻种植模式的优势,于2022年在杭州富阳设置早稻—晚稻、春大豆—晚稻与早稻—秋大豆3种种植模式开展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量与大田管理下,春大豆—晚稻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最高,较双季稻模式提升63.3%,主要得益于晚稻产量的提高及春大豆的经济效益高于早稻;春大豆—晚稻模式下晚稻干物质量较双季稻模式晚稻增加206.3%;早稻—秋大豆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较双季稻模式提高51.0%,两种模式下早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但秋大豆的经济效益高于双季晚稻。稻豆复种可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并提高作物总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平  冷培根  罗贤富 《玉米科学》2001,9(Z1):053-055
1998年,我们市、县、镇三级农技人员在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的20 hm2双季稻田进行了净种春玉米的示范,旨在探讨将我区双季稻田传统的"早稻--晚稻”种植模式改变为新的"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促进由单一口粮型产粮结构向"口粮型”与"饲料粮型”并重的产粮结构转变,以提高粮食转化率和种粮效益.通过示范,基本摸清了我区的双季稻田春玉米生育状态(春玉米7月中旬可以成熟,季节上不影响二季晚稻)、产量表现(最高单产为6540kg/hm2,平均单产为4684kg/hm2,高于同期的早稻产量)、病虫害等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总结出"因地制宜选择田块,开沟吊地创造春玉米旱作环境,选用中熟玉米单交种,运用营养钵双膜覆盖培育壮苗,早播早栽争早熟,合理密植,足肥勤中耕,防治玉米病虫害”等一整套适合我区双季稻田春玉米生产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双季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规模种粮效益的最大化,2015年在衡阳县演陂镇罗观村建立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种植高产示范片,示范片面积33.33 hm~2,采用早晚稻品种搭配(早稻早中熟品种+晚稻中熟品种)+专业化育机插秧(早稻拱棚旱育机插秧、晚稻硬盘泥浆育机插秧)+精准机插(早稻3.5~4叶、晚稻4~4.5叶)+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收+机烘模式开展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经测产验收,早稻4个组合全程机械化生产较对照常规栽培(湿润育秧手插)分别增产14.99%、14.7%、11.22%、5.46%;晚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两个组合较对照常规栽培(湿润育秧手插)分别增产23.22%、13.66%;早晚稻最佳组合搭配可增产2887.5 kg/hm~2、增收9697.05元/hm~2。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规模种粮经济效益,进一步探讨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模式,2015年在衡阳县西渡镇梅花、青木村建立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种植高产示范片150 hm~2,采用早稻早中熟品种+拱棚旱育机插秧+小苗(3~3.5叶)机插+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收+机烘,晚稻中熟品种+硬(软)盘泥浆集中育机插秧(4~4.5叶)+机插+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防治+机收+机烘模式技术。经测产验收,平均产量早稻8278.5 kg/hm~2,晚稻9415.5 kg/hm~2,比常规栽培(水育秧手插秧)分别增产15.36%、22.89%,双季稻增收7600.9元/hm~2,节支6150元/hm~2,达到了粮食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模式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光资源适宜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早晚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研究,旨在探究在保证粮食生产条件下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的途径。试验对比了"双季稻+冬闲""双季稻+西兰花"两种模式水稻产量、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以及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西兰花"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连作早稻产量、早稻季氮肥偏生产力,降低早稻季肥料投入成本,大幅度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是实现双季稻绿色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在温光资源适宜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早晚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研究,旨在探究在保证粮食生产条件下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的途径。试验对比了“双季稻+冬闲”“双季稻+西兰花”两种模式水稻产量、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以及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西兰花”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连作早稻产量、早稻季氮肥偏生产力,降低早稻季肥料投入成本,大幅度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是实现双季稻绿色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7,(2):60-66
以江西省大面积种植的10个早稻和1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冲积土和红壤土2种类型稻田种植,研究早、晚稻品种在正常施肥(NPK)、不施氮肥(PK)和不施磷肥(NK)3种处理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及其对土壤氮、磷素依存率和氮、磷肥贡献率的差异。结果显示,2种土壤上各水稻品种的产量总体上表现为冲积土>红壤土;早稻品种淦鑫203、先农29和晚稻品种新优752在2种土壤类型稻田同时具有高产和高氮、磷利用率特性,是较理想的品种;在施肥量上,双季稻品种在2类土壤稻田宜保持正常氮肥用量,但应适当减少磷肥用量,且冲积土稻田磷肥用量要少于红壤土稻田。  相似文献   

8.
稻田春玉米间大豆种植模式及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望平 《作物研究》2002,16(1):36-36
为了改善粮食结构单一 ,稻田效益低下的状况 ,笔者于 2 0 0 1年在岳阳县筻口镇开展了 16 5 hm2连片稻田春玉米间大豆示范 ,取得了预期的效果。1 效益分析根据测产调查 ,每公顷玉米产量 4 12 5 kg,产值4 95 0元 ,大豆产量 975 kg,产值 2 145元 ,合计产值为70 95元 ,扣除直接生产成本 2 5 4 1元 ,每公顷纯收入4 5 5 4元 ,比种植早稻增加产值 2 6 85元 ,增加纯收入2 4 18元 ,增收效果明显。另外 ,该种植模式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开发效益。一是实行水旱轮作 ,用地养地结合、高秆与矮秆作物搭配 ,充分合理地利用了温、光、土等资源 ,有效地改…  相似文献   

