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摸索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对松毛虫危害的抗性比较,分别采取上述三种松树的针叶,在室内对松毛虫进行单独饲养和混合饲养,并与野外观察进行对照。从松毛虫对三种松树针叶喜食程度和食量以及对繁殖的影响,可以判断三种松树对松毛虫危害的抗性大小。  相似文献   

2.
在我市现有林地中,松属树种面积为56891.7公顷,约占总面积的35.8%。荒山绿化先锋马尾松和70年代引进的湿地松、火矩松,先后成为丘陵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林学界公认它们的特点,但对它们抗松毛虫的能力,认识却不一致。我们于1986—1987年开展了此项试验研究工作。材料与方法室内饲养是在马尾松松林内采集越冬代、第一代、第二代的卵粒,于孵化后将幼虫分别装入12×4.5厘米的大试管,每管1条,编号,每组饲养50条,分别用5年生马尾松、湿地松、火矩松针饲养,每天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针叶中的挥发物质对马尾松毛虫产卵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前期的研究已表明马尾松毛虫雌蛾主要利用嗅觉来发现马尾松针叶并在其上产卵。借助于选择产卵试验,进一步研究了此种昆虫的产卵行为。与正常针叶比较,雌蛾对在戊烷提取过的针叶上产卵的喜好性明显地下降。联系到戊烷提取物中含有引起雌蛾触角电位反应的挥发物质的事实,上述结果说明戊烷提取物含有某些在雌蛾进行产卵场所定位中必不可少的挥发物。以戊烷浸过的针叶作为对照,雌蛾对在经α—蒎烯、香叶烯、苎烯、樟脑、里哪醇—戊烷溶液分别浸过的针叶上产卵的喜好性没有显著的变化。然而雌蛾在经β—蒎烯—戊烷浸泡过的针叶上的产卵量要明显地低于仅用戊烷浸过的针叶。这表明高含量β—蒎烯的针叶能使雌蛾对其产卵喜好性显著地下降。  相似文献   

4.
飞机治虫     
溆浦县利用飞机防治松毛虫、松毒蛾,仅飞行48小时,176架次,防治面积达8.7410万亩,死亡率96.4%。马尾松毛虫、松毒蛾是松林的大害虫每年发生2—3代。特别是马尾松毛虫,一个雌蛾平均产卵500—800粒,繁殖块,取食量大,一条幼虫从孵出到结茧,需食松针800—1000根左右。溆浦县海拔1200  相似文献   

5.
在浙江省杭州市郊和鄞县宝幢一带的马尾松林中,卫松益蛉1年发生2代,无冬眠现象。第1代发生于4月上旬至11月下旬,第2代发生于8月下旬至翌年6月下旬。其成虫和幼虫发生期正与日本松干蚧和马尾松干蚧的繁殖期相吻合;1头成虫日平均取食松干蚧茧蛹约9只,或卵276.6拉;1头幼虫全期取食松干蚧卵2837.1粒,也捕食松干蚧若虫和雌成虫等。这对松干蚧虫口的增殖起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卫松益蛉成虫和幼虫可以用松干蚧卵,若虫、茧蛹和雌成虫;米蛾卵,以及多种蚜虫或代饲料1号饲养。  相似文献   

6.
黑光灯大面积诱杀马尾松毛虫成虫效果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黑光灯大面积诱杀马尾松毛虫成虫,在15天内共诱杀360多万头,其中雌蛾占58%。在诱杀的雌蛾中,只有1.92%全部产卵。平均每雌蛾含卵195粒。有效地压低了虫口。每亩防治的物耗成本为0.33~0.51元。  相似文献   

