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根据麦二叉蚜种下生物型分化特性 ,设计了小麦品种 Amigo的抗蚜性和麦二叉蚜生物型鉴定试验。分析了自然条件下小麦品种 Amigo对麦二叉蚜的出生率、死亡率和内秉增长率的影响 ,组建了自然条件下麦二叉蚜在小麦品种 Amigo上的生命表。以生命表中的内秉增长率和稳定年龄组配为指标进行生物型鉴定分析。结果表明 :1麦二叉蚜在 Amigo上的生存曲线、繁殖曲线同麦二叉蚜在其它品种上的表现一致 ,分别为 B型和偏峰曲线 ;2平均世代时间为 1 1 .7670 d,周限增长率为 1 .1 45 3 ;3种群的瞬时出生率为 0 .3 2 2 0 ,瞬时死亡率为 0 .1 846;4内秉增长率为 0 .1 3 5 7;5稳定年龄期组配成蚜比例为 3 7.64% ,若蚜为 62 .3 7% ,与二叉蚜在其它小麦品种上的参数差异不显著。参数分析表明 ,在 Amigo品种上的麦二叉蚜种群发展趋势是上升的 ,种群数量是增长的 ,可见杨陵地区麦二叉蚜既非 A、B,也非 C生物型 ,品种 Amigo不抗本地区麦二叉蚜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离体叶片饲养法,研究了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发育历期、生殖能力、种群内禀增长率、种群加倍时间等生命参数具有显著影响(P<0.05).在高抗品种‘AM4025’上,禾谷缢管蚜发育历期明显延长,成蚜寿命明显缩短、同时产蚜天数和每雌总产蚜量也明显低于感虫品种‘杨麦158’和高感品种‘99-316-19-4’.高抗品种‘AM4025’上禾谷缢管蚜种群净增值率最低,内禀增长率最小,周限增长率最大、种群加倍时间最长.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品种的蚜情指数与禾谷缢管蚜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值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草间小黑蛛种群存活和繁殖动态,得出年龄特征存活率和繁殖率等数据,组建成年龄特征生命表和繁殖特征生命表.统计出有关种群各项参数,包括净繁殖率、世代平均历期、内禀增长能力、瞬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周限增长率.双倍时间以及稳定年龄组配.应用Leslie矩阵模型模拟实验种群动态,并建立种群增长模型:N=98.7348e~(0.0386t)(23℃),N=100.1627e~(0.0482t)(27℃)。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麦二叉蚜生物型、燕麦种质资源对麦二叉蚜的排趋性、抗生性和耐害性鉴定、组合配置以及杂交后代群体抗性基因标记定位研究的分析,对燕麦抗蚜性鉴定技术、燕麦抗蚜机制、燕麦耐蚜性鉴定、燕麦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旨在为燕麦抗蚜种质创制提供思路,解决单基因抗蚜品系应用麦二叉蚜分化新生物型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尖钩宽黾蝽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6℃恒温和12/12光照下,用白背飞虱低龄若虫喂养,组建了尖钩宽黾蝽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并计算出有关种群生命表的各项参数。结果表明,净繁殖率R=3.7197,世代平均历期T=20.1374d,内禀增长率rm=0.0652,周限增长速率λ=1.0674,种群增长1倍时间DT=10.6262d,瞬时出生率b=0.1157,瞬时死亡率d=0.0505。稳定年龄组配,成虫前期占91.9102%,成虫期占8.0898%。  相似文献   

6.
在小麦拔节到乳熟期内,麦长管蚜自然种群是以不同虫龄、不同翅型和不同体色蚜虫组成的混合群体.小麦拔节-孕穗和乳熟期以绿色有翅蚜为主,扬花-灌浆期以绿色无翅蚜为主.抗感两小麦品种上麦长管蚜自然种群在数量、翅型、虫龄和体色组成等方面差异显著.抗蚜品种上麦蚜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感蚜品种;小麦灌浆期,抗蚜品种上成蚜比例和无翅蚜比例均显著低于感蚜品种.蚜虫自然种群体色结构分析表明,红体色麦长管蚜更喜取食感蚜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寄主生育期和寄主品种显著影响麦长管蚜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29℃恒温条件下的饲养观察,组建了黄曲条跳甲年龄特征生命表和繁殖特征生命表,并计算出反映种群增长动态的几个重要参数.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世代总存活率为0.58,种群趋势指数为88.01,净繁殖率为87.8879,世代平均历期为43.9 d,内禀增长能力为0.1020,瞬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0.2720、0.1700,周限增长率为1.1074,双倍时间为6.8d;在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卵、幼虫、蛹)年龄组占88.94%,成虫期年龄组占11.06%.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29℃恒温条件下的饲养观察,组建了黄曲条跳甲年龄特征生命表和繁殖特征生命表,并计算出反映种群增长动态的几个重要参数.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世代总存活率为0.58,种群趋势指数为88.01,净繁殖率为87.8879,世代平均历期为43.9 d,内禀增长能力为0.1020,瞬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0.2720、0.1700,周限增长率为1.1074,双倍时间为6.8d;在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卵、幼虫、蛹)年龄组占88.94%,成虫期年龄组占11.06%.  相似文献   

9.