9.
目的 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双季稻主产区,系统分析双季稻生产碳足迹构成对于该地区农业的固碳减排和发展低碳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 基于农业碳足迹理论及生命周期评价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定量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生产碳足迹,分析其构成因素,解析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生产肥料、灌溉投入以及碳足迹与水稻产量的关系。【内容】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单位产量、单位生物量、单位产值碳足迹分别为0.67 kg/kg、0.35 kg/kg和0.27 kg/元,随着产量的增加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CH4排放、柴油、肥料为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生产碳排放主要来源,分别占双季稻生产碳足迹的66.2%、13.1%和10.9%。早稻和晚稻生产分别有22.4%和36.7%的地块氮肥投入过量,28.4%和33.5%的地块灌溉投入过量且产量较低,存在着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种植规模与碳足迹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小规模双季稻种植相比,大规模早稻和晚稻种植单位产量碳足迹分别降低了29.7%和37.2%。这项研究表明,作物生产的碳足迹可能受到农场规模、气候条件以及作物管理实践的影响。结论 因此,适当减少双季稻种植面积并发展水稻节肥节水及免耕技术,构建规模化的低碳种植模式必将成为未来长江流域双季稻生产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常山县同弓乡新虹村通过几年的实践 ,建立了“春玉米—晚稻—冬豌豆”种植模式示范畈 ,总面积达2.2hm2(32.4亩 )。这种“两旱一水”模式累计每年每667m2(1亩 ,下同 )产值可达2500元左右 ,比“麦—稻—稻”或“油—稻—稻”等传统种植模式增1000元。春玉米以“浙玉糯97”或“特甜1号”品种为主 ,主要特点 :一是生育期短。作鲜食玉米 ,只需85天就可上市 ;二是口味糯性、微甜。三是产量高。鲜食玉米每667m2 产量可达700~750kg,按市场价1元/kg计算 ,产值可达700元以上。晚稻以II优46为主…  相似文献   

11.
2009-2010年试验研究和示范结果表明,在余姚市种植双季稻,采用“早稻抛秧-晚稻抛秧”模式可实现1 200 kg/667 m2的产量目标,且技术基本成熟,该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优化水田种植结构 ,提高种植效益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目标 ,1997~2001年 ,我们在水田上试验示范了“冬瓜 -晚稻”种植模式 ,取得了经粮双丰收。现将该种植模式种植的效益和配套技术总结如下。一、“冬瓜 -晚稻”种植模式的效益1999~2000年三年全年示范推广该模式200hm2,平均每667m2产值2518.4元 ,成本785.7元 ,利润1735.1元。与对照“早稻-晚稻”种植模式比较 ,每667m2 利润增加1493.4元。三年示范推广 ,该种植模式比对照总增收448.77万元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是诸暨市调整粮田产业结构 ,实…  相似文献   

13.
对桃源县30个家庭农场2020—2021年连续2年种植水稻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分析种植水稻效益,在不计算政策性补贴时每公顷收入为:再生稻(11 062.8元)>双季稻(3 513.0元)>一季稻(3 339.0元);加上政策性补贴时每公顷收入为:双季稻(5 268.0元)>一季稻(4 126.5元),但也远低于再生稻。从粮食单产来看,种植双季稻单产12 945 kg/hm2,比种植一季稻高4 470 kg/hm2,高于再生稻750 kg/hm2,种植双季稻或再生稻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据此提出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对策为: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水旱无忧;发展订单生产,解决稻谷销路;引导农户购买水稻保险,防范种稻风险;建立村级土地流转托管中心、严防耕地撂荒;加大扶弱培强力度,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等政策性保障。全程推广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安排种植模式,主推优质杂交水稻品种;确定好播种适期;科学管理肥水防止倒伏;搞好化学除草,防治好病虫害;多措并举综合降镉等技术性保障。  相似文献   

14.
冷浸田双季稻品种和栽培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适宜于冷浸田栽培的双季稻品种和高产栽培方式,2009年早晚两季在湖南宁乡县、永兴县和桃源县进行了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1)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品种间差异显著,3地点平均产量早稻以陆两优996最高(5.68 t/hm2),晚稻以天优华占最高(5.61 t/hm2);(2)双季稻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3地点平均产量均以垄厢栽培最高,早稻和晚稻分别为5.52 t/hm2和5.81 t/hm2;以传统栽培方式最低,平均产量分别为4.75 t/hm2和5.25 t/hm2。由此可见,选用适宜于冷浸田的双季稻品种,采用垄厢栽培方式有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方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功能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方是多熟种植的主体,发挥多熟制集约化程度高的优势有助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长江中下游地区多熟种植主要模式:油菜—双季稻、油菜—单季稻、绿肥—双季稻和稻麦两熟制;华南多熟种植模式以冬作物—双季稻为主,如小麦(马铃薯)—双季稻等;西南地区多熟种植主要模式:春菜—水稻—秋冬菜、水稻—马铃薯(泽泻)、小麦(油菜)—水稻—秋菜。近年来四川玉米大豆间套作发展迅速。中国南方多熟种植能提高生态经济效益,改善作物品质和土壤质量,减少生物灾害,保障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未来多熟种植仍是中国种植模式的主流,必须力求多熟种植集约化和持续化最大融合,积极推进传统多熟农艺科学化、现代化和机械化。  相似文献   