7.
经GC-MS分析,思茅松新鲜针叶和衰弱针叶的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具有很大差异.新鲜针叶挥发性物质中α-蒎烯和柠檬烯的含量远大于衰弱针叶,而在衰弱针叶的挥发物中未检测出在新鲜针叶中含量最大的β-水芹烯;另两种挥发性物质α-蒎烯和月桂烯在新鲜针叶挥发物中含量较低.室内饲养在具备思茅松新鲜针叶条件下,松实小卷蛾雌蛾可顺利产卵;而在衰弱针叶存在或没有针叶的条件下,雌蛾不产卵.新鲜思茅松针叶的存在与否,是松实小卷蛾雌蛾产卵的必要条件.据此推测,思茅松针叶中所含的α-蒎烯、柠檬烯和β-水芹烯3种挥发性物质对松实小卷蛾雌蛾的产卵可能具有刺激作用,而α-蒎烯和月桂烯则对此行为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1987~1992年连续6年研究结果表明,白跗平腹小蜂Anastatusalbitarsis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柳杉毛虫Dendrolimuslatipennis、水青蛾Actiasseteneningpoana等13种主要森林害虫卵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林间,该蜂对马尾松毛虫第1、2代卵的自然抑制力分别力16.55%和22.29%,对柳杉毛虫越冬代卵的自然抑制力为23.45%;对水青蛾第1、2代卵的抑制力分别力5.49%和2.63%;在林间,人为释放白跗平腹小蜂对第1代马尾松毛虫卵的校正抑制力为33.5%,在室内12.3~28℃范围内,每头雌峰对马尾松毛虫、水青蛾和柞蚕剖腹卵的日破坏数(寄生数)分别力15、18和26粒,一生破坏数分别为56、91和208粒。即使虫卵即将孵化,该峰同样亦能寄生,并羽化出正常的子代白跗平腹小蜂。  相似文献   

9.
引种和选育抗虫的松树良种,是防治松毛虫的措施之一,为了解火炬松、湿地松两种国外松的抗虫性能,我们于1975年第一、二代松毛虫发生时,在马鞍山市林场进行了试验观察。一内容及方法试验内容: 选用火炬松、湿地松、马尾松三种松树的针叶,分别单独饲养马尾松毛虫,以马尾松为对照组,观察在无其它食料的情况下,松毛虫对各种松树的适应性,从而比较此两种松树的抗虫性能。分别选用马尾松针叶与火炬松针叶,  相似文献   

10.
将室内自然温度饲养的第2代马尾松毛虫成虫所产的卵孵化后收集幼虫,分别以自然温度和加温饲养越冬。结果表明,通过加温的方法马尾松毛虫在室内可以继代饲养,室内自然温度越冬饲养1代过程中可以加温饲养3代,加温饲养的马尾松毛虫成虫的产卵量和孵化率与越冬代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毛虫的人工饲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新发生区采集虫源,在自然温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借鉴家蚕的人工饲养经验和技术,采取卵面、松针、饲养室和饲养用具等的消毒措施,提高了室内饲养松毛虫幼虫的存活率和茧蛹的羽化率.马尾松毛虫在室内的规模化人工饲养取得了初步成功,顺利完成从卵到卵的生活世代,经过消毒的卵孵化率为91.4%,室内饲养幼虫的存活率达到92.54%,茧蛹的羽化率达88.4%,雌雄性比为1.08:1.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云南松毛虫成虫在湖南省的发生规律,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法和室内观察法对云南松毛虫成虫羽化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台振频式杀虫灯共诱得云南松毛虫成虫40.95 kg,其中诱杀效率最高的为杀虫灯II号,占诱捕总量的48.08%;9月27日至10月6日为云南松毛虫的羽化高峰期;诱捕效率与样地中原本的虫口数量具有相关性。室内观察发现,羽化所得雌成虫数高于雄成虫数,羽化雌雄比为1.267:1;晚采集的茧发育较完整,羽化成功率高。雌成虫的平均怀卵量为354.67粒/头,怀卵量与雌成虫个体大小正相关。雌成虫的产卵时间为羽化后2—3天。  相似文献   

