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以东莞生态产业园内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系统内反硝化池、垂直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单元在高温期和低温期的污水净化能力,探讨了系统建成运行3年后,2013—2015年在固定水力负荷下的污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运行3年,净化能力保持稳定;相对于低温期,系统在高温期的污水处理效果不明显;反硝化池、垂直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各单元的污水处理能力不同,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总磷、总氮的去除效果明显,反硝化池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明显;表面流人工湿地相对于垂直流人工湿地,对各项水质指标值的去除效果不明显。作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应当重视表面流人工湿地对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效果,分析表面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在处理污水过程中的优缺点。基于农村污水来源以及特点,分析了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探究了人工湿地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以人工湿地对TN、TP去除率为例,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污水中TN的去除率可达90.7%,TP的去除率可达86.39%。从处理效果、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等方面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适合应用在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有限的我国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3.
湿地植物的选择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借鉴、参考国内外人工湿地技术的研究成果,根据目前在人工湿地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工艺和数据,结合文山盘龙河的湿生植物资源与自然概况以及水质情况,将湿地植物应用于文山县盘龙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和应用规划中.主要根据文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工程所需湿地植物,重点介绍了表面流人工湿地在整个工程中布局和建设计划.  相似文献   

4.
潮汐流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间歇式进水的新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可以显著提高人工湿地的氧环境, 弥补植物根系放氧的不足, 有利于N的去除.近几年来, 利用潮汐流人工湿地去除水体中的N等污染物以改善水质并促进水资源再利用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潮汐流人工湿地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途径去除N等污染物依赖于各种环境要素.文中介绍了近年来有关潮汐流人工湿地N去除研究成果, 综述不同类型潮汐流人工湿地N去除效果, 分析潮汐流人工湿地N去除的影响因素, 并提出今后应从微观角度、空间角度、工艺设计角度以及模型模拟角度4个方面加强研究, 从而为潮汐流人工湿地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景观化人工湿地设计角度出发,将水处理工艺与园林造景紧密结合起来。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流入潜流人工湿地系统,部分溪水流入表面流人工湿地,利用水生植物的吸附、降解作用进行水质净化。在净化乡镇河道水质的同时,普及环保观念,为乡镇居民提供一个健身休闲、观光游玩的好去处。通过阅读查阅一系列文献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潜流和表流人工湿地设计以及相应的植物选择、搭配。  相似文献   

6.
在人工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实践中,结合花卉学、生态学相关理论和实践管理经验,对植物在人工湿地公园中的应用及从中所产生的作用和生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左云县十里河水质改善工程主要处理左云县污水处理厂尾水、上游生活污水散点排放口排放生活污水及少量渗流河水,综合考虑技术的生态安全性、效果持久性、经济可行性和自然生态性,主体工艺采用“植物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通过植物塘预处理后,再经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强化处理,然后排入下游十里河。结合实例介绍了水质改善工程的工艺设计、运行情况及主要构筑物的设计参数等。运行实践表明:工程进水的各项水质指标经过“植物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工艺的处理均有一定程度削减,提升了进入下游表面流湿地的进水水质,具有一定的参考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人工湿地净化水体污染物的污水处理系统是生态可持续的净水模式,以垂直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人工湿地运行工况(进水时间、间隔时间、运行周期、水力负荷、湿地结构出水口高度及湿地植物)对净化水体污染物的效果。结果表明:运行工况对COD污染物去除影响较小;随运行周期增加和间隔时间减小,TN的去除效率增加4.5%和13.59%;随水力负荷减小,垂直流人工湿地净化水体各项污染物能力都显著提升;人工湿地出水口由0m提高到1m,TN去除率提高超过50%;湿地植物对湿地系统净化水体氮素、磷素污染物去除率的提升贡献较小。垂直流人工湿地按最佳去除效果运行工况条件运行,TP、NH3-N和COD出水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  相似文献   

