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怎样预测冰雹1.1听雷声 根据雷雨云和冰雹云中雷电的不同特点,有“拉磨雷,雹一堆”的说法,冰雹来临以前.云内翻腾滚动十分厉害,有些地方把这种现象叫“云打架”。常常是两块或几块浓积云相对运动后合并而发展,这是因为冰雹云中横闪比竖闪频数高且范围广.闪电的各部分发出的雷声和回声,混杂在一起.听起来有连续不断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冰雹是一种严重的农业灾害性天气。介绍了不同条件下几种冰雹云的识别方法,主要有:云体识别冰雹云,闪电、雷声识别冰雹云,气象要素变化识别冰雹云,雷达识别冰雹云和卫星云图识别冰雹云等。  相似文献   

3.
刘伟红  王吉宏  胡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99-1600,1606
对辽宁省鞍山市1993~2008年16年的雷达观测雷雨云、冰雹云回波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鞍山市雷雨云、冰雹云的基本回波特征及鞍山地区冰雹云在雷达高显上的V型缺口特征,为鞍山地区的人工消雹作业提供了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4.
冰雹云降雹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常常砸坏庄稼,损坏房屋、交通、通讯等设施。冰雹云降雹持续时间短、来势猛、速度快、破坏性强,为减轻和防止冰雹灾害,就要掌握冰雹云发展过程及其宏观和微观物理变化,正确的识别雷雨云和冰雹云,并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进行人工防雹作业,以取得人工防雹最佳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冰雹是一种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具有局地性、突发性强,发生时间短等特点。结合实践和理论知识,从雷达识别冰雹云、温度层结识别、闪电雷声识别、天气联防等方面介绍了判断和识别冰雹云的方法,以期提高人工防雹水平。  相似文献   

6.
刘鹏  蔡衡  黄天福 《农技服务》2011,28(2):255-256
冰雹云的识别,对于不同地区和季节、不同类型的雹云、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探测手段和识别方式,都有差异。因此,各地应加强研究、分析和总结。目前识别冰雹云主要依据雷达回波指标,一般初始回波形成后的前5min内强回波强度迅速增大,冰雹云的先兆特征一旦出现(必须在冰雹尚未形成时),立即实施作业,一旦形成冰雹降到地面,作业就失去作用,因此,早期识别,早期作业,是关系作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选取2016-2017年青海省西宁市及海东地区的30次降雹过程雷达和闪电定位仪数据,对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演变和闪电特征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正、负地闪的数量、频次、极性和强度的变化规律,并选取个例对冰雹云发生前后闪电、雷达参数变化进行分析。在冰雹云形成、消亡的过程中,负地闪占绝对优势,正地闪出现频率很少,且分布不集中,这与北方地区冰雹出现时高正地闪频次特征不同。正地闪出现的位置和时间与降雹位置和时间没有明显对应关系。从时间和位置上分析,对流发展初期,负地闪在空间上稀疏出现,随着对流的发展,负地闪分布趋向集中,负地闪集中区域主要集中在组合反射率强度较大的区域且频次存在明显增加。闪电频数的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强对流天气监测和临近预警中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数值模拟人工防雹催化效果。[方法]在对内蒙古中部地区(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代表)10年雷达探测资料、降雹资料以及人工防雹作业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三维积云催化模式,对冰雹云或雷雨云进行分时段催化数值模拟试验、不同催化部位数值模拟试验以及不同催化剂量数值模拟试验,根据数值模拟结果,经过分析并考虑实际人工防雹作业状况,得出适宜而有效的催化作业时间、作业部位以及作业催化量(AgI)。[结果]有效作业时间宜早不宜迟,提前20 min左右作业,效果比较好;催化作业部位应视冰雹云强度、形态结构以及催化剂运载工具的性能而定,对于中等强度及以下的冰雹云,在回波强中心催化即可,对于强冰雹云,一般在冰雹胚胎帘即过冷水累积区中作业效果最好;每次作业的有效催化剂量(AgI)一般应达100 g,对中等强度以上的冰雹云每次作业催化剂量通常要达100 g(相当于100发炮弹)以上。[结论]在冰雹云发展的适宜时间、适宜部位进行适宜剂量的AgI催化,可达到抑制冰雹云发展、防御冰雹灾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张文红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4):124-125,131
利用安阳市2004—2009年的714雷达观测资料和实况资料,运用统计和对比的方法,对安阳市冰雹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源于山西涉县到林州西北部一带生成的对流单体,合并加强后沿涉县与平顺交界南段入侵林州市,强冰雹云移动路径基本为西北—东南方向,基本沿太行山东麓呈西北—东南贯穿林州市,在RHI上依据回波顶高度h与45 dBz回波顶高h45的差距识别冰雹云,当h-h45≤1.5 km时,为强冰雹云,当1.5 km3.0 km,为雷雨云。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对冰雹云识别效果,对贵州春季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偏振雷达降水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线偏振雷达能够从水平反射率因子识别出冰雹云,在有效探测范围内能够获取冰雹粒子真实回波信息。偏振雷达的降水类型识别能够正确识别冰雹,同时识别到冰雹落区与实际降雹落区基本一致。在人工防雹作业时,可以利用双线偏振雷达识别冰雹云,获得科学作业时机和作业部位。  相似文献   

