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洞庭湖区的粮食生产主要以稻谷为主,1983年,湖区三县一市(南县、沅江县、益阳县、益阳市,以下同)稻谷总产265,603万斤,占粮食总产量的97.11%。粮食总产虽比解放初增加3.7倍,但商品率不高、不稳。湖区商品粮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由于产量不高不稳,不能稳定地提供较多的商品粮。解放后35年中,与上年比较,减产的年份有12年,增产的22年中,有7年属恢复性增产。解放初期湖区三县一市粮食总产只有58,308万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湖南的主要粮食作物,1972—1986年常年播种面积在6500万亩以上,占粮食作物的80%以上,稻谷总产占粮食总产的90%以上。目前,我省水稻播种面积和稻谷总产均居全国首位。推广良种、及时进行品种(组合)的更新换代是增加水稻产量的有效措施。例如,1986年全省水稻单产比1972年增加了162.5公斤,平均每年递增11.6公斤;特  相似文献   

3.
邵东县从1965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双季稻,到1980年,全县稻谷总产370690吨,单产为396.5公斤,为解决我县人们的温饱问题做出了贡献。 近几年来,我县水稻生产发展缓慢,早稻生产徘徊不前,早稻单产有下降的趋势。从1980年到1986年,稻谷单产从396.5公斤增加到421.6公斤,其中早稻单产却从450公斤下降到了410公斤,递减率为1.6%。1984年以来,连继三年早稻减产,严重阻碍了我县粮食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稻谷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占口粮消费的80%左右,稻谷是江苏粮食生产供求平衡的焦点,是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水稻生产。近年来,江苏水稻生产调整结构、增加投入、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单产连续5年实现了超5O0kg/667m’,1998年达到了588kg,单、总产连续刷新历史纪录,标志着水稻生产已从数量扩张进入了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历史新阶段。(一)生产现状江苏水稻单产自1994年以来已获得突破性的提高,表明水稻生产在发展重心上已由扩面增产转向稳面增产,…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水稻生产发展很快, 1949年水稻总产仅 4亿公斤,1990年达27亿公斤,增长近7倍;单产由75公斤提高到415公斤,增长5.5倍。1985年以来,推广汕优63等杂交稻组合,仅3年发展到550万亩,亩产550公斤左右,比常规稻每亩增产150公斤,占全省水稻总产的72%。预计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水稻面积可发展到1000万亩,稻谷总产将超过50亿公斤。  相似文献   

6.
稻米是我省人民的主要粮食。l982年稻谷总产占粮食总产的85.4%。因此,增加稻谷产量对增加我省的粮食具有决定性意义。 1983年我省粮食总产已达170亿斤。从84年起每年应递增4亿多斤,到1990年才能达到200亿斤的奋斗目标。今后,增加稻谷产量主要应依靠提高单产。在采取综合农业增产措施中、选用稳产、高产良种是增加稻谷产量最活跃的重要因素。以往,育种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选育高产品种上,确实做出了不少成绩。但出于对抗性育种研究重视不够,因而培育出的品种往往抗性不强,经不  相似文献   

7.
开发“五稻”前景广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我省是全国的主产稻区,总产居全国首位。1992年全省稻谷总产248.2亿kg,占全省粮食总产的92.6%。由此可见,水稻生产在我省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粮食的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粮食市场放开后带来的供求变化,要提高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对粮食的多样化需要,就必须在水稻生产领域进行新的改革,大力调整水稻朴植结构和品类结构,逐步开发优质稻、再生稻、饲料稻、特种稻和旱稻,走出一条高产、优质、高效水稻生产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在我省大面积推广以来,为我省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从全省的情况看,杂交水稻生产的发展不够平衡,为了进一步发掘杂交水稻增产潜力,加快我省粮食生产发展的速度,本文着重对我省杂交水稻生产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回顾与研讨。 (一)我省杂交水稻生产的回顾杂交水稻从1974年开始在我省试种,到1977年全省九个地、市种植面积达240.96万亩:1978年全省发展到800万亩,占稻谷播种面积2533.7万亩的31.51%:平均亩产262公斤,比年报稻谷亩产239.5公斤,高22.5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粮食增产的宏伟目标,到1990年要求年产粮食4500亿公斤,本世纪末达到5000亿公斤。为实现这个目标,我省也相应作出了粮食的增产规划,到1990年要求年产粮食280亿公斤,本世纪末达到315~325亿公斤,分别要比1987年,提高10%和24~27%。实现上述粮食增产指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水稻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回顾 解放40年来,湖南的水稻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1987年与1949年比,稻谷播种面积由3490万亩上升到6382.7万亩,增长82.9%。水稻单产由162公斤提高到378公斤,增长128.6%;稻谷总产由56.7亿公斤增加到241.4亿公斤,增长325.7%。  相似文献   

11.
粮食生产历来是湖南省经济的一大优势,近几年来形势变得严竣起来。一是粮食总产和人平占有量逐步下降。八十年代初,我省粮食生产因农业生产责任制落实而得到迅速发展,1983年总产265.385亿公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此后连继两年滑坡,1986年一度回升后,1987年又下降至259.37亿公斤,1988年初步摸底为250亿公斤。五年内,粮食总产减少15亿公斤左右,年平均减产3亿公斤。粮食生产下降的同时,全省人口却  相似文献   