圆果化香叶构件种群动态生命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构件种群理论为基础,应用种群动态生命表的分析方法,对喀斯特森林顶极群落中的主要建群种圆果化香不同生境下一年中叶构件种群的数量动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圆果化香的现叶方式属于爆发型,出生率曲线呈现出双峰和三峰型,有2次爆芽高峰(第1次为正常萌发,第2次为恶劣环境变化激发了叶芽的萌发);落叶曲线呈DeeveyⅡ型存活曲线,3种生境下死亡率曲线不同,林中和孤立2种生境是双峰型,林缘生境为三峰型.讨论了叶种群生命表分析对乔木树种的意义,叶种群的净生殖率R0,世代历期T,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的意义和应用叶种群生命表分析法解释喀斯特特殊环境下,树种叶构件种群对环境的生长对策和更新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变温条件下,根据连续饲养麦无网长管蚜4个世代的资料,组建了其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繁殖特征生命表。结果表明,世代平均温在18.3℃时,其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26.4693)和内禀增长率(rm=0.1395)最大,即该温度最适宜麦无网长管蚜的长生繁殖。此外,根据内禀增长率,建立了麦无网长管蚜种群对干扰的反应时间公式。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苹果绵蚜接种单株苹果苗后的定殖、扩展过程机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选择3a生矮化红富士苹果苗,分别单株接蚜1、3、5、10、15、20和25头,观察苹果绵蚜在入侵定殖时种群繁殖和扩散情况。结果表明,除单株接蚜1、3头外,其他处理均能定殖成功,且接蚜量与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呈显著线性相关,连续阴雨天气对苹果绵蚜种群数量有明显抑制作用。以成蚜为初始种群,当单株接蚜15头以上时定殖可能性较大,并随接蚜量增加,种群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BLAST比对和软件分析,共筛选出4个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几丁质脱乙酰基因( ApCDA1、 ApCDA2、 ApCDA3和 ApCDA5),并分析了其生物学信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发现4个ApCDAs在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 ApCDA1基因在1龄、2龄若虫和成虫期表达量较高; ApCDA2基因在4龄若虫的表达量高于其他龄期; ApCDA3基因在各发育阶段后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前期和中期,2龄若虫后期表达量最高; ApCDA5基因在3龄若虫的表达量偏高,2龄后期的表达量最高;此外, ApCDA1和 ApCDA3在3龄若虫和成虫中肠、胚胎和表皮内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 ApCDA2和 ApCDA5。结果表明,ApCDAs基因对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和蜕皮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白足蚜小蜂(Aphelinus albipodus)是蚜虫重要内寄生蜂之一,为更好地利用白足蚜小蜂防控农林害虫,在室内以桃蚜(Myzus persicae)饲养并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对其成虫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足蚜小蜂羽化时间集中在6:00-10:00。羽化当天即可进行交配,交配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求偶、交配前期、交配及交配后期。交配过程耗时148.5 s±10 s。雌雄同性间存在交配竞争。一头雌蜂在观察的3 h内可与1.8±0.2头未交配雄蜂交配,雄蜂可与10.4±2.0个雌蜂交配。白足蚜小蜂可进行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孤雌生殖的后代均为雄性,一头雌蜂24 h孤雌生殖18.8±1.0头雄性子蜂;两性生殖可产9.9±1.1头雌蜂及6.6±0.4头雄蜂。寄生过程可划分为搜寻寄主、试探寄主、产卵寄生或取食寄主及清扫梳理5个步骤。从产卵寄生到成蜂羽化需要10~14 d。白足蚜小蜂喜欢在上午羽化,羽化后即可交配,雌雄蜂均可多次交配,同性个体间存在交配竞争,以孤雌和两性生殖繁衍后代,完成一个生活史需10~14 d。  相似文献   

14.