11.
2007年7月7日南京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强雷暴天气过程,利用MTSAT卫星的云图资料、多普勒雷达的回波信息以及全国闪电监测系统监测到的闪电资料,结合气象物理参数信息,分析了这次过程中闪电在雷达回波、卫星云图上的表现。结果表明,应用卫星和雷达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出闪电发生的时间和位置,从而为雷电的预警提供依据。同时,了解暴雨过程中闪电的频数、分布和极性特征,也有助于分析暴雨的发展过程,预测暴雨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2.
黄柳宾  李文瀛 《油气储运》1997,16(11):44-46
介绍了消雷器消雷的理论依据--“中和理论”及消雷器消雷失败的实例,了消雷器消雷的关键是消雷器在雷云电场作用下产生的电晕电流能否“中和”雷云中的电荷。通过采用多针导何体消雷器和避雷器对比方法测量电晕电流,对其结果进行消雷可能性分析,得出结论:一般雷云携带电荷量约20-100℃,依靠消雷器释放的电荷“中和”20C雷云电荷需80h,而雷云移过建筑物的时间只有2.7min,因此仅在2.7min内消雷器不能  相似文献   

13.
黄钰  周苑  罗雄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1):94-95,97
基于不同降雹及暴雨过程的三维闪电资料,对比分析了雹暴、暴雨过程中闪电活动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整体上暴雨过程较雹暴过程闪电频次高出很多,并且频次变化连续,正闪比率相对较低;冰雹天气过程的确体现出较高的正闪比率,但是较其他科学研究而言并未体现出降雹前正地闪的明显跃增,反而在降雹阶段及降雹后出现了正地闪的频发,这可能与贵州特殊的山地气候有关,雹暴过程的动力、热力条件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4.
“拒、引”结合防雷技术是根据雷电机理研制的一种新型实用技木,它由拒雷塔和引雷针两部分组成。当拒雷器周围空间出现雷云时,拒雷器在电场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空间电荷来改变雷云与被保护物间的电场强度,提高雷云与保护物之间的击穿电压,抑制先导放电的发生;当引雷针周围空间出现雷云时,引雷针与雷云间电场强度提高,发生先导放电,并导致主放电,引雷针可促使雷电泄放通道的导通,中和雷云电荷,对被保护物起到保护作用。拒雷器与引雷针配合默契,具有可靠的防雷作用。该项技术在油库罐区进行了实际应用,防雷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杨夯  康桂红  冯桂力  杨帆  车晓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062-20064,20068
[目的]研究一种三维雷暴云起电—放电模式的建立。[方法]在一种三维强对流云模式的基础上,选取几种比较成熟、有试验基础的起电机制和放电机制的参数化方案耦合到强对流云模式,使得该三维强对流模式能够模拟起电—放电过程,建立三维雷暴云起电—放电模式。[结果]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一种三维雷暴云起电—放电模式,该模式不仅可以评估不同环境下各种起电机制的相对重要性,而且描绘出雷暴云内电荷中心及电场的形成、闪电的发生位置、传播过程以及对电荷分布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可以定量描述雷暴云演变过程中动力、微物理和电过程之间复杂的相对关系。[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雷暴云的闪电特征及其与动力和微物理过程的关系,以及深入探讨雷电活动的预警预报技术提供了有力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0—2016年陇县的冰雹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近37年来陇县冰雹时空特征;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风暴发展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上游风暴对陇县风暴的指标性和大小冰雹的回波特征、区别。