9.
利用血液透析原理,将受污染的地下水提升至地表,根据其污染程度进行了修复,首先对其进行物理化学预处理,再利用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在净化水质方面的作用,构建表面流人工湿地,将受污染的地下水中净化后使其进入自然水循环。此设计便于使各项指标标准化,其应用既不影响地下水文条件,又能增强污染地下水的治理透明度。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中利用盆栽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结构,种植绿萝和紫边碧玉椒草两种植物,测定进水、出水、填料、植物中的总氮总磷含量,研究了垂直流人工湿地去除水体中总氮、总磷时,植物与填料的去除作用所占的比例,探究紫边碧玉椒草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污水中总磷的去除主要为填料吸附作用,去除效率占80.01%~82.02%,还有植物吸收作用,去除效率占13.62%~14.20%;对于总氮的去除,填料吸附作用占68.26%~71.57%,除填料吸附作用外,微生物等其他因素的作用占很大比例,约24%,植物吸收所占比例较小。紫边碧玉椒草在湿地中的应用达到了与绿萝相当的效果,可尝试应用于人工湿地中。实验结果可为人工湿地的植物筛选以及氮磷降解规律方面提供可行的建议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开展铁碳人工湿地中废水处理的机理、湿地内部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湿地工艺设计及运行优化的研究,对环境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铁碳人工湿地的发展、铁碳材料的净化机理,阐述了内、外部因素对系统运行的影响、铁碳人工湿地与传统人工湿地的环境差异、对特殊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孙鹤洲  刘骅  田甜  王煜钧  王若凡 《绿色科技》2022,(2):156-158,163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且行之有效的污水处理兼具生态效应的环境治理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湿地基质作为湿地系统的关键是当下研究的重点.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工湿地基质的分类及各种基质对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此作为湿地基质选择的参考.通过分析当前人工湿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地域差别、处理对象、研...  相似文献   

13.
侯芳 《绿色科技》2014,(9):177-179
介绍了研究人工湿地的工程概况及相关参数,对几种指标去除率及运行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潜流人工湿地在北方污水深度处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人工湿地是处理不同领域复杂污染物的有效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植物-基质-微生物三者之间协同作用是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主要机理,其中基质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日趋复杂的污染物组成对提高人工湿地性能和可持续性的基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综述了人工湿地常用基质的理化性质、污染物去除效率,归纳了基质在人工湿地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结合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总结并提出了人工湿地优化措施,为人工湿地构建及处理效率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浙江省东阳江流域存在的污染问题,结合东阳江流域水环境状况,在适宜地区建设A/O预处理、高效垂直潜流(二级)、表流串联人工湿地系统对制药废水进行深度处理。该湿地系统进水量16000t/d,运行情况表明:该系统对影响东阳江水质的主要污染物COD和NH3-N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COD、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5.4%、62.3%,出水COD、NH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2.5mg/L、3.77mg/L,从而能有效改善东阳江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同时在经济和运行管理上也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In 2002, we initiated a study to clarify the response of headwater catchments to logging on timberlands in the Coast Range of Washington, USA. Most of the predominantly first-order streams studied (summer low flows typically < 0.3 L s−1) were hydrologically complex, consisting of a main surface channel connected to multiple, small wetland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orest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of headwater systems with two surface hydrology components of potentially differing areal extents (i.e., broad wetlands and narrow, channelized flow), we examined in more detail the wetlands associated with 30 headwater channels. On average, 2.3 wetlands occurred per channel. All 68 surveyed wetlands were, individually, smaller than 0.1 ha, which is a minimum survey-and-manage size criterion for forested wetlands in use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Seventy-nine percent of the wetlands surveyed by the full-triad method met regional wetland triad criteria for wetland delineation (qualifying wetland soils, hydrology, and vegetation indicators). These headwater wetlands were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landscape variables: (1) northerly-facing catchments, (2) perennial surface water, and (3) down, channel-associated large wood originating from adjacent riparian forest. Our results show that small forested wetlands are quite common and that the surface area of small wetlands can rival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associated first-order streams. This initial effort to quantify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headwater wetlands suggests small wetlands could dominate or influence headwater surface area processes including those associated with stream responses to disturbances such as logging.  相似文献   

17.
湿地,由于对人类、自然的特殊、重要之意义,其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范围的普遍关注.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湿地资源不合理利用,湿地污染比较严重,重大湿地污染事件的频发,湿地侵权损害赔偿问题日益突出,可以逐步建立湿地污染损害补偿基金制度、湿地民事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和湿地侵权责任保险制度等,形成完善的湿地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协调湿地法律和利益关系,保证我国湿地科学合理和可持续的利用.  相似文献   

18.
Wetlands     
A natural wetland is a mixture of characteristics from upland areas combined with those of an aquatic environment. The water table is usually at or near the surface, or the land is covered by water less than two metres deep. They occupy depressions in the landscape and are often recipients of waterborne pollutants. The inherent ability of wetlands to purify gives them an important role to play in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