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为了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要用切实行动去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邵阳社区大学应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优势,本着服务地方精神,建立有效对接机制,采用灵活的培训方法与技巧,对村民进行培训,培养农民改善、治理环境的能力,让村民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主力。 相似文献
2.
与城市环境治理相比,农村环境治理还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农村环境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作用,还需要农村社会中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尽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行动。本文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来进行研究写作,对P镇存在的三种治理模式:\"乡政村治\"治理模式、\"新乡贤\"治理模式、\"网格化\"治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旨在研究如何结合各种治理力量,使农村环境治理实现最优化,以建设生态宜人的乡村环境。 相似文献
3.
4.
5.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治理主体缺位、治理能力不足、治理内容繁杂等。该文以四川省达州市X镇为例,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宣传教育、实行整体性治理、增加资源投入等对策建议,以期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社区建设问题时具有一定优势,能够化解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新矛盾,优化农村社区治理。以南京市江宁区Q社区为例,对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了社会工作法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运用,以期为农村社区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为了应对农村环境治理中社区村民参与不足的问题,从审视参与式治理理念入手,阐述社会工作在农村社区环境治理的功能定位,探究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环境治理的可行路径。分析认为,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增权赋能、培育自组织、协同共治来促进多元参与农村社区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新时代新型农村社区尚无权威概念解释,也没有现成的发展模板可供遵循,其发展路径及治理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在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服务农民为宗旨,做好科学规划,防止农村人口流失,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万州区农村社区的特点,分析了万州区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深化认识,加强各级组织管理;统一规划,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整合资源,有效使用涉农资金;多方动员,创新资金筹集渠道;加强培训,培育农村社区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10.
11.
陈诗慧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3,32(5):31-36
\"一肩挑\"制度是促进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乡村社会有效治理与其动员能力密切相关。根据社区动员理论,资源、乡村文化、认知结构等因素对乡村社会动员产生影响。在现代化过程中,中西部大部分乡村属于传统型农村社区,在动员群众、治理乡村方面依然存在以下困难:农民增收困难,资源动员乏力;社会资本削弱,文化动员减弱;公共服务缺位,认知结构重构慢。为了提升传统乡村的动员能力,增强党在乡村社会的领导核心地位,村党组织应发挥乡村本位作用,因村施策发展经济,提升资源动员能力;整合拓展社会资本,重构社会秩序,提升文化动员能力;重新定位乡村社会功能,提高公共服务精准性,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提升结构动员能力。 相似文献
12.
张高通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5,34(1):90-99
科层化的项目制资源输入方式以及乡村社会基础的变化为乡村治理行政化提供了合法性基础,使得村级行政化趋势不断加强,行政和自治存在冲突与耦合的二重性关系。为了发挥村级行政化服务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作用,缓和村级行政化和村民自治之间的张力,从行政的逻辑分析二者产生冲突的原因及其样态,抓住村干部、权力、资源三大乡村治理中的核心要素,从资源协同、选举协同、权限协同三方面建构行政与自治协同治理的乡村关系结构。行政与自治协同治理强调乡镇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政府与村组织在乡村治理分工基础上的灵活协作。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明确行政与自治的权责边界、完善信任机制在协同治理中的策略作用,发挥村干部在基层政府与村民沟通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呈现行政与自治协同治理的运作机制,逐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美,必须农村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要始终坚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调动村民主体和市场主体力量。但现阶段,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公众参与存在参与意识薄弱、参与层次低的现状,以及政策法规不集中等问题。通过分析,提出要持续加大对环境问题治理的投入,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环保政策的决策过程,加强对公众环保行为的引导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不断扩展,农村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已经不同往日的清
净。随着城市发展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及农村的环境,解决环境污染
问题。在农村地区产生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为水污染,垃圾污染,大气污染,大多是城市环境污染
过于严重而迁移到农村,因此本文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郭晓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6,(4):1-5
农村社区处于转型期的特殊状况,给广大农村社区的经济精英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农村社区的经济精英依托自身的经济优势,掌握着农村社区众多的资源,在社区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种优势成为其向政治精英过渡的筹码。集政治、经济特权与一身的农村精英们,为自身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凭借这些社会资本,精英阶层介入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并最终发展成为推进农村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乡村地域系统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严峻的资源供给紧张、生产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污染与功能退化等问题。乡村污染治理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乡村污染物类型梳理与污染演变过程刻画,探讨了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从污染属性来看,乡村地域系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物;在时间上,污染物从单项无机物逐渐演变为无机有机复合物,致使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从单一污染逐渐演变为复合污染和立体污染;在空间上,从城市近郊村、远郊村到一般农区的污染源与污染程度呈现递减趋势;乡村内部资源利用、生活和生产活动、污染治理体系,外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变化、信息化等共同驱动乡村地域系统污染。未来应选择典型样带-样区-样点,研究不同乡村地域系统污染现状格局、驱动机制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模拟评价,推动乡村污染治理与政策创新。 相似文献
17.
李长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5,(3):21-25
整体性治理理论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该理论在主体认同感、协同整合性、信息化运用、公共服务终极目标等方面与农村社区居民自治存在契合性。整体性治理视域下农村社区居民自治存在制度自身缺乏整体性、主体间整体性协调不足、参与渠道不够畅通、整体性参与不足等问题。解决对策有:围绕“两委”以及“乡村”关系开展协调机制构建;围绕参与自治的信息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主体参与激励构建整体性参与机制;围绕传统道德习俗、村规民约、“微自治”构建农村社区居民自治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区作为联结居民和社会的中介,在协调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震后农村社区受到的影响远大于城市社区,这与农村社区的构成和特点密不可分。通过构造SWOT—PEST分析矩阵和实地调查研究,对影响四川省雅安市农村社区管理的政策、经济、社会、科技等16项子信息进行了梳理。从培养村民参与社区共建的民主意识、成立村民互助组织,融洽社会关系、淡化人口血缘和地缘关系、强化人口的业缘关系、进一步增强社区村民的依存性等方面探讨农村社区重建的对策。借助农村社区重建这个平台,优化农村社区管理,以期达到优化农村社区组织结构和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江晓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2):55-60
环境问题已成为关切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环境发展问题而非环境保护问题,从认识本体论与社会本体论视角对环境发展困境进行梳理,环境发展困境源于主客体疏离。社区本质是主客体融合,为环境发展创造基础条件,提供动力源并引导环境发展。环境发展的社区治理制度分为两个层面,内涵层面包括社区治理主体、客体、过程、方式等要素,外延层面包括社区参与、社区促进、社区共享、社区监护等具体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环境治理中政府长期严重缺位,提高环境治理中的农民参与尤显重要.以农村垃圾分类为例,基于自我中心网络的结构特征,探索社会网络和主观阶层评价对村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网络、主观阶层地位不仅对村民垃圾分类行为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即更大规模的社会网络和在网络中更中心的位置能提升村民的垃圾细分程度,村民的主观阶层地位越高,其垃圾细分程度也越高.更重要的是,主观阶层地位与社会网络在对垃圾分类处理行为影响中起互为中介的作用.建议从村民主观阶层地位提升和社会网络构建方面来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