结果表明,陇县冰雹频次5.2次/a,其中直径2 cm的大冰雹频次为1.1次/a,冰雹主要集中在6、7、8月,最多发生于14∶00—17∶00;陇县冰雹主要在北部,上游交界的乡镇形成东西向带状多雹区;陇县冰雹均自上游组合反射率因子(CR)≥45 dBz风暴移入陇县发展,自西北路华亭移来占主体,单体移入陇县时间为18~100 min;风暴CR≥60 dBz、出现旁瓣回波和三体散射对应有大冰雹,风暴CR≥55 dBz、出现旁瓣回波对应有小冰雹;关注上游CR≥45 dBz风暴动向,可提前预警陇县冰雹。雷达冰雹指数(HI)、风暴追踪信息(STI)产品可参考发布预警。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江汉平原云地闪电活动特征,依据湖北省ADTD(Adranced Direction Finding on Time Difference)闪电监测系统2007-2016年10年的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对该区域10年间云地闪电频次的年、月、日和季节变化以及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云地闪电频次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正闪比例逐年升高,频次未降。年平均负闪电频次占总闪电频次的94.50%,正闪占5.50%。夏季闪电频次最多,但正闪占比最小,仅有4.70%;冬季闪电最少,而正闪占比最大,是夏季正闪电占比的2.5倍以上。总闪电频次的月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7月,12月闪电频次最少。通常状况下,正闪平均强度均大于总闪平均强度和负闪平均强度,正闪平均强度在25~70 k A之间;总闪和负闪的平均强度在30~45 k A之间。总闪电频次日变化特征明显,呈单峰单谷型,其中,云地闪电频次最多和最少的时段分别出现在15:00~16:00和10:00~11:00,农民外出劳作应尽量避免雷电高发时段。  相似文献   

18.
田广元  胡伟  杨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2,(21):10984-10986,11049
[目的]分析2011年8月21日18:30~19:30期间发生的冰雹天气。[方法]利用NCEP 6 h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FY-2卫星云图资料,对2011年8月21日18:30~19:30期间发生的冰雹天气的天气形势场、冰雹特征气象要素场和卫星云图进行再分析,探讨此次冰雹的天气成因及冰雹云的云图特征,总结如何从实况天气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防雹天气预警分析。[结果]此次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过程,高空500 hPa冷涡是背景天气系统,低空850 hPa暖舌和地面风切变是形成强对流冰雹云的必要条件;分析尽早时次的天气图,可以从天气系统的机理方面分析天气的发生原因,并能尽早地发出天气预警;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分析冰雹特征气象要素场,可以更进一步地分析并精确地预测冰雹发生的概率、时间以及范围;而红外卫星云图对于对流旺盛的冰雹云的监测更准确,特征更明显,可以更直观地预测冰雹天气的发生。[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类似的冰雹天气提供防雹预警经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对厦门市同安区雷电活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采用2005~2010年同安区雷电观测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同安区雷电分布特征。[结果]同安区雷电活动频繁,主要出现在3~11月,其中5~9月最为活跃;空间分布不均匀,北部山区多,南部平原少。对同期相关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产生雷闪的天气类型主要有高空槽类、副热带高压类和热带系统类等3类6型。[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展雷击损害评估、雷电灾害预警预报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