寄主植物对不同基因型麦长管蚜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时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变化,并探索寄主适应性的生理生化基础,以8种基因型麦长管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1代或连续3代取食小麦、大麦、燕麦和黑麦草后,体内3种解毒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在4种麦类植物上饲养1代后,大麦对AChE和GST的诱导效果最显著,燕麦对CarE的诱导效果最显著。4种植物相比,大麦对麦长管蚜基因型1、2、3和8的AChE,基因型2、4、5、6和8的CarE,以及基因型1、3、5和6的GST的诱导效果较为显著。比较各寄主植物上第1代和第3代蚜虫的酶活性,发现4种寄主均对第1代蚜虫的CarE活性具有明显诱导效果;大麦对第1代蚜虫GST活性的诱导效果显著,但小麦、燕麦和黑麦草均对第3代蚜虫GST的诱导效果显著。因此,不同寄主植物对麦长管蚜体内3种解毒酶的诱导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且这种诱导作用与蚜虫的遗传背景、繁衍世代数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规模扩繁中的最佳繁蚜冬寄主,比较了自然条件下7种不同冬寄主上烟蚜的种群数量变化,烟蚜茧蜂对各寄主上烟蚜的防控效果及僵蚜羽化率.结果表明:烟蚜在7种寄主上种群数量的自然增长从大到小依次表现为烤烟K326、芥菜、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萝卜、红菜薹、白菜;芥菜上烟蚜茧蜂的寄生率为70.56%,显著高于其他寄主;7种冬寄主上僵蚜羽化率均高于70%,其中芥菜最高,为97.33%,萝卜最低,为72.8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烟蚜茧蜂均能寄生7种冬寄主植物上所饲养的烟蚜且僵蚜羽化率相对较高,但总体而言芥菜上烟蚜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烟蚜茧蜂的寄生率和僵蚜羽化率均最高,可利用芥菜来替代烟草作为冬季繁蚜寄主,也可在春烟种植前对芥菜田释放烟蚜茧蜂使其在田间建立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16.
果园蚜虫的发生及应用异色瓢虫控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果园蚜虫发生种类多且为害时期长,应用化学防治会使水果内含有残留农药。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是蚜虫的优势种天敌,且对蚜虫有广泛的控制作用。在果业生产中,就地取材保护利用异色瓢虫,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果园蚜虫,而且能够保证人们安全食用果品。异色瓢虫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控蚜的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17.
调查结果表明,肚倍蚜(KuburagiarhusicolaTakagi)越冬种群在自然气候室内不同层次、方向的越冬寄主上的分布无本质差异,空间格局符合“复合波松”等理论分布型,由三重疏松个体群组成,个体群面积分别为28,20个和12cm ̄2,个体群平均有虫3.8453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论抽样模型。抽样方法比较结果以五点取样,每点在相邻两层冬寄主上取样10个(×4cm ̄2)代表性最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大草蛉对不同蚜虫猎物的适应性,于2011-2012年,采用室内饲喂法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桃粉蚜(Hyaloptera amygdali Blanchard)、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和牛蒡长管蚜[Uroleucon gobonis (Matsumura)]对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l)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桃粉蚜饲喂大草蛉时,其幼虫存死亡率最低、发育历期最短、蛹质量较高,成虫寿命最长,单雌平均产卵量最高;以绣线菊蚜饲喂大草蛉时,其幼虫死亡率较低,成虫寿命较长,单雌平均产卵量也较高,但幼虫发育历期最长,蛹质量最低;以牛蒡长管蚜饲喂大草蛉时,其幼虫发育历期较短,蛹质量最高,但幼虫死亡率最高,成虫寿命最短,单雌平均产卵量最低;田间调查的结果表明,大草蛉最喜欢在桃粉蚜危害的桃树嫩梢上产卵。综合评价,3种蚜虫中,桃粉蚜最适合大草蛉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19.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对砂糖桔蚜虫(橘蚜,绣线菊蚜)的成蚜是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 500~2 000倍液处理,可保持93%以上防治效果达30 d之久,优于任何一种被试的常规农药。  相似文献   

20.
玉米蚜是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之一,为了筛选出对其高抗的自交系,分别在安徽凤阳和海南乐东,采用单叶蚜量计数法评价1 463个普通玉米自交系的抗性情况,测量了自交系的株高、穗位高、叶片数、叶长、叶宽、叶夹角、茎粗、叶片厚度、叶片硬度等农艺性状和叶片中蜡质、单宁、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化学品质,分析玉米自交系抗蚜性与农艺性状、叶片化学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为高抗玉米蚜的自交系有233个,高感的自交系有121个;相关分析表明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高、叶片数、叶长、叶宽、叶夹角、茎粗、叶片蜡质含量均与玉米抗蚜性关系不显著,而叶片厚度、叶片硬度、单宁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与玉米抗蚜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