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谢文  张励仁 《河南农业》2006,(12):32-33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及非农部门流动。而在这一流动趋势中。却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农村女性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数量明显低于男性.且在转移过程中农村女性的逆向转移比男性高。因此。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中女性越来越多。有资料显示,目前农村妇女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的65%以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一现象在贫困农村尤为突出。自身文化素质低与传统家庭观念的制约是贫困地区农村妇女选择留在农村的主要原因。可见.贫困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中对农村女性的投资应是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势不可挡,由于女性劳动力转移相对滞后于男性,农业女性化的现象日益突显。分析和讨论了我国农业女性化的现状以及农业女性化对妇女自身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及转移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平  彭建强  闫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74-13877
利用官方的统计数据,分别阐述了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总体现状,并根据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及转移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分析指出,农村女性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农村中老年妇女大量滞留农业、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因素是制约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及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①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②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③发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我国劳动力有序转移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崔如慧  谷隽楠  沈阳 《现代农业科技》2009,(14):375-375,377
近年来,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不断加快,但受各种因素制约,相对于农村男性劳动力转移,仍有很大差距。以山东省梁山县韩岗镇为例,基于SWOT分析,提出了推动农村女性劳动力就地非农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随着农村男性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人群中妇女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女性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极为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因此,必须把大力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作为一项基本战略,增强开发意识;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增加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发展农村女性教育,提高妇女素质;改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状况,切实提高其社会地位;切实保障农村妇女健康权益,提高其身体素质等培育和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6.
罗芳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0):2156-2160
针对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农村已婚女性时间配置特点,理论模型采用时间三分法,分析了女性和男性市场工资率对女性市场工作、家庭工作和闲暇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实证分析探讨了劳动力转移数量、是否有16岁以下的小孩、耕地面积、男性以及女性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外出务工收入、地理位置等对女性时间配置的影响方向及其程度,并根据估计结果,考察了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即男性和女性受教育程度与女性时间分配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陈成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2):232-236
近年来,创业潮、县域经济与特色乡镇的发展、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以及家庭因素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 动力选择就地转移。实证研究发现,性别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选择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倾向 选择异地转移,女性更倾向于就地转移;未成年子女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家中有未成年子女 的家庭更可能选择就地转移;而职业技能培训对就地转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更 倾向于异地转移。当前,要促进四川省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就地转移,应加快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 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节水农业科技传播中的性别倾向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女性化趋势,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节水农业科技传播中的目标群体、科技传播过程、收益群体、决策群体、女性社会地位、女性劳动行为、男性与女性对农作制度的关注点等进行了性别分析,总结了农村女性在节水科技选择中表现的行为特点,包括文化素质低于男性,更羞涩,时间更分散、更关注短期效益等。并从技术设计、推广方式、技术人员行为、模式筛选与政府作为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已婚中青年妇女劳动力的转移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目前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正是吸收农村富裕已婚中青年女性劳动力的方向。基于此,同时浅论了转移农村妇女这个劳动力群体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3):172-175
新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有一半左右的湖北农村转移人口愿意市民化。其中,湖北丘陵地区的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高于平原和山区;男性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略高于女性;整体上单身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略高于已婚;湖北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的年龄分布大致呈倒U型;湖北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的学历分布呈U型。为更好地推进湖北省的城镇化进程,政府应该根据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的特征差异,制定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河南省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主客观因素,提出改变不利于农村女性转移的传统观念,提高农村女性文化素质,加大对用工单位执行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大力发展当地经济,为加快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创造有利条件等措施,以期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河南省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主客观因素,提出改变不利于农村女性转移的传统观念,提高农村女性文化素质,加大对用工单位执行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大力发展当地经济,为加快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创造有利条件等措施,以期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3.
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转移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男性为主、文化程度渐高、二三产业转移为主、以亲属介绍外出为主、以向东中部地区转移为主以及向地级市转移为主的特点;农村从业人员分行业就业中,农业虽然基础比重较大,但普遍不具有优势和竞争力,而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虽基础就业人数不多,但竞争力较强,具体到河南省各地市的部门优势不甚明显,部门偏离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基于SSM的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转移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男性为主、文化程度渐高、二三产业转移为主、以亲属介绍外出为主、以向东中部地区转移为主以及向地级市转移为主的特点;农村从业人员分行业就业中,农业虽然基础比重较大,但普遍不具有优势和竞争力,而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虽基础就业人数不多,但竞争力较强,具体到河南省各地市的部门优势不甚明显,部门偏离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5.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劳动社会化分工的发展与劳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体现。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是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力本身素质、技能与就业能力提高的需要。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产率、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基本基础建设、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转移者个人与社会对农民入住城市成本的支付能力等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新疆必须坚持农村劳动力内部转移与外部转移相结合,以内部转移为主的方针。在组织、引导农业劳动力从事临时性、季节性的外部性转移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本地二、三产业、加速城镇化进程,增强农业劳动力的内部转移的能力。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在转移农业劳动力方面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治霆 《农学学报》2017,7(6):95-100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转移的过程中,在农村,妇女逐渐开始肩负起耕地种粮的重任,这一现象被称为农业女性化。农业女性化是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构成、组成发生变化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现象。农业女性化的提出对于研究中国农业生产、乡村治理、农业部门劳动力构成以及农村女性自身福利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的国内外农业女性化问题文献的整理与梳理,总结了农业女性化的起源、发展与影响,并指出农业女性化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关注提升性别平等,提高农村地区妇女福利,希望为之后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在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源于工业化,政府干预起助推作用,最终导致农业的衰退;美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工业化、集中式的城市化互为推动;韩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结构、空间集中的城市发展战略、发达的教育使其成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印度落后的农业、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滞后的农村教育造就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迟缓;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于工业化,转移过程中,农民职业转移与身份改变、地域迁移相分离,分散式的小城镇构成转移的主要载体。通过比较各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从中得出启示:农业发展是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基础和保证;工业化及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关键性因素;城市化路径的选择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果;农村劳动力的再续转移应坚持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18.
正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向城镇转移,其中大部分为男性青壮年,大量妇女留守家中,成为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妇女承担着农业生产、发展当地农村特色产业、参与基层民主政治、传播文明乡风、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责任,她们成为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促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农业科技培训,不仅提高了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知识,而且对农业农村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一种必然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这种状况,虽然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是新形势下,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转移的过程中,在农村,妇女逐渐开始肩负起耕地种粮的重任,这一现象被称为农业女性化。农业女性化是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构成、组成发生变化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现象。农业女性化的提出对于研究中国农业生产、乡村治理、农业部门劳动力构成以及农村女性自身福利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的国内外农业女性化问题文献的整理与梳理,总结了农业女性化的起源、发展与影响,并指出农业女性化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关注提升性别平等,提高农村地区妇女福利,希望为之后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