13.
连续三年的室内外养虫试验证明,马尾松毛虫食树势强盛的马尾松针叶,幼虫死亡率明显提高,长期食用,还会推迟幼虫结茧期,降低虫重、雌雄比例、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从而明显地减小了马尾松毛虫的种群趋势指数,使马尾松林对马尾松毛虫有较强的抗性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取食不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对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不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研究其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取食不同受害程度松针后,幼虫的取食量、排粪量、蛹重、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化蛹率、生殖力、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均有所不同,其中幼虫的取食量、排粪量、蛹重、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化蛹率和生殖力以取食未受害松树(针叶损失0)的最高,重度受害(针叶损失75%)次之,轻度受害(针叶损失25%)再次,中度危害(针叶损失50%)最低,而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则相反,由此可见马尾松毛虫取食不同受害程度的松针对其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湖南省株洲地区,用马尾松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文山松毛虫、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并进行41组213个配对的种间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文山松毛虫杂交,以及杂交种第一、二代自交和回交,一般都属正常,所产虫卵一与般能受精发育,幼虫一般能正常生长、结茧、化蛹和羽化。文山松毛虫与马尾松毛虫杂交所产的后代有一定的杂种优势,用其与马尾松毛虫回交所产的第二代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丘陵区马尾松毛虫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室内、外饲养马尾松毛虫、松树针叶蓄积量调查以及人工模拟危害和自然状况下马尾松毛虫危害等试验获得的大量数据,利用微机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针叶损失达50%时,对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影响显著。由此,求算出丘陵区马尾松毛虫对5、10、15、20年生马尾松危害的防治指标是,越冬代分别为7、15、32、52(条/株),第一代分别为7、16、34、56(条/林),第二代分别为9、17、40、61(条/株)。  相似文献   

17.
1989~1990年,在经过室内毒力测定证明溴灭菊酯对马尾松毛虫有很高毒效的基础上,用其进行了林间和飞机大面积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防治结果表明,林间喷药对3~4龄马尾松毛虫幼虫防效达96.5%~100%;飞机大面积喷洒,对4~5龄马尾松毛虫幼虫防效达87%~95.08%。与此同时,对松实小卷蛾和松梢螟兼治的效果分别为87.91%和71.5%。  相似文献   

18.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应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在浙江是松毛虫卵寄生蜂的优势种之一,以马尾松毛虫卵为寄主,发育起点6.02±0.51℃,有效积温212.06日度,自然条件下全年历经17—19世代。1970—1978年全省以柞蚕、松毛虫、蓖麻蚕卵繁殖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在不同条件下放蜂近120万亩,寄生率达80—85%,最高96.2%,对松毛虫的发生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在适宜的森林环境中并且具有持续效果。几年来摸索出一套适合林场繁殖赤眼蜂的生产工艺流程,并创用了摘头贮蛾保存柞蚕寄主卵、大空间快速接蜂、散卵接蜂等方法,全省每年防治时期生产蜂卡达20多万张。严格筛选种蜂、采用大型寄主卵、大空间繁蜂、依虫口定放蜂量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为我省江淮丘陵地区和皖南部分山区绿化荒山的先锋树种,全省面积达1400万亩左右。马尾松毛虫为马尾松之大敌,常年发生面积达200万亩,大发生年为300万亩左右,严重影响松林正常生长。在松毛虫发生、为害过程中,有很多天敌制约,其中以卵期的赤眼蜂、黑卵蜂和幼虫期、蛹期的寄生蝇寄生率最高,特别是寄蝇的制约是影响松毛虫数量变动的重要因子。两年来,我们在全椒、嘉山林区进行多次调查实践中认识到:寄蝇是人们与松  相似文献   

20.
正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是我国主要森林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各省,在湖南省主要为害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主要松类树种。马尾松毛虫以幼虫啃食针叶为害,严重时可造成松树枯死,同时易引起次生性害虫的侵入,常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其对森林资源、生态资源威胁较大,需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及时防治。本文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为例,供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