12.
1988年湖南农科院湘西基点会同永顺县塔卧区公所和塔卧区农技站,在全区推广水稻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並在塔卧镇进行杂交中稻大面积高产示范,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全镇共插中稻10491亩,其中杂交水稻10054亩,由于春夏两季遭受罕见的连续干旱,造成部分天水田枯死失收,实际收获面积10 055亩,共收稻谷427.7万公斤,平均亩产稻谷425.4公斤,总产创历史最高纪录,亩产也第一次跨过了400公斤大关。  相似文献   

13.
农业部有关专家不久前从粮食供需总量上做了市场分析,并依据近5年粮食市场变动规律,预测了1996年我国粮食市场走势看好。 专家认为,1995年的粮食丰收已成定局,粮食总产量可望达到4.55亿吨至4.60亿吨,达到或略超1993年粮食总产水平,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夏粮,也就是小麦总产达10655万吨,增产2.2%;早稻、秋粮(主要是玉米)和晚稻也获得丰收,再加上国家进口大量的小麦、水稻和玉米,不仅使粮食供给总量增加,而且也调整了粮食品种结构,尤其稻谷  相似文献   

14.
文川乡在八十年代的初期,粮食单产266公斤,总产1858.85吨,是个低产乡。从一九八五年开始,文川乡农技站与科研单位挂勾在推广相结合的道路。由科研单位提供种源,农村科技户提供良种繁殖基地,农业科技人员作技术指导,繁殖的新良种,由农技站统一收购供应。九年来共繁殖水稻良种300多万公斤(37个新品种)一九九二年,全乡新良种面积达95%以上,粮食连年增产单产312公斤,总产2336.8吨。同时,所繁殖的种子还提供闽、粤、赣三省21个县市种植,扩大良种种植面积25万亩,亩增80—100公斤,总产值1500万元,为国家粮食增产,为农户增产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根据需要逐步繁殖适用良种  相似文献   

15.
我市自1983年到1986年,全市累计种植杂交中稻299.98万亩,总产稻谷157.45万吨,四年平均亩产一直稳定在500公斤以上。其中1983年杂交稻面积99.77万亩,平均单产517.5公斤,1984年面积90.13万亩,、平均单产538公斤,1985年面积57.79万亩,平均单产518.4公斤,1986年面积52.29万亩,平均单产523.5公斤,四年平均单产为524.9公斤,比常规稻平均增产52.7公斤。四年累计共增产稻谷15.81万吨,还出现了不少丰产片和高产田块。1986年经县、区、乡三级实地验收,武进县魏村乡新华村125亩汕优63丰产片,平均每亩实产735.3公斤;九里乡金星村农民蒋或明2.84亩汕优63,…  相似文献   

16.
雅安地处山区,土地资源丰富,现有耕地200余万亩,冬闲田,地占50万亩以上,另有数万亩幼龄园地待开发利用,是我区粮食增产的一大途径,也是当前发展大麦生产的最大潜力所在。雅安现已成为四川开发奶牛、羊、兔和瘦肉型猪的重要生产基地,同时,新建了“山城啤酒厂第六分厂”,每年需饲用、啤用以及粮用二亿多公斤,占全区粮食总产的45%左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其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粮食作物的30%和40%。全国约有6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水稻生产也出现了一些波动,如1994年稻谷总产1759亿公斤,比1990年减产了134亿公斤,主要是因为稻作面积减少了286.7万公顷所造成,也与单产增加缓慢有关。1995年稻谷单产仅比1990年每公顷提高195kg/hm2,低于“六五”和“七五”期间的增长幅度。为此,我国已致力于从政策、投入和推广先进技术着手,稳定稻作面积和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从我国的稻…  相似文献   

18.
湖南是我国南方主要产粮省之一,粮食生产以稻谷为主。解放以来,随着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和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我省稻田耕作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78年以来,我省稻田作物布局又经历了为期五年的合理调整,以双季稻为主的稻田耕作制度更加巩固和完善,水稻播种面积和稻谷总产量均跃居全国第一。双季稻的巩固发展,不仅成为我省粮食生产上的最大优势,也是今后粮食持续增产的主要条件。回顾我省稻田耕作制度的演变过程,展望今后发展的前景,对促进农业再上新台阶,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优化种植业结构,必须 以粮食稳定增长为根基 我省粮食生产建国以来虽有很大发展,但只能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近几年我省粮食总产一直稳定的250亿公斤以上,年均粮食总产259亿公斤,但人均粮食占有量年均不到450公斤,除去种子和外调商品粮,基本上是口粮和饲料,即使有的年份出现低水平的自给有余,也带有明显的结构性、季节性和地区性。每年需要从外省调进不少粮食品种作饲料、食品工业原料,尚有几百万人口的地区未解除温饱困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我区三十五年来旱粮生产的兴衰情况,对如何发挥我区旱粮生产优势,搞活经济,加速农民致富,谈四点看法。 一、我区旱粮生产的现状 解放以来,我区旱粮生产发展缓慢。1950年旱粮播种面积91.81万亩,总产10,713万斤,占粮食总产的8.2%。1973年旱粮播种面积180.07万亩,总产41,540万斤,占粮食总产的14.48%,为1950年的3.5倍。当时旱粮增产的主要原因:一是旱粮下田,大力发展了稻秋薯、稻秋大豆,每年达12—20万亩;二是旱粮单产大幅度提高,1973年旱粮单产230.6斤,比1950年单产提高112.3%。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区旱粮播种面积和总产急剧下降,1979年旱粮总产下降到24,076万斤,其后还继续下降;1983年旱粮播种面积下降到86.49万亩,总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