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春小麦高产栽培农艺措施数学模型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种期、基本苗数、农肥用量、施氮量和施磷量五项农艺措施与春小麦亩产量和纯收益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筛选亩产500-600斤、600-700斤和700-800斤三个产量水平的高效栽培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3.
木垒县旱作春小麦丰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木垒县旱地春小麦播种量、基施氮磷肥量、叶面追肥量及种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基施氮磷量、种植方式、叶面喷肥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基施氮磷量、种植方式、播种量、叶面喷肥量;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和仿真寻优建立了旱地春小麦目标产量大于1500kg/hm^2的综合农艺措施方案的播种量190.0-197.5kg/hm^2,基施尿素99.0-103.9kg/hm^2、三料磷肥49.5-52.0kg/hm^2,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6.2-7.3kg/hm^2,种植方式的垄膜沟播。  相似文献   

4.
5.
应用SERES-小麦模型和SERES-玉米模型分别进行了银川平原灌区春小麦与春玉米栽培方案优化模拟试验,依据模拟产量结果优化选择出春小麦和春玉米最优播期、施氮量和灌水量等栽培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渭源县北部旱地春小麦高产栽培优化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渭源县旱地春小麦高产栽培优化方案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县北部干旱山区旱地春小麦获得高于或等于3000kg/hm^2产量目标的播种密度为510.30万-642.75万粒/hm^2,施肥量为纯氮112.50-137.55kg/hm^2、五氧化二磷112.50-137.10kg/hm^2。  相似文献   

7.
8.
宁夏银川平原灌区春小麦与春玉米栽培方案优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 CERES-小麦模型和 CERES-玉米模型分别进行了银川平原灌区春小麦与春玉米栽培方案优化模拟试验 ,依据模拟产量结果优化选择出春小麦和春玉米最优播期、施氮量和灌水量等栽培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9.
春小麦的优质高产技术涉及的内容比较多,除了品种和栽培技术之外,环境和气候也是重要的因素,本文就春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平原灌区春小麦高产优化栽培的生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连续两年的试验研究,初步阐明了内蒙古平原灌区春小麦实现单产 6 000kg·hm~2以上优化栽培的光合性能、氮磷钾营养、产量形成等变化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综合农艺栽培措施组合方案,为指导本地区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套播小麦高产栽培主要农艺措施优化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春小麦-玉米-秋黄瓜栽培茬口安排、品种选择及栽培技术要点,经过试验辽宁阜新、朝阳地区栽培模式能够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6.
1988—1990年采用二次旋转组合设计法进行试验,得出石河子垦区新陆早1号棉花优质高产数学模型。此模型的农艺措施是:土壤肥力中等偏上的地块,地膜棉于4月10—20日播种,1hm~2保苗13.5×10~4—18.0×10~4株,1hm~2施尿素300—450kg,三料过磷酸钙120—180kg,头水和二水前各用矮壮素化调一次。如此,可获皮棉1 200kg/hm~2,纤维长29mm以上,比强大于22,马克隆值3.7—4.7,含糖小于2.2级(微)。此模型1989—1990年在一四三和一二一团累计推广522.86hm~2,单产皮棉1 466.7kg/hm~2,比对照增产409.4kg/hm~2。  相似文献   

17.
滴灌春小麦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抗逆性强、株型紧凑、叶片上挺、株高中等偏低,灌浆速度快的优良品种.如新春6号、新春14号.  相似文献   

18.
旱地优质春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克什克腾旗红山子乡、芝瑞镇,无论是从气候条件、土壤耕作条件及生产条件,在克什克腾旗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作者通过多年农业技术推广实践,总结出来的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经验,既可在当地的生产中应用,也可在生态条件相似的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正> 小麦的产量、品质及成本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要想达到高产、优质、低耗之目的,在栽培上只有对某些人为可控因素加以协调与控制,而其理论依据是田间试验的结果。近年来,电子计算机的普及推广和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给作物栽培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克服了传统的田间设计方法在考察的因素和水平数量上的某些局限,从而可以建立模型进行预控。自1986年以来,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我们组织有关单位,按照统一方案,通过田间试验测得了一些参数,建立了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