16.
氮肥用量对迟直播早熟油菜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江西省双季稻区冬闲稻田早熟油菜高效生产及合理高效的氮肥调控模式,以早熟杂交油菜丰油730和早熟常规油菜1358为试验材料,于2012~(-2)013年在江西省油菜主产县(市)设置10个田间试验和7个施氮处理(N0、N90、N120、N150、N180、N210和N240,数字表示纯氮用量,单位为kg·hm~(-2))。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江西双季稻区冬闲稻田早熟油菜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因素、产(油)量、效益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等影响。结果表明:早熟油菜单产比较低,早熟杂交品种丰油730单产比早熟常规品系1358高,合理氮肥施用(N180)条件下各试验点平均增产显著,产量分别达1 700kg·hm~(-2)和1 500kg·hm~(-2)左右;与对照(不施氮)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油菜产(油)量、干物质累积量和效益,两个早熟品种平均产(油)量增幅均在75%以上,效益增幅达80%以上;但当施氮量高于180kg·hm~(-2)(即N210和N240),氮肥的增产效应不显著,产油量和经济效益则明显降低。采用线性加平台回归模型对产量和施氮量关系进行拟合,结果发现,丰油730和1358各试验点肥效模型的拟合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各个试验点的推荐用氮量上,丰油730为157~224kg·hm~(-2),1358为159~199kg·hm~(-2)。两个早熟品种施氮150kg·hm~(-2)处理和180kg·hm~(-2)处理间氮肥农学利用率(ANUE)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其他处理间氮肥农学利用率(ANUE)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利用双季稻区冬闲稻田种植早熟油菜来扩大种植面积可迅速增加油菜籽总产,江西双季稻区冬闲稻田早熟迟直播油菜施纯氮150~180kg·hm~(-2)能较好地协调油菜高效生产与氮肥合理利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衢州市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每年种植面积达 1 5万 hm2 。但长期以来 ,水稻种植以高产为目的 ,经济效益不高 ,种植面积逐年下降 (近 5年早稻种植面积净减 1万 hm2 )。随着中国加入 WTO时间的临近 ,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依靠科技进步 ,优化水稻生产技术 ,开发引进高科技成果 ,是提高水稻生产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也是提高水稻生产竞争能力的正确途径。一、衢州市水稻生产主要特点及经济效益低的原因1 .双季稻占主导地位每年 1 5万 hm2水稻面积中 ,早稻占 6.78万hm2 ,晚稻占 8.2 4万 hm2 ;平均早稻每 hm2产量 492 9…  相似文献   

18.
邓立平  宋春芳 《作物研究》2002,16(4):192-192
醴陵市枧头洲乡建新村位于渌江河畔,全村水田面积80.4hm2,原是一个双季稻占98%以上的村。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早籼稻单产不高不稳,种植成本大,经济效益不理想。1998年以来,在农技部门指导下,该村大胆改革稻田耕作制度,大力开发稻田春玉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每年种植面积均在70hm2左右。2002年,全村种植稻田春玉米73.3hm2,其中40%为采鲜穗上市的糯玉米。据调查统计,收获干籽饲用的,平均单产7209kg/hm2,产值9371.7元,为种普通早籼稻的1.62倍,收获鲜穗的平均单产14931kg/hm2,产值15528.24元,为种植普通早籼稻的2.7倍。几年来,该村累计开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稻生产形势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1991-2007年中国各省(区、市)水稻生产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7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3 259.01万hm~2下降到2007年的2 891.90万hm~2,下降幅度达到11.26%;水稻单产从1991年的5 745 kg/hm~2上升到2007年的6 433 kg/hm~2,上升幅度11.98%,单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水稻总产变化相对平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明显下降,中部和西部变化相对平稳;南方水稻种植面积明显下降,东北地区明显上升,华北、西北地区小幅下降;南方地区单季稻比例快速上升,双改单现象明显,这是导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要保证全国水稻生产平稳发展,重点在于稳定南方水稻种植面积,一要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二要合理处理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之间的结构调整,三是稳定双季稻种植面积.目前的工作重点是要稳定湖南、江西等水稻种植大省的双季稻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金华市双季稻稻作方式的现状以及目前规模种植大户双季稻不同稻作方式的产量、生产成本和效益,分析了早晚稻直播、早晚稻机插和晚稻手插等稻作方式的优点和缺点,指出未来规模种粮大户在稻作方式的选择上,早稻应以直播和机插为主,晚稻以机插